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160-7273 2160-7281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p.2024.1412936 ap-103688 Articles 人文社科, 合作期刊 青年躺平文化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矫治对策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Youth Lying Down Culture and Its Treatment Path
宋佳丽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06 12 2024 14 12 682 687 30 10 :2024 16 10 :2024 16 12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躺平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兴起,反映了他们对现实压力的逃避心态和对生活、工作及未来的深层次焦虑。该现象可分为主动选择和被动无奈两种类型,其背后蕴含着习得性无助等心理机制。文章进一步从萎靡心理、自嘲心理、从众心理和抗争心理四个维度,分析了“躺平文化”的社会心理成因。为矫治这一现象,文章提出了以史为鉴转变认知、理性应对负面情绪以及主流价值观的正向引导等路径。通过历史的深远视角反思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引导能力,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动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以激励青年摆脱“躺平”困境,重燃奋斗激情。
The rapid rise of “lying down culture” among young people reflects their escape mentality to realistic pressure and deep-seated anxiety about life, work and the future. This phenomen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ctive choice and passive helplessness, which contains learned helplessness and othe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e article further analyzes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causes of “lying down culture”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depression psychology, self-mockery psychology, conformity psychology and resistance psychology. In order to correct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changing cognition by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rationally coping with negative emotions and positive guidance of mainstream values. Reflect on the 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contemporary youth from a far-reach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enhance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guidance ability, and tak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guidanc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cultivate a positive and healthy social mentality, in order to encourage young people to get rid of the dilemma of “lying flat” and rekindle the passion for struggle.
躺平文化,青年,社会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Lying Flat Culture
Youth Social Psychology Core Socialist Values
1. 引言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 习近平,2022 )。”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躺平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兴起,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这种文化不仅反映了年轻人在面对现实压力时的逃避心态,也揭示了他们对生活、工作和未来的深层次焦虑与无奈。“躺平”现象本质上反映了一种逃避现实困境的心态。如今,这一现象逐渐在青年群体中扩散开来,成为一种亚文化,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以此来抵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一文化现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青年在高压生活和职场竞争中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现实压力的无奈妥协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它不仅是一种心理宣泄,更是一种社会态度的表达,展现了青年对自由、平等、尊重的深切渴望。通过深入剖析躺平文化,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青年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公平、宽松的成长环境。这不仅有助于缓解青年的心理压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躺平文化也揭示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如高房价、高竞争、收入差距等,这些问题对青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为青年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此外,研究躺平文化还能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社会氛围。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还体现了社会心理结构中的一种精神释放,反映了自我身心和谐与主体间性的和解过程。然而,这种态度的流行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对社会的整体活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了潜在威胁。因此,深入分析“躺平文化”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并探索有效的矫治思路,显得尤为重要。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并为年轻人提供积极的支持与引导,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 “躺平文化”的心理表征

近年来,“躺平”现象广受学界关注,社会学家倾向于分析青年“躺平”现象产生的社会结构性原因( 林龙飞,高延雷,2021 ),认为“躺平”反映出的是反消费主义( 汪行福,2021 )以及与社会脱嵌的倾向( 令小雄,李春丽,2022 )。多数心理学者认为,“躺平”是一种融焦虑、颓丧、迷惘无措为一体的心理状态( 欧晓静,2024 )。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指外界事物在主体心理的主观反应和存在方式( 罗馨瑶,2024 )。在“躺平”现象中,其心理表征表现为个体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创伤性记忆,这些记忆可能直接或间接触发个体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以及价值观层面上的负面反应,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对工作的消极印象根深蒂固。“躺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动选择的“躺平”,另一种是被动无奈的“躺平”。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诸如贫富差距与阶级固化等问题,使得年轻人常常感到焦虑,这种焦虑涉及学业、就业、婚姻以及生育等多个方面。“主动躺平”是指一些青年选择回归简单生活,降低欲望,放弃对高消费和高社会地位的追求,以一种更加注重内心体验和精神满足的方式,对抗社会的浮躁和紧张节奏。“被动躺平”则是指青年在多次努力后感到无望,从而选择逃避激烈竞争的一种消极心态。在心理学领域,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家塞利格曼通过实验发现,动物在反复经历无法逃避的负面刺激后,可能会形成一种信念,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因此停止尝试。这种心理一旦形成,会导致一系列身心变化,如反应迟缓、懒惰、悲伤沮丧以及逆来顺受等等。它既反映了个体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无力感,也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软性”不满表达。从本质上看,这种态度可能会削弱年轻人面对挑战的意志,助长逃避现实的心态,对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

3. “躺平文化”的社会心理分析

“躺平文化”是一种近年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现象,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中某些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第一,从萎靡心理看,青年自我合理化躺平动机。萎靡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时,感到无力和疲惫,从而选择放弃努力和抗争。在“躺平文化”中,这种心理表现为年轻人对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压工作环境的消极回应。他们可能认为,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成功标准,青年越是深刻地认识到现实的残酷和个人的微不足道,就越容易泰然自若地沉浸在“完全放弃抵抗,任由生活蹂躏的满足感”中( 马超,2023 )。因此选择“躺平”,即不再追求过度的工作和物质成就,而是寻求一种更为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对于现实无力感的自我保护机制。

第二,从自嘲心理看,青年以自我矮化缓解焦虑。自嘲心理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贬低和幽默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尴尬。自嘲就是人们遇到让自己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时,自己调侃自己,通过自我贬抑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从而使自己心理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平衡( 贾玉韬,丁昭,2004 )。在“躺平文化”中,年轻人通过自嘲来表达他们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于个人处境的无奈。他们可能会用幽默和讽刺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躺平”状态,如“我选择躺平,因为我不配奋斗”。这种自嘲不仅是一种心理调适手段,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第三,从从众心理看,青年借助网络热潮发泄情绪。对大众心理现象有长期研究的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个体其感情、思想和行为与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群体中的个体似乎被催眠一样,其情感和行动都具备了传染性( 顾理平,2024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在“躺平文化”中,这种心理表现为年轻人受到周围人的影响,跟随潮流选择“躺平”。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公共论坛上,“躺平”文化常常通过幽默的表情包和讽刺的文字等形式迅速扩散,它们甚至与时事热点相互关联。围观群众通过点赞、留言和分享等互动行为,共同推动了“躺平”话题的流行。同时,在群体的影响下,个人的认知与判断往往被迫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使得“躺平文化”披上了娱乐的外衣。从众心理在这里起到了一种社会凝聚力的作用,使得“躺平文化”成为一种群体现象。

第四,从抗争心理来看,青年软性抵抗激烈竞争。抗争心理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公和压迫时,产生的反抗和斗争的心理状态。在“躺平文化”中,这种心理表现为年轻人对于社会不公和工作压力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他们通过“躺平”来表达对于996工作制、高房价、教育竞争等社会问题的抗议。因此,“摆烂文化”显示出对主流文化的反叛精神和对拼搏奋斗的藐视态度,寄希望于边缘文化,以此来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性和神圣性,从中收获背离世俗期许和逃避传统价值束缚的愉悦感( 刘迪翔,2023 )。这种抗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个人权益的一种维护。

4. “躺平文化”矫治对策

青年正处于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存在一定的可塑性,因此需要正面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接纳并践行主流价值观,鼓励他们珍惜青春时光,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理解青年所思所想,为他们驰骋思想打开浩瀚天空,也要积极教育引导青年,推动他们脚踏实地走上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当青年思想认识陷入困惑彷徨、人生抉择处于十字路口时要鼓励他们振奋精神、勇往直前。”( 习近平,2019 )

4.1. 以史为鉴转变认知

历史如同一面明镜,它告诉我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倾向于“躺平”的群体,他们应当从历史和文化的宝库中学习智慧与勇气。历史是最佳的教科书,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充满苦难和屈辱的篇章,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承担起挽救国家和人民的重任。了解历史,明辨事理,意味着要洞察历史的规律。无数青年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生命,赢得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历史并非是一部消极怠工的记录,而是一部人类为了追求和平、发展以及为全球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勇于开拓的历史篇章。“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 习近平,2017a )对于那些倾向于“躺平”的年轻人来说,只有深刻理解历史,才能增强信心、坚定信仰、提升精神境界。通过历史的启示,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将“知史明理”转化为道德力量和实际行动。在理解中增强信念,在崇尚美德中付诸实践,在信仰中不断前进,从而不会迷失方向。在“螺旋式”上升过程中,青年一代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深入思考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对青年亚文化的叙事和构境进行引导,以及对“躺平主义”等问题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和现实应对。这样,他们就能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找到精准的现实解决方案。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有效结合,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和坚持。

4.2. 理性应对负面情绪

“躺平文化”之所以能够获得一定的认同,与“习得性无助”所引发的绝望感、抑郁情绪和意志消沉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战胜这些消极情绪,我们需要采取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困境。首先,个人需要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躺平文化”常常将“不愿做”、“不能做”、“不会做”作为口头禅,向外界传达出一种“只要我躺得足够平,外界的劝说和压力就无法影响到我”的态度,这是受到自嘲心理影响的表现。青年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应当有一个理性的看法,既要有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消除焦虑情绪,也要预防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中。其次,个人需要提高心理引导能力。“躺平”现象在心理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躺平文化”反映了某些个体或群体对当前社会状况和个人发展的迷茫、困惑和不满,这不仅容易导致个人负面情绪的积累,也可能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我们需要提高个体心理引导的能力,善于识别个体情绪的表现,防止这些负面情绪持续恶化,避免被错误的思想观念和思潮所影响,防止道德失范和极端行为的发生。

4.3. 主流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若不加以控制,任由“躺平文化”演变成一种流行的思想趋势,它可能会对主流价值观构成挑战,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面对“躺平文化”已经形成的亚文化特征和其影响力,第一,党和国家需要在价值观层面进行引导。为了避免与躺平相关的网络流行梗与流行表情图解构和讽刺主流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牵引我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不断提升民众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以积极进取、理性明智的态度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第二,党和国家需要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面对“躺平文化”的各种表现,党和国家需要在宏观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责任为指引,大力培育和弘扬奋斗精神,构建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在微观上,党和国家需要逐步剔除“躺平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让主流、健康积极的意识形态发挥主导作用,营造一个“向真、向善、向美”的文化氛围。最后,党和国家需要预防“躺平文化”的意识形态化。社会流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时代性、群体性、自发性等特点。“躺平文化”的流行,尤其是“躺平”流行语、表情包的广泛传播,需要个体善于防范和甄别错误和虚假信息,以及具有恶意引导性的内容。国家需要监控可能诱发“摆烂”风险的网络内容,包括著作、文章、新闻资讯、个人言论和影视节目等等。“躺平文化”虽然看似复杂,但实际上反映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偏离。为了避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管理权出现空缺,党和国家需要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水平,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带有“躺平情绪”的群体完成心理重建。

5. 结语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是否能够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和全球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中,青年应当成为怀揣梦想、充满活力的先行者,勇于引领时代潮流,成为时代的创新者和贡献者。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青年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来激励青年,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的价值观塑造面临新的考验,其中“躺平”这一社会现象映射出当代青年的焦虑情绪和消极心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相结合,激励青年摆脱“躺平”的困境,抵制“躺平”的生活态度,对“躺平”保持警觉,重燃奋斗的激情。同时,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使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习近平,2017b )

References 顾理平(2024). 媒介热点背后的从众心理与流量密码. 视听界, (4), 132. 贾玉韬, 丁昭(2004). 自嘲——有效的心理平衡术. 大众心理学, (3), 24. 林龙飞, 高延雷(2021). “躺平青年”: 一个结构性困境的解释. 中国青年研究, (10), 78-84. 令小雄, 李春丽(2022). “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2), 124-139. 刘迪翔(2023). “摆烂文化”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 高校辅导员, (5), 66-70. 罗馨瑶(2024). 唯物辩证法视域下当代青年“内卷”与“躺平”心理探析. 现代商贸工业, 45(6), 140-142. 马超(2023). “摆烂文化”的病理溯源、症候透视及诊治理路. 思想理论教育, (5), 106-111. 欧晓静(2024). “躺平”青年的社会心态、行为规律及路向引导.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76-83. 汪行福(2021). 合成症候躺平现象分析. 探索与争鸣, (12), 5-7. 习近平(2017a).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p. 47). 中央文献出版社. 习近平(2017b).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p. 314). 外文出版社. 习近平(2019).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pp. 14-15). 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2022-05-11).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 p. 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