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huxiong Prefecture
Chuxiong Prefecture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with a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and a distinct dry and wet climate. The frequency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s relatively high, posing a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losses caused by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n Chuxiong Prefecture,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978 to 202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n Chuxiong Prefecture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Z-index and wavelet analysis, the drought and flood conditions in Chuxiong Prefecture in the next 10 years were predicted by using the nonlinear prediction model, and scientific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n the past 45 years, there are more drought disaster years than flood disaster years, and the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n Chuxiong Prefecture have obvious periodicity, with a main cycle of 34 years. It is expected that Chuxiong Prefecture will experience frequent fluctuations in drought and flood disasters in the next 10 years, especially in 2025, which may experience large-intensity floods, and in 2027, it may encounter severe drough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huxiong Prefecture, such as insuffici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or coordination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untimely emergency response, and lagging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work in response to drought disasters. In view of flood disaster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emergency awareness, low quality of management plan design, poor coordination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lack of post-disaster summary and reflection.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scientific coping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Chuxiong Prefecture
干旱灾害指降水量变少,导致水资源收支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洪涝灾害指长时间的降水产生积水或河流淹没地势低平的地区,或是由于大气降水较多,江河湖水溢出,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灾害
Kite依据降水量数据,进行了Z坐标转换,划分了旱涝灾害的等级,提出了Z指数
张存杰等通过研究认为,Z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旱涝情况,提出了一种区域旱涝指数
人们普遍认同: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提出,在适应气候变化的同时要采取一些必要的减缓举措
楚雄州的地理位置是云贵高原中部,在东经100˚35'~101˚48'、北纬24˚30'~25˚15'之间(见
为了定量描述降水出现异常的情况,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很多监测指数,假设降水量服从概率密度函数Person-Ⅲ分布,将降水量转化为以Z为变量的标准正态分布,通过对降水量的频率分析,确定旱涝的情况
(2)
(3)
(4)
(5)
等级 |
Z值 |
类型 |
1 |
Z > 1.645 |
重涝 |
2 |
1.037 < Z ≦ 1.645 |
大涝 |
3 |
0.842 < Z ≦ 1.037 |
偏涝 |
4 |
−0.842 < Z ≦ 0.842 |
正常 |
5 |
−1.037 < Z ≦ −0.842 |
偏旱 |
6 |
−1.645 < Z ≦ −0.137 |
大旱 |
7 |
Z < −1.645 |
重旱 |
本文运用Morlet小波分析进行楚雄州1978~2022年旱涝灾害多时间尺度的趋势分析,运用小波实部图像分析楚雄州近45年的旱涝灾害周期变化。小波分析是在傅里叶分析方法上提出的,属于时频分析方法,把一簇小波通过平移和伸缩来拟合时间序列,分析其周期性和变化情况,对未来时间作出预测
(6)
式(6)中: 为子小波, 是小波母函数Ψ的共轭函数,a是伸缩尺度,b为平移因子。
小波方差公式为:
式(7)中: 表示小波方差。
ARIMA模型全称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简记ARIMA),也叫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是由博克思(Box)和詹金斯(Jenkins)于70年代初提出的著名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所以又称为box-jenkins模型、博克思–詹金斯法。其中,ARIMA(p, d, q)称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是自回归,MA为移动平均,p为自回归项,q为移动平均项数,d为时间序列较为平稳时所做的差分次数。
(8)
式(8)中:Yi是被解释变量; 是解释变量; 是模型参数; 为扰动项。式中解释变量的个数k与参数个数j不一定相等。
PPRR理论在危机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危机的发生及变化过程,对不同的时机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包括4个阶段,分别是预防阶段(prevention)、准备阶段(preparation)、反应阶段(response)和恢复阶段(recovery)。在危机发生前做好预防和准备能够有效减少危机的发生和更加合理地应对危机,在危机发生后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和恢复措施能够减少危机带来的影响
旱涝灾害包括了干旱和洪涝两种灾害类型,由于楚雄州位于云南省易发生干旱和洪涝的地区,研究它的特征和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楚雄州1978~2022年的年降水量作为研究基础,运用Z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结合SPSS 27.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楚雄州近45年旱涝灾害的类型、等级和发展趋势,模拟预测出未来10年的旱涝情况。
通过对楚雄州1978~2022年年降水量的计算,得出Z指数,根据
旱涝类型 |
年份 |
大涝 |
1990、1991、1995、1998、1999、2001、2002、2008、2016 |
偏涝 |
1986、2000、2022 |
正常 |
1978、1981、1983、1985、1994、1996、1997、2004、2005、2007、2015、2017、2018、2020、2021 |
大旱 |
1979、1980、1982、1984、1987、1988、1989、1992、1993、2003、2006、2010、2012、2013、2014、2019 |
重旱 |
2009、2011 |
利用1978~2022年的楚雄州年降水量计算出的Z指数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为减轻边界效应对研究的影响,在模拟小波系数时先进行了数据的扩展延长,向前扩展了42年,向后扩展了41年。利用Morlet小波分析绘制出小波实部等值线图和方差图。
在34年主周期上,从
将楚雄州年降水量Z指数进行时间预测和非线性预测,为楚雄州近10年来的旱涝灾害防控提出一些建议。在旱涝趋势预测图中,横坐标表示年份,纵坐标为Z指数,由
根据预测的Z指数分析,在未来的10年内,Z指数波动幅度较大,其中有4年是正常年,4年为洪涝年,2年为干旱年(
2023 |
2024 |
2025 |
2026 |
2027 |
2028 |
2029 |
2030 |
2031 |
2032 |
−0.353 |
1.244 |
2.796 |
1.986 |
−2.233 |
−1.687 |
0.752 |
0.942 |
−0.269 |
0.824 |
正常 |
洪涝 |
洪涝 |
洪涝 |
干旱 |
干旱 |
正常 |
洪涝 |
正常 |
正常 |
(一) 预防阶段
对于干旱灾害,存在系统预警不够完善。历史干旱记录缺乏、水资源分布不均、气候变化趋势预测缺乏、旱后的措施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在干旱发生时,信息传递不畅,影响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行,楚雄州的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对于洪涝灾害,存在缺乏洪涝相关知识的宣传、系统预警不够完善、预警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等挑战。存在的这些问题使洪涝灾害的预防工作开展困难。
(二) 准备阶段
对于干旱灾害,应急准备协调差。未从全局考虑,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连接,楚雄州未能及时对应急计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导致计划中的部分内容已经过时或不再适用;对于洪涝灾害,存在管理预案设计质量不高。内容有相似性和笼统性,缺乏具体的内容与明确的分工,没有把洪涝灾害与楚雄州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且防御设施老化、运用不合格、农业蓄洪调控不合理、排污系统实行雨污合流等问题。楚雄州旱涝灾害频繁发生,这些问题对旱涝灾害应急响应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了影响。
(三) 反应阶段
对于干旱灾害,存在应急响应不及时的问题。监测的气温、降水等相关数据不够准确、不够及时,预警信息没有及时发出,导致农村偏远地区干旱灾害传播慢,且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存在随层递而损失的情况;对于洪涝灾害,存在部门事务独立协调差。人员配置缺乏、政府没有完整的信息途径、部门的抗灾能力不强、力量分散、装备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无法把旱涝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这对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构成了挑战。
(四) 恢复阶段
对于干旱灾害,存在恢复重建工作滞后、资源调配不合理、资金保障不到位、缺乏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恢复重建工作规划不合理、灾后经验不足、部分县市节水意识不强等问题;对于洪涝灾害,存在缺乏灾后的总结与反思。对于受灾状况、具体的抢救手段总结不到位,无法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资金保障不到位、缺乏科学的指导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无法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难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影响到旱涝灾害后的恢复工作和受灾地区的长期发展。
(一) 干旱灾害应急管理对策
1) 提前判断,及时启动响应
楚雄州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旱情监测,水务部、气象部和水文局等相关部门应该固定时间开展会议分析旱情,或者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开展会议,在旱灾容易发生的时间段内做好抗旱防火专题预报,对干旱灾害天气发布预警。根据干旱程度,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如2024年1月19日,楚雄州防汛抗旱指挥部对楚雄市、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禄丰市6个县市启动抗旱应急Ⅳ级响应。
2) 科学统筹调度,确保供水安全
坚持“生活在前、生产在后”的原则,在保证了居民的生活用水后,再进行生产。当干旱灾害发生时,合理调控现有库塘蓄水,及时调整供用水计划,水量调配要合理。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兼顾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用水需求,突出做好大生产用水保障工作。
3) 强化措施落实,确保抗旱实效
强化部门间协调配合,多渠道筹集安排抗旱资金,从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全力支持抗旱救灾工作。投入大量抗旱力量、设施、车辆和机械,通过引、提、调、拉运水等措施,临时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4) 加强宣传,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
通过互联网、广播等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的知识,提高群众节水意识,倡导水资源的二次利用。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开展节约用水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人们节约用水和爱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对水资源需求量大的地方,实施严格的用水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饮用水和食品卫生安全。
(二) 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对策
1) 完善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分工
制定详细的抗洪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各部门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应急工作井然有序地进行。成立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其办公室,领导、组织和协调好楚雄州的防汛抗旱工作。
2) 加强监测预警,提前采取措施
利用现代化技术监测手段,对水情、雨情、工情、洪涝灾情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可能产生灾害的各种因素。根据监测结果和预报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如清理排水管网、加固防洪工程等,降低洪涝灾害风险。
3) 强化应急处置,确保人民安全
当洪涝灾害发生时,快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前往受灾区开展救援工作。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时疏散和转移受困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和医疗救治。
4) 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
加快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如更新改造排水排污管道、增设视频监控和瞭望塔等基础设施。对城区易涝点进行重点治理,疏通堵塞的雨水管道和接点,健全城区排水体系。
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防汛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在学校和社区等公共场所组织防汛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公众的洪涝应急自救能力。
楚雄州旱涝灾害频发,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旱涝灾害特征,揭示了其周期性规律,并预测了未来灾害趋势。同时,还指出了现行应急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得出了以下结论:
1) 楚雄州的旱涝灾害发生频率较高。近45年内,正常的年份共15年,干旱年份有18年,洪涝年份有12年,其中,大涝年份为9年,偏涝年份为3年;大旱年份为16年,重旱年份为2年。
2) 楚雄州旱涝灾害有明显的周期性。在近45年内,具有34年的主周期,预测在未来的10年内,2024、2025、2026、2030年可能发生洪涝灾害,在2027、2028年可能发生干旱灾害。总体上看,楚雄州在近10年应该加强对旱涝灾害的防控,尤其是2025年可能发生较大强度的洪涝灾害,2027年可能发生较大强度的干旱灾害。
3) 楚雄州旱涝灾害应急管理上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面对干旱灾害时:在反应阶段,干旱灾害应急响应不及时,监测数据不够准确、及时,预警信息无法及时发出;在面对洪涝灾害时:在恢复阶段,缺乏灾后总结与反思受灾情况,缺少具体事务抢救手段的总结,无法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4) 针对楚雄州旱涝灾害应急管理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科学的对策措施。在应对干旱灾害时,要提前判断,及时启动响应。实现科学统筹调度,确保供水安全。强化措施落实,确保抗旱实效。加强宣传,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争取抗旱资金、技术支持和政策倾斜;在应对洪涝灾害时,要完善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监测预警,提前采取措施。强化应急处置,确保人民安全。加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应对洪涝灾害的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楚雄州旱涝灾害应急管理研究,2023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云南高原滇中城市群对区域降水的影响研究,41465001);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高原楚雄州洪涝风险评估,2023J1080)。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