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mparison between Zhouyi and Xunzi’s Cosmological View
Zhouyi takes “Tai Chi” as the beginning of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and expounds the state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with 64 hexagrams. Xunzi, on the other h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difference between nature and ma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things in the universe with his meticulous observation. Both of them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and provid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Zhouyi
《周易》分为了《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其关于宇宙的起源与本体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周易·系辞上》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一) 阴阳生万物
从“太极”生出“两仪”,这“两仪”即阴阳。阴阳是《周易》乃至后期儒家哲学宇宙观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周易》中认为阴阳作为一种构成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动力和规律,它们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的
“两仪生四象”,四象即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是阴阳两气相互转化的更进一步的分化,“四象”象征着四季的更迭、四种方位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和状态,体现了宇宙万物在阴阳两气相互交泰下的进一步演化和发展,使宇宙内万事万物运行的秩序和规律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和物象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的卦象体系中,每一卦象都由阴爻(- -)和阳爻(-)组成,通过不同的爻位组合与变化,展现出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阴阳状态及其变化趋势。例如,乾卦由六个阳爻组成,象征着纯阳至刚之性,代表着事物的开创、发展与壮大;坤卦则由六个阴爻组成,具有纯阴至柔之德,象征着事物的承载、孕育与柔顺。而其他六十二卦则是在乾、坤两卦的基础上,通过阴阳爻的不同排列组合与变化,展示了事物在各种复杂情境下的阴阳互动与变化过程。如泰卦(),上坤下乾,呈现出天地交泰、阴阳交感的状态,象征着事物的通顺、和谐与繁荣;否卦(
)则上乾下坤,天地不交,阴阳闭塞,预示着事物的阻滞、困境与危机
《周易》的宇宙观更加注重了阴阳两气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强调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生动性的过程,并不是以一个固定不变的实有来作为万事万物的本体,而是以一种有规律有秩序的,充满生命力的阴阳关系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本质,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本体和起源的独特认知和理解方式,更加强调事物的相对性、整体性和变化性,注重从整体的、动态的角度去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 易与不易
在《周易》之中,以阴阳两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来阐释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与动力。阴阳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贯穿于宇宙万物的发展过程之中。体现在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的等级差异关系之中,这些变化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而相互转化,体现了阴阳的动态平衡和相互作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演变。
同时在《周易》中还提出了易、简易、不易这三个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宇宙运行的本质特征
在《周易》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在先秦时期,人们往往将自然现象与人事的吉凶祸福紧密相连,认为上天能够对人事起到主宰作用,并且会根据人类的行为和道德状况来进行奖惩。然而,荀子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理性思考,认识到自然的运行是独立于人类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从而对于以往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天进行了反驳,提出了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儒家对于天赋予的能够主宰人事的神秘色彩,体现了荀子对于自然界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荀子在他“天行有常”的认识之上又提出了“天人明分”和“制天明而用之”的观点。
(一) 天人明分
在荀子的宇宙观之中,“天人明分”是一个重要的观点,在这里,荀子提出了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天论》
荀子视角下的天与人之间,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职责。天的职责在于按其所存有的规律进行运动,如四时的交替,春夏秋冬气候的变换、星辰运转等。而人的职责在于就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之上,利用当下社会的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去治理社会、发展生存条件、提高道德修养等。
(二)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对于天地人之间关系的描述,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天的运行规律能够对与人类社会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他在天人明分的观点之上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他认为,尽管天的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人类并非完全受制于天,而是可以通过智慧和实践去认识并利用这些规律。
在荀子看来,圣明的君主会根据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制定政策。“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馀食也;洿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馀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馀材也”《王制》
天作为贯穿于中国思想史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启发各学派对于天与自然以及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思考。在《周易》中“天”作为自然之天,同时也蕴含着对于人道德修养、顺应自然规律的要求,追求与天的契合,从而实现生命的价值。《周易》中的“天”与人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共同构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对于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将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与天地自然的运行相结合。《易传·系辞下》中提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荀子提出的天人明分是对于传统天命观的重要创新与突破。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于明确的指出天与人之间各有其职,天是自然的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所左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周易》与荀子对于“天”认识上的差异,深刻地体现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中,人们对于自己未知事物的认识与思考。《周易》赋予天主宰人类社会的权力以及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天视作人类社会道德和行为的根源,天作为至善的道德准则与主宰,掌控着宇宙万物的发展。但在荀子的观念中,天只是作为为万物提供生长与发展的条件,而人类作为一种能动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两者通过对于“天”的不同认识,从而反映出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恐惧,促使人们产生了对于这种神秘力量的观察与理解。
《周易》与荀子宇宙观的深入对比分析,清晰地呈现出二者的独特内涵、显著特征以及异同之处,并探究了其根源和影响。《周易》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核心
《周易》与荀子的宇宙观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它们从整体与细节处把握自然运行之规律,能够为后世观察与把握自然提供各方面的启示与借鉴,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