A Comparison between Marx’s View of Freedom and Zhuangzi’s View of Peripateticism
Although Marx’s view of freedom and Zhuangzi’s view of peripateticism ar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both of them contain the thinking on the issue of “human liberation.” Their purpose is to construct an ideal world, in which people’s initiative is actively exerted.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Marx’s view of freedom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Zhuangzi’s view of peripateticism. Zhuangzi’s pursuit of peripateticism resorts to the Tao and continues to develop in the spiritual world, while Marx’s pursuit of freedom falls in the reality and continues to develop in the real world. One has become the realm of human yearning and one has become the methodology of human practice. Both Marx’s view of freedom and Zhuangzi’s view of peripateticism discuss nature, knowledge and human beings, but their views on these aspects are different. Marx’s view of freedom hopes that human beings can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laws of nature, while Zhuangzi’s view of peripateticism believes that we should follow the nature of nature. Marx believes that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is an infinit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hile Zhuangzi believes that people’s excessiv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is contrary to the laws of nature; Marx’s view of freedom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people, while Zhuangzi’s view of peripateticism is the transcendence of people.
Marx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因此,拟从三方面对马克思自由观和庄子逍遥观之比较进行梳理,先对两者的相通之处进行深入分析,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都积极向上寻求“人的解放”,构造理想世界;随后通过对具体内容的梳理探究马克思自由观和庄子逍遥观的不同之处,两者对自然、知识、人等方面进行探讨,但其形成的观点是不同的。且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的发展路径具有很大差异,导致一个成为了人类实践的方法论,一个成为了人类向往的境界。最后将视野放在当下,基于两者的共同点将不同之处进行有机结合,为现代自由观的发展提供具体途径。
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人所继承的理论内容也大不相同。但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都包含对“人的解放”这一问题的思考,其目的都是为了构造理想世界,在其中积极发挥了人的主动性。在现代中国社会,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各成体系的同时又相互交叉在一起,梳理清晰它们的相通之处,可以深入的理解这两种观点,促进两者的结合。
马克思处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当时德国工人被资本家所剥削,工人们只能通过劳动去维持生命状态,被迫丧失了本应拥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庄子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中,他在《人间世》中说道“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
在现实社会中,马克思认为人本就拥有自由,在最初的自然状态中人是自由的,每个人都能进行“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庄子逍遥观中所构造的理想世界以全生为起点,庄子认为生死都是上天给予的,人应该遵循天道,尽力做到全生,不让生命受到意外伤害。全生正是庄子逍遥观的底线,对于世间万物无待的追寻正是建立在保全生命的基础之上的,人如果失去了生命一切就都会化为乌有。在此基础上经过心斋、坐忘,以求无己、无待,最后通达自然。从心斋开始,先是由身体的斋戒到心灵的斋戒,接着通过坐忘消除物我之间的差别,忘记世俗的自我,清除分别心,不桎于外物,最后达到与道融为一体的境界,一步一步达到自然。庄子运用寓言故事来诠释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社会。他以泽雉自喻,将草泽里的野鸡和笼子里的家鸡进行比较,野鸡虽然要自己去找食,但却自由自在,不被束缚。被关在笼子里的家鸡虽然形神旺盛,但却没有野鸡自在。野鸡渴望在野草中生长,而不是在笼子里被人圈养。鸡在草泽里是无所待的,在笼子里是依赖外物的,是受人控制的。庄子向往着无所待的生活,不依赖于外物,自由自在的发展自己。
马克思自由观认为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知,马克思认为必然指的就是客观规律,人类必须要正确又理性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进行有力反抗。正如黑格尔所说“必然只有在它没有被理解时才是盲目的”
由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庄子虽心羡逍遥,但在外部的社会中却做不到无己无待,只能在内部的精神世界中追寻逍遥,在外部的乱世中只求生命的安顿。庄子逍遥观虽不涉及外在世界,没有对现实世界的革新进行探索,但积极发挥了人的主动性。庄子逍遥观正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抗,“庄子的逍遥有明显的主动向外、向上追求的取向,是在承认现实的‘既定境遇’不可改变的前提下由‘内在’(纯精神的)向‘超越’(与道为一)的追求”
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都对自然、知识、人等方面进行探讨,但两者对这些方面的观点却是不同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得因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及所继承的理论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的发展路径不同。马克思自由观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对现实的改造,而庄子逍遥观强调内心突破和精神超越,主张摒弃自我意识,达到无己无待、与道合一的境界。
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路径在现实世界中。马克思的自由不是幻想的自由,而是现实的自由,“自由不在幻想之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的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庄子逍遥观的发展路径在精神世界中。庄子的逍遥对于现实世界的探索较少,更多是对精神境界的发展。庄子的逍遥关注个体的生命体悟和自然境界,先求个体的无待,接着摒弃自我意识,上升到无己,追寻逍遥自然。“庄子之逍遥是游于尘世之外,无何有之乡,无极之野,是追求精神的超越,摆脱现实的精神束缚”
虽两者都是实现自我的充分发展,但庄子所追求的逍遥只存在于精神世界,追寻精神的无待,并未涉及现实世界的革新,是一种没有现实根基的理想,更多的只是向往这种境界,而马克思的自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对现实的改造,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通过人的努力是能实现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的。马克思根据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与了人类实现自由的方法论原则,“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自由观希望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去理解并掌握自然规律,尽量缩小自然对人的限制,使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广,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提出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是求真的过程。这种自由是基于必然的自由,“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
庄子认为遵循自然的本性,达到无己无待的境界就是逍遥。《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马克思认为对于知识的获取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只有当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越来越多,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才会越来越大,自由才会发展的更加广阔。他提出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
庄子认为人过度去获取知识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多,对于逍遥的追寻就越会受到局限。庄子的逍遥主张从内心中突破自我的局限,求无己,保持自然本真,不受外物的干扰,不逐利不妄求不拘泥于物。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马克思自由观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发展。马克思的自由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是以人为主体而实现的自由,这点体现在他的实践观上。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庄子逍遥观是对于人的超越,人需要超越自身当下的局限性才能达到逍遥。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马克思自由观是对于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发展进程的一种方法论指导和价值观指引,它指出了人类发展的目标,但具体方法要靠当今各地人民不断实践。庄子逍遥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国土壤,具有本土性,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依旧是具有很丰富的学习价值。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中具有丰富的内容,将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进行比较分析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内容,这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又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两者结合对现代自由观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代自由观是在“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就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中国传统文化解决不了现代问题,它是一种资源,需要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庄子逍遥观需要与马克思自由观进行充分结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将马克思自由观与庄子逍遥观进行比较分析能够推进庄子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了庄子思想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使得庄子逍遥观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契合,以便于更好的应用于现代社会,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并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盘活马克思主义‘嫁接’中国本土资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西方思想界“理性”神话破灭,非理性思潮勃兴,人变得逐渐物质化、非理性化和欲望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被物欲所掌控,人与社会的关系被单子化的“自我”即充满欲望的自我所把控,理性逐渐丧失,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把除我以外的其他人当作工具性的存在。随着西方思想广泛进入中国,西方思想中的主客二元对立模式成为了国人处事的方法,导致自我中心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出现,主体不把他人当成活生生的人而当作工具,造成人本主义的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除我之外任何人都是客体,都是被当作工具的存在。理性工具的存在导致在社会中人的物化与异化,人不再是人,人成为了工具,社会的道德伦理开始逐渐丧失。这种现象导致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危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都被充满欲望的自我所控制,人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怀疑。人以自我为主体,和其他一切事物的关系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自身“自性”的丧失,人失去了理想追求,终极信仰的失落,造成了信仰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入侵有纠偏作用。庄子逍遥观中提出以物观物,让人摒除人类的欲望,尽力从物的角度出发,去除人类的是非成见和欲望,《秋水》中的游鱼之辩就形象表达了庄子这种主客一体的思想,这种思想打破了西方主客二元对立模式,缓解了人的物化,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工具性中超脱出来,同时保护了外在事物的发展。庄子逍遥观是一种超脱于物的境界,不让外物来干扰自己。以引庄子的庖丁解牛来阐释其物我合一的思想,庖丁解牛时目无全牛,用志专一,达到了无己的境界,因而在庖丁挥刀时,牛的筋络与缝隙清晰异常。正是因此,庖丁解牛的这种技术得以发展为解牛之道。道超越了世俗观念,让人不逐利不妄求不拘泥于物。庄子逍遥观与马克思自由观所构建的理想世界为现代人类提供了远大理想,有效缓解了信仰危机。马克思自由观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对于“自性”的追寻提供了引导,马克思将自由的实现建立在现实的人不断发展得基础上,这本身就是对人自身本性特性的寻找,对人主体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所创造的共产主义社会强化了处于现代社会中人的理想信念,激发了人的活力。
中国的现代自由观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自由观,中国现代自由观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把握住人的主动权。马克思自由观不断强化人的主观主动性,使得属人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宽广。但由于现代科技为满足人的占有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实现了人对自然的空前占有,造成了生态失衡、自然短缺和环境污染。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过度自由开发,有时没有遵循必然的客观规律,又或是无视了自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过于高看人类自身,使得人类失去了自然根基,造成了生态危机。而庄子逍遥观中追求自然本真,主张顺其天然本性,发展事物的本然面貌,认为遵循自然而不知其所然才是最本真的状态。庄子求无己,以道观物,摒弃人之小知,认为物体保持它的本真就是最自然的状态,这点有效的缓解了当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
庄子所认为的平等是世间万物的平等,事物无高低贵贱,这是绝对平等,建立在庄子道通为一的基础上,庄子认为树木生长有道、河水流淌有道、人类吃饭学习也有道,道被世间万物所具有,万物有道,万物平等。庄子认为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不要用人力去多加扭曲《田子方》中说“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徳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创造物压迫着人类自身。现代科技本是为人类提供便利的,但却让人类受制于科技。降低人对工具的依赖性,合理使用工具是现代自由观的一个重要内容。瞿秋白在《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中说到“现代人想要文明生活,要防御气候的变更,要缩短空间的距离都用技术,体格反而不强健了”
马克思自由观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产生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当生产力处于高度发达时,人对工具的依赖性就会降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发展。庄子逍遥观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庄子开阔了人类的思想,他看到了“人们任何时候, 认识都不免的带有局限性、片面性这个事实”
现代自由观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区别于资本主义自由观,它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自由。庄子逍遥观希望达到个人自身的自由,以求整个社会发展,“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通过将马克思自由观和庄子逍遥观进行比较,对两者的异同之处做出内在分析,将马克思自由观和庄子逍遥观有机结合。这将有益于我们构建兼顾精神追求和现实价值的现代自由观,以此进一步推动实践的发展,以便于更好地服务现实社会。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很多方面的探求尚需进一步细致与丰满,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