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160-7273 2160-7281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p.2024.1412943 ap-104158 Articles 人文社科, 合作期刊 红色文化赋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可行性 分析到路径探索
Red Culture Empower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Feasibility Analysis to Path Exploration
吕衍焘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06 12 2024 14 12 742 747 30 10 :2024 17 10 :2024 17 12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历程中铸就的先进文化。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红色文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思想引领作用。在全球化及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外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红色文化因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宝贵的思想引导和内在支持。本文系统探讨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及协同现状,提出了红色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将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Red culture is an advanced culture creat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in the great course of pursu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eople’s happiness.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moral education, red culture has uniq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ideological leading rol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llision of multiple values,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by foreign cultural values. Red culture can provide valuabl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internal support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synergy status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eeply integrating red cultural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deal and responsibl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n the new era.
红色文化,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Red Cultur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ath Exploration
1. 引言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程中铸就的先进文化,在今天已成为塑造个人、引领社会的重要依托( 钟帅,2021 )。作为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丰富的教育价值。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来实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外国各种价值观传入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而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德和奋斗精神,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基艳,2022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作用,在中西方价值观体系的博弈中,引导当代青年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思想高地,又能通过学习我国革命先烈直面困难的勇气与百折不挠的毅力,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健康心态,勇敢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心理挫折与压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美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育人资源。在高校教育中,将红色文化的“育德”功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功能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构筑健康品格,铸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本文基于相关文献,探讨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 目标一致性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罗晓路,2018 ),因此,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要求“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源泉,当下学者关于红色文化的诸多论述,深化了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工作的内在联。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开展工作,二者互相融合、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进而达成育人使命。红色文化通过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而言,红色文化教育在理论教学和政治导向方面具有宏观情感的激励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学生微观情感的调节,旨在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压力,使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互补性。

2.2. 内容互补性

人的心理和思想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心理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要受思想的支配( 张运生,2006 )。红色主题教育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传授,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心理层面的成长和健康问题。两者分别在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上各有侧重。将两者融合,不仅能丰富教育内容,还能在思想层面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成长支持。

目前,国家立足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展开重要论述,包括继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和传承红色文化等内容。这些内容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代特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研究红色文化,就是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研究中国革命和,这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理论意义。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指导和理论参考。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范式选择,有助于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以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潜移默化地培育受教育者不惧挫折、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2.3. 实践统一性

红色文化内涵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大学生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参观革命纪念馆等,学习体会革命先辈们在极端困境下坚守信念、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从而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以此来应对当下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压力、挫折与挑战,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起到了宝贵的示范作用。

通过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在爱国教育中能够领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适用的心理知识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红色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均关注学生思想、人格方面的健全性和正确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课堂教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姚本先,陆璐,2007 )。以实践活动为桥梁,沟通红色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构筑良好心理。

3. 红色文化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现状 3.1. 教育视角的单一性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视角集中于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没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这种单一视角导致红色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独特功能未被充分发挥,尤其在培养心理韧性、抗压能力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革命精神的象征,还包含了应对压力、克服困难的宝贵经验。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压力的基本疏导与应试心理的辅导,未能从红色文化视角出发,深入发掘革命精神对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作用。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涉及一些红色文化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与学生心理体验的深度融合,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由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视角的单一性成为制约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应用的主要因素。

3.2. 教学形式的陈旧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较为简单,更多依赖心理讲座、课程教学等传统形式,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红色文化元素被简单地视为课堂内容的一部分,缺少结构化、系统化的融入,尤其是在课堂体验和参与度上显得十分薄弱。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未能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导致学生难以从红色文化中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与启发。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心理价值,然而这种价值仅在形式化的课堂中被表面化地呈现,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教学,难以在情感和心理上与之产生共鸣。教学形式的陈旧性不仅限制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内在情绪的触达与引导效果。

3.3. 平台创新的局限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集中于片面利用校内资源,缺乏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平台协同创新的局限性使得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主要依赖于校内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教学活动,未能广泛借助社会心理健康机构、各类红色文化展馆等外部平台进行系统化协同。这种资源整合不足导致学生只能从校内有限的渠道获取心理健康支持,缺乏多层次、多平台的支持与疏导。此外,已有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缺少互动式的创新手段,使得红色文化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平台创新的局限性不仅影响了红色文化的协同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广度和专业深度。

4. 红色文化作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4.1. 解析红色文化,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高校应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结合。通过将积极心理学和红色教育相结合,激励学生培养积极人格。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内容,鼓励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

当前,已有诸多学者提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及路径。 范方红(2017) 认为,应该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传播方式,以增强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工具来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高校可以地区革命历程为基线,将抗战遗址背后的革命事迹、革命老兵的亲身经历与历史博物馆整体进程有机串联,打造红色文化实践基地,科学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整体认知,使其对红色文化产生自豪感( 郭培荣,徐永超,2020 ),由此达到“以红育心”的教育目的。

总体而言,红色文化的融入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创新的实践方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需解决内容单一化、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特点,优化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全面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2. 重构教育内容,活跃教育氛围深化心理认同

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郭培荣,徐永超,20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红色文化资源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既有物质层面的直观体现,也有精神层面的传承,兼具感化人和塑造人的功能( 胡杨,2021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加强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将红色故事和历史人物案例融入课堂。通过数字化和网络技术,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智库”,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在课程体验中感受到红色文化的思想熏陶。

由于我国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性,我国心理健康的概念中应更具有思想政治的内容( 佘双好,2007 )。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因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革命历史的艰辛和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意识形态领域的红线意识,厚植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由此实现红色文化赋能思想建设的社会意义。以上海市为例,可将以淞沪会战为题材的电影《八佰》与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相结合,实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立体地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八百壮士”身处绝境仍勇敢对抗侵略者的顽强斗争精神,以真实历史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忠于国家、不畏困难和永不言弃的种子。

4.3. 推动协同创新,调动学生参与塑造健全人格

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构建以学生参与为核心的活动模式。可以通过团体活动、心理辅导沙龙、情景模拟等形式提升课程参与度。高校还需加快协同创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创新,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

高校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构建以学生参与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模式,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内化红色精神与心理健康理念,将红色文化教育以多种形式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增加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李洪梅,2019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心理辅导沙龙以及情景模拟等多样化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团体活动中,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体验团队精神,培养积极的人际互动与沟通技巧,有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心理辅导沙龙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探讨心理问题的轻松交流平台,结合红色文化案例,如革命先辈面对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毅力,使学生从中获得应对现实压力的心理支持;情景模拟活动则可以创设“红色情境”,让大学生在亲临亲历中寻回“红色记忆”( 王春霞,2018 ),身临其境地感知先烈前仆后继投身革命的历史时刻、为国为民牺牲小我的精神风貌( 马晓燕,2019 ),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中领会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并将这些积极品质转化为个人行为的准则。

5. 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新时代培养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和积极向上心态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注重红色文化的生活化、现代化和互动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培养自信自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精神力量能够赋予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康心理品质,为实现中国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具有崇高人格的新时代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需继续探索红色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柱和精神依托。

References 范方红(2017).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6), 73-75. 郭培荣, 徐永超(2020).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8), 75-76. 胡杨(2021).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师范大学. 基艳(2022).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及实践路径.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43(2), 98-100. 李洪梅(2019).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价值关联.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7(2), 77-80. 罗晓路(201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教育研究, 39(1), 112-118. 马晓燕(2019). 基于实践体验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探究. 思想理论教育, (2), 107-111. 佘双好(2007). 心理健康教育何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研究, (3), 89-93. 王春霞(2018). 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5), 132-135. 姚本先, 陆璐(2007).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 30(2), 485-488. 张运生(2006).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6(6), 158-161. 钟帅(2021). 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