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 Culture Empowers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Feasibility Analysis to Path Exploration
Red culture is an advanced culture creat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in the great course of pursu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people’s happiness.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moral education, red culture has unique educational value and ideological leading rol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llision of multiple values,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fluenced by foreign cultural values. Red culture can provide valuable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internal support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synergy status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eeply integrating red cultural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ideal and responsibl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n the new era.
Red Culture
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程中铸就的先进文化,在今天已成为塑造个人、引领社会的重要依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来实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外国各种价值观传入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而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德和奋斗精神,健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动力。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美德,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优质的育人资源。在高校教育中,将红色文化的“育德”功能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心”功能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健康状态,构筑健康品格,铸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本文基于相关文献,探讨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努力践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针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世界开展工作,二者互相融合、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进而达成育人使命。红色文化通过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体而言,红色文化教育在理论教学和政治导向方面具有宏观情感的激励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学生微观情感的调节,旨在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缓解压力,使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互补性。
人的心理和思想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心理的发展;思想的发展变化要受心理的制约,心理活动的方向要受思想的支配(
目前,国家立足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展开重要论述,包括继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和传承红色文化等内容。这些内容生动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代特征,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研究红色文化,就是研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研究中国革命和,这对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理论意义。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征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理论指导和理论参考。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范式选择,有助于激发受教育者学习兴趣,以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潜移默化地培育受教育者不惧挫折、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红色文化内涵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大学生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参观革命纪念馆等,学习体会革命先辈们在极端困境下坚守信念、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从而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以此来应对当下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压力、挫折与挑战,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起到了宝贵的示范作用。
通过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在爱国教育中能够领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适用的心理知识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心态。红色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均关注学生思想、人格方面的健全性和正确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实现以课堂教学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视角集中于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没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这种单一视角导致红色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独特功能未被充分发挥,尤其在培养心理韧性、抗压能力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革命精神的象征,还包含了应对压力、克服困难的宝贵经验。现有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压力的基本疏导与应试心理的辅导,未能从红色文化视角出发,深入发掘革命精神对学生心理成长的积极作用。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涉及一些红色文化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以理论灌输为主,缺乏与学生心理体验的深度融合,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由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视角的单一性成为制约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应用的主要因素。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较为简单,更多依赖心理讲座、课程教学等传统形式,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红色文化元素被简单地视为课堂内容的一部分,缺少结构化、系统化的融入,尤其是在课堂体验和参与度上显得十分薄弱。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未能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导致学生难以从红色文化中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与启发。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心理价值,然而这种价值仅在形式化的课堂中被表面化地呈现,学生被动接受灌输式教学,难以在情感和心理上与之产生共鸣。教学形式的陈旧性不仅限制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内在情绪的触达与引导效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集中于片面利用校内资源,缺乏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平台协同创新的局限性使得红色文化的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主要依赖于校内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教学活动,未能广泛借助社会心理健康机构、各类红色文化展馆等外部平台进行系统化协同。这种资源整合不足导致学生只能从校内有限的渠道获取心理健康支持,缺乏多层次、多平台的支持与疏导。此外,已有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缺少互动式的创新手段,使得红色文化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潜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平台创新的局限性不仅影响了红色文化的协同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广度和专业深度。
高校应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结合。通过将积极心理学和红色教育相结合,激励学生培养积极人格。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内容,鼓励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精神,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
当前,已有诸多学者提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及路径。
总体而言,红色文化的融入能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创新的实践方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需解决内容单一化、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如何结合新时代青年的特点,优化红色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全面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我国意识形态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差异性,我国心理健康的概念中应更具有思想政治的内容(
高校要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构建以学生参与为核心的活动模式。可以通过团体活动、心理辅导沙龙、情景模拟等形式提升课程参与度。高校还需加快协同创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创新,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
高校在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构建以学生参与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模式,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并内化红色精神与心理健康理念,将红色文化教育以多种形式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增加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也是新时代培养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和积极向上心态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注重红色文化的生活化、现代化和互动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培养自信自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精神力量能够赋予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健康心理品质,为实现中国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具有崇高人格的新时代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高校需继续探索红色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柱和精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