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not only a key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yardstick to examin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ffect. Alth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studied in-depth for a long time, the explo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llows the logical framework of asking questions, conducting in-depth analysis, formulating countermeasures, making suggestions, and summarizing conclusions to construct 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Firstly, through the combing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specific connotations of “sense of acquisition” and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ere clarified. Secondly, with the help of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 large number of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aiming to reveal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deeply explore the reasons behind them. Finall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fou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one is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learning management, the second is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eachers to cultivate souls, and the third is to optimize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ese three aspects, it is intended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ways to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在中国知网平台上,以“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作为检索主题或关键词,检索结果显示存在约660余篇相关文献。追溯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其起源可至2016年,自此之后,相关学术论文的数量逐渐攀升,特别是在最近的两年间,该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关于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获得感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内涵阐释、价值评估、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以及改进路径的探索等多个维度。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的研究,其核心思路在于,依据不同学科视角下对获得感内涵及其价值的研究成果,选取“需求”与“满足”这两个维度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深入探讨思政课程中获得感的构成要素。在界定思政课获得感的概念上,国内学者普遍持有相似见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界定,不同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程仕波以及熊建生从个体受教视角出发,将其诠释为“在个体接纳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之中或结束之后,所获取的精神维度的利好,连同个体就此利好滋生的正向主观感触。”
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范畴内,不同学者针对“获得感”这一关键概念展开了深入剖析。欧晓静、苏国红提出,“获得感”作为一个复合型词汇,聚合了双重维度,它由“获得”与“感”相互交融而成
此外,部分学者展开了更为精细的梳理与甄别工作,精准厘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同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两者间存在的差异,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属于界限更为明晰、课程特性极为显著的一个概念范畴。与此同时,这一概念所涉及的主体范畴颇为宽泛,不单囊括了各个层级的学生群体,还进一步延展至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教师队伍当中
综上,不同学者针对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这一议题均持有别具一格的见解,无论是论述的措辞,还是剖析的视角,都各有千秋。不过,他们的共通之处在于,绝大多数都着重凸显了大学生自身真切的主观体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著名学者爱德华・德西曾点明,由外在动机催生的获得感,实则是一种自我施压与精力损耗,或许能在短期内收效,却难以为继,无法长久维系。与之相对,源自内在动机的获得感展现为自我愉悦与能量补给,能够源源不断地收获正面回馈,且并非以博取社会认可、他人赞许为终极目标,此乃提升获得感的要义真谛。有鉴于此,在综合诸位学者观点的根基之上,充分考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获得感”的内在紧密关联,笔者对“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作出如下界定:大学生投身于课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习以及课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其实际需求得以契合与满足,进而因这种“收获”滋生出积极向上、充盈满足的心理情感。
诸多研究成果围绕思政课程获得感的获取层面、内容范畴、途径形式等维度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针对其影响因素展开了详尽讨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思政获得感研究尚显不足,这些课程中思政获得感的构成元素尚未明确界定,且对影响要素尚缺乏系统性的整理。有鉴于此,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筛选出影响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的相关因素,深入剖析对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的策略与建议。
为了对目前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情况有一个客观、真实的认识,并考察思政课改革效果,笔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的现状调查研究。本调查正是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思政课现状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找寻当前思政课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以反映出的问题为基础,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其背后的成因,进而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不断提高思政课的质量与效果。
本研究以发送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了解当前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感受和获得情况。
问卷共设22道题目,其中单选题16道、多选题4道、矩阵量表题1道、填空题1道(见附录)。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从大学生与思政课教师视角设置问题;第三部分是从当前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状况方面设置问题。
抽样方法合理性: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发放问卷,这种方法在理论上能保证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概率相等,具有随机性和公平性,是获取具有代表性样本的基础方法之一。
样本范围广泛且具代表性:第一,地域覆盖广。调查对象涉及全国27个省份的部分高校,涵盖了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崛起地区和西部大开发地区等不同经济带。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省份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广泛的地域覆盖可以捕捉到因地域因素而产生的多样性。第二,不同经济带特点。东部地区:以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为例,其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先进,高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融合模式更具创新性。这意味着东部地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理解和获得感可能受到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这些样本能反映出在发达经济环境下思政课程的实施效果。中部地区: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高校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思政课程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上有自身特色。中部地区样本有助于分析在文化资源丰富和高校密集的环境中,思政课程如何开展以及学生的收获情况。西部地区:云南、贵州、青海等省份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会对思政课程实施和学生接受产生特殊影响。西部地区样本能展现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对思政课程获得感的作用。(见
通过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转发调查问卷,这些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普及度和使用率,能够保证问卷有效发放与回收,确保能够接触到广泛的大学生样本,进一步增强了数据获取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7份,回收问卷217份,得到有效样本217份。在受访的217名大学生中,男生占43.78%,女生占56.22%;中共党员及预备党员占17.05%,共青团员占60.37%,群众占22.58%;文史类专业大学生占43.78%,理工类专业大学生占41.47%,综合类专业占11.06%,其他专业占3.69% (见
性别 |
男 |
95 |
43.78% |
女 |
122 |
56.22% |
|
政治面貌 |
中共党员(含预备) |
37 |
17.05% |
共青团员 |
131 |
60.37% |
|
群众 |
49 |
22.58% |
|
专业类别 |
文史类 |
95 |
43.78% |
理工类 |
90 |
41.47% |
|
综合类 |
24 |
11.06% |
|
其他专业 |
8 |
3.69% |
为了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的现状,此次问卷发放范围广,对全国27个省份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本文将所得数据用图表形式呈现,以便直观地分析数据,归纳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积极表现和存在问题。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通过改革与创新举措,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以持续提升。大学生普遍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其个人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依据调查数据的反馈,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所获得的正向感受显著,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1) 大学生思想认知得到提升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大学生思想认知的发展是获得感积极展现的一个方面。据调查结果所示,当被问及“经由思政课学习,您的思想认知是否有所提升”时,有27.65%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符合”,另有29.49%的大学生选择了“较为符合”,这一数据反映出,接近六成的大学生认同通过思政课的学习,他们的思想认知得到了提升(见
2) 大学生理想信念普遍坚定
在个体的生命轨迹中,理想信念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为奋斗之路指明了方向。拥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个人能在成长旅途中克服困难,持续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思政教育的核心,并不仅限于传授科学理论及思想知识,更侧重于引领大学生将个人志向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景之中。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见
3)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逐渐提升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政课是有必要的,近八成同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持认同和支持态度(见
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持续深入的改革进程,其教学质量亦实现了显著提升。多数大学生反馈,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他们获得了相应的满足感。然而,与此同时,也浮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 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普遍较强,并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四成学生对思政课的状态是“根据兴趣选择性地听”,大部分同学是“基本不听,做自己的事情”和“觉得无聊,不想上课”(追剧、打游戏等等),仅有22.12%的同学会认真听课(见
2) 教学方式与大学生群体的契合度欠佳
在问到教师教学方式时,42.86%的同学认为教师大多是理论灌输,照本宣科;仅有10.6%的同学认为老师重视实践性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见
3) 大学生理论指导实际的能力仍有欠缺
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根据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及“您是否会将思政课程中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有47%的受访者表示“基本不会”,32.72%的受访者选择“偶尔会”,而仅有15.67%的受访者表示“会”(见
探讨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感欠缺的根源时,教育主体自身的内在因素占据了最为核心的地位。作为获得感需求的主体,大学生需达成理论上的认同、信念的稳固以及行为的正当性。大学生应持之以恒地秉持对自身全面发展的高标准要求,并维持一份正向的期待心理,唯有如此,方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思政课程对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而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收获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
通过调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参与度方面:37.33%的同学偶尔参与;18.43%的同学基本上不参加,9.68%的同学根本不参加(见
在学生实际获取方面,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获取情况是最容易体现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大学生表示基本掌握了理论知识,35%的大学生表示不确定,只有5%的大学生掌握了,还有17%的大学生没掌握(见
大学生在参与思政课的学习后,其行为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与影响,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学生未能显著体现出行为上的收获,且其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根据调查结果,当被问及是否能运用思政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改造客观世界时,有47%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32.72%的学生认为“偶尔会”,而仅有15.67%的学生表示“会”(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政课教师同样肩负着这一使命,然而,教学绝非单纯地将书本知识加以传递或灌输,而需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积极投入,共同达成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引领者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创新者,同时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伙伴与推动者。教师能否具备将时代元素有效融入思政课程体系的洞察力、转化力、同理心及迁移应用能力,是衡量思政课程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程度的关键因素
老师的专业素质与理论功底对大学生获得感的多寡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调查数据,仅有31.8%的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深厚(见
根据调查结果,64.52%的大学生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学获得感不足的原因之一是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其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不够丰富(见
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设计者、规划者及监管者的多重角色,同时也是学生前行道路上的指引者,负责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并引领其理想信念。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剖析(见
高校思政教育所处生态环境的优劣,不仅直接关乎思政教育的成效,而且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收获感。此外,高校日常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同样对塑造大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获得感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想持续地生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持续地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获得的价值认同需要,各个学科和各个单位必须共同参与。如果学生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实现的获得感,与其他专业课的知识内容相分离,那么他们对获得感的增强和升华就会中断。调查结果显示,仍有9.22%的学生表示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没有其他渠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见
通过调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状况可知,选择评价为“一般”的占比近乎达到了半数,甚至还有部分同学勾选了“不大开展”或是“从未开展”的选项(见
思政课堂中,大学生是主体,也是一切思政活动的最终接受者,而大学生自身需要则是影响获得感产生的关键因素。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除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外在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学生的主观意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态度并不积极。所以,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首先大学生要进行自我反省与调整。在大学生个体层面上,要提高大学生的获得感,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个国家的明天,取决于青年;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后辈。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接近四成学生对思政课的状态是“根据兴趣选择性地听”,大部分同学是“基本不听,做自己的事情”和“觉得无聊,不想上课(追剧、打游戏等等),仅有22.12%的同学会认真听课(见
在大学,没有初高中老师的督促,没有高强度的升学压力,没有家长耳提面命的念叨,很多学生开始沉溺于自己的世界,没日没夜地遨游网络世界,置身于学习之外。大学不是苦难的终结,更不是步入社会的跳板,它是“育人”的乐园,大学生应当珍惜校园里简单、宁静的环境,用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学习和交际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对庞杂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大学生要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刻苦学习。树立目标,砥砺前行。目标不仅仅是奋斗的方向,更是一种对自己的鞭策,是内驱力的根源。在思政课的学习中,要确立学习目标,有了目标,有了热情,有了积极性,有了使命感与责任感,自然而然,就会有获得感。内驱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经验的丰富而逐步变化的。大学生们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识,就要多加思考、多加尝试、积累经验。立足于“思 + 行”,将思政课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通过自己努力,在过程中有所获,才能在结果上有所感。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往往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政治理论课承载着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那便是于莘莘学子的心灵深处筑牢理想信念的坚实基石。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作为这一伟大使命的践行者,担当着诸多神圣职责,诸如以先进思想启迪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澎湃激情鼓舞人、以人格魅力感化人、以人文关怀滋养人、以卓越教育成就人。故而,他们务必在思想层面给予高度重视,秉持端正的态度,将教学工作落实到位,引领青年学子迈好人生初始阶段最为关键的步伐,扣紧成长旅程中的“第一粒扣子”。伴随科学技术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领域,教学环境焕然一新,这无疑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与专业水平提出了全新且更高层级的要求。面对这样的高要求,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层面上,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想信念引领能力这三个方面来寻求切实可行的途径。
为了促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拥护者、积极宣扬者及模范实践者,思政课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致力于将思政课程的内容阐述得深刻、透彻、生动且富有成效。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思政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如何让大学生乐于聆听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课上主动思考,课下自觉应用,最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神圣任务,这就需要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仰者,不能忘记自己的初衷,要坚定自己的理想,要做到知行合一、言出必行,要自觉地遵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大学思政课教学是政治性、科学性、价值性的统一,因此,它需要思政教师把理论吃透,并能灵活运用。身为一名思政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深厚是最基本的素养,如果自己都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刻,不够系统、全面,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将理论融会贯通,从而造成了课堂上的枯燥无味。作为思政教师,要克服只武装他人,不武装自己;只武装嘴巴,不武装头脑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思政教师要真学真信,知行统一,不能“学”“做”脱节,不能做“两面人”,讲台上讲马列滔滔不绝,讲台下却是另一套做法。要想让讲台下的每一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思政教师首先要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传播其真理光芒。
在教学内容层面。首先,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避免过于深奥,需充分考量大学生的普遍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教育对象的接受程度,是衡量教育内容能否增强教育对象获得感的重要指标
在教学方法层面。有学者主张,“教应基于学而设计”的方法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起始于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归宿于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旨在将教师的“教学策略”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路径”,借助新技术与新媒体平台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魅力
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师,思政课教师承载着更为独特的角色与使命。在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任务时,思政课教师首要任务是确保自身的人生扣子扣得端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持续增进个人品德修养,并强化理想信念的引领力。唯有当学生从心底对教师产生敬仰与认同,实现心灵的共鸣,方能真诚接纳教师传授的知识与道理。思政课教师需兼具广博的知识、坚定的思想立场及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此外,思政课教师应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感染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
校园文化强调的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发挥引领作用,其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涵盖全校师生在教学、科研及日常活动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成果的集合
高校教师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建立起各方参与的集体备课制度,加强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防止在实践教学中出现“两张皮”的问题,让大学各个学科的道德教育达到同一方向,确保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不断产生。校园工作人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也要为国家建设后备军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用友善、敬业对学生进行一种润物无声的价值引导,使学生们体会到了校园生活与思政课之间的一种浸入式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同时,各方面应加强沟通与合作。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广大师生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门课程不仅为广大青年学子传授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引导他们树立了坚定的信仰,塑造了健全的品格,促进了实践能力的提升,并全面提高了个人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获得感对于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当前,正处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黄金时期”,各种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创新。然而,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教学方法的单一以及学生对课程兴趣不足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正视课程在自我完善、服务学生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要积极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其与时代同步,与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将大学生的获得感作为衡量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不断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期待,推动他们全面发展,从而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生思政课程获得感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您好!恳请您用几分钟时间帮忙填答这份问卷。此次问卷采取匿名形式,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感谢您的帮助,祝您学业顺利,生活愉快!注:问卷中“思政课”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五门必修课。
1. 你的性别是( )
A. 男 B. 女
2. 你所处教育阶段是( )
A. 专科(高职/高专) B. 本科
3. 您的政治面貌( )
A. 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B. 共青团员C. 群众
4. 您所在年级( )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D. 大四
5. 您的专业类别( )
A. 文史类 B. 理工类 C. 综合类 D. 其他类
6. 您已经学过的思政课有( )【多选题】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
C.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D. 《中国近代史纲要》
E. 《形势与政策》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您的思想认知有提升( )
A. 非常符合 B. 比较符合 C. 不确定 D. 不太符合 E. 完全不符合
8. 学习思政课后,您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多选题】
A. 更加坚定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 增强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C. 增强了“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D. 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E. 没什么变化
9. 您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政课有必要吗?( )
A. 很有必要 B. 有必要 C. 不太有必要 D. 没有必要
10. 您上思政课的状态是( )
A. 认真听课
B. 根据兴趣选择性地听
C. 基本不听,做自己的事情(写其他课程作业、看专业课书、看考证资料等)
D. 觉得无聊,不想上课(追剧、打游戏等)
11. 您会在课前预习思政课,课后复习思政课吗?( )
A. 会的,经常这样 B. 偶尔有 C. 基本不会,考前突击 D. 从来不,思政课不重要
12. 您会积极参与到思政课堂中吗?( )
A. 会,经常这样 B. 偶尔会 C. 基本不会 D. 从来不会
13. 您掌握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吗?( )
A. 掌握了 B. 基本掌握 C. 不确定 D. 没掌握
14. 您会将思政课上所学的科学理论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吗?( )
A. 会的 B. 偶尔会 C. 基本不会 D. 从来不会
15. 您所上的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是怎样的?( )
A. 理论灌输,照本宣科
B. 注重实践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C. 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D. 结合时政热点,生活实例等讲解
16. 您对思政教师的印象( )【多选题】
A. 尊重和关爱学生
B. 专业素质高
C. 理论功底深厚
D. 具有高尚的人格
E. 其他
17. 您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学获得感不足的主要问题在于( )【限选三项】
A. 教学方式不够丰富
B. 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关联度不高
C. 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情怀不够深厚
D. 大学生自我要求不高,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差
E. 思政课教师授课能力水平仍有不足,课堂吸引力不强
F. 其他
18. 您的思政课教师能够有效引导您坚定理想信念吗?( )
A. 能 B. 比较能 C. 不确定 D. 不能
除了思政课,您在学校通常通过哪个渠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
A. 辅导员平时的讲话会议上 B. 其他专业课教师的课堂
C. 校园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D. 除了思政课,无其他渠道
20. 您所在学校经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吗?
A. 经常开展 B. 一般 C. 不打开展 D. 从未开展
21. 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对思政课程不同层面的获得感的满意程度进行选择:(1~5表示非常不满意–非常满意)【矩阵量表题】
1 |
2 |
3 |
4 |
5 |
|
知识层面 |
○ |
○ |
○ |
○ |
○ |
情感层面 |
○ |
○ |
○ |
○ |
○ |
意志层面 |
○ |
○ |
○ |
○ |
○ |
行为层面 |
○ |
○ |
○ |
○ |
○ |
22. 您认为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填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