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160-7273 2160-7281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p.2024.1412935 ap-103687 Articles 人文社科, 合作期刊 泛娱乐化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 应对策略
The Negative Impact of Pan-Entertainment Wave of Thought on Youth Values and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It
张声宇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06 12 2024 14 12 675 681 28 10 :2024 16 10 :2024 16 12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新媒体技术的变革,泛娱乐化思潮逐渐兴起并迅速渗入到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之中。泛娱乐化思潮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资本的逐利性,其它错误社会思潮与个体的心理需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泛娱乐化思潮对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而言有较大的负面作用,不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审美价值观,容易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误解。因此,分析泛娱乐化思潮的生成机制与突出表现,进而帮助青少年摆脱泛娱乐化思潮的危害,塑造崇高精神境界,培育健康生活心态至关重要。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the chang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he trend of pan-entertainment has gradually emerged and rapidly infiltrated into various fields such as politics,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 key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n-entertainment trend is the profit-seeking nature of capital, while other erroneous social trends and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individuals also play a role in fuelling the trend. The trend of pan-entertainment has a large negative effect on young people whose values are not yet fully mature,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ect values of life and aesthetics, and is easy to mis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analyse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prominent manifestations of the trend of pan-entertainment, and then help young people to get rid of the harm of the trend of pan-entertainment, to shape a noble spiritual realm, and to cultivate a healthy mentality of life.
泛娱乐化思潮,青少年价值观,消极影响,应对策略
Pan-Entertainment Trend
Youth Values Negative Impact Coping Strategies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人们已经十分依赖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而资本“敏锐”的发现了网络娱乐的价值,于是在资本的操控之下,泛娱乐化思潮兴起,并悄无声息地渗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泛娱乐化思潮是以“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为核心,以传播媒介为载体,用低俗搞怪、粗鄙戏谑等方式”( 郑诗琦,2023 ),赋予原本不具有娱乐性质或娱乐性质非常低的事物强烈的娱乐性,促使事物各方面都向娱乐化倾斜的文化现象。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泛娱乐化是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故而,对泛娱乐化思潮进行剖析,避免其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十分重要。

首先,对泛娱乐化思潮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明确娱乐与泛娱乐的界限。娱乐具有双重属性,适当的娱乐是人类休闲放松的正常需求,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推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但是“泛娱乐化作为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诱发各类不良社会现象发生”( 刘菱华,2024 )。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娱乐,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思想。其次,对泛娱乐化思潮的分析提醒了我们要重视泛娱乐化思潮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个人对周围人事意义的看法与态度,不同的价值观会指导人做出不同的决定,具有规范引导等功能。”( 陈何捷,陈峰,2023 )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必须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明辨泛娱乐化错误思潮的生成机制与突出表现,理性审思其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困扰,仔细分析如何在困局中突围,对引领青少年价值观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2. 泛娱乐化思潮的生成机制

泛娱乐化思潮营造出了一种“娱乐至上”的错误氛围。深度解析泛娱乐化思潮的生成机制,有利于我们明白泛娱乐化思潮从何产生、怎样发挥其作用。

2.1. 泛娱乐化思潮由信息技术与资本逻辑的联合运作而产生

马克思说:“一旦资本成为资本,它就会创造它自己的前提”(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09 ),而这些前提“它们是资本自身实现的结果,是由资本造成的现实的结果,它们不是资本产生的条件,而是资本存在的结果”(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2009 )。信息技术与资本为泛娱乐化提供了支持,为泛娱乐化提供了生产前提,而泛娱乐化带来的价值又将壮大资本,所以说资本创造了自己发展的前提。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信息技术被资本所利用时便成为了资本扩张的强劲动力。资本推出了许多依靠网络的软件,这些软件成为泛娱乐化思潮产生和生长的“基地”。资本与技术合作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来精确计算用户的喜好,向用户精准推送其喜欢的娱乐信息,部分用户为了获取更多的娱乐信息便开始开通会员、订阅专栏;而娱乐信息发布者、短视频制作者为了吸引更多流量也不得不消费,不得不及时更新娱乐信息,否则很快就无人关注。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资本逻辑的联合运作下,泛娱乐化得以快速发展。

2.2. 泛娱乐化思潮是各种错误思潮与娱乐理念相互交织产生的扭曲思想

首先,娱乐化理念与消费主义相融合。消费主义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常常被视为一种令人愉悦的活动形式,所以可以说消费本身也是一种娱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逐利本性的推动,消费的方式越来越多,从线下实体店到网购再到直播带货,娱乐性越来越强,人们在网络直播的搞怪中不知不觉就开始消费。其次,娱乐化理念与享乐主义相融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享乐的哲学”本质是“自我享乐”即利己主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并且不愿承担社会责任。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享乐主义是针对“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而今天的人们,无论是“社会知名人士”还是普通民众,“他们的气质和他们的社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享受各式各样的娱乐,但利己主义的本质不会变。泛娱乐化思潮的“泛”,可以理解为一方面是指事事皆可娱乐的错误观念,另一方面是说社会不同阶层都参与了娱乐活动。

2.3. 泛娱乐化迎合了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渴望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节奏快,消费成本高,将政治、文化、商业等与娱乐相联系是人们的低成本解压方式之一。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以紧张、焦虑的心态面对工作已经身边的同事,网络世界的虚拟性打破了现实社会的束缚,人的本性、个性得以释放,可以肆无忌惮的“追逐”各种“八卦”、“搞怪”、“潮流”,宣泄心中的情绪,排遣如焦虑、孤独、彷徨等负面情绪。适当的娱乐放松并无不妥,但是泛娱乐化导致了人们娱乐的对象、方式产生了巨大偏差。例如,文化娱乐化产出了许多庸俗的古装剧,这些古装剧依靠主角的感情线推动情节发展。这种重“感情”的现象延伸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身上,网民开始深究某一个历史人物的私生活并对其展开评价,但不考虑具体到时代背景和条件,于是许多污蔑历史人物的评价开始出现。“娱乐至上”的精神导致了人们看问题的片面性,只能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而这部分感兴趣的内容往往是负面、消极的事物,对于其它积极正面的客观事实则视若无睹。

3. 泛娱乐化思潮的突出表现

泛娱乐化思潮让政治、宗教、新闻和商业等都成为娱乐的附庸。结合泛娱乐化思潮的生成机制,分析其突出表现,有利于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泛娱乐化思潮。

3.1. 政治娱乐化

政治“言天下国家之大计”,牵扯到民众、社会、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政治具有严肃性、权威性。政治与娱乐本应是相距甚远,但有些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博得关注,故意将政治信息娱乐化,将政治生活“非政治化”,嘲讽政治人物,调侃政治局势。例如在俄乌冲突中,部分媒体不但不警示战争对人类的危害,而且还倾向于报道一些战争中发生的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在身处和平地区的人们看来或许有些可笑,但对于在战场中的人们来说却可能是生与死,一场真实而残酷的战争在很多人眼中与一场战争游戏并无二致。有些人将政治信息娱乐化是为了流量,为了利益,但还有少数居心叵测的人,利用民众对政治的关心,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故意歪曲政治信息、散布谣言、崇洋媚外,以此吸引一些自以为了解时事政治的人,并趁机挑拨民众与政府对立,对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3.2. 文化娱乐化

文化娱乐化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篡改、质疑。近年来,国产古装剧盛行,剧名总是由几个古风元素的字词无厘头地堆叠而成,以某个朝代为背景,主要剧情围绕主角的感情线展开。首先看其内容,允许适当改编,但要坚持历史为骨的原则,基本的历史史实不能出错。其次看具体情节,古装剧多以古代王公贵族的感情线推动情节发展,把言情小说搬上了荧幕。而这些国产古装剧的受众大多数都没有能力鉴别剧情是否符合历史,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他们非常容易将这些错误的剧情当做是真实的历史,认为历史就是在某些人的“谈情说爱”之间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娱乐化以低俗的方式消解了历史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只要能够吸人眼球,有利可图便用来恶搞、开刷。一旦文化成为娱乐的附庸,那么大众的价值观、社会风气便会被腐蚀、破坏。

3.3. 教育娱乐化

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通过课余时间进行娱乐活动。当娱乐有组织、有意义、有节制地进行时,会促进教育开展,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但如果无计划的将所有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知识用娱乐的方式呈现出来即教育娱乐化那便会阻碍教学。教育娱乐化仍然依靠大众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老师们的本意和出发点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过程过于依赖电脑,离不开幻灯片。学生已经没有耐心专注于“枯燥”“无聊”的书本,而是不停地用手机、平板拍摄老师“五彩斑斓”的幻灯片。学生不会再去深究书本内容,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十分肤浅,教学效果较差。再者,学生长期利用网络学习,结果就是他们很难再翻开纸质书本专心地阅读,无法做到长久的学习研究,更不会有深层次的领悟。教育娱乐化使得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变得肤浅化,快餐化。

4. 泛娱乐化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由于娱乐化信息更加迎合青少年的“口味”,传播方式更加符合青少年的特点,因此泛娱乐化思潮在青少年中较为流行。通过对泛娱乐化思潮生成机制与突出表现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4.1. 人生价值观功利化

泛娱乐化思潮一方面迎合了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渴望,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人生价值观,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充斥着泛娱乐化思潮的现代传媒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为重要目标之一,资本和传媒捧出了一大批网红、娱乐明星。这些网红和娱乐明星通常以长相出众、高收入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青少年极易受到他们的影响,误将这些“风光无限”的网红、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够和这些明星一样。这给青少年带来了严重错误的价值导向,某些人认为做科学家还不如当明星,甚至认为科学家就应该坐冷板凳,就应该过清贫的生活。我国某位著名科学家曾因摸了一下某品牌汽车被网暴,还有人造谣其生活奢侈。而那些娱乐明星开豪车、住豪宅却无人质疑。在这种风气之下,青少年将越来越物质化,追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青少年还往往忽视成功背后的努力,古人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台上一分钟”。因此,很多青少年急功近利,带着十分明显的功利性去做事情。所以说,泛娱乐化思潮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发展有巨大的负面作用。

4.2. 审美价值观庸俗化

审美价值观体现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总的看法,优秀的审美价值观能够发挥精神教化,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反之则会形成低俗肤浅的精神状态。对于审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长期沉浸在明星花边新闻、网络低俗直播之中,十分容易形成低俗、低趣、肤浅的审美习惯。一旦形成了习惯便会不自觉地用恶意、消极的心态对待身边人或事,即使面对英雄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也非要“挖”出一些“黑料”,因为他们对绯闻轶事的兴趣远大于对真实的历史文化的兴趣。总而言之,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消极、负面成为了主导,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有“黑幕”。由此产生出两种人,一种人不愿相信任何人,包括亲人,所以在面对问题时会采取非常极端的行为。另一种人则以社会“黑暗”为理由自甘堕落。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BE文学盛行,BE即Bad Ending,寓意遗憾的、坏的结局,这种十分明显的消极文学作品却广受青少年欢迎,年纪轻轻却总想着生离死别,还有人居然将这种网络文学与悲剧名著相比较,实在令人费解,令人担忧。反之,如果青少年长期接受的是积极向上的审美文化,例如: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词,体会爱国、责任、乐观等精神品质,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将截然不同。

4.3. 历史现实淡漠化

泛娱乐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电子产品,大部分青少年长期处在虚拟世界之中,接受错误的信息,对历史产生误解,对现实产生厌倦。首先,泛娱乐化思潮促使错误价值观念先行。粗制滥造的文学、影视作品虚构史实、丑化虚无真实的历史,胡编乱造、恶意中伤英雄人物。让青少年们无法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的态度与思路看待历史,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价值意义。更甚者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之中,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英雄等产生怀疑,文化自信自强则无从谈起。其次,泛娱乐化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如今,人们的衣食住行包括社交都可以依靠网络解决,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朋友也只有少数固定的几个,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只会和舍友频繁的面对面交流。于是,青少年很可能对身边的其他人、其他事采取非常冷漠的态度,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少数人会出现心理问题。总之,泛娱乐化思潮容易引起青少年历史现实淡漠化,蒙蔽青少年的双眼,将青少年束缚在网络世界中,其危害不可估量。

5. 泛娱乐化思潮影响下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正确路径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此抓好青年人的价值观养成意义重大。而泛娱乐化思潮为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了挑战,故而,我们要寻找青年价值观培育的正确路径,帮助青少年树立乐观向上、自信自强的人生价值观。

5.1. 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崇高精神境界

为应对泛娱乐化思潮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错误传播,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崇高精神境界,我们有必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条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要善于利用中华文明宝库,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广大青少年更加直观、生动地看到真实的历史,避免被娱乐化的历史所蒙蔽。其次,加强四史学习教育。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四史也属于中国故事的一部分。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四史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了解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百年历程,明白今日生活来之不易,“让我们倍加珍惜党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 吴恒,龚剑飞,2021 )。同时可以有效防止“否定”“丑化”英雄人物、领袖人物,“洗白”汉奸、叛徒。避免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颠倒是非。最后,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四史教育我们都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思想尚不成熟的特点,要善于讲述积极、正面,有利于青少年塑造崇高精神境界的历史,就像古人说先入为主一样,要让积极正面的信息首先进入青少年的头脑之中。

5.2. 规范娱乐内容生产,强化主流思想认同

泛娱乐化思潮生产出的娱乐信息大多数质量低下,有些甚至是谣言,对人们的认知产生巨大危害,因此,要规范娱乐内容生产,强化主流思想认同。监管与规范娱乐内容要依靠政府的力量,通过法律来限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及时纠正、纠偏,联合各大媒体平台抵制泛娱乐化思潮等错误社会思潮。官方媒体要发挥表率作用,主动向错误社会思潮、错误文化现象“宣战”,要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占领宣传思想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意识形态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吴恒,2021 )。同时要培育并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以应对各种错误思想,强化主流思想认同。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强化主流思想认同要发挥好学校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高校,要重视思政课的开展,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和高中一样进行填鸭式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在课堂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书本上远离日常生活的知识与现实的时政热点、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相结合,并尝试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待今天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问题。思政课教学还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要更频繁的组织学生到周边的纪念馆、国防园、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红色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而不是流于形式的利用“线上资源”,毕竟在网络上能够吸引学生的东西很多。

5.3. 引导正确心理需求,培育健康生活心态

泛娱乐化思潮迎合了部分对现实不满,社会不满的人的心理,这些人专注于社会“黑暗”一面,认为自己的失败、困境都是由外部力量如社会不公导致,所以也更加关注消极、负面的信息以此来安慰自己的心理。但是用泛娱乐化思潮来满足心理需求、抒发情感是误入歧途、饮鸩止渴,这样只会越来越依赖网络,越来越消极,只有引导正确心理需求,培育健康生活心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青少年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需求。实际上,我国早在2017年便发布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并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程、青年网络文明发展工程等项目作为重点项目。2019年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将青少年心理健康单独提出,要求基本建成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帮助青少年摆脱消极、负面、孤僻等负面心理,培养如心理暗示、运动解压、注意力转移等正确的释放压力,满足心理需求的方式。让青少年能够自信自立自强。

6. 结语

尼尔·波兹曼曾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益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美) 尼尔·波兹曼,2015 )。今天看来,泛娱乐化思潮确实蔓延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这其中既有资本等因素的背后推动,也有个体心理的主动迎合。但我们不会“心甘情愿”“毫无怨言”“无声无息”地任其发展,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要用积极向上的中华文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娱乐产品的监管,培育健康生活心态。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References (美)尼尔∙波兹曼(NeilPostman) (2015). 娱乐至死(章艳 译, p. 4). 中信出版社. 陈何捷, 陈峰(2023). 网络热点事件与大学生价值观.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45(S1), 112-114. 刘菱华(2024). 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汉中: 陕西理工大学. 吴恒(2021).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百年流变的哲学意涵.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50(4), 16-22. 吴恒, 龚剑飞(2021).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逻辑演进. 贵州社会科学, (7), 4-10. 郑诗琦(2023). 泛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p. 108, 109). 人民出版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