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2169-2556 2169-2564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ss.2025.141082 ass-106546 Articles 人文社科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儿童公益托管服务的功能及路径发展研究——基于B社区“暖心课堂”实践
The Function and Path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in Community-Based Children’s Public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s—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B Community’s “Warm Heart Classroom”
范利扬 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08 01 2025 14 01 675 683 17 12 :2024 22 12 :2024 22 1 :2025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本研究聚焦于B社区的“暖心课堂”项目为案例,将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理论框架,运用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探讨社会工作在社区儿童公益托管服务中的功能及发展路径。通过对“暖心课堂”项目的现状分析,揭示了社会工作在提升儿童教育质量、支持家庭环境建设及动员社区资源方面的多重功能。具体来说,社会工作在儿童层面通过个性化辅导促进学业和心理发展;在家庭层面,推动家长参与并提供教育支持;在社区层面,整合社区资源,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然而,社会工作在实践中也面临资源支持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家长参与度低以及社会认知偏差等障碍。为此,本文提出了优化路径:多元化资金筹措、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高家长参与度并完善家庭支持服务、提升社会对儿童托管服务的认知与支持。总之,社会工作在社区儿童公益托管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应加强各方面的支持,以推动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Warm Heart Classroom” project in B Community as a case study, employing Erikson’s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ecosystem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Utiliz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s, it explores the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 pathways of social work in community-based public welfare childcare service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Warm Heart Classroom” project, the study reveals the multiple roles of social work in improving children’s educational quality, supporting family environments, and mobilizing community resources. Specifically, at the child level, social work promotes 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rough personalized guidance; at the family level, it encourages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provides educational support; and at the community level, it integrates community resources to create a positive educational ecosystem. However, social work in practice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resource support, a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 low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ocial misconcep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this paper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diversifying funding sources, strengthening social work talent development, increasing parental participation and improving family support services, and enhancing social awareness and support for children’s care services. In conclusion, social work plays a vital role in community-based children’s public after-school care services, and future efforts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support in all area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se services.
社会工作功能,社区儿童公益托管,“暖心课堂”项目,发展路径
Social Work Functions
Community-Based Public Welfare Childcare “Heartwarming Classroom” Project Development Path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对儿童托管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双职工家庭日益增多,家长在工作日难以兼顾孩子的接送和照顾,这催生了对高质量、高要求的儿童托管服务的强烈需求。现如今,我国社会治理也发生巨大变化,从单一政府提供服务向多元主体参与服务转变,逐步构建政府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1] 。2017年,民政部发布《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中明确社区社会工作者应统筹社区照顾,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生活照料、救助保护、学业辅导、情感关怀、成长支持等服务 [2] 。公益性质的托管服务,因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更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福祉,而受到广大家长的青睐。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关注社会福祉、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学科,借以专业的工作方法、价值理念,在子系统间进行资源的有效调配与流通,协助服务对象实现自我价值,进而促进整个系统的发展与进步。但由于个体差异和成长环境的多样性,并非所有个体都能毫无阻碍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因此,对于那些在社会化过程中遭遇困境的个体,及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教育,以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3] 。在政府购买的这项服务中,社会工作者作为公益托管服务中重要的一环逐渐由参与到负责。笔者在参与X机构儿童托管服务项目时,了解到目前该社区儿童主要存在课业辅导、心理健康、兴趣爱好、性教育、安全教育、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诸多需求与问题。因此,笔者将结合B社区“暖心课堂”的实践,提出社会工作者在依托于社区的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扮演的重要角色中托管服务发挥了何种功能?以及遇到了怎样的障碍并且如何优化?

1.2. 理论基础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一生都在不断发展,他将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阶段顺序由遗传决定,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由环境决定 [4] 。该发展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5] 。本研究主要讨论的对象是6~12岁的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两个关键阶段——学龄期和青春期。在学龄期,他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学习并掌握社交技巧,这些技巧为其亲社会行为奠定了基础,而集体性活动更是对培养青少年的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至关重要 [6] 。同时,面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群体竞争和冲突,社会工作者需引导青少年儿童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并教会他们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冲突转变为勤奋与自卑的较量,学校成为他们适应社会、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平台。在这一时期,学生们通过学习知识、发展个人能力、学习为人处世之道,逐渐建立起成功感;然而,如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他们可能会因缺乏基本能力而产生自卑感 [7] 。当勤奋感战胜自卑感时,青少年将获得有能力的品质,而集中的儿童托管和集体活动不仅增强了他们的集体意识,还让他们通过合作与冲突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并妥善处理冲突,从而在各种活动中逐渐掌握社会交往技巧,为个体社会化奠定坚实基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将系统理论应用于社会工作,强调从整体视角分析人和社会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个人的生存状况深受与社会系统互动的影响,个体只有与环境建立良性联系,才能有效利用资源并促进个人发展。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调节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有利与不利因素,将环境资源应用于个体发展。儿童的成长与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子系统密切相关,社区作为儿童长期生活的场所,对其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3] 。本研究中,在系统运行的各个阶段,常伴随着各类问题的浮现,而社会工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与调节角色。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对社会工作功能的剖析应当遵循从小至大的子系统递进至整个社会系统的路径。以儿童暑期托管项目为具体实例,本文将从儿童个体、家庭及社区这三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各层面之间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的关联。

2. 文献综述

在进行文献检索时,笔者以“社会工作”“功能”为固定关键词,适配出“青少年、老年、农村”等各个领域的相关文献,但是当关键词固定的范围缩小至“儿童托管服务”时,发现关于在这个方向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实务层面的介入或者是项目层面的成效评估,对于儿童托管服务中功能进行研究还比较少,但仅有的文献还是能为本文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田友丽以兴康社区的“托管课堂”项目实践为例,深入阐述了托管项目在多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该项目不仅陪伴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减轻了父母的负担,还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贡献了力量,并成功搭建了一个志愿服务的平台。通过这些实践,托管项目在兴康社区内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8] 。张智辉、林昂蝉指出社会工作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五大功能定位,一是提供青少年教育服务、二是协调三方共同管理社区青少年教育、三是引导社区居民参与青少年教育建设、四是链接社区外部教育资源、五是保护青少年免受侵害五大功能 [7] 。张柳清、成海军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指出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功能主要着眼于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整个福利机构系统这三方面 [9]

3. B社区儿童托管服务项目现状 3.1. B社区机构概况

B社区坐落在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外来人口众多,人口流动性大,现居民主要以原来的社区居民为主,大量的流动人口家庭子女也涌入该社区,现有人口约1700人。该社区以居民服务为核心宗旨,将加强社区建设视为工作重点,借助社区党建的联结力量,成功地将维护社区稳定与保障居民自治相结合。在此过程中,积极促进新型邻里关系的形成,增强居民间的相互亲近感,营造出和谐的社区环境,并因此荣获了省、市、区多项殊荣。

B社区X社会工作机构自2012年成立至今,是经由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X机构成立初期,通过开展社区需求调查,社区主要领导访谈,社区居民访谈和社区活动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多方位了解社区问题和社区需求,并初步拟定一系列服务方案,并且常年开展青少年成长、牵手行动、爱伴老人、妇女增能、关爱孤残、环保健康、邻里守望、文明引导等各类社会和社区公益服务项目40多个,先后组织、发起和参与了大小活动6200余次,受益人数几十万人,先后筹集七百六十多万元爱心款和物资用于提供支持和帮助,以服务中心的形式为该社区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活动。X社会工作机构秉承“奉献点滴,雨爱同行”的精神、“专业规范,助人自助”的理念和“弘扬公益文化,服务弱势群体;传承社会文明,助推社会和谐”的使命,积极打造专业化社会服务人才队伍,倡导社工引领义工的双工联动机制,采取社会工作加公益服务的模式,为社会更加文明和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外,X社会工作机构还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实习单位,其中在Q大学有专门的志愿服务团队。

3.2. 暑期“暖心课堂”概况

暑期“暖心课堂”服务项目,充分发挥青年社会组织作用,帮助“两企三新”青年家庭解决假期子女看护难、照顾难等问题,切实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营造温馨、健康、快乐的社区成长环境。由政府提供总服务经费,X社会工作机构负责暑期托管服务的具体运行,以B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儿童服务站为服务地点,为社区儿童提供暑期托管服务。X社会工作机构已经连续三年在B社区开展暑期托管服务,B社区儿童暑期托管项目人员主要构成是两名专职社会工作者,一名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另一名负责儿童暑期托管服务的具体实施;三名社工专业实习生,协助专职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三名大学生志愿者,负责日间照料。本次暑期公益托管服务以“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服务对象是通过报名参加的20名学龄儿童,这些儿童属于双职工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家庭子女以及经济承受有限的家庭子女,本次暑期公益托管服务除了午餐费用,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有助于帮助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节省开支。

在“暖心课堂”初期阶段,社会工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问卷调查深入了解了社区家庭的具体需求。基于此,他们为社区儿童精心策划了一项为期三周的暑期托管服务,该服务在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内特设的服务点顺利展开。除了提供常规的课业辅导之外,服务还紧密贴合儿童的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精心设置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儿童的能力并拓展其兴趣,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核心价值。服务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日间照料、兴趣课堂、教育讲座、知识科普以及绘本阅读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有效满足了托管儿童的实际需求,更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激发其内在潜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而言,此次暑期托管服务成效显著,赢得了广泛好评。

4. 儿童托管服务中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 4.1. 儿童层面:助力儿童教育及成长发展

学龄期的儿童,活泼好动、易冲动、自制力差、模仿力强是他们的主要特点 [10] 。在这一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得到具体展现,他们面临的主要活动为课程学习,但同样游戏在这一阶段也变得与课程学习同等重要,并对儿童的生理、心理、道德、教育、社会化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儿童托管服务的过程中,应当其体现专业的优势,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的过程中,善于运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三大专业方法,秉承专业的价值观,为社区青少年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11]

在“暖心课堂”中,我们不仅提供传统的课业辅导服务,确保孩子们在学业上得到必要的支持与指导,更是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切关注并致力于促进儿童在认知能力、情感成熟度、社交技巧以及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旨在通过多样化的特色课程,点燃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挖掘并培养他们的内在潜能。例如,“我是小小演说家”课程,通过模拟演讲、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舞动青春”则是以舞蹈为载体,让孩子们在音乐的律动中感受艺术之美,同时促进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跆拳道”课程不仅教授武术技巧,更强调礼仪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培养;“巧巧手”工坊则鼓励孩子们动手制作,无论是手工艺还是科学实验,都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快乐桌游”则通过策略性游戏,促进孩子们的逻辑思维和社交策略学习;“天文地理我知道”则引领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与地球之美,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为了进一步鼓励儿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和艺术活动,我们特别推出了“趣味运动汇”系列课程,涵盖了篮球、足球、跳绳等多种运动项目,旨在通过趣味化的比赛和训练,不仅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同时融入艺术元素,如体育舞蹈、啦啦队表演等,让运动与艺术的结合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又一助力,从而在身心两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总之,“暖心课堂”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特色课程和活动,采用参与式学习、小组式学习等先进教学方法,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平台,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种子,为他们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家庭层面:营造儿童教育及成长的良好环境

暑期儿童托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开展的公益性质的社区托管服务,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同时,在家庭这个生态环境中,家长们通常都忙于工作,从周一到周五无法陪伴孩子。即使晚上回家,他们与孩子的交流时间也相对有限,甚至在周末也可能因为加班而无法与孩子共度时光。这样一来,一周之内,他们与孩子直接交流的时间往往不超过24小时。然而,这个阶段的儿童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此外,在语言、行为、认知、道德观念、社会化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的共同参与,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发展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强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促进沟通、交流和理解,邀请父母共同参与,并设计一系列亲子课程活动,增加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频率,家长们通过交流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进行自我反思,以此改善亲子关系,增进家庭内部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从而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4.3. 社区层面:动员社区居民共筑儿童教育生态

“暖心课堂”是以社区为依托开展的教育服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常常会遇到一些资源、人手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链接好社区内外资源,动员好社区居民,挖掘社区骨干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在暑期社区儿童托管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链接外部资源,像心理、教育等领域的老师开展心理讲座、性教育讲座等;社会工作者链接多方资源的同时,与社区安保建立联系,邀请社区工作人员、消防工作人员一同参与到安全防护课程中,不仅在课堂上讲述理论性的知识,也会在实践中模拟真实情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课程中邀请物业、居委会等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参与,从室内走向室外,在社区内开展社会化实践活动,包括清洁家园、保护护城河等相关活动;另外,挖掘社区内骨干,通过社区联系到社区内老年党员、退休老师等,开展红色文化以及兴趣课程内容。在居民的参与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获取专业的教育知识,还有机会与其他居民进行深入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还提升了他们的社区参与感,使居民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12] 。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区与居民之间建立了良性的互动关系。这样的互动使得社区内部弥漫着诚信友爱的氛围,充满了活力,居民生活安定和谐。这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社区环境,还为和谐社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教育及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儿童托管服务作为支持家庭与促进儿童成长的关键社会服务形式,愈发显得重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不仅是为了填补家庭、学校及社区在儿童照顾上的空白,更是为了全面提升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发展质量。社会工作者凭借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技能,通过提供基础的看护与监督,以及在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多维度上的支持,有效保障了儿童的安全,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探讨社会工作在儿童托管服务中的功能定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服务价值,也是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必要路径。

5. 儿童托管服务中社会工作的实践障碍及路径优化 5.1. 儿童托管服务中社会工作实践存在障碍

当前,许多社区儿童托管服务面临资金和资源支持不足的问题。政府和社会组织对该领域的投入仍然有限,导致服务的覆盖面不广、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和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托管需求。就B社区暑期托管项目而言,在活动开展的前期,一方面需要提前链接好相关的课程老师、采购一些活动所需的物料,机构在这方面所设定原有的一些课程活动,会因其资源问题导致课程产生变动,从而影响到活动开展的质量,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未能充分的对于参与社区儿童托管服务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是简单的一些职责方面的分配安排,并未涉及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方面的内容,另外,并未安排专业的社会工作督导人员进行定期督导服务。

在暑期托管项目中,X机构负责承办三个暑期托管点,并以“社会工作者 + 志愿者”的模式投入社区服务。在B社区,社工机构派遣了一名社会工作者负责具体活动实施,并安排了三名志愿者负责日常照料工作。该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不仅包括组织托管室的课程和活动,还需处理大量行政事务,导致其在工作中陷入多重任务的困境。由于工作量庞大,社工虽然完成了基本的工作要求,却无法顾及服务质量,也无暇思考如何优化服务内容和提升服务效果,进而影响了托管服务的整体质量。此外,该社工并非社会工作科班出身,对于社会工作实务了解较少,更多是在接到任务后按要求执行,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甚至未能充分理解和贯彻社会工作本身的理念与价值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服务过程中的有效性和质量。

此外,X机构在暑期期间招募了三名专业实习生及三名志愿者参与项目,但遗憾的是,仅有一名实习生和一名志愿者坚持至托管项目结束。这位实习生不仅需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还要统筹机构的日常事务安排以及托管活动的规划与实施,导致服务提供者普遍感受到工作负荷的显著增加。在此情况下,他们虽能勉强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要求,但在工作质量上却难以达到理想标准。暑期托管服务团队因此显得力量单薄,加之人员构成的不稳定与高度流动性,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工作的独立开展。这种人员变动的不稳定性直接削弱了社会工作在儿童暑期托管服务中的质量保证,进而影响了其预设功能的全面发挥。

家长是社区儿童托管服务的重要参与者,但现实中家长参与程度往往不足。一方面,部分家长对托管服务的认知和信任度不高,导致参与度不高,他们往往认为社区儿童托管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一个有人看管孩子学习的地方,和外面机构式托管并无两样;另一方面,家长忙于工作,缺乏时间和精力参与托管服务,难以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此外,家长对托管服务的期望和服务内容之间存在差异,导致沟通不畅,合作效果不佳。

社会公众对于社区儿童托管服务的认知仍然存在诸多误解。社会及公众习惯性地将其视为类似“托儿所”或简单的“看护中心”,这一固有观念忽略了托管服务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多元化角色。众多人对托管服务的期待过于狭隘,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看护与监管层面,从而忽视了对服务质量和成效的足够关注,也未能给予托管服务提供者必要的支持与资源投入。

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于社会工作领域的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工作者是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他们不仅仅是日常照料的执行者,更是在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和引导的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在托管服务中的作用不仅仅是陪伴和看护,更包括通过个别辅导、团体活动、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儿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我认知、处理情感问题及行为问题等。然而,社会上很多人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和作用了解有限,往往将其视为普通的服务人员,忽视了他们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专业价值。这种认知的偏差,导致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不够,特别是在资源配置、职业培训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投入不足。这直接影响了托管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服务效果的发挥。

5.2. 儿童托管服务中社会工作实践路径优化

在社会工作者开展暑期托管服务期间,社会机构与社区应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以确保社区儿童托管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来保障服务的资金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企业资助以及社会企业模式等。此外,还应积极争取民间组织和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并与相关儿童事务的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结构。其次,应确保资金、人力和物力等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社区可建立资源库,并定期更新,确保为社会工作者提供及时的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有效开展服务。同时,根据社区儿童的实际需求,优先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教材更新等核心领域。此外,服务内容和形式应进行灵活调整,如增加教育辅导、兴趣培养、心理健康等多元化服务项目。同时,需定期进行社会工作督导,确保服务质量并不断提升服务效果。最后,应重视服务设施的更新与维护,以提高服务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目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中,许多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背景,且实务经验较为匮乏,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兴趣活动策划等方面,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者。更为严重的是,许多社会工作者无法长时间坚守这一岗位,很多人将其视为过渡性职业。

为了提升社区儿童托管服务的质量,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建设。首先,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定期为在职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技能、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以提升其专业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特别是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为从业人员提供系统的学习和进修机会,帮助其从普通工作人员成长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其次,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吸引力和促进长期职业发展,可以设立明确的职业晋升通道,并通过认证与考核机制,激励社会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社会工作者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教育技能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疏导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儿童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儿童面临困境或心理创伤时,能够进行及时的干预和心理辅导。通过不断优化社会工作的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并将专业价值观融入实践,能够吸引更多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服务,进而最大化发挥社会工作在儿童托管服务中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助力儿童健康成长,需要构建家长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平台,强化家长对托管服务的理解与参与。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可以促进家长与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与合作,增强家长对服务的支持。同时,针对有特殊需求的家庭,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或遭遇家庭暴力的家庭,应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包括心理咨询、亲职教育和法律援助等,帮助家长改善育儿环境,进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外,推动家庭教育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与实践,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改进教育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还能增强家庭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

事实上,社区儿童托管不仅仅是为家长提供一个临时的照看场所,更是一个支持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它承载着教育、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重任务。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活动,儿童可以在托管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兴趣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以及情绪管理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于一些家庭条件较为困难或父母工作繁忙的儿童,托管服务还能够为其提供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减少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压力。

因此,为了提高社区对儿童托管服务的认知与支持,应加强宣传与倡导工作。通过社区活动、线上平台等途径,普及儿童托管服务的相关信息,并通过展示成功案例来突出其对儿童发展的积极影响,从而增强社会各界对这一服务的认可与信任。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动员,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合作,争取政策支持,例如推动政府提供补贴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的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氛围。此外,还应建立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儿童托管服务的建设,通过志愿服务、捐赠活动等形式,增强他们对这一服务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设立社区反馈机制,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与建议,不断优化和提升服务质量。

6. 结语

总而言之,社区“暖心课堂”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家–校–社”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13] ,并通过“社会工作者 + 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了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通过研究可以看出,社会工作在儿童托管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功能成效,涵盖了儿童、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介入有效促进了各方功能的实现。同时,对实现过程中所面临问题的探讨,也为儿童托管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向。

References 沈小琳, 刘康, 刘瑶瑶, 等.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儿童托管服务特点与治理路径研究[J]. 南方论刊, 2021(8): 54-57. 民政部门户网站. 民政部发布《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行业标准[EB/OL]. 2017-10-20. >https://www.mca.gov.cn/n152/n165/c38955/content.html, 2021-03-04. 陈成文, 孙嘉悦. 论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个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40(2): 75-79. Erikson, E.H. (1963) Youth: Change and Challenge. Basic Books. 俞国良. 社会心理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28. Tuckman, B.W. and Jensen, M.A. (1977) Stages of Small-Group Development Revisited. Group&Organization Studies, 2, 419-427. >https://doi.org/10.1177/105960117700200404 张智辉, 林昂婵.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基于深圳Z社工机构M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实践[J]. 青年发展论坛, 2018, 28(4): 68-77. 田友丽. 社会工作机构“托管课堂”项目成效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 28(11): 157-159. 张柳清, 成海军. 社会工作在儿童福利机构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114-119. McLeod, S.A. (2018) Erik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StatPearls. Eisenberg, N. and Morris, A.S. (2002) Children’s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Context: A Multi-Level Approach. Child Development, 73, 642-656. 陆士桢. 青少年社会工作[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24-325. 彭惠青, 仝斌. 社会工作在基层治理专业化中的角色与功能[J]. 中国行政管理, 2018(1): 46-5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