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Path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for the Low-Aged Elderl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Aging—Taking Chengdu City as an Example
China has stepped into an aging society, and population aging has become a prominent feature of our society at present and in the long-term future. In this context, study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low-aged elderly can help promote the self-realization of the elderly group, make up for the gap of insufficient labor resources in the aging society, and reduce the burden of elderly care on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refore, taking Chengdu City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the low-aged elderly in Chengdu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aging,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protect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low-aged elderly, the intensification of publicity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ublic mindse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ncillary services to build an age-friendly employment system.
Active Aging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识和客观趋势,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基本国情。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总计26,40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为13.5%。与2010年相比,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并且在未来我们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2002年,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对“积极老龄化”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积极老龄化是指老年人积极地面对老年阶段的生活,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同时实现个人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双向发展。世界各国对于“老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累赘”这样的态度逐渐转变为“老年人是宝贵的社会资源”,积极吸纳老年群体融入到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他们的宝贵价值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低龄老年人口对应的是60~69岁的人口,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成都市60~69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低龄老年人口。根据成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2020年11月1日零时,成都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3,764,069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7.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851,183人,占13.6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0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3.60个百分点。这表明成都市的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都在不断增长
20世纪70年代初,奥尔德弗系统地提出ERG需求理论,这一理论是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发展。奥尔德弗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三种核心需求类别:生存(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Growth)
积极老龄化倡导老年人在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前提下,支持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在生活中保持独立,在工作中获得满足,与社会的联系与交往过程中促进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低龄老年人对于新知识与新思想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相对较强,如果能够对他们加以有效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使老年人保持活跃的社会生活,提升其成就感与价值感,而且有利于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构建学习型社会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的在劳动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我国现行制度规定的劳动年龄界限为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在总人口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比例上升,那么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相对下降,将出现劳动力资源供应缺口。如
积极老龄化鼓励状态较佳的老年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实现再就业,继续投身于社会生产活动,这样一来他们能成为劳动力市场上一股重要力量,直接增加劳动力的数量
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人口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这两大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老龄化持续加深。其中,少子化加剧带来的老龄化明显加速问题不容小觑。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人口红利在消失,随之而来的便是社会抚养比上升、养老负担加重、社保压力上升等问题。如
积极老龄化倡导健康的老年群体被期望并被允许更长时间地参与到正规劳动力市场,老年人通过再就业可以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这不仅能减轻他们自身的经济压力,也可以减轻部分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老年人的收入还可以用于改善自身的生活质量,例如支付医疗费用、旅游休闲等。此外,如果老年人选择继续工作而不立即开始领取养老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从而促进养老金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
如
时间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老年人口数 |
315.06万人 |
316.04万人 |
315.27万人 |
320.80万人 |
324.24万人 |
增长数 |
/ |
0.98万人 |
−0.77万人 |
5.53万人 |
3.44万人 |
增长率 |
/ |
0.31% |
−0.24% |
1.75% |
1.07% |
占比 |
21.35% |
21.07% |
20.75% |
20.61% |
20.63% |
全国老年人口占比 |
17.90% |
18.10% |
18.70% |
18.90% |
19.80% |
四川省老年人口占比 |
20.40% |
21.22% |
21.71% |
21.51% |
20.04% |
成都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5,710人增加到25,582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6,139人增加到16,186人。并且,成都市大力推进老有所学,实施老年教育扩容培优计划,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预计到2025年实现镇(街道)老年教育学校的全覆盖,60%的村(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达40%以上,新增多元主体举办的老年大学不低于20所,新增学位5万个,银发乐龄人才库入库不低于1000人。届时,成都市老年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将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综合来看,开发成都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具备数量和质量上的可能性。
《成都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强调,大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营造老有所为的社会环境。倡导积极老龄观理念,发挥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开发与老年人身体素质、文化技能相匹配的再就业岗位,优化老年人力资源配置。此外,2022年,成都市民政局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成都市关爱居家和社区老年人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积极搭建老年人才市场,促进老年人与用人单位的供需对接,加强“银发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力度。支持用人单位设立适合老年人的工作岗位及弹性工作制,鼓励更多低龄、健康、有能力的老年人继续工作。到2025年,积极的老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各类老年人才持续发光发热的机制。
但是,关于落实成都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还缺乏一揽子制度依据,各项规划和方案停留在号召和倡导的层面,难以落到实处。出于对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的考量,职场中的“年龄歧视”依然普遍存在。不少用人单位认为老年人各方面技能退步,不能很好地胜任工作,从而不愿意录用老年人。同时,成都市每年有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不少社会舆论认为老年人继续参加工作是在和年轻一代“抢饭碗”,应该把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留给年轻人。因此,在制度层面,成都市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199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权益保障法》旨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老年人福祉的法律,并在此后的年份中经历了多次修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该法主要规定了老年人的家庭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权益,但是针对老年人再就业的相关保障却没有详细的条款规定。法律制度缺乏预见性,而人类活动不断地向前发展,也不断地带来新的法律制度的空白地带。在现如今的老龄化社会中,对于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非常必要,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将这一活动纳入法制轨道,保障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的各方面权益。
首先,成都市应出台专门针对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的法律法规,明确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权利。通过立法规定允许老年人选择兼职、远程工作或者弹性工作制等,以便更好地适应他们的身体状况和个人需求。增加禁止基于年龄的就业歧视条款,确保老年人在求职和工作中不受年龄因素的影响等
在很多文化中,尤其是亚洲文化里,老年人被视作是需要社会与家庭特别尊重和照顾的对象,他们身体机能下降,思维和行动力大不如前,应该在家里养护身体。这种观念根植于对长辈经验、智慧的尊敬以及家庭间紧密联系的传统价值观之中。受到如此观念的影响,哪怕有些老年人仍然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和意愿,用人单位也不愿雇用老年人,子女也不愿自家老人继续从事社会生产性活动。更有甚者认为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是在和年轻人“抢饭碗”,加据就业市场竞争压力。但事实是老年人力资源的加入不仅不会加重年轻人的就业压力,还会使得人力资源类型更加丰富
首先,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以及新媒体平台等媒介发布相关报道和专题节目,做好“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这一理念的宣传工作,强调老年人的经验价值、继续贡献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福祉的好处,消除公众对老年人再就业的认知误区,在成都形成一种“尊重老年人才、开发老年人才”的社会共识。其次,可以设立“成都市年度杰出老年贡献者”等奖项,每年评选出在不同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这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对老年群体的认识和尊重,还能激发更多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最后,成都在全国大局中是一个战略叠加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成都在经济、科技、金融、文创及对外交往等多个领域都设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并致力于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这项工程涉及政策制定、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健康保障、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成都市在推进这一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的配套服务体系,以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年友好型就业体系
首先,深入贯彻落实《成都市关爱居家和社区老年人工作实施方案》精神,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创新老年教育形式,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惠及老年人的智能技术应用培训,帮助低龄老年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便更好融入智慧城市建设
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通过对成都市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路径的研究,我们不仅看到了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更重要也更令人鼓舞的是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政策支持、教育培训、就业促进及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揭示了构建一个包容性更强、活力更足的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可行路径。然而,要实现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拓宽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渠道,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根据自身条件与意愿参与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中去,享受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共同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美好的方向前进。这不仅是对老年人权益的尊重和保障,也是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