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Etiological Diagnosis of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in Children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is a common disease in children. Due to the variety of cause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FUO is a challenge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his article reviewed relevant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sorte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cal history, clinical symptoms, signs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 results and the etiology of FUO, aiming to provide clinicians with idea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UO in children, and help formulate a comprehensive and reasonabl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Children
在儿科临床诊疗中,大部分发热患儿经过常规的问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病因,但也有部分患儿发热持续超过2周,仍不能明确诊断,此类患儿通常归类为FUO。FUO是在儿科中十分常见的临床表现,也是大部分儿科医生在处理疑难病症时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之一,规范合理的诊治流程可以提高FUO的诊治水平。FUO诊断与治疗的最新专家共识
Petersdorf与Beeson在1961年首次将FUO的概念阐释为,一个人的体温在连续3周内超过38.3摄氏度,且在接受了一周的初步、全方位的检测后,其疾病原因尚不清楚者
关于FUO的表述现在国际上已经统一,2017年我国专家
儿童FUO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目前采用较多的为2022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9版儿童FUO定义:发热持续超过2周,体温大于37.5℃,经查体、常规实验室检查无法确诊者
经典型FUO的病因种类繁多,且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缺乏特异性,病因分布受时期、地区、年龄和医疗资源等影响较大,是疑难疾病诊治的难点
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儿童FUO的主要病因,2011年一项Meta分析中
NIID为儿童FUO的第二大病因,其中以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
JIA是儿童的特有疾病,是一组以慢性关节炎(持续6周或以上,除外其他原因所致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起病于16岁之前、病因不明,可伴有其他组织、器官损害。弛张热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JIA)起病时最突出的表现,病程中可出现关节炎性病变,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关节炎三种。因此,当16岁以下儿童,长时间发热,如果合并皮疹、关节疼痛、胸膜心包炎、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都可能提示SJIA。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可发生于18岁以前,具有与成人不同的临床表现特征,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以及皮肤黏膜损害、肌肉骨骼症状、心脏损害、肾脏损害等。尽管发热不是诊断标准,但在近一半儿童患者中合并有发热
部分结缔组织病可突然进展为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危及生命,特别是结缔组织病未分化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脂膜炎等,临床上需高度警惕
近年来儿童FUO中,肿瘤性疾病所占比例为1.1%~6.7%
其他疾病包括药物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周期热、暑热症、尿崩症等。
尽管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但仍有一部分FUO患者经过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诊治及辅助检查(包括影像、检验、分子生物学、病理、基因等)仍然不能明确病因。
发热是常见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在儿科临床症状中尤为常见,但是由于儿童常无法准确表述发病的过程及伴随症状,就使得临床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因此,要通过尽可能地仔细地询问病史、详细地重复地体格检查、完善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特殊检查等综合分析诊断线索。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是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病因的基础,发热的诱因、持续时间、热型、伴随症状等及详细的体格检查均能提供重要的线索。
通常情况下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热可能持续一周以上且体温下降缓慢。而细菌感染则可能出现间歇性高热。疟疾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可能出现高、中度发热并伴有寒战或僵直。发热伴胃肠道症状时,若合并不洁饮食的摄入史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由于儿童自身特点,使得一些小年龄的患儿查体时不能很好地配合,因此,需要结合病史及阳性的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查体。例如发热伴有神萎、嗜睡、惊厥、意识障碍等需警惕颅内感染,应重点进行神经系统查体;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或3个月以上婴幼儿发热伴有呕吐、喂养困难、嗜睡、易激惹、腹痛、尿频、排尿哭吵和血尿等至少1项时需警惕尿路感染,应重点进行腹部、泌尿系及尿道口查体。
对每个器官或系统每天重复地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对于揭示可能存在关联的病情变化至关重要,可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2017年一项研究
降钙素原(PCT, Procalcitonin)即降钙素前体物质,其在健康人的血液中浓度非常低。血清PCT水平在细菌感染2~3小时后就可以升高,12至24小时会达到峰值,可用于细菌感染(全身性)早期检测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tin, SF)在肝脾等组织细胞网状内皮系统中广泛存在,经主动分泌或细胞死亡被动入血,除了作为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铁蛋白也是一种急性反应时相蛋白,在细菌感染、炎症和恶性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当细菌感染尤其是脓毒血症时,SF显著升高常表明疾病恶化和预后不良。Otrock等人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铁蛋白值高于10,000 µg/L与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HLH)的发生有关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 assay, IGRA)临床上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IGRA结果阳性并不能区分是潜伏结核感染还是活动性结核感染,临床上还需要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来综合判断。其中5岁以下且存在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儿童,如IGRA阳性可诊断为疑似结核病;如果儿童胸部影像学提示存在肺结核感染相符表现,并伴有可疑肺结核症状,如IGRA阳性可诊断为临床结核病
有研究表明
在临床工作中,许多儿童FUO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很多患儿通过一般的检测方法很难明确病因,而随着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S)的发展成熟,血mNGSS阳性率明显高于传统培养(血培养、骨髓培养等)方法
在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及基础的实验室检查后,还可以进一步行胸片、胸部CT、腹部CT、头颅CT及MRI、超声、PET/CT等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治。
PET/C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联合成像,与传统影像学检查相比,PET/CT敏感性更高,由于它是全身显像,能检查出在查体中没有发现病变的部位。18F-FDG PET/CT对于儿童FUO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opers FG等的一项研究表明,18F-FDG PET/CT对65%的FUO患儿的诊断起了积极作用
当通过常规的辅助检查考虑某一部位、组织或器官病变时,就可考虑进行侵入性检查以明确诊断。如骨髓穿刺、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穿刺、支气管镜、胃镜及肠镜等。
当发热待查伴淋巴结肿大时,可考虑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明确病因;当考虑诊断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伤寒、肠源性发热等,若血培养检查为阴性时,可考虑行骨髓培养。
为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在明确诊断前,儿童FUO应尽量避免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退热药物在某些情况下可推荐使用,积极降温可降低婴幼儿因高热诱发惊厥发作的风险;对于高度疑诊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采取诊断性治疗,需注意诊断性治疗不宜过早,以免增加诊断难度。FUO儿童的预后通常比成人更好
儿童FUO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儿科疾病,其病因复杂且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给临床儿科医生的诊治带来了挑战。且由于儿童在主诉和病史上的表述困难,常常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合理且规范的诊治流程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清晰的诊疗思路。
有文献研究
因此,在儿童FUO的诊治过程中,需仔细询问病史,进行详细的、反复的体格检查,根据初步评估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这些都可能为发热的病因提供重要线索。大多数患儿经过详细地评估可明确病因,但也有部分患儿最终无法明确诊断,FUO的病因诊断仍需要不断探索。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