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f the Impact and Mitigation Methods of Social Exclusion
Social exclusion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and process in which an individual’s basic needs are hindered due to being excluded or rejected by a certain social group or others. Social exclusion is quite common in daily life, and long-term exclusion can have various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hindering the need for belonging and relationships, enhancing negative emotions, and impairing cognitive functi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excluded individuals and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types, theories, and impacts of social exclusion and provides methods to allevi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Social Exclusion
人类有一种天生的社会归属感和与他人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联结的需要(
由此可见,社会排斥会对个体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造成很大危害,有必要对这一概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社会排斥的类型、理论、影响等角度阐述了社会排斥影响身心健康的机制,并为缓解社会排斥给出了建议,旨在为社会排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直接排斥聚焦于被排斥的对象,目前国内外有关此类排斥的调查研究数量较多。在大多数的研究中,在未明确说明时,一般直接使用“社会排斥”来指代直接排斥。
Molden等人将排斥分为以拒绝为代表的直接排斥和以忽视为代表的间接排斥(
社会排斥不仅存在直接排斥,也存在着替代性排斥。替代性也叫观察排斥(
Williams提出需求威胁模型,认为社会排斥会威胁归属感、自尊感、控制感以及意义感四个方面的需求。人们在遭受社会排斥后,心理状态会依次进入三个阶段:反射阶段、反省阶段,退避阶段(
Downey和Feldman最早提出了拒绝敏感的社会认知模型。他们认为个体对拒绝的预期会受到童年时期遭受拒绝和排斥经历的影响,这会导致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再次遭遇类似的情况时,容易将模棱两可或中性的线索识别为拒绝线索(
多元动机模型认为,遭受社会排斥后,个体会产生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进而产生三种不同的动机(
需求威胁时间模型指出,个体在遭受排斥时之所以会感受到痛苦,是因为排斥会对个体的归属需求、自尊需求、控制需求和意义需求造成威胁。个体感受到排斥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这四种基本需求满足感的下降以及消极情绪的产生(
注意偏向可以用来衡量个体的认知和学习活动。注意偏向是指与面对中性刺激相比,个体在面对其他如威胁性刺激、负性刺激等特定刺激时呈现出注意选择性加工和高度敏感性。将注意力不同程度地分配到中性和威胁性刺激的不同方面。对负性刺激的注意偏向包括了注意朝向、注意脱离困难和注意回避三个主要成分(
眼动追踪研究发现,社会排斥使个体对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图片后探测点的反应时间缩短;说明社会排斥会导致人们对积极和消极面部情感图片的注意偏向,即社会排斥会导致个体更多地寻找社会性线索(
研究发现,遭受社会排斥后,被排斥者的反社会行为会增加。Twenge在研究中要求被试对曾经批评过自己的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在社会排斥的操纵条件下,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更消极,有更强的攻击倾向,并选择给其他人使用高水平厌恶噪音;被排斥者甚至在其中一个分实验中对一个中立目标,即没有激怒过被排斥者或没有与他们互动过的人产生攻击性(
但社会排斥也可能激发个体表现出更多的友好行为(
归因方式能对个体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当个体认为排斥是自身因素引起,亲社会行为会增强,当个体对排斥进行外部归因,认为是他人导致了排斥,则会产生反社会行为(
社会排斥发生后,人们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个体会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受损需求若能得到及时满足,就可以减少排斥带来的危害(
随着科技发展,多种科技产品变得更加常见,具备情感支持的聊天机器人可以减轻社会排斥对情绪的负面影响,帮助个体更好地从社会排斥中恢复(
本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的两种类型、有关理论和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社会排斥的缓解方法,旨在对社会排斥进行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社会排斥分为直接排斥和替代性排斥,直接性排斥是较为常见的类型,也是以往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部分,被排斥者可以较为清楚地感知到被排斥,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来进行防御。替代性排斥则是指观察者通过观察到其他人的排斥行为,自身也会产生被排斥的感觉。有关理论解释也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排斥进行分析,需求威胁模型认为个体遭受排斥,基本需求受到威胁后会产生一系列后果;拒绝敏感模型则认为被排斥个体会对拒绝行为更加敏感,更有可能把其他信息识别为拒绝信息;认识论认知聚焦于儿童,对儿童产生社会排斥的可能性进行解释。
有许多方法可以缓解社会排斥带来的不良结果,例如指导被排斥个体进行正确归因,防止其出现不良行为;加强自我肯定,转变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也可以降低排斥带来的危害;同时可以采用外部辅助的方式,如更多地使用计算机和拟人化产品,进行情感补偿。
以往有关社会排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实验研究,常见的实验范式有拒绝范式、孤独终老范式和Cyberball掷球范式等,这些实验范式虽然具有很好的测试效果,但是测试的是个体当下遭受到的排斥情况,而排斥带来的影响可能会随着个体的成长发生变化,因此在未来可以更多地对个体进行纵向研究。通过不同时间节点的多次实验测量,可以很好地减小误差,还能探究社会排斥对个体产生影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