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pp Advances in Philosophy 2169-2599 2169-2602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cpp.2025.142083 acpp-107503 Articles 人文社科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分析
Analysis of Marx’s Practical Views in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辽宁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抚顺 10 02 2025 14 02 221 226 18 1 :2025 12 1 :2025 12 2 :2025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涉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以及对于马克思实践观的阐述,而实践问题是其核心问题,马克思对旧哲学进行批判,创立新哲学,马克思对“实践”的认识与阐述,是《提纲》的主线与核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理性主义、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等旧的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从而揭示出人类的真正活动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在《提纲》中通过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帮助我们理解实践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即带有革命性及批判性的活动。探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involves Marx’s elaboration on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laboration of Marx’s practical view, and the practical problem is its core problem, Marx criticizes the old philosophy and creates the new philosophy, and Marx’s understanding and elaboration of “practice” is the main line and core of the Outline. Marx in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expounds based on the basic scientific practi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it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practice, the rationalism, idealism and Feuerbach the old materialist practice of critic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new materialism of Marx, to reveal the real activity of human practice is a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he Outline, through the critique of Feuerbach’s religious view, it points out that all social life is practical in essence, and helps us understand that the purpose of practice is to transform the world, that is, revolutionary and critical activities.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view in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China.
马克思,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Marx
Practice The Outline of Feuerbach
1. 引言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马克思实践观中实践的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认为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实际互动,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萧前等学者在《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具有本体论和世界观意义,是人的生存的本体和现存世界的本体。牛小侠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伦理向度研究》中,从伦理向度梳理和探讨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伦理内涵、特色等。

而国外学者对实践的理解可能更侧重于经验、行为等层面,忽视或淡化了实践的物质生产基础和社会历史内涵。例如,杜威把人的实践解释为有机体应付环境的行为和工具。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中指出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工具行为”,即技术上可使用的知识在目的理性活动中的运用,他认为这种理解存在局限性,忽视了交往的维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围绕着有关实践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各个方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作了多方面的剖析与探讨。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收获颇丰,积累了丰富的理论认识与实际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新的“实践性”的世界观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从而建立起一种用“实践”来理解和改变世界的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最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并指出人类的生活在其本质上就是实践的。

2. 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来源

黑格尔实践观与费尔巴哈的生活实践论是马克思的实践观的重要理论来源。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两个转折时期,在1844年,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在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上,他正在建立自己的新的世界观。马克思对现实的认识是伴随着他对世界认识的变化而逐步深入的,他对现实的认识也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认识。在《提纲》中,他批评了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实践的重大作用,从而陷入了直观论或唯心论的误区;同样,在《提纲》中,对“实践”的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观”作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的论述。

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3.1. 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现存事物和现实只是感性地或者直观地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理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缺乏主观能动性,只是主观形式去理解,与人的认识没有关联。马克思在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中,并没有对其进行全盘否认,他首先充分肯定了一切唯物主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客观立场,认为物质先于精神存在,物质决定意识,从现实性出发把认识的对象当作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当作客体去研究;但又强调指出过去的一切唯物主义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并没有把以人本身为主的实践活动当作对象性的活动,忽略了人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深度广度是逐步深入的,是在能动地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加深的。旧唯物主义从客体方面,以直观的角度分析物质世界,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也势必会造成认识的过于片面和直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与人类能动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而旧唯物主义正是因为把实践与认识相剥离,没有认识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才会出现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错误,提纲中的第一条马克思对一切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旧唯物主义只是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将世界看作是客观、静止、被动的,并指出唯物主义实践观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是唯物主义实践观认为研究客体要以实践为中心、以实践为方法论原则,并坚持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能动作用。

3.2. 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开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1] 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在过程中忽略了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本身,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抽象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并没有理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认为意识先于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有思想有意识的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被唯心主义过分片面而抽象的放大,导致很多人会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过分地注重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作用,例如英雄史观绝对夸大了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而无视了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能够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而通过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去改变物质世界使物质世界不断发展以不断满足人的发展的各种需求,这是作为人所特有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马克思说:“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显现出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就是他在建筑房屋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 [2] 但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固有的客观规律。事物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如果人类出于自身的需要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就会受到物质世界的惩罚而付出更大的代价。马克思批判唯心主义将思维和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开来,没有认识到存在的第一性,而把精神、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3.3. 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阐释

马克思认为实践不仅是人们用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这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回答,只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这个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过程对于人类认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3] : p. 503。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概念判断或者任何一种理论的正确性真理性不是由某个人来决定的,而是在其能否正确地指导实践,以及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能否得到不断开展而证实其正确与否的。

马克思总结哲学史上的经验教训,尖锐地指出了:“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 : p. 503从这个层面来讲,马克思认为离开实践谈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在此,马克思首次将“科学实践”这一概念引入其哲学思想,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的学说是一个开放的、经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对马克思哲学和整个学说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实践纳入认识论的范围,是对一切事物进行科学研究重要依据,也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奠定了基础。

唯心主义在真理的客观性方面陷入了误区,否认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真理本身具有的不能随意改变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真理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4] : p. 18马克思认为解决问题最有效、最正确的方法是实践,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生活在其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也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必须从整个社会关系中去审视。在所有的阶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起着根本的作用,并对其它的社会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人的本质就是阶级的本质。另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并改变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又会受由生产力发展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的影响。人的本质具有具体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命题,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而且也是探讨人类本质问题的立足点。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找到最终的科学说明,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与自然的共生中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存在。人作为能动的、感性的存在,能够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也并不是直观的反映,不是被动的接受外界物质的作用,受外界物质盲目支配的无主观意识的活动,而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依据实践的方法论,提前在头脑中设计好实践的蓝图,进行的一种主观性的能动的活动。也就是说,认识活动其实并不是人们简单地去适应自然,被自然所支配的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开展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预定目标的途径,认识活动并不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主体根据在之前的物质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为基础,去改造已存在的客观世界。人们认识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是一种直观和表面的反映,是随着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断加深,对这个事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行为;人们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达到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在人们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不断加深的,实践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理性走向实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从现象到本质逐渐加深的进程,这个发展过程永无止境,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着重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践是将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人要想证明自己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即通过实践来证实。同时,实践也是消解宗教异化现象的根本方法。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产生宗教的现实根据。

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意义 4.1. 实现历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的观点中,总结出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历史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实践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起点,之后,马克思顺着逻辑框架,运用科学的实践观点分析人的本质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人们要生存,就需要吃穿住行等。所以,人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最早的历史行为,就是为了达到这种需求而进行的物质的生产,也就是其自身的生产力。如果没有生产,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物质生产方式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的精神、政治等活动,都是由物质生产活动所支配的。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马克思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对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理论成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是以实践为基底和核心概念的,实践,这一核心概念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了不朽的灵魂与不竭的活力。我们只有深刻地体会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并具备批判的精神、才能够自觉地运用实践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能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更准确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去理解和改变世界,在《提纲》中也充分揭示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指出并一阵见血的论述到人类想要正确客观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认识到实践的重要作用。证明随着人类的需要的发展,以及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开展,能够逐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促进人类新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的确立。马克思也曾指出,世界上一旦产生人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实践的发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 : p. 19。《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最后一条强调了实践作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的重要性。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都被称之为实践活动,人类历史进程发展的推动,不是想出来的,不能光靠思想上的进步,还要推动实践的创新进步,在实践中不断以实际行动来推动人类的进步。

总之,马克思的实践观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的缺陷,又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确定了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无产阶级解放、为全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论指导,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2. 给予当代社会实践领域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不仅具有无比珍贵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当代社会实践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如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仍然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将人民群众牢牢团结在自己周围,想人民所想,以为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利益,牢牢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才是正确的实践。我们在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实,从实际出发,一切以客观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实就是事实,是就是真相,求就是我们我去研究,如果不根据事实去实践就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方法论要求,牢记这一点对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尤为重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并且具体的指导实践活动才能够获得成功。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只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实践中去,用实践作为检验自己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并在实践中用自己已有的真理性认识指导实践促进真理的进一步探索与发展。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内容,及其与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投身于各种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够为早日实现宏伟目标。同样,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人们要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进行创新,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类奇迹。人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全面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

4.3. 要求人们要具备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要求人们要具备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要对周围发生的事件,客观地进行看待,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才能进步,敢于挑战,敢于斗争,抓住每一次发展机会和发展潮流,迎头向上,人类社会才会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集体创造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的历史,也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才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归结为实践的,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创新密不可分,人们社会实践的不断开拓创新继而影响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只有通过开展推进全体人民积极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更深入的知识,不断创新确保社会主义永葆生机活力,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才能推动我国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过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

References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逄锦聚, 陶得麟.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