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 Modern Management 2160-7311 2160-732X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mm.2025.151029 mm-105453 Articles 经济与管理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路径初探——以锦屏县文斗苗寨为例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h of Guizhou Ethnic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Taking Wendou Miao Village in Jinping County as an Example
刘文康 1 2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湖南 益阳 03 01 2025 15 01 234 241 13 11 :2024 23 11 :2024 23 12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民族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尤为重要的一步,贵州省作为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但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在取得一定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无法避免的挑战,这说明与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关的措施还需改进。本文以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且被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民族村寨——锦屏县文斗苗寨为例,文斗苗寨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内涵、优化发展环境,吸引人才回流,来确保社会效益的优先性;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打造特色小寨,来保证其经济效益。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tep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Guizhou Province, as a multi-ethnic province in China, has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found ethnic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while achieving certain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the econom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Guizhou has also encountered some unavoidable challenges, indicating that measure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Guizhou need to be improved. This article takes the Wendou Miao Village in Jinping County, which is lis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and is a key ethnic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endou Miao Village should 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optimiz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ttract talent backflow, and ensure the priority of social benefits; by fostering new business entities, promoting integr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leveraging traditional ethnic villages to create distinctive small villages, we can ensure their economic benefits.
乡村振兴,文斗苗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Rural Revitalization
Wendou Miao Village Ethnic 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有效路径,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贵州地区幅员辽阔,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美景、民风民俗、文化古迹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

锦屏县文斗苗寨作为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且被贵州省重点建设的民族村寨,是贵州民族地区的一个缩影,其经济发展历程既具有典型性,又富含独特性。本文选取文斗苗寨作为研究案例,旨在通过重新审视其现有的发展策略,深入剖析其经济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发展机遇,探究文斗苗寨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继续发展,又或怎样整合其他有效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文斗苗寨实际、能够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更具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路径,为贵州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锦屏县文斗苗寨的概况

文斗苗寨,坐落于锦屏县城西南部清水江下游南岸,距县城30公里,是一个苗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带状聚落,分为上寨和下寨,以木质吊脚楼闻名,森林覆盖率高达95%。该寨拥有500年林木经营史和丰富的生态环保意识,保存着30余种600余株稀有树种及3万件清代林业契约,被誉为林业契约文书的宝库。近年来,文斗苗寨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生态与人文资源,发展文旅、农旅产业。通过“企业 + 合作社 + 贫困户”模式,发展了油茶、特色花卉、魔芋等种植业,惠及142户贫困户。同时,借助古村落文化、契约文书文化、古树文化等旅游资源,文斗苗寨在生态上做“文章”,围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的发展理念,推广了“十户一体”的抱团发展模式,成立了以文斗生态博物馆牵头的产业发展主体——“农家乐”。

3. 锦屏县文斗苗寨经济发展基础 3.1. 锦屏县文斗苗寨的文化资源

在这个古色古香的村寨中,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文斗苗寨的吊脚木楼顺着金凤山半山腰的山势绵延,覆盖九岭十一冲,全寨古风浓郁,至今没有一块瓷砖。漫步其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世外桃源。文斗苗寨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如下马墩古凉亭、古寨门、防御外侵的古寨墙、炮垛、战壕、烽火台、古峰大台、练兵跑马道、古四合院、风雨桥、凉亭等,其中一些古建筑上还刻有精美的石雕和木雕,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精湛技艺,这些古建筑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斗苗寨的石景也是一大特色,全寨拥有110多块古雕石碑、三对不同图案的石鼓、九口防火水缸等。这些石景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记录着文斗苗寨的沧桑。

文斗苗寨的人们以能歌善舞著称。在诸如三朝满月酒、男婚女嫁、迎宾送客、谈情说爱等场合,都能听到他们嘹亮的歌声。此外,文斗苗寨保留了许多地方特色食品、传统节日和独特习俗,如糍粑、腌鱼、酸菜等美食,以及三月三的祭桥节、四月八、六月尝新节、七月半的祭祖节、重阳的斗牛节等传统节日,还有晒族谱、迎宾、祭树等独特的苗族习俗。文斗苗寨的这些美食和习俗不仅展示了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的独特文化魅力,还传承了苗族独有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3.2. 锦屏县文斗苗寨的区位条件

近年来,文斗苗寨的交通区位条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得到了显著改善。陆路方面,文斗苗寨已经通过公路与锦屏县城以及周边地区相连通,距离县城大约35公里,车程在合理范围内,极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外界游客的到访。水路方面,文斗苗寨地处三板溪水电站库区仰阿莎湖的核心位置,三板溪水电站的建设带动了文斗苗寨水路交通的发展,使得文斗苗寨在水路交通上具有独特优势,村民和游客可以通过清水江从文斗苗寨到达更远的地方。交通条件的改善为文斗苗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斗苗寨以其深厚的苗族文化、古朴的吊脚楼建筑、参天的古树以及丰富的历史碑刻等人文景观而闻名。作为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民族村寨,文斗苗寨具有较强的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是贵州众多民族村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文斗苗寨的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斗苗寨与周边其他知名旅游景点如三板溪水电站、平鳌景区等相距不远,可以形成良好的旅游线路组合,组合优势能够提升文斗苗寨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并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

3.3. 锦屏县文斗苗寨经济发展所获相关政策支持

文斗苗寨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文斗苗寨采取了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及产业扶持与发展等多方面措施,为苗寨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引导。中央财政为锦屏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用于支持少数民族发展任务,促进锦屏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涵盖多个项目和领域。其中包括对文斗苗寨的资金扶持,用于民宿服务提升、特色村寨建设等项目。这些资金的支持对文斗苗寨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锦屏县人民政府也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促进文斗苗寨的旅游产业、农业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达到推动文斗苗寨经济发展的目的,如: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等。县政府还制定详细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将文斗苗寨纳入其中,明确其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文斗苗寨的经济发展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并积极推动文斗苗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交通条件、丰富旅游设施等,以提高文斗苗寨的可进入性、可停留性和可体验性。

4. 锦屏县文斗苗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党和政府政策的指导下,锦屏县根据自身优势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中共锦屏县委十二届委员会提出“旅游活县”的主战略,中共锦屏县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中就提出要努力塑造出有木商文化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大健康、大扶贫、大旅游等六大战略性行动;将发展旅游业作为调整当地经济结构、促就当地业率以及惠民生的一个主要途径,并作为决胜当地经济发展未来的支柱型产业来抓等。但文斗苗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下列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4.1. 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

文斗苗寨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都是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费用较大,难度较高,建设进程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一直处于一个有待完善的状态,在交通设施方面尤为明显,而交通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现代化农村、全面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物质基础 [1] 。虽然文斗苗寨大部分地区都修建了公路,但现在只是“用得了”,距离“用得好”还有一定距离。这同样也是制约贵州其他一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在贵州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实施的政策背景下,贵州民族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还远远不能满足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贵州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加强。

4.2. 各产业发展要素相对不足

文斗苗寨各产业发展要素相对不足主要表现在资金、管理、劳动力三个方面:

资金,文斗苗寨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林业资源、传统农业生产和文化旅游,但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使文斗苗寨旅游景点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和维护,开发缺乏深度和广度,旅游建设滞后,接待能力不足,旅游产品缺乏多样性;且缺乏资金投入也使得文斗苗寨的文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潜在游客对文斗苗寨的旅游景点和文化特色了解不足,旅游产业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和发展。

管理,文斗苗寨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村寨周围山林茂盛,植物种类繁多,为当地农业产业和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未达到最大化。大部分植物资源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林业经营为主,没有进行深度开发,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文斗苗寨还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地的苗族文化特色鲜明,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然而,这些文化资源也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并未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文斗苗寨的许多文化习俗和传统手工艺也由于缺乏保护和传承,正在逐渐消失。

劳动力,近年来文斗苗寨的年轻劳动力选择离开家乡外出务工,文斗苗寨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导致文斗苗寨出现青年劳动力流失、实用人才和创新人才不足的情况,而年轻劳动力和人才的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文斗苗寨产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文斗苗寨有着适宜种植茶叶和杉木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但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许多家庭不得不放弃种植这些传统农作物,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缺乏劳动力要素大大限制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步伐。

为促进贵州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发展要素从民族地区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局面变为发展要素双向流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 [2] ,特别是需要调动能促进市场发展的资金、管理、劳动力等要素向民族地区农村流动。

4.3. 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够

文斗苗寨由于缺乏资金、管理、劳动力的支持,缺乏多样化的产业,产业发展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且文斗苗寨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缺乏龙头企业意味着缺乏强有力的产业引领者 [3] 。村内主要经济活动仍然以小规模农业为主,尽管村内有一些小型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但这些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吸引投资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不足,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缺乏引领和协调。

4.4. 各类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较低

文斗苗寨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低表现在多个方面。文斗苗寨以林业、传统农业和文化旅游为主要产业,产业链不够完善,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这意味着村内的经济活动主要受季节性和市场波动的影响,缺乏长期的经济稳定性。并且当地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低教育水平导致人才匮乏,难以吸引高技能劳动力参与产业的发展升级。加之当地保守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限制了创新和新思维的发展,导致文斗苗寨难以在各产业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在涉及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文化旅游行业。

5. 促进锦屏县文斗苗寨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5.1. 确保社会效益的优先性

在交通设施完善方面,文斗苗寨需对寨内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制定详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道路建设,优先解决断头路和危桥等紧迫问题,逐步提升现有道路的等级,增强其通行能力和安全性。与此同时,在道路沿线合理规划并建设公交站点、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以提升村民的出行便利性,并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文斗苗寨打造一个现代化、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能极大地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能为文斗苗寨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未来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对文斗苗寨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全面排查与摸底,建立文化遗产的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专门文化档案。贵州少数民族拥有许多独有的文化、语言以及宗教信仰等,应该让这些独特的民族元素变成对“外”的吸引力,能够在自由市场发展中起到该有的作用,从而转变实际生活中的非经济因素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影响,去促使产生一个新的更大的市场规模。深入挖掘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活动,使其成为文斗苗寨吸引大湾区游客的一张名片,提高文斗苗寨旅游业的知名度,促进文斗苗寨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文斗苗寨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这有助于在保护的同时传承文斗苗寨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促进其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重点围绕宜居宜业改善软硬环境吸引人才回流 [4] 。文斗苗寨可以通过打造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使文斗苗寨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和工作之地,吸引更多人才回流,从而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进步,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清理垃圾、治理污染,美化村庄环境。同时,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和文化服务,以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有志之士返乡创业,为村庄带来新的活力和经济增长点。文斗苗寨可建立创业指导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培训服务,帮助当地创业者顺利启动和运营企业。

加强人才培训,这对于文斗苗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斗苗寨可以开展村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就业能力,使村民能够适应苗寨发展的市场需求。引进农业专家,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建立乡村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与高校、商会、科研院所合作培养高素质农业技师、民宿管家等本土人才,使当地居民成为乡村生态治理主体骨干 [5]

5.2. 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文斗苗寨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带动能力。

培育和壮大农民合作社。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成立合作社,引导村民参与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去,共享发展成果。为合作社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以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规范管理,确保合作社能够提高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引导农民合作社进行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着手建设农村电商平台,为村民提供一个便捷的网络销售环境,能够将文斗苗寨的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组织专门的电商技能培训,提升村民的电商意识和操作能力,帮助村民掌握电商营销的基本技能。同时,基于物流配送对于农村电商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解决农产品运输的难题,确保农产品的及时送达和新鲜度。

推动文斗苗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特别注重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同时深耕文化产业,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地方品牌,以激发文斗苗寨的经济活力。文化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也能为文斗苗寨乡村治理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和社会支持 [6]

在农业领域,重点推动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型升级。充分考虑文斗苗寨的自然资源优势,可选择茶叶、杉木、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进行种植。通过建立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成长,采用“公司 + 农户”的模式,将生产、供应和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在旅游产业的开发上,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发掘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提高村民的市场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开发特色民宿、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组织旅游服务培训,使村民们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以更加专业和热情的服务迎接每一位游客,提升游客的旅游服务体验,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苗寨的田园风光和民族风情,这也能成为传播文斗苗寨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文化产业的培育上,深入挖掘文斗苗寨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民俗风情等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编纂,建立完整的文化档案。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培养一批批技艺精湛的传承人,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通过定期的文化展演活动,将这些传统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现给世人。此外,致力于文化产品的开发,结合文斗苗寨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将苗绣、银饰、民族服饰等具有文斗苗寨特色的文化元素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逐步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斗苗寨文化品牌。

通过这些多角度、全方位的努力,文斗苗寨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7]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使文斗苗寨成为一个充满魅力和生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政府、村级领导、村民三个主体的作用,打造以文斗苗寨为中心,以风景、美食、特色民族文化体验、手工艺品制作体验为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小寨群。

政府是一个地区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在特色小寨的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政府应积极组织专家对文斗苗寨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评估,主动引导其文化产业去实现快速、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特色小寨的建设提供法规保障。

在贵州传统民族村落中,村级领导是连接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特色小寨的建设中,村级领导发挥着上传下达、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村级领导应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到特色小寨的建设中来,积极协调各方资源,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村民是特色小寨建设的主体力量。村民们可以自发组织起来,共同参与特色小寨的建设。在政府的指导下参与房屋的修缮与改造工作;在村级领导的协调下参与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或是担任起导游和讲解员的角色,向游客展示和介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村民们的积极参与和共建共享,才能为特色小寨的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通过政府、村级领导和村民三个主体共同努力,将文斗苗寨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小寨,这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还能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xref></xref>6. 结语

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本文以锦屏县文斗苗寨为例,揭示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如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斗苗寨作为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寨,其经济发展策略的探讨对于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动锦屏县文斗苗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强调确保社会效益的优先性和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在确保社会效益的优先性方面,文斗苗寨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人才回流,以提升发展基础。同时,深度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内涵,有效保护和传承文斗苗寨的丰富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繁荣的双赢。

在保证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方面,文斗苗寨需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带动能力,如农民合作社和农村电商。还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包括农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最后,文斗苗寨可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充分发挥政府、村级领导和村民三个主体的作用,打造特色小寨。

NOTES

*共同第一作者。

References 张艳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J]. 国际公关, 2021(10): 13-15. 陈鑫强, 沈颂东, 吕红. 东北地区“三农”关系重构与“乡村振兴战略”路径选择[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52(2): 108-115+143. 陈丹彤. 南疆兵团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阿拉尔: 塔里木大学, 2024. 于阿专. 高质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策略研究——以泰州市为例[J]. 乡村科技, 2018(20): 22-24. 张凌凡. 生态文明视域下乡村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 现代经济探讨, 2024(12): 125-132. 张萍萍.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及实践路径[J]. 文化产业, 2024(35): 166-168. 张小玲, 木宗香. 白沙镇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困境及其路径研究[J]. 山西农经, 2024(23): 180-1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