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in the New Era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has injected a strong spiritual force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sort out the logic of the generation of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and explore the specific path of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educators under the premise of analyzing its value of the times. It is not only an urgent need to build a high-quality teacher team,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New Era
“教育家”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家”是指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具有教育专长,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有创新贡献和有影响力的人
当前学术界围绕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有益探索。对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集中于时代内涵、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弘扬路径等方面。如将良知、智慧、实践视为教育家的精神品格。从价值观、方法论、认识论等方面探寻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基于教育的相关论述分析教育家精神的生成理路。将培育理想信念、提升自身价值作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路径。国外没有对“教育家精神”的专门研究,但可以将西方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作为思考起点,寻找教育家精神的国际参照。如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的教育阶段论
教育家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在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彰显,有其独特的时代内涵。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得到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认可,是体现党的思想理论、性质宗旨、优良传统的创新系统
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再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包含价值、实践、目标三个层次的精神体系。
价值层面实现“小我”与“大我”的统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本质,是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体现
实践层面实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内在要求。优秀的教育家都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既有高超的专业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从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基础和主要内涵出发,实践性、历史性、人民性是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首先,中华传统师道精神提倡尊师重道。西周时期的“弟子事师,敬同于父”,要求学生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老师。《说文解字》中的“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强调学生以尊敬的态度对待老师。其次,中华传统师道精神彰显师德思想。孔子的“身正”是指教师应以自身正确的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明末王夫之提倡“正道、正言、正行”,表明教师不仅要有符合道德和正义的行为准则,还要有符合道德和真理的言语表达和能转化道德知识的实际活动。“师范端严,学明德尊”“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等师德思想,奠定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后,中华传统师道精神蕴含丰富的教育理念。儒家思想中有因材施教、改过迁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言传身教等一系列经典的育人方法。《学记》中主张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方法。
马列主义教育思想阐述教育的性质和教师的地位,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目的,能体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的重视,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石。
关于教育的性质和教师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表明无论何种教育都具有阶级性,都代表着特定阶级即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将教师划分为向资本家出卖自己脑力劳动的无产者。列宁看到数十万教师对于社会教育工作的作用,认识到教师是将群众从资产阶级的谎言中解救出来的力量。列宁在全俄国际主义教师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绝大多数教师都靠近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对党的百年教育实践的反映。教育方针是党依据历史形势对某一时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性部署和教育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包含着党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相关认识,它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巩固无产阶级统治,推进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培养革命人才,中国共产党确立“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教育方针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为新生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坚持德育、智育、体育实现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教育为经济发展和人民服务,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方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主题,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服务。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
当前我国处于人口结构的历史性转折时期,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红利取代人口红利刻不容缓。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人才体系为支持,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追求。这与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在思想引领、价值立场、方法原则、目标导向等方面高度契合。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有助于推动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当今世界,青年的精神世界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利己主义等偏私狭隘的价值观腐蚀,急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助青年学生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立德树人为价值追求的新时代教育家精神能很好地迎合这一理论与现实需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立德树人的体现。这一道德情操要求教师自觉提升道德素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核心力量,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者和指导者,承载着培养未来建设者的责任。当前,偏远的农村学校和部分城市薄弱学校受教师退休潮的影响,存在师资招不满或招来了留不住的困境。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国家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家精神是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中理应秉持的高尚品质和职业操守。在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指引下,优秀教师发扬奉献精神,主动前往师资力量不足的地区支教。偏远地区的教师注重培养自身品德,加强专业发展,勇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这些举措能有效解决师资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差的问题,实现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要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引领,以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转化为关键,以构建完善的教师奖评机制为保障。唯有如此,才能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支撑。
推进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列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吸收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师道精神重视培养师德,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做学生的表率。师德也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师德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自身的师德品质,二是师德规范即社会对教师德行的要求。
加强师德建设应先提升教师的师德品质。教师对自我价值有清晰的认知是提升师德品质的前提。教师应明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担当,牢固树立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理想信念,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同时,教师需主动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政治、文化、科技素养,以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引领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黄大年是中国地球物理学家,是新时代师德典型人物,在2024年9月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黄大年在立德树人方面树立了榜样。首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青年时期黄大年同志就立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宏大志向,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其次,坚持言传身教。他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师德师风,自觉用高尚的品格影响学生,用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坚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理解和尊重不同学生的爱好兴趣,在学生的科研工作上给予巨大帮助。归国7年多,他没日没夜地带团队、赶进度、为教育和科研事业辛勤奉献。
马克思认为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从落地生根到枝繁叶茂的发展。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社会、学校、教师都有责任,那么弘扬教育家精神也需依托社会各方力量。
社会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如加大对教师荣誉表彰的力度,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让尊师重教在全社会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国家重视对教师荣誉的表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七条提出“国家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设立国家教师奖”
学校要创立利于教师成长的环境。学校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学校文化建设,立足自身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教育实践,挖掘、整理、总结好教育家的育人治学事迹和品格精神风范,通过壁画、雕塑、校史陈列等呈现形式和舞台剧、微视频等传播方式,讲好教育家的故事,弘扬教育家的思想。学校管理者应建立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具体方案,实时跟进教育家精神的落实情况。
教师要自主自觉地吸收与弘扬教育家精神。教师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主体,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特征,它要求教师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和执着追求,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张玉滚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的校长,他风里来雨里去,往返于高丘镇和学校之间的山路上,用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林丰开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美岭的中学教师,他扎根山区教育二十余年,他创新教学方法,以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将相对枯燥的生物知识讲清讲透,助力一批又一批的深山学子圆了大学梦。这些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和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完善的奖评制度可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也要以完善奖评机制为保障。国家层面,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在教育强国目标的指引下,建立完善的教师奖评制度体系。政府层面,各级政府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细化教师奖评机制,让奖评既契合宏观的制度要求,又贴近各地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境况,保障教师奖评制度的常态化运行。学校层面,加大对教师岗位绩效的考核和教学能力进行评估,让劳者多得、能者多得也是完善教师奖评机制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响应国家及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念,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努力方向。深入研究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显著特征,严密的生成逻辑和永放光芒的时代价值,能让教育家精神真正走入生活、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