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paration of Iron-Based Composites and Their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in Nitrate/Nitrite Reduction to Ammonia
As a versatile compound, ammon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social life. At present, the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ammonia relies on the energy-intensive Haber–Bosch process, which requires reaction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resulting in hug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burden. Electrosynthesis technology is a green synthesis process that can produce ammonia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nitrite reduction to ammonia (eNO xRR, x = 3 and 2) can not only solv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but also turn waste into treasure and convert pollutants into high-value-added products.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eNO xRR catalysts has made a series of progress, among which iron-based catalysts have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nitrite reduction to ammonia. However, eNO xRR is a complex multi-electron and multi-proton transfer react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byproducts can be generated. Meanwhile, competitiv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results in electron consumption and relatively low selectivity. Therefore, there is still significant room for improvement of the ammonia yield rate and Faradaic efficiency of eNO xRR systems.
Electrocatalytic Nitrate Reduction
氨(NH3)不仅是农业和制药行业的重要原料,也是一种高效的储能介质
硝酸盐/亚硝酸盐还原合成氨是一个复杂的8/6电子转移过程,该过程可能产生大量价态为−3到+5的反应中间体和产物(
间接自催化还原只发生在高离子浓度(1.0~4.0 M )的强酸电解液中。 不是真正的电活性物质,也不直接参与电子转移。不同的电活性物质可导致两种自催化机理:Vetter和Schmid机理。Vetter机理的电活性物质是NO2•,而Schmid机理的电活性物质是NO+。NO2和HNO2分别是Vetter和Schmid机理的最终产物。当 浓度超过4.0 M时,发生的反应不涉及电化学电子转移,因此不是间接自催化还原的一部分。直接电催化还原发生在低 浓度下(<1 M)。大多数研究通常在低 浓度下进行。 和N2是氮元素最稳定的热力学形式,特别是pH值在6到9之间。 还原为N2是一个5/3的电子转移过程。因此,N2是 还原为NH3的有力竞争产物。直接电催化还原可通过两个不同的路径进行:原子氢还原路径和电子转移还原路径。
最初,
被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吸附态(ad)的
(方程式(1))。
通过双重配位吸附在金属表面,其中
可以通过一个或两个O原子与Cu、Au和Pt的金属表面配位
(1)
(2)
(3)
(4)
(5)
(6)
(7)
(8)
由N-O的裂解产生(方程式(9)),该过程通过包含三个步骤的电化学–化学–电化学机理进行
(9)
(10)
(11)
(12)
(13)
NO(ad)是产生NH3、N2O和N2的关键中间体。NO(ad)的吸附行为决定了产物的选择性和催化机理:当NO(ad)是N端吸附时,NO(ad)通过电化学–电化学机理被还原,这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氨合成机理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当NO(ad)是O端吸附时,根据方程式(24),NO(ad)被还原为NOH(ad)
(24)
(25)
(26)
(27)
(28)
当NO(ad)被平行吸附时,随后的反应路径取决于质子化位点
(29)
(30)
(31)
氮气可以通过几种路径产生。Vooys-Koper机理是产生N2的路径之一
(32)
(33)
(34)
(35)
另一种生成N2的途径是Duca-Feliu-Koper机理,该机理提出NH2(ad)是由NO(ad)的还原和质子化产生的(方程式(36))。NO(ad)与NH2(ad)通过Langmuir-Hinshelwood重组生成短寿命的副产物NONH2(ad) (方程式(37))。最后,根据方程式(38),NONH2(ad)分解生成N2。
(36)
(37)
(38)
此外,NO(ad)可以转化为N(ad) (方程式(39))。然后,根据方程式(40),两个N(ad)耦合产生N2。
(39)
(40)
反应物浓度、酸度和电极材料等因素均会影响eNOxRR的反应路径和最终产物。由于eNOxRR反应机理的复杂性和不完善性,需要提供更多的原位表征和理论计算来系统地解释反应机理,以促进反应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通常在H型电解池中使用三电极系统进行电化学测试。应进行控制实验,以确保测试系统无污染。必须排除来自大气、设备和工作电极的污染。电催化性能是评价催化剂好坏的主要指标,包括催化活性、产物选择性和催化剂稳定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可以初步通过循环伏安法或线性扫描伏安法(LSV)进行评估。在含有 的电解液中,电流密度的增大表明eNOxRR的发生。通过对LSV曲线的分析,可以获得起始电位,评估反应动力学,初步得到测试电位范围。通过计时电流测试记录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可进一步评估催化剂的活性。应在每个选定的电位下至少重复三次计时电流测试,以确认结果的可重复性。收集电化学测试后的电解液,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等方法对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定量分析,进而获得相应的氨产率、法拉第效率、氨选择性(S(NH3))、转化率(C( ))和氨局部电流密度等性能参数。通过气相色谱法(GC)检测电化学测试过程中产生的氢气,可评估催化剂的选择性。
一般来说,测试电位越负,转化率越高,而法拉第效率在不同的施加电位下呈火山型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可用于反应物和几种产物的定量
离子色谱法是测定 、 和 浓度可靠、简便的方法。然而,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避免有机物或重金属离子损坏测试仪器。气相色谱法适用于检测气体和易于挥发的液体或固体,具有分析速度快和样品用量少的优点,但用于定量分析时,需用被测物纯样品对检测后输出的信号进行校正,可以使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N2、NO和N2O等气态产物。核磁共振波谱法具有高精度、非破坏性和适用性广的特点,但也存在仪器成本高和信号干扰等缺点。可通过1H NMR谱对 进行定量,通过结合同位素标记实验和1H NMR谱,可进一步追踪氮的来源,排除来自外部的氮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当NH3浓度等于或大于0.2 ppm时,可采用所有常规检测方法进行NH3定量。当NH3浓度小于0.2 ppm时,定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电化学测试后电解液的pH值。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来检测 浓度。
氨产率、法拉第效率、转化率、氨选择性和稳定性是eNOxRR的主要性能评价参数。单位时间和单位质量/面积的氨产率是评价催化剂性能的直接参数。法拉第效率描述了电催化过程的整体选择性,定义为生成特定产物的实际消耗电子与理论消耗电子之比。eNOxRR过程与竞争性HER进行比较时,法拉第效率是评估eNOxRR选择性的参数。氨选择性是生成氨过程中反应物的转化量与消耗量的比值。
氨产率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41)
(42)
电催化 还原为NH3的法拉第效率计算公式如下:
(43)
(44)
的转化率计算公式如下:
(45)
氨选择性计算公式如下:
(46)
其中,c(NH3)为NH3的浓度,V为电解液的体积,t为还原时间,m为催化剂的负载量,S为工作电极的面积,F为法拉第常数(96,485 C·mol−1),Q为通过电极的总电荷,∆c为电解前后 浓度差,c0为 或 的初始浓度。
气相产物的法拉第效率由气相色谱测定,其计算公式如下:
(47)
式中n为产生被测气体所需的转移电子数,c为被测气体在标准气体中的浓度,V为GC进样体积,Q为电荷量。
具有孤立金属活性位点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由于其近100%的原子利用率、可调节的配位环境和均匀的催化活性中心而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理论计算研究,Cu,Re,Os,Ti和Zr SACs被预测为有前途的硝酸盐还原合成氨催化剂。Wang等人研究了在TM-N4掺杂石墨烯(TM-N4/C)上的eNO3RR反应机理和性能来源,通过构建用于测量起始电位的–ΔGmax火山图来评估产物选择性
金属有机骨架(MOF)辅助热解和SiO2模板辅助热解是构建SACs的典型方法。例如,通过热解沸石咪唑骨架-8 (ZIF-8)制备的Cu SAC (Cu-N-C)可以将
转化为NH3
了解催化剂的演变过程有助于理解反应机理。Xu等人开发了一种锚定在抗坍塌MOF上的Cu单原子预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电催化硝酸盐还原
Fe SACs也被证明具有催化硝酸盐还原合成氨的活性。Li等人使用聚合物–水凝胶策略构建了原子均匀分散的Fe SACs
其他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如Ru、Rh和Ag单原子催化剂,也被研究作为
还原的催化剂。Yao等人报道了一种新颖的氧化物锚定策略,该策略通过调节金属–载体电子相互作用将孤立的Ru原子锚定在Ti片基底上(
合金化是调节催化剂表面的电子和几何结构的一种独特方法
作为合成氨的优良催化剂,Cu基合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Wang等人研究了一系列不同Cu/Ni比例合金的吸附能–活性关系
铜与其他金属的合金化也被研究者们研究。由于钴易于制备且能有效调节铜的性质,因此常被用于与Cu合金化。例如,Fang等人制备的CuCo合金纳米片模拟了Cu型亚硝酸盐还原酶的双功能特性,并通过两个催化中心的协同还原
设计具有异质结构的催化剂是实现高催化性能的重要策略。异质结构通常由具有不同表面电子环境和功函数的构件组成。大多数异质结构催化剂含有通过莫特–肖特基接触形成的异质结。由于肖特基势垒的存在,异质结处的能带发生扭曲,电子在界面处自发转移,直至功函数达到平衡。界面上电子结构的重新分布改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可以通过异质结的电子效应有效平衡中间体的吸附能,从而改善反应动力学。
孙等人将CuCl (111)和金红石TiO2 (110)层堆叠在一起,合成用于电化学硝酸盐还原的催化剂(CuCl_BEF)
氨不仅是食品、化工等各个行业的重要原料,还是绿色高效的储能载体,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氨生产所依赖的Haber-Bosch工艺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随着全球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开发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合成氨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通过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电合成技术被视为最有前景的替代方案。由于农业化肥的滥用和工业废水的排放,水体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迅速增加,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通过电化学手段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为氨,不仅能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还能将污染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虽然在催化剂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氨的产率和效率不断提高,但直接将硝酸盐/亚硝酸盐转化为氨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1226),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BK20220061)。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