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luation Method of Historical Figures in Engels’ Text Collection
The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has always been a significant aspect of human intellectual activity.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ngels posited that there are two cruci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valua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On the one hand, historical figures are part of social life, governed by their own objective laws of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historical figures is often constrained by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and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ir era, necessitating 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These two factors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forming the dual aspects of objective evaluation and dialectic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figures.
Engels
恩格斯一生的学术贡献很多,既有他个人的专著,例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等,也有他与马克思合作的文本,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但纵观诸多瑰宝,却并没有一本专著或某篇文献是在具体讲述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然而,没有明确表达不能代表没有。这也是一直以来很多人在研究恩格斯作品时较少关注的一个点。实际上,在恩格斯的许多著作,特别是一些书信集中,经常会涌现出不少关于人物评价的看法。当然,其核心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思想。他们认为,劳动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承认个人(尤其是各个领域里的领袖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唯物史观认为,尽管每个人在历史进程中所演绎的角色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独特烙印。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每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一些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
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诚然,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被奉为唯物史观的真理,但人民这个整体又何尝不是在无数个体的参与下方能成“众”,进而创造历史的呢?一言以蔽之,人民创造的历史并不会否定人物个体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相反,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重大社会变革的背后都无一例外的会孕育出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这些人或对当时社会生活和世界格局有重大塑造作用,或给后世带来巨大影响。总之,每个时代都会造就出属于自己的历史人物。
但它也是偶然的。恩格斯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
第一,代表某个阶级利益。恩格斯认为,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阶级和阶级利益,这既是阶级之间存在矛盾对抗的原因,也是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众所周知,奴隶社会有奴隶主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有地主和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又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些阶级的地位和利益,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也是无法轻易更改的。就拿金钱和名望来说,工厂主和资本家可以毫不费力地享受着一切,养尊处优、优雅而不失庄重;但反观工人阶层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不得不为了温饱而辛苦劳作,甚至穷尽一生也难以跨越。
第二,杰出的历史人物往往扎根于现实、以实践为武器,毫不畏惧推翻那些已然过时的事物。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的目的绝非仅仅是解释世界,而是要切实地改变世界
马克思逝世后不久,他的挚友和革命伙伴恩格斯在写给威·李卜克内西的信中,满怀敬意地感慨道:“如今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现代运动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他的功劳。”
此外,恩格斯本人在英国的长期生活和深入观察,也培养了他优秀的社会调查能力和辩证思维。他认识到,在历史发展的大潮中,不仅是政治领袖,科学家和技术工人……每一个时代所需的历史人物的创造性劳动都可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以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例,这一划时代的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纺织业、煤矿业,乃至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的格局,甚至在短短100年的时间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超过以往所有历史时期的总和
然而,恩格斯也深知,社会经济条件的成熟并不足以确保变革的成功。即便社会条件已经具备,如果缺乏有远见的领导者或出现与时代背道而驰的人物,改革或革命仍可能失败,社会变革也可能因此被推迟。恩格斯曾在1893年《前进报》上严厉批评当时德国政府的军事法草案,指出:“俾斯麦长达二十七年的统治使德国受到了全世界的憎恨。吞并丹麦的北什列斯维希,不遵守以及最后用欺骗办法废除布拉格和约中有关丹麦人的条款……”
旧历史观最鲜明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真正地贴合现实。恩格斯说:“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现实的生产生活被看成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将唯物主义划分为三种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不过,前两种形式存在明显的缺陷,被归为旧唯物主义。它们对人和物的观点较为片面,尤其在历史观上,表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他解释说:“旧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本质上是实用主义的,它以人的行为动机来判断一切,从而把历史人物分为君子和小人,并且照例认为君子是受骗者,而小人是得胜者。”
“宿命论”认为历史是一种必然性的发展过程,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命运这股神秘的力量所决定;因而宿命论者倾向于将历史人物看作是历史发展的工具,片面强调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适应性”,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古希腊奴隶主贵族代表斯多葛派就是典型的宿命论倡导者,他们宣扬世界的一切都是由命运所决定。一个人在某个时间、地点的言行举止皆是上天早就注定好的,个人在其中只是扮演了执行者的作用,无法更改。但这一思想显然是违背唯物史观的。马恩新的历史观认为,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神秘的“命运”。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它的发展自有其规律;而历史人物的主动创造性也决定了他们完全可以在实践中认识和运用规律,造福人类。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涉及两个方面,需要客观评价与辩证全面地研究。
首先,评价要客观,遵循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生命的两种生产方式,即“通过劳动生产自己的生命”和“通过生育生产他人的生命”
其次,要重视阶级及阶级斗争的塑造作用。“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此外,抓住历史人物的本质重点是看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言辞。他在考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强调说:“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
一方面,评价应当全面具体。真实的历史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塑造,而非凭空诞生。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要结合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及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能仅从个人行为出发。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人物往往受到“劳动和家庭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要在联系中考察历史人物。任何个人的活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与周围的人、物质条件以及历史发展进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恩格斯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是在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
此外,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还应辩证理性。历史人物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换言之,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上是动态变化的。举个例子,一个人在特定时期可能犯下错误,但随着外界因素的影响,他逐渐认识到问题并放弃了过去的错误观念,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能因为他曾经的过失而全盘否定其一生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要审慎研究,就必须避免主观情感的介入,保持理性的眼光。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对历史人物怀有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构想是必要的,缺乏这种理想似乎会削弱评价的趣味性,甚至无法给现实带来启发。然而,这种想法实际上违背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从人物的实际行为和历史实践出发,而不是依据个人好恶或政治立场,更不能凭空臆测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地进行判断。毕竟,我们不能总是以当代的视角和标准去苛刻地评判历史人物,这样不仅失之公允,也有失公正。
通过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恩格斯文本中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是他唯物史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为人处世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体现,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这种评价方法呈现出了强烈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色彩,既要注重历史条件和环境对人物作用的影响;同时,也需要结合人物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辩证、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因此,借鉴恩格斯的评价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