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easibility Approach of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University of J as an Exam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the study of school history has become a basic mis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history is a fresh carrier to carry 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and innovating the prosperity of university culture. However, many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ck the due attention to th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and lack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takes J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storical education at this private university.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hav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school’s history, the methods of disseminating historical culture need innovation, the entities involved in promoting historical culture should be diversified, and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ontent and modes of exploration related to their school’s historical resources needs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is, feasible approaches are proposed in four areas: transform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innovating educational methods, establishing diverse educational entities, and tapping into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aim is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identity and pride among faculty and students at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also improving their ability to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culture.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校史作为学校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学校文化资源的承载体系,也是学校成长发展的见证,其良好的研究与建设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的管理者吸取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更好地推动当前教育工作的进程,同时也能为学校未来做出更为合理的规划
(一) 研究思路
本论文拟在现行教育体制的背景下,通过对J大学校史教育现状的分析,发现该民办高校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结合当前所处时代环境和学校特点,探求出可行性的解决途径。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并阅读相关论文、书籍、官方文件等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其次,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问卷星等软件制作网上调查问卷,对J大学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该民办高校校史教育的详细情况。再通过对部分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访谈,更加深入了解校史教育实施的现状和所出现的问题,以广泛吸纳学生意见。
再次,对所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与分析,结合时代背景及学校特点,提出适合民办高校贯彻实施校史教育的可行性途径,从而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对校史文化的关注度与敏感度。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性概述,阐明文章的写作意义和实践启发。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首先,收集与校史教育相关的文献,包括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文献来源可以涵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获取全面的研究视角。然后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与研究问题直接相关、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标准进行筛选,确保选取的文献质量高且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其次,对选取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已有研究中高校校史教育存在的问题、调动策略等内容,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再次,对文献进行评价,分析各篇文献的优缺点、局限性和创新点,为后续研究设计提供经验借鉴。最后,撰写文献综述,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2. 问卷调查法
本文运用自编问卷对J大学校史教育进行调查,以期对该民办高校校史教育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首先,在设计问卷时,需要明确研究目的,确定调查内容和问题结构。问题主要围绕学生对学校校史的了解、校史文化的传播方式、校史文化的传播主体、学生对校史资源的认知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在编制问卷时,确保问题清晰明了、逻辑合理,避免主观偏见和误导性问题。其次,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设计,确定调查对象的范围和样本规模。可以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确保样本代表性和可靠性。为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我们于2024年九月份将问卷发放给J大学的在校生,预计发放24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不少于200份。为实现这一目的,我们会通过线下和线上的多种渠道进行问卷的发放与收集,以提高参与率。最后,收集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3. 访谈法
为深入探讨J大学校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本研究还采用了访谈法,旨在通过与该校学生的深度对话,获取更加细致和全面的见解。在访谈的设计上,我们首先制定了一套结构化的访谈提纲,主要涵盖校史教育现状、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及改进建议等多个方面。访谈开始时,我们向参与者介绍了研究目的及意义,并保证其回答的匿名性与保密性,以便于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次,我们特别关注参与者对于现行校史教育的看法与建议和对未来校史教育改进的期待。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找到潜在的改善方向,还能引导学校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访谈结束后,我们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将参与者的反馈进行分类和归纳,识别出共性观点和主流看法,同时,注意总结出特定个体的独特见解。
本次研究我们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三种研究方法,对调查样本概况、该校学生对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校史文化传播方式的选择现状、校史文化传播主体的选择现状、学生对校史资源的认知程度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性分析。
目前线上、线下问卷发放总数为240份,收回206份,回收率为85.8%。问卷涉及大一学生52人,大二学生55人,大三学生54人,大四学生45人,其中由于大四年级学生在校人数较少,因此调查人数相对较少(如
学校是否举办过校史校情知识竞赛、校史图片展、展播校史纪录片等普及与宣传活动? |
频次 |
百分比(%) |
是 |
124 |
60.19 |
否 |
82 |
39.81 |
你是否在学校的官网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平台上阅读过有关校史专题报道与相关内容? |
||
是 |
144 |
69.9 |
否 |
62 |
30.1 |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该校学生在入学第二天就会接受校史教育,学校也详细讲述了校长创办该校的艰苦历程。但尽管如此,学生对校史的认知普遍仍较为有限。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校的创办背景、发展历程以及重要事件的了解较为肤浅,往往只停留在一些基本信息上,甚至80%的学生连学校创办时间也无法记住。其次,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124名学生知道“学校举办过校史校情知识竞赛、校史图片展、展播校史纪录片等普及与宣传活动”,144名学生“在学校的官网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平台上阅读过有关校史专题报道与相关内容”,所占比例较大(如
校史文化传播方式不仅关系到传播活动是否顺利完成,而且对传播效果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你更希望通过哪些传播方式了解和学习历史? |
频次 |
百分比(%) |
校史馆 |
162 |
78.64 |
相关报刊书籍 |
145 |
70.39 |
新媒体 |
154 |
74.76 |
课堂学习 |
125 |
60.68 |
校友口述 |
92 |
44.66 |
其他方式 |
60 |
29.13 |
在调查校史文化传播的主体时,我们主要通过学校公众号等线上媒体的调查、问卷以及学生的访谈来了解目前该校选择的传播主体。通过调查,该校校史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教师和一些学生组织(如
你所在高校校史文化传播的主体是? |
频次 |
百分比(%) |
宣传部门 |
156 |
75.73 |
党办或校办 |
145 |
70.39 |
任课教师 |
154 |
69.42 |
学生工作部门 |
125 |
61.17 |
其他 |
92 |
49.51 |
为了解民办高校学生对校史资源的认知,我们调查了该民办高校学生对校史资源内容的认识情况以及希望发掘校史资源的可行性途径的选择情况。从学生对校史资源包括内容的选择看,排名前三的依次是“学校历史”、“校训、校歌、办学宗旨”和“教风学风校风”,占比均超过80%,“学校建筑”次之,为70.39%,“学校管理制度”最低,为52.91% (
你认为校史资源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
频次 |
百分比(%) |
学校历史 |
171 |
83.01% |
教风学风校风 |
170 |
82.52% |
校训、校歌、办学宗旨 |
171 |
83.01% |
校园建筑 |
145 |
70.39% |
学校管理制度 |
109 |
52.91% |
你认为民办高校校史发掘校史资源的可行性途径有哪些? |
频次 |
百分比(%) |
通过课题立项征集校史资料 |
147 |
71.36% |
利用学生社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 |
150 |
72.82% |
加强校友会建设,利用校友会加强征集 |
165 |
80.1% |
鼓励老校友捐献相关档案材料或撰写回忆录 |
152 |
73.79% |
加强对毕业生相关档案材料的采集 |
123 |
59.71% |
经过上述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大致清楚了民办高校的校史教育现状。在分析这一结果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民办高校和知名高校的区别。主要区别有:第一,两者财政来源不同,分别主要由学校自身和中央保证。第二,院校实力和知名度不同,知名院校的办学实力强,在国内甚至国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而民办高校往往仅在本省区有一定的认可度,有一到几门的优势专业。第三,师资和校友力量不同,知名院校的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聚集,且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校友也愿意积极投身于母校建设;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培养出的优秀校友也较少。第四。知名院校大都为百年老校,拥有丰富的校史遗迹和校史文化,且十分重视校史的建设和发展;民办高校建校时间不长,历史遗迹少,校史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下面我们将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区别提出一些适合民办高校的可行性途径。
教育观念通常是指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状的认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关于校史教育,实体校史馆建设往往是全国各大高校的共同选择。通过校史馆陈列着历史价值的校史资料,展示学校的发展历程。学生通过参观校史馆,切身体会到学校的办学历程与优良传统,具有直观性与体验性,这是其他传播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当然,有些高校将校史馆并入到图书馆中,这一做法可以减少一定的人员与资金投入,也为人所称赞。然而,民办高校往往面临管理人员、研究人员、经济实力以及史料不足等问题,因此就实体校史馆的建设还需慎重考虑。在此背景下,虚拟校史馆的建设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淮南师范学院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了网络校史馆,可以方便、快捷地浏览一些校史信息。
就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校史的意识,则还需要通过其他途径进行校史传播与教育。首先,课堂教学虽具有强制性,但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能够让全体学生迅速了解学校校史的方法。其次,调查与访问中,多数学生表示利用微博、微信、QQ、抖音等新兴社交媒体能够以更生动、趣味地将校史展现给更多的人,且成本低廉。 最后,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轻松活泼、丰富多彩的优势,开展校友口述、师生共访校友、寻找校史资料等一系列新的形式为学生进行行动式的校史教育,从而养成自觉传播校史文化的使命感。
多元主体化思想是指站在不同主体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得到。在特定的教育生态下推崇“多元主体思想”,则是要求高校多个行政部门甚至学生组织均作为校史教育主体,也就是让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校友、媒体等多个主体形成推动校史教育的价值认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校校史教育主要都是学校利用宣传部门、党办和校办与图书馆三个主体宣传,忽视了其他部门与组织。在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中,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希望通过多个主体进行校史教育的探索与宣传。
首先,宣传部门、党办校办、图书馆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校史教育,推动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参与校史宣传与发掘活动,鼓励师生有关校史研究的课题立项。其次,相关教师与研究人员需不断提高校史研究的意识,利用相关档案对学校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通过编研选题角度多样化、校史编研更具时代性,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编研结合的校史编纂体例,使校史编研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
校史资源包括校园建筑、学校遗址、文献档案等实体校史资源,同时也包括学术传统、教风学风校风、校训、校歌、办学宗旨、学校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大学理念与精神以及大学发展战略共识。全面发掘并开发校史资源是民办高校在当前校史资源缺乏情况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开发实体校史资源,确保校史教育言之有物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民办高校缺乏展示校史的特色景观和历史遗迹。因此,学校要打造校史主题景观,加强教育基地建设,使得校史能够直观地表现出来。民办高校应努力将校史所承载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融入到校园环境中,使得校园建筑景观包涵校史元素,从而有效提升本校校史的主题性和独特性。对于学校内仍存的历史遗迹应加以保护,并对相关的校史故事与意义进行说明。如若校园内相关遗迹已被毁坏,可以考虑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复建。当然,在物质与人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建设具有学校办学文化和特色的校史馆也是值得推崇的举措。通过在校史馆中展览搜集而来的与校史相关的实体物件,为校史上的杰出人物建设专门展厅等方式,珍藏和彰显具有校园文化底蕴的宝贵历史档案。内容丰富多样、真实生动的实体校史教育资源的开发能使青年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较之空洞的理论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2. 珍视校友资源,开展榜样教育
学术传统、教风学风校风、办学宗旨等学校精神文化财富的开发也是当前民办高校所急需的,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知名校友的事迹讲述与宣传来达到效果。访谈结果显示民办高校中了解本校知名校友的人数少之又少,这主要与学校的宣传力度与开发程度有关。学校的一切精神文化财富的载体是人,优秀校友是学校办学精神与光辉历史的集中体现,其事迹值得在校学生品读学习,同样也会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来到学校求学成才
以往教育学、公共管理学等对拥有悠久校史、校史教育体系成熟且经费人才充足的名校强校关注较多,本文在此基础上探究民办高校的校史教育问题获取新的认识。改变以往校史研究关注对象的单一性,消除个别偏见,重新定位校史教育的适用范围,准确把握民办高校校史教育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公众对民办高校校史教育的重视度,加大校史中积极思想向学生向社会传播的可能性。文章以J大学为切入角,通过全面系统的调研,了解当前民办高校校史教育不足的现状。在对当前民办校史教育现状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结合高校本身的经费、人才、校史研究现状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校史教育途径。这些途径包括转变教育观念、提倡多样化传播方式、推崇“多元主体化思想”、发掘与开发校史资源四个方面。通过此途径,校史教育才能够更好地表达校园文化的价值追求,积极推动师生了解母校,提高师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形成良好风气,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弘扬高校的人文精神。以校史教育为契机,吸引更多优秀校友对母校进行投资与关怀,增强高校的综合力量,从而增强民办高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吉林外国语大学2024年度学生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民办高校校史教育现状调查与可行性途径研究——以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项目编号:JWXSKY2024B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