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k Decision-Making under Different Task Frameworks: The Impact of Time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ime distance and social distance affect people’s risk decision-making pre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frameworks, and examines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hree. Among them, the framework is divided into gains and losses; social distance includes making decisions for oneself or for others; and whether to make a decis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time distance or one month la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ree main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 Under the loss framework, people are more inclined to take risks when making decisions for others one month later. (2) The interaction is significant: Seeking the minimum risk when making current profit decisions for self decision-making. The research results support the similar impact of social and temporal distance on decision-making.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al level theory, a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creases, the weight of values associated with high construal level increases, making participants more inclined to choose risk options with greater returns.
Risk Decision-Making
决策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能涉及多个层面:人们不仅要选择可能获得的东西,还要考虑可能失去的事项;不仅要处理当前的事务,还要规划未来的事宜;不仅要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还要为他人提供决策或建议。框架(收益与损失)、时间距离(近期与远期)、社会距离(自我与他人)是决策任务的三个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框架效应(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 CLT)认为:只有当前的、自己的体验是直接的,表现为复杂具体、与情境紧密相关,是低解释水平;而未来、远的地方以及其他人则更多地以间接、抽象、脱离具体情境的形式来呈现,是高解释水平。如果以当前的自我作为参照点,不同的物体、事件或个体在心理距离上可以分为接近的或遥远的。心理距离与抽象程度和解释水平的高低相关联:心理距离越近,越具有低解释水平的特征;心理距离越远,越具有高解释水平的特征。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心理距离通过影响我们对时间和社会的解释水平,来指导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过程(
还有研究直接比较了不同类型心理距离对决策偏好的影响。例如,
但是,前人并未研究:在得失框架下,社会和时间距离对决策的作用是否相似。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在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下,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风险决策偏好的影响。
被试为是来自某大学的大学生,共49名,有13名男性和36名女性,年龄分布在18至2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80岁,标准差为1.594岁。所有参与者身体健康,视力正常或矫正后视力正常。
本研究采用了被试内实验设计,为2 (任务框架:收益框架、损失框架) × 2 (时间距离:立即获得报酬、一个月后获得报酬) × 2 (社会距离:为自己、为他人)的组合。实验的测量指标是风险偏好指数(Risk Preference, RP)。风险偏好指数反映了每位参与者选择风险选项的比例,其值介于0到1之间,其中RP值大于0.5表示较高的风险寻求行为,而RP值小于0.5则表示较高的风险规避行为(
使用E-prime软件编制实验程序(见
以下是实验的指导语(见
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的电脑屏幕上会随机展示两个选项:一个是概率为100%的“安全选项”,另一个是50%概率获得双倍金额、50%概率不获得(也不损失)任何金额的“风险选项”。这两个选项会随机出现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虽然两个选项出现的概率保持不变,但涉及的金额会有所变化。安全选项的金额设置为:10元、20元、30元、40元、50元、60元、70元、80元、90元、100元、110元、120元、130元、140元、150元、160元。相对应的风险选项的金额是安全选项金额的两倍,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两个选项的期望值相等。在每个条件水平下,有16个试次,整个实验共包含128个试次,它们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我们排除了那些在所有样本中决策速度最快的10%的参与者(共5名),因为快速反应可能意味着他们没有充分注意实验内容,而是在屏幕上随意点击,这可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在排除这些数据后,我们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风险偏好指数,具体结果详见
我们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分析数据(见
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收益/自己/当前这一条件下进行决策时,被试的风险决策偏好最低,低于收益/自己/一个月后(F = 15.12, p < 0.001),低于收益/他人/当前(F = 34.02, p < 0.001),也低于损失/自己/当前(F = 62.17, p < 0.001)。在收益/自己/一个月后条件下进行决策时,被试的风险决策偏好低于收益/他人/一个月后(F = 9.81, p = 0.002)及损失自己/一个月后。收益/他人/当前条件下进行决策时,被试的风险决策偏好低于损失/他人/当前(F = 13.49, p < 0.001)。收益/他人/一个月后条件下进行决策时,被试的风险决策偏好低于损失/他人/一个月后(F = 12.70, p < 0.001)。损失/自己/一个月后条件下进行决策时,被试的风险决策偏好低于损失/他人/一个月后(F = 10.50, p = 0.001)。
框架 |
社会距离 |
时间距离 |
风险偏好指数 |
收益 |
自己 |
立即 |
0.337 |
收益 |
自己 |
一个月后 |
0.439 |
收益 |
他人 |
立即 |
0.490 |
收益 |
他人 |
一个月后 |
0.509 |
损失 |
自己 |
立即 |
0.544 |
损失 |
自己 |
一个月后 |
0.530 |
损失 |
他人 |
立即 |
0.587 |
损失 |
他人 |
一个月后 |
0.615 |
本研究结果和前人一致:在损失框架条件下,当为他人做决策时,为一个月后做决策时,人们更倾向于寻求风险。研究结果符合解释水平理论(
我们的实验结果还发现,在收益/自己/当前这一条件下进行决策时,被试的风险决策偏好指数最低,低于收益/自己/一个月后,收益/他人/当前,损失/自己/当前。这说明了在得失框架下,社会和时间距离对决策的作用具有相似性。而在损失/他人/一个月后这一条件下进行决策时,被试的风险决策偏好指数最高,高于损失/自己/一个月后,以及收益/他人/一个月,但是和损失/他人/当前并无差异。这说明了,我们的实验结果也发现社会和时间距离在不同框架下对决策的作用也有不同。表现为,在收益框架下,时间距离仅在为自己做决策时会影响风险偏好;而社会距离总是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在损失框架下,时间距离不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而社会距离仅在为未来(一个月后)做决策时会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即人们在为自己的收益做决策时,时间距离会影响决策的风险偏好。人们在为当下的损失做决策时,社会距离不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这些结果意味着,在心理距离对风险决策的研究中,得失框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此外,在往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细化决策情景并注意研究结果的适用范围。这对于进一步了解风险决策的心理机制,完善相关的理论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最后,本研究的发现为我们理解风险决策中的心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考虑自我与他人、时间距离和社会距离以及不同框架效应时。
重庆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cx2021027)。西南大学2023年教改项目(2023JY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