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Social Anxiety—CiteSpace-Based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Social anxiety is an unavoidable and widespread social psychological problem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the alleviation of social anxiety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soothing social hostility and reducing social conflicts. With the help of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tool, this paper conducts content mining and data analysis on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social anxiety in China in the past 30 years, and presents it in the form of knowledge mapping, aiming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n social anxiety,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the possible future research trends. The study found that social anxiety-related research is generally on the rise, with a diversity of research topics, and that in the future there will be a greater tendency towards cross-institutional and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which will require further strengthening of cross-collaboration among scholars, disciplines and institutions in different fields.
Social Anxiety
社会焦虑是无法回避的社会心理问题。在我国,社会焦虑的概念最早是由吴忠民提出的,他认为社会焦虑是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自20世纪以来,焦虑成为了西方社会的显性问题。焦虑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个体面对不确定的危险而又缺乏有效应对手段时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情感反应方式
如何从个体推至社会,即社会焦虑的合法性问题。理论上,需要解释个体焦虑与社会焦虑之间的关系问题。个体焦虑是个体的属性,能否把个体的属性推及到社会整体?如果焦虑与社会结构性因素无关,说明焦虑是由个人因素造成的,仅是个体心理现象;如果有关,则表明焦虑与社会因素有紧密关系,焦虑的特质与状况反映了社会结构性特征。也就是说,在社会性结构影响社会焦虑的前提下,可以用社会焦虑来解释社会现象。在这个前提下,社会焦虑就是指社会成员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从单纯的心理学角度来看,社会焦虑又称社交焦虑,是指在参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因担心得不到其他人满意的评价而产生的恐惧和忧虑。此时,社会焦虑更加类似于,与其他社会成员沟通中“羞怯”的表现。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焦虑是指由社会中不确定的因素在民众中引起的紧张不安的心理。从精神病学的角度看,个体焦虑往往主要体现在个人身体上、心理上,甚至神经上的种种反应,需要就医治疗。而社会焦虑则是一种社会心理疾病,作为一种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破解。西方学者也有同样的观点,在对社会焦虑(Social Anxiety)的注释中这样写道,“社会焦虑被心理学家认为是个体在社交场合的焦虑,而这里被用来指代个体焦虑的集合以及用来解释某些社会行动的理由”
对社会焦虑的操作化与测量可以参考社会心态的研究方法,不仅需要采用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方法,如抽样调查、文献资料分析、访谈法、心理测量等,也需要包括一些社会表征的方法,如通过流行语、委婉语的使用分析社会焦虑的社会情绪。随着社会焦虑研究的深入,社会焦虑的操作化及其测量需要探索各种新的方法,但总的来看社会焦虑研究方法必须采用综合的研究策略,广泛采用各种研究方法。准确地说,就是在针对具体问题、局部研究中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实验、问卷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各种方法,而在宏观层面则采取整合的策略,借鉴社会学中指数研究方法,通过不同层级的代表性边缘元素来反映社会焦虑的核心要素,通过这些核心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来反映社会焦虑的整体状况。在具体的研究中,针对社会焦虑的测量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步骤。
首先,先还原社会焦虑在概念谱系中的位置,明确其上位概念和同级概念,以便区分和辨别。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与社会行为高度关联,是决定社会行为最重要的心理要素,对从实践的角度探讨社会心态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益于社会行为的预测与控制,可以作为社会心态的测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借鉴心理学认知、情感、意志的分类方式,结合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的研究成果,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和社会行为倾向四个方面考察社会心态,即社会心态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由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和社会行为倾向构成,而社会焦虑就是社会情绪的一种。
其次,需要对社会焦虑进行操作化,细分出可以测量的要素。在具体的分析上,袁光锋和李晓愚借鉴分析怨恨的方法,舍勒从怨恨的情绪结构中抽绎出两个要素:报复欲和无能感,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怨恨的体验。从而总结出社会焦虑的两个核心线索:一是不断生产难以实现的期待和欲望,二是现代社会不确定性下个体的无力感
本研究采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 6.2.R4,对知网导出的Refworks格式文献进行图谱可视化分析。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呈现方式,可以构建复杂知识网络,预测科学技术知识前沿和发展态势。CiteSpace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以树形图及连线等方式表现各个主题的关系强弱。对于数据处理,CiteSpace工具可按照时间进行切片,针对时间切片使用多样化的筛选标准,能够有效挖掘并揭示研究主题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样本来自CNKI期刊论文,以“焦虑”为主题检索,中文文献总数184,815篇。本研究更关注的是作为一种社会情绪的社会焦虑,不仅仅关注其生成机制中的个体身心因素,还试图探究社会结构层面的影响因素。所以在进一步检索中精确到社会焦虑,共有535篇文献,再人工删除不符合要求的新闻报道、会议纪要等条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520篇,以Refworks格式导入CiteSpace工具进行后续分析。
从文献的数量上来看,对社会焦虑领域聚焦的研究成果还不丰富,亟须重视和加强。“焦虑”相关的文献数量在1998年以后逐年上升(
在以上对“社会焦虑”相关研究总体发表趋势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主题的可视化分析,可以发现在目前发表文献中与社会焦虑相关最为密切的主题主要是社交焦虑、社会心态、焦虑现象、心理健康、自我意识和社会转型等主题(
通过呈现作者共现知识图谱,可以发现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合作关系。选择CiteSpace的节点类型“共现作者”,可得到作者共现图谱(见
从合作图谱看,部分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如张翔和王娟、孙强和袁爱清等学者之间都存在合作关系。因此,团队合作研究也是本领域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目前的合作模式主要集中于同一机构内部、师生或同门之间,除此以外的合作较少且相对零散,跨学科、跨机构的团队协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通过CiteSpace工具的可视化分析还可了解“社会焦虑”领域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现状(见
如
通过分析关键词,我们不仅能够识别出一个领域内的研究主题,也可发现一些研究热点。如
社会焦虑的诱发情境具有突发性、负面性和不确定性,并且社会焦虑作为社会情绪是复杂的,突发事件引发的群体性焦虑不是单一的情绪,而是以焦虑为底色,兼具恐惧、抑郁、内疚、悲伤等负面情绪的社会情绪综合体
伴随社会发展,个体欲望的叠加,社会意义体系的构建,使人渐渐迷失自我,失去了原真性的本我。自我迷失的表征形式在于缺乏核心的自我意识,媒介所引发的参照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无法建立稳定的自我身份。社会焦虑会淡化社会成员的主体性意识,致使个体心灵脆弱、心绪敏感,降低社会成员的道义感和责任感。
不知道有什么价值可以皈依,也不知道皈依何种价值才是正确的,在精神生活领域处于虚空的状态,折射出当下国人部分人信仰的危机
焦虑是预料到威胁性事件或情况而产生的一种高度忧虑、不安或害怕的状态。在现实境遇中存在的丛林法则,以及公平秩序结构的失衡加剧着个体威胁安全的感知体验。当个体的实际需求与现实落差产生心理共振时,个体面临失落的临界点,缺失的焦虑感由此生成。物欲需求与安全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阶层流动渠道受阻同样是导致个体安全感缺失的诱因,个体因丧失安全感而感知的焦虑是当前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经典相对剥夺感理论认为,个体主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其地位和处境,弱势群体成员经常体验到基本权利被剥夺的感觉。因焦虑而造成长期的心理淤积得不到宣泄,就容易产生戾气,正是怨气积累的结果,因而导致了戾气发泄这个中国网络舆论一个最为突出的现象。
在多元文化模式下,文化体系内不同性质、特征、功能的亚文化之间互相冲撞、对抗、排斥的状态即为文化冲突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却在反思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使得反理性、反本质、反中心、去主体等后现代理念渐入人心,这些后现代的理念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此而决定了中国绝不可能重复发达国家所走过的现代化之路。如果说普遍焦虑是民众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心理体验,那么游走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当代中国人,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注定要体验到普遍的社会焦虑。
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氛围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有密切关系
在有限的资源下,社会竞争加剧带来新的心理压力,增加了社会风险因素
研究者普遍认同社会焦虑是个体焦虑在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关于社会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焦虑形成的原因、社会焦虑群体研究、社会焦虑的影响因素等。但是,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各种有关焦虑的探讨在学理上体现不出线性的渊源关系或继承关系,焦虑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全面详尽地阐述,更没有形成有关社会焦虑的系统的研究。与其说它们是有关焦虑的理论,不如说是有关焦虑的观点,其价值不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鉴于个体心理、认知、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主观问卷的方式测量焦虑程度容易产生系统偏误,以往研究通常是以主观问卷的方式测量焦虑程度,而受个体心理、个体认知、社会期望等因素影响,问卷结果可能与实际真实情况存在偏差。学界对于社会焦虑的测量技术和方法研究不足,目前大部分学者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等定性的方法研究社会焦虑,也有一些学者和机构对我国公民焦虑状况进行调查,但这些调查仅仅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诸如“你是否感到焦虑”等主观描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我国社会焦虑的现状,对于建立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社会焦虑水平的研究更是有待完善。
社会焦虑的研究涉及众多学科,综合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明确社会焦虑的概念与内涵,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社会焦虑的特性,特别是在个体焦虑、社会焦虑与社交焦虑的区别与联系方面以及社会焦虑由部分焦虑转化为普遍焦虑的临界点等问题上仍需要继续加强研究。
从实证的角度出发,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利用问卷、量表等分析工具,加强我国社会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以此建立衡量我国社会焦虑的指标体系,明确我国社会焦虑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