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n the Sense of Access of Villagers in Yangrong·Hade Tourism Village in Heishui County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is paper, “sense of access” is taken as a key indicator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ourism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Yangrong·Hade Village, Heishui County, Aba Tibetan and Q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Sichuan Province is taken as an object of analysis. Through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rooted theory, combined with interviews with villagers and field survey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ense of access” of villagers in Yangrong·Hade tourism village can be composed of four dimensions: access to economic income, access to public services, access to horizontal access and access to vertical access, and there are four deficiencies that affect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sense of access”: bottlenec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shortcomings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 and education,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leading to the highlighting of the contradictions, and the lack of future aspirations and confidence.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o increase the government financial subsidies to ensure the fair benefit of tourism achievements and other four paths to improve the “sense of access” of villagers in Yangronghade characteristic tourism villag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village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Rural Revitalization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获得感”是一个本土性非常强的“中国概念”,在国外尚不存在直接的概念对应
“获得感”这一概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它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切实利益增进后所体验到的正向心理反馈。首先,它体现了村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与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获得感”的基石;其次,不仅局限于经济物质的增长,更要关注文化自信的增强、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尤为重要的是,“获得感”的公平性强调了扶贫与发展的成果应当公平、公正地惠及所有村民,都应共享村寨发展的红利。针对羊茸·哈德特色旅游村寨的村民而言,“获得感”更是他们参与旅游扶贫、实现自我蜕变的重要精神动力。
因此,伴随“共享发展成果”理念的深入与实践,将“获得感”作为衡量旅游扶贫成效的关键标尺,不仅是对扶贫工作本质的深刻把握,也是推动羊茸·哈德特色旅游村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羊茸村作为黑水县搬迁致富结出的硕果,也是文化旅游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点,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获得感”不仅来自于物质方面,还是主观感受的集合
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源流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格拉泽(Glaser)和施特劳斯(Strauss)的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策略》。该理论主张基于实地观察及访谈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发展出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被誉为“定性研究中最科学的方法”。陈向明(1999)认为,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建构知识体系的途径,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细致考察来提炼反映特定社会行为本质的概念模型
在经典扎根理论框架下,方法论仅提供了一系列指导性操作流程,而研究者的个人研究能力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程序化扎根理论则构建了一套规范化的操作程序与概念体系,显著减轻了研究者面对创造性工作的压力
羊茸村又称羊茸·哈德,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水县沙石多乡,是一个乡村旅游胜地。该村共有45户家庭,居民总数为201人,劳动力数量为89人,其中包括50名女性。最初,村民们分散居住在山腰上,从347国道徒步到村里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汶川地震之后,虽然他们在原地进行了重建工作,但由于持续的自然灾害以及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黑水县政府于2012年决定将整个村庄迁往新址。根据“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可持续发展”和“搬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原则,政府立足当地丰富的彩林资源和独特的地貌特征,利用扶贫优惠政策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羊茸·哈德的民宿品牌由此得以建立。
羊茸村于2012年完成了整体的迁移,为了带领村民走出贫困,他们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和独特的自然资源,确定了以乡村旅游为核心的发展目标,并通过探索“党支部 + 公司 + 农户”的合作模式,成功地将42家农户转变为提供旅游服务的民宿经营者
序号 |
访谈时间 |
年龄 |
性别 |
文化程度 |
职业 |
1 |
0810上 |
23岁 |
男 |
大学本科 |
前台接待员 |
2 |
0810上 |
26岁 |
女 |
大学本科 |
服务经理 |
3 |
0810上 |
22岁 |
女 |
高中 |
前台接待员 |
4 |
0810上 |
38岁 |
男 |
初中 |
接驳车司机 |
5 |
0810下 |
27岁 |
女 |
大专 |
前台接待员 |
6 |
0810下 |
33岁 |
女 |
初中 |
个体工商户 |
7 |
0810下 |
52岁 |
男 |
小学 |
民宿老板 |
8 |
0810下 |
21岁 |
女 |
高中 |
餐饮店员工 |
9 |
0810下 |
42岁 |
女 |
小学 |
民宿老板 |
10 |
0810下 |
43岁 |
男 |
小学 |
民宿老板 |
11 |
0810下 |
53岁 |
男 |
小学 |
民宿老板 |
12 |
0811上 |
35岁 |
女 |
初中 |
个体工商户 |
13 |
0811上 |
46岁 |
女 |
小学 |
个体工商户 |
14 |
0811上 |
28岁 |
女 |
大专 |
个体工商户 |
15 |
0811上 |
55岁 |
女 |
小学 |
民宿老板 |
16 |
0811下 |
52岁 |
女 |
小学 |
民宿老板 |
17 |
0811下 |
28岁 |
女 |
高中 |
民宿管家 |
18 |
0811下 |
51岁 |
女 |
小学 |
民宿老板 |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得出。
开放式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定义现象、界定概念、挖掘范畴(范畴命名和性质发掘),以概念化与范畴化简化大量的文本资料。在此过程中,需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异同分析,并依据逐渐显现的概念与范畴实施理论取样,随后继续扩展资料的收集。接着,将新的数据与已有资料以及提炼出的概念和范畴进行深入比较,从而发展出主要的范畴。编码过程不预设概念,完全遵循数据资料的客观引导。经过对原始访谈资料的抽象提炼,用大写字母加数字的形式(如A1)对资料进行编码处理,得到“经营民宿”、“工作岗位增多”等37个概念,详见
编码 |
原始访谈材料 |
初始范畴 |
A1 |
搬迁到这里,村书记带我们修建房子,开民宿接待游客, 也可以做前台、司机这些工作 |
经营民宿;工作岗位增多; 村寨搬迁 |
A2 |
以前还没搬的时候,下山要走大半天时间, 现在家家门口都是水泥路,还有专门的人负责打扫 |
交通比以前便捷;有专人打扫;卫生干净 |
A3 |
游客越来越多,民宿进行扩建,现在下面的那个美食广场就是去年 修好的,不仅可以经营民宿,还可以在美食广场那里做点小生意 卖藏餐、卖特产,能多挣一些钱 |
游客数量增多;民宿扩建; 个体经营;经营方式多样化 |
A4 |
黑水到成都的高速和高铁还没有修通, 从成都过来只能选择从汶川这条线一路自驾, 成本有点高,要是能有更好的交通方式就好了 |
旅游交通方式有待完善; 旅游发展短板 |
A5 |
水、电、网都通了,医疗保险每家都买了 |
水电网覆盖;医疗完善 |
A6 |
民宿投入的成本很高,装修民宿都是自己去找材料, 找木匠,总体得花几十万,那些从一开始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 更能把民宿做得更大,分客源的时候不太公平 |
民宿投入成本高;家庭经济水平差距大;客源分配不公平 |
A7 |
国家政策很好,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 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在村委外面的广场一起跳舞, 不仅是联系大家感情,也更能向游客宣传我们的文化 |
国家政策好;生活水平提高; 邻里关系和睦;共同保护和宣传发展传统文化 |
A8 |
民宿经营收入不是直接从游客那里收,是计入村总账里, 然后年底分红,有时候遇到淡季游客特别少, 旺季又达不到满房的年份,收入会很少,希望下一年能有更好的收入 |
民宿收入年底分红; 担心来年收入;游客数量波动 |
A9 |
虽然村寨有较多的工作岗位,但是因为待遇比较一般, 所以很多年轻人还是不会选择回乡就业 |
人才流失; 希望年轻人回乡就业 |
A10 |
村委会鼓励大家就地创业,提供露营帐篷和椅子什么的,我们的烧烤摊就是免费使用村委外面的空地和村委借的桌椅开办起来的 |
村委鼓励居民就地创业; 村委提供创业所需场地器具 |
A11 |
医疗保险每家都买了,看病也很近,附近就有医院 |
医疗保险覆盖;医疗设施完备 |
A12 |
小孩们上学一般会选择去红原或阿坝那里,教育质量要好些, 我们寨子离学校远,最近的中学老师人数少,大家都不愿意就近上学 |
教育设施不完善; 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
A13 |
我们村寨的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的生活也会越变越好, 很欢迎大家来这里玩,希望我们的旅游也能越做越好 |
希望旅游越做越好 |
A14 |
我在美食广场卖藏餐, 旺季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备餐就有很多客人到店了 |
游客数量多; 体验当地特色美食 |
A15 |
售卖的商品都是土特产,种类不太多, 之前有客人想带一些小礼物给家人,但我们没有 |
产品单一 |
A16 |
我们没有接受过培训,有时候不太能处理民宿客人不同的需求 |
没有规范培训; 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
A17 |
利润不太高,10年多投进去的成本太高了, 要装修,要采购用品,还有卫生成本,旺季的时候还要请管家 |
经营成本高 |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得出。
主轴式编码旨在深入探索和建立初步形成的范畴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范畴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进行完原始资料的编码后,开始第二阶段的编码,收敛提炼出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抽象化分析与整合,本文将原始访谈资料所提取的37个概念进行分类、组合,最终形成了13个独立的基本范畴:民宿收入、多样化收入、经营成本、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村委支持、经济差距、分配公平性、邻里关系、归属凝聚感、生活现状、可持续发展、未来期望。详见
编码 |
初始范畴(开放式编码) |
主要范畴(主轴式编码) |
A1 |
经营民宿 |
a1民宿收入 |
A8 |
民宿收入年底分红 |
|
A3 |
个体户经营,经营方式多样化 |
a2多样化收入 |
A1 |
工作岗位增多 |
|
A15 |
产品单一 |
|
A6 |
民宿投入成本高 |
a3经营成本 |
A17 |
经营成本高 |
|
A2 |
交通比以前便捷 |
a4基础设施 |
A4 |
旅游交通方式有待完善 |
|
A5 |
水电网覆盖;医疗服务完善 |
|
A12 |
教育设施不完善;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
|
A2 |
有专人打扫;卫生干净 |
a5生活环境 |
A10 |
村委鼓励居民就地创业;村委提供创业所需场地器具 |
a6村委支持 |
A6 |
家庭经济水平差距大 |
a7经济差距 |
A6 |
客源分配不公平 |
a8分配公平性 |
A7 |
邻里关系和睦 |
a9邻里关系 |
A7 |
共同保护和宣传发展传统文化 |
a10归属凝聚力 |
A1 |
工作岗位增多 |
a11生活现状 |
A2 |
交通比以前便捷 |
|
A3 |
游客数量增多 |
|
A14 |
游客数量多 |
|
A7 |
国家政策好;生活水平提高 |
|
A8 |
担心来年收入;游客数量波动 |
a12可持续发展 |
A9 |
人才流失 |
|
A16 |
没有规范培训;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
|
A13 |
希望旅游越做越好 |
a13未来期望 |
A9 |
希望年轻人回乡就业 |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得出。
选择式编码旨在通过构建叙事线索,将主要范畴整合成具有连贯性的故事序列,从而使各个概念和范畴围绕核心编码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结构,以提炼出核心属性并形成理论
主要范畴(主轴式编码) |
核心维度(选择式编码) |
维度概念 |
a1民宿收入 |
经济收入获得感 |
村民通过经济活动获得的物质收益及其带来的满足感,是生活质量提升的直接体现
|
a2多样化收入 |
||
a3经营成本 |
||
a4基础设施 |
公共服务获得感 |
涉及基础设施、交通、医疗、教育等服务的完善程度及村民对此的满意度,是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关键
|
a5生活环境 |
||
a6村委支持 |
||
a7经济差距 |
横向获得感 |
强调村民在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满足感, 如公平性、邻里关系和睦、 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增强等。 |
a8分配公平性 |
||
a9邻里关系 |
||
a10归属凝聚力 |
||
a11生活现状 |
纵向获得感 |
居民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源自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足和对未来环境的信心。 |
a12可持续发展 |
||
a13未来期望 |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得出。
经济收入获得感作为基石,奠定了居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反映了村寨从小农经济结构到旅游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更是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直接体现,随着收入的增加,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服务获得感的提升,是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它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政府和村委对村民生活的切实关怀。道路交通的改善、医疗教育的优化配置,让村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这种获得感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为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横向获得感的显现是村寨村民心理情感满足的重要标志,在旅游业的推动下,村民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共同利益的纽带将大家紧紧相连。通过共同推广旅游文化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这种横向的获得感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也为村寨的和谐稳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纵向获得感则是居民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它源自于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足和对未来环境的信心。随着收入的提高、公共服务的完善和心理情感的满足,居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期待。这四个核心属性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羊茸·哈德特色旅游村寨居民获得感的四个核心属性。它们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集体、从当前到未来,全面展现了羊茸·哈德特色旅游村寨在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获得感”全貌。
在资料分析过程中,根据原始的访谈资料,概括出基本范畴,并进一步凝聚出独立范畴,以构建紧密和系统的概念框架。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可总结出影响羊茸·哈德特色村寨村民获得感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包括:1) 经济收入层面:根据“经营成本高”与“产品单一”的初始范畴,可发现经营成本高昂和产业链单窄制约着村民经济收入获得感的提升。高昂的经营成本使得部分村民难以承担民宿经营的压力,而产业链短窄则限制了村民在旅游经济中的收益空间。2) 公共服务层面:根据“旅游交通方式有待完善”、“教育设施不完善”和“教育水平有待提高”的初始范畴,不难看出交通和教育领域的短板是影响村民公共服务获得感提升的主要问题。对外交通的不便限制了游客数量,而教育资源的不足则影响了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3) 横向层面: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导致村民横向获得感下降的重要原因,可从“家庭经济水平差距大”、“客源分配不公平”初始范畴中体现,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在旅游发展中占据了优势地位,而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则难以分享到旅游发展的红利。4) 纵向层面:“担心来年收入”、“游客数量波动”、“人才流失”、“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乡村旅游的周期性波动和人才流失问题使得村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不足影响着纵向获得感提升。
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围绕构成羊茸·哈德村民“获得感”的四大核心维度深入探讨存在的具体不足,并提出改进和提升的方向。
首先是经营成本高昂,在环境和政策的影响下,羊茸村村民的生计资本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受到自身客观因素的制约,仍存在一些生计资本的短板,阻碍着他们提升经济收入。比如经营民宿的重要基础是家庭住房,但在当前政策下,政府对村民们修建和装修房屋的补贴甚少,这往往会耗掉他们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积蓄,后续参与旅游经营的资金缺口比较大。一方面,民宿的修建和装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包括建筑材料、设计费用及后续维护等,这对经济条件有限的村民而言无疑是巨大负担。另一方面,运营成本如人力成本、水电费用、管理费用等亦不容小觑,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压力。而且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羊茸村的旅游经济主要围绕地域风光和特色风情等资源进行开发,对吃、住、行、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发展并不充分,存在产业链短窄的问题。比如特色小商品的加工制作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包装粗糙、品牌缺失、销售渠道单一;特色活动多以观赏性节目出现,参与性活动较少;美食开发链条不长,仅局限于小吃、菜肴的提供,缺少特色食材、烹饪配方、衍生商品等附加产品的开发,这些问题实际上造成了旅游生计活动的收益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影响着村民的经济收入获得感。
尽管在医疗、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整体改善为羊茸村村民带来了便捷与生活幸福感,但在交通与教育领域仍存在不容忽视的短板。交通方面,尽管村寨内部交通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对外交通依然受限。特别是黑水县到成都的高速公路尚未建成,这一瓶颈严重制约了村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仅影响了游客的流入量,也限制了村民开展多元化经济活动的机会。教育领域的短板则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与资源分配上。尽管村寨附近建有学校,但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一大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阿坝县等经济更好的区县,使得当地村民难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影响了村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获得感”。
“获得感”问题从来都不只是个体问题,它往往是一个群体的普遍问题,所以,衡量村民的生活“获得感”,不能只看它对某些人的影响,还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审视群体的总体“获得感”。目前,对于羊茸·哈德村寨发展起来的旅游业,其真正的受益群体并没有全覆盖。羊茸村村民最大的收入来自于民宿经营,但民宿的经营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的。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率先开展民宿经营并对民宿进行升级装修或扩建,也有经济能力开展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旅游相关产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经济条件较差的村民则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难以跟上这一发展步伐,导致经济差距逐渐拉大。如果不能有效地化解这种问题,就会有很大的概率出现“马太效应”,典型特征就是富者愈富且穷人愈穷。这种效应一旦出现,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就会持续发展下去,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这种经济差距不仅影响了村民之间的公平感和满意度,也制约了村寨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的周期性波动既为羊茸·哈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埋下了收入不稳定的隐患。在旅游旺季时,游客络绎不绝,民宿一房难求,特色农产品供不应求,村民们收入理想,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然而,在旅游淡季时,村寨内民宿空置,商铺也营收甚少,这导致村民们收入骤减,生活压力骤增。会为下一年的营收担忧,缺少对未来稳定的信心。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羊茸·哈德村寨的村民普遍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村寨里的就业岗位并不多,薪酬也达不到心理预期,所以年轻村民选择外出就业,导致村寨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政府补贴与金融支持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激活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首先,在民宿装修方面,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对符合标准的民宿装修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助,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同时,为了鼓励民宿经营的特色化和差异化,补贴政策还可以向那些能够挖掘当地文化、传承乡土风情的民宿项目倾斜,以此提升村寨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除了直接补贴外,政府还可以联合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低息贷款、信用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通过降低融资成本,帮助村民解决民宿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此外,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可以开发当地特色的民族手工坊、手作市集、运动体验、美食制作、文化见学等全链条体验型消费产品,将整个村寨发展为综合性的平台型项目,使乡村旅游项目拥有可持续运营的能力,提升村民旅游经济的收益水平,使村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经济水平提升带来的“获得感”。
首先,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加快黑水县至成都的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是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旅游经济更上一步的关键。高速公路的建成将极大地缩短羊茸·哈德与外界的交通距离,不仅便于游客快速抵达,感受村寨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也为村寨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特色产品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通道。村民们将能够更便捷地参与市场活动,增加收入来源,从而直接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获得感。同时,在教育方面,也需要完善基础的教育设施,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包括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如建设现代化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教育。通过这些措施,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升村寨及周边地区的教育水平,当村寨能成为人才的“蓄水池”,发展人才、留住人才能进一步推动村寨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提升村民的“获得感”
在乡村发展中,确保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公平受益,是关乎村寨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因此,建立健全的旅游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和支持所有村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确保旅游收益能够惠及每一个村民,是提升村民获得感、增强村寨凝聚力的必由之路
为了进一步增强村民对村寨未来发展的信心与期待,提高村民的纵向“获得感”,应制定村寨的长期发展策略。首先,建立健全的旅游市场监测与预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村寨可与合作的旅游公司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密切关注旅游市场的动态变化,对游客流量、消费结构、满意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分析,为村民提供精准的迎合市场消费习惯的科学经营建议,帮助他们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能够迅速调整经营策略,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同时,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是降低村寨经济对单一旅游产业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通过推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来实现产业多元化,以电商平台为销售渠道,让外界能够品尝到来自羊茸·哈德的绿色健康食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村民的收入水平,还可以探索发展乡村旅游 + 康养、乡村旅游 + 教育等新兴业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为村寨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藏区旅游村寨居民获得感研究——以阿坝羊茸村为例”(项目编号:2023SYJSCX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