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Is Human Liberation Possible?—Based on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Critique of Hegel’s Philosophy of Law, Marx, from a materialist perspective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rman society, through the criticism of the social reality and philosophy of Germany, brought forth the idea of human liberation, and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human liberation. By combining the subjectivity role of the proletarian revolution, he revealed the internal logic and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Marx’s theory on human liberation, clarified the ideological premise and fundamental force of human liberation, and answered from the height of philosophical worldview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why human liberation is possible. This theory not only provided a solution to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in 19th-century Germany, but also offered an eternal critical spirit and practical guide for contemporary humanity’s pursuit of liberation.
Realistic Criticism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早期思想转型的关键文本,标志着其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马克思通过对德国社会制度及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初步构建了人的解放理论框架。社会现实批判剖析德国制度的“时代错乱”,揭露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及其与人的解放的本质差异;哲学批判则颠覆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逻辑,为理论转化为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无产阶级革命作为解放的物质力量,强调其彻底的无产化与普遍苦难性使其成为唯一能够承担解放使命的阶级。通过“武器的批判”与“批判的武器”的辩证统一,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摧毁了旧制度的压迫结构,更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从哲学命题升华为历史现实。
马克思将矛头指向德国腐朽的社会制度,高呼“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
德国社会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各领域的相互倾轧”: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封建枷锁下畸形发展,既渴望效仿英法的自由革命,又因软弱性与妥协性沦为“染着基督教病症的利己主义者”;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资本的剥削与封建残余的压迫中挣扎。这种“历史错位”导致德国既未经历现代国家的政治解放,又深陷前现代社会的泥潭。马克思指出,德国制度的腐朽性在于其“用一个异己本质的外观来掩盖自己的本质”,通过神化专制统治与黑格尔国家哲学,将压迫合法化为“绝对精神的现实化”。
马克思并未全盘否定政治解放的历史意义。他承认政治解放通过推翻封建特权,使人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平等公民。然而,政治解放的进步性仅停留在“市民社会的革命”层面,未能触及私有制这一压迫根源。在市民社会中,人依然被异化为“孤立的、利己的原子”,自由沦为“占有财产的权利”,平等则成为“资本面前的虚伪口号”。法国大革命后,政治解放虽摧毁了封建等级制,却催生了新的阶级对立:资产阶级以“自由、平等、博爱”之名,将无产阶级抛入更隐蔽的剥削深渊。马克思尖锐指出:“政治解放并不是彻底地没有矛盾的人类解放的方法。”在德国,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资产阶级因惧怕民众觉醒,与封建势力勾结,使革命沦为“莱茵河岸的怯懦幻想”。这种妥协性暴露了政治解放的致命缺陷——以形式的自由掩盖实质的不平等,以国家的普遍性遮蔽市民社会的特殊性。
马克思在完成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后,进一步将矛头指向黑格尔法哲学,指出:“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在于将国家视为“绝对精神”的现实化,主张“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在其体系中,家庭和市民社会被贬为国家理念的附庸,国家的普遍性被抽象为超越现实的“理性的狡计”。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黑格尔不是用逻辑去论证法,而是用法去论证逻辑。”这种颠倒的逻辑将现实问题转化为观念运动,使哲学沦为维护现存制度的辩护士。
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立场颠覆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框架,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他强调“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国家的本质并非抽象理念的产物,而是根植于市民社会的物质关系。黑格尔法哲学的致命缺陷在于,其以思辨的方式掩盖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将普鲁士专制美化为“理性的实现”。这种哲学上的颠倒,恰恰是德国制度压迫在观念领域的复现。
对黑格尔的批判不仅是对哲学体系的否定,更是对德国现实矛盾的揭露。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用头立地”,其“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外壳下包裹着为旧制度辩护的反动内核。唯有剥离思辨哲学的外衣,才能暴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即市民社会中人的物化状态。这一批判为理论解放扫清了障碍,使哲学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导言》中提出著名论断:“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仅停留在观念领域,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则忽视社会历史维度。与之不同,马克思的批判始终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出发点,将人的异化归结为私有制下的社会关系。这种彻底性使理论能够揭示压迫的本质,并为革命提供科学指南。
理论必须与无产阶级相结合才能成为“物质力量”。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在完成对德国现状与哲学的批判后,最终将人的解放的可能性锚定于无产阶级这一“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在《导言》中,马克思首次以哲学的语言赋予了无产阶级以历史使命,指出其既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也是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武器的批判”,不仅是物质力量的爆发,更是理论解放的实践完成,标志着人的解放从可能性向现实性的飞跃。
无产阶级在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历史使命由其生存境遇的彻底性与普遍性决定。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戴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其特殊性在于其彻底的无产化与苦难的普遍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其生产完全依附于出卖劳动力,这种“一无所有,除了锁链”的境遇使其与旧制度彻底对立。同时,无产阶级的贫困并非个体偶然现象,而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普遍贫困作为社会贫困”。这种普遍性特征决定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诉求与全人类的利益具有内在一致性:其革命目标并非建立新的阶级统治,而是通过消灭阶级本身,终结一切压迫关系,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
在德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封建残余的顽固性,无产阶级被迫承担双重革命任务:既需要完成资产阶级未竟的政治解放,又需要超越其局限性,直接推动“人的解放”。马克思指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
马克思强调:“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无产阶级赋予了哲学物质形态,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马克思指出:“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依赖于阶级意识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变。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中,工人最初只意识到个体的生存困境,却未能洞察其根源在社会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马克思指出,唯有通过“彻底的批判”与“现实苦难的残酷教育”,无产阶级才能超越狭隘的经济斗争,形成普遍的阶级意识。
在德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勾结使政治解放沦为泡影,而无产阶级在双重压迫下被迫直面“人的完全丧失”。这种历史境遇反而催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其目标不再是争取局部权益,而是通过消灭私有制与国家,实现“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阶级意识的觉醒使无产阶级从“被动承受苦难的阶级”转变为“主动创造历史的革命主体。”
无产阶级革命的终极指向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三重解放:第一,私有制的废除使生产资料回归社会所有,劳动从异化的谋生手段升华为“自由的生命表现”;第二,政治国家的消亡终结了阶级统治,公共治理取代压迫机器,个体在集团中实现“社会存在物”的自由;第三,异化的消除使人能够全面发展,在创造性活动中复归本质。马克思强调,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无产阶级的自我否定为前提:其革命既是旧世界的终结,也是自身作为阶级的消亡。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言:“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无产阶级革命作为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实践归宿,将社会批判的控诉与哲学批判的彻底性,凝聚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从“锁链的虚幻花朵”到“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与革命性,证明了人的解放何以可能——唯有通过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才能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从哲学命题升华为历史现实。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人的解放理论以无产阶级革命为实践归宿,社会现实批判揭露制度压迫根源,哲学批判则为革命提供理论武器,共同指向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通过彻底革命消除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复归。这一理论不仅为十九世纪德国革命指明方向,亦对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人的解放的本质在于批判精神与人民主体性的结合,其实现需要以物质力量摧毁旧世界,并以哲学指引新社会的构建。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虽未完全成熟,但其对异化的深刻剖析与革命实践的逻辑,仍为理解现代社会矛盾提供了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