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Pharmacy Information 2160-441X 2160-4452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pi.2025.142013 pi-109092 Articles 医药卫生 龙砂医学流派膏方制作技艺与现代发展探析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Preparation Techniques of Longsha Medical School’s Herbal Jams and Their Modern Developments
张文明 冯子芳 顾丽红 卞振华 胡敏敏 陈晓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无锡医院药学部,江苏 无锡 05 03 2025 14 02 110 113 3 2 :2025 3 2 :2025 3 3 :2025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龙砂医学流派,源于锡澄地域,历史悠久,以五运六气理论、体质辨识及肾命学说为核心特色。本研究探讨了龙砂膏方的历史渊源,包括其流派发展、代表性传承人及中医文化形态的形成。进而分析了龙砂膏方制作技艺的特色,如地道药材选用、药量精准把控、特殊药物加工方法及辅料选择等,体现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与精细质量控制。在现代发展方面,龙砂膏方不仅坚守传统技艺,还注重与现代科技结合,通过优化加工流程、建立标准化体系及与现代医学结合,不断提升制作水平并拓展应用范围。
The Longsha Medical School, originating from the Xicheng region, boasts a rich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ore specialties in the theories of the five transports and six climates, constitut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doctrine of the kidney and mingme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Longsha herbal jams, encompa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its medical school, representative transmitters, and the formation of i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ultural patterns. Furthermore, it analyze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Longsha herbal jam productio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genuine medicinal materials, precise control of dosage, special processing methods for certain herbs, and the choice of auxiliary materials, all of which embody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meticulous quality control. In terms of modern development, Longsha herbal jam formulations not only adhere to traditional techniques but also emphasize integration with modern technology. By optimizing processing procedures, establishing standardization systems, and combining with modern medicine, they continuously enhance production standards and expand their application scope.
龙砂医学流派,膏方,制作技艺,历史渊源,现代发展
Longsha Medical School
Herbal Jams Traditional Preparation Techniques Historical Origins Modern Development
1. 引言

膏方又称膏滋,作为中医药领域中的一种经典剂型,主要通过将药材煎煮并提取其上清液,随后进行浓缩处理,再辅以糖类等物质调和,最终制备成具有滋补功效的稠厚膏状药物形式 [1] 。在江南地区,利用膏剂进行营养补充与身体调养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习俗,而运用膏剂进行养生、体质调理及预防疾病,则构成了龙砂医学流派学术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思想 [2] 。龙砂医学流派延续了龙砂膏方的学术精髓,其依据肾命学说与冬季养精蓄锐的传统观念,运用膏剂疗法进行养生调护及预防疾病,同时在膏药的制作工艺上坚守传统精湛技艺,确保了制作质量。《张聿青医案》中包含有专门论述“膏方”的章节,柳宝诒则著有《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一书,该书对膏方有深入的阐述。目前,柳氏致和堂所传承的“膏滋药制作技艺”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之中,这标志着该技艺得到了官方的认可与保护,进一步促进了龙砂膏方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旨在对龙砂医学流派的膏方制作技艺进行初步探讨与综述。

2. 龙砂膏方之历史渊源

龙砂医学,起源于锡澄地域,其历史可追溯至宋元时期,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并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再次复兴并延续至今,是中医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流派。该流派以三大核心学术特色而著称:首先,它高度重视《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其次,它融合体质辨识,并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来指导经典方剂的使用;最后,它基于肾命理论,采用膏方进行养生与治未病的干预措施。龙砂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显著特征之一在于实现了活态传承。当前,龙砂医学流派拥有两位杰出的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与黄煌,他们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智慧,还开创了新的发展方向。顾植山对运气学说有着深厚的造诣,他深入剖析并发展了诸如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三年化疫”理论、“伏燥论”、“七损八益”以及《伤寒论》中的“六经欲解时”等重要理论,并成功推广了“三因司天方”在临床上的应用 [3] 。黄煌则专注于经方证与药证的研究,他运用现代医学语言对传统经方方证进行解读,并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实践与研究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方–病–人”为核心的“方证相应”学说以及“方人药人”(经方体质)学说 [4] 。此外,黄煌还在方证的规范化与客观化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致力于经方的教学普及、国内推广及国际交流。

中医流派的成型,与中药事业的延续与进步密不可分,其中膏滋药的诞生及广泛应用,深刻展现了中医学中“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两大基础理论在疾病预防、治疗及养生保健领域的实践应用。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及健康维护意识的增强,冬季服用膏滋药已成为一种风尚,进而促使膏滋药演化为一种独特的中医文化形态——“膏方”文化,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阶段。

3. 龙砂膏方制作技艺之特色

以环太湖龙砂文化区为核心的江浙沪地域,存在着一种运用膏滋方进行体质调理与健康养护的民俗习惯。这一实践在《龙砂八家医案》中已有膏滋应用的相关医案记载 [5] 。《张聿青医案》中专门设有“膏方”一卷,详细阐述了张聿青对于丸剂膏方的见解,他认为此类方剂通常由多种补益上品药材汇集成方,且在制备工艺上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全书卷二十“膏方”部分共记录了13种不同的收膏方法,按其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列为:溶化后冲入收膏、直接溶化收膏、共同煎煮浓缩后收膏、加入白糖后收膏、白蜜冲入收膏、酒化后收膏、炭火烘干收膏、直接熬制药材成膏、同时加入并缓慢收膏、文火慢炖收膏、加冰后收膏、加入姜枣后收膏以及加入冰糖后收膏。在膏方的制备过程中,特别注重药材的下料时间,例如柴胡需单独煎煮并在收膏时冲入,桑叶亦需另行煎煮后冲入。同时,对于某些特殊药材的使用方法也颇为讲究,如甜杏仁、杜苏子需先水浸后打碎,绞取其汁后冲入;生白术则需用木香煎取的汁液冲入;细子芩则需用防风煎取的汁液进行收膏等。此外,还采用引导药物煎煮取汁的方式来浸润方剂中的主要药材。在制备过程中,火候的控制与储存容器的选择同样重要,膏方需使用炭火进行烘干收膏,并应储存于瓷器中,以确保其品质与效用。

柳宝诒在其著作《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中明确指出,膏方的药物选用需严格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并对药量进行精准把控。为确保膏方制剂的原材料品质纯正,多数药材均选用地道品种。尽管临床膏方医者在实际应用中,药味与计量存在差异,但普遍规律是在汤剂每剂基础上,药量增大10~15倍,因药量过少将难以成功制作膏剂。以顾植山教授为例,其所制备的膏方总量约3500克,这一出膏量足以供患者按剂量服用约50天 [6] 。在膏剂制备工艺中,针对每一剂配方中的药味,精确遵循其独有的煎煮规程进行操作。如,大枣需被掰开以进行煎煮,熟地黄则需与砂仁泥混合炒制,菟丝子则需包裹后进行煎煮,而别直参则需独立进行炖制处理等。在辅料的选择上,柳宝诒先生亦有其独到之处。例如,在调养命门需用酒时,他选择用黑杜酒炖胶,而黑米和杜仲所制的酒则用于补肾;对于一般的补血需求,则选用黄酒。在膏方熬制器具上,选用铜质锅具以用于煎煮及收膏工序。针对需浸泡及储存的药材,采用陶罐作为容器,以确保其品质。在搅拌过程中,使用七星状漏孔的木质搅拌片。在火候的选择上,他选用煤炭,并由特定的药工进行监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火候。这种严格的工艺流程确保了膏滋的光泽与润滑度 [7]

4. 龙砂膏方之现代发展

龙砂膏方,作为中医膏方的重要流派,起源于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龙砂医学流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学术特色使其在中医领域独树一帜。在当代,龙砂膏方不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更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首先,龙砂膏方的传承体现在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发扬。自2009年起,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每年举办的“澄江膏方节”成为了推广与传承龙砂膏方的重要平台。这一节日不仅展示了龙砂膏方的独特魅力,更吸引了众多中医爱好者与专家的关注与参与,为龙砂膏方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龙砂膏方的当代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技艺的传承,更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膏方制作方面,龙砂膏方注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优化加工流程、提高药材品质、加强质量控制等手段,不断提升膏方的制作水平。例如,江阴市中医院将膏方制作纳入制剂室管理,并参照医院制剂规范建立了完善的膏方加工流程,该措施有效保障了膏方制作的高品质标准,并为其在医疗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构建了稳固的基础框架。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龙砂膏方在创新方面还体现在膏方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上。一些与膏方制备工艺及标准体系建立等相关的科研课题均获得了较高的科研奖励 [8] 。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龙砂膏方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更为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龙砂膏方还注重与现代医学的结合,通过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不断探索膏方在养生保健、慢性病调理等方面的应用价值与潜力。

5. 小结

本文通过对龙砂医学流派膏方制作技艺的探析,系统回顾了龙砂膏方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特色及其现代发展。龙砂医学流派作为中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膏方制作技艺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体现了独特的学术特色与实践价值。未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龙砂膏方必将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024M762448);江苏省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苏中医科教〔2024〕4号);无锡市科学技术协会项目(KX-24-C162);无锡市卫生健康委科研项目(Q202369);无锡市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ZYYB12)。

NOTES

*通讯作者。

References 王前江, 杨莹莹, 郝建军. 膏方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思考[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 34(10): 104-106. 顾植山, 陶国水, 陆曙, 等. 龙砂医学流派概要[J]. 江苏中医药, 2016, 48(10): 68-71. 陶国水, 顾植山, 黄煌, 等. 龙砂医学流派源流与主要学术特色[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 36(1): 158-161. 黄琳. 龙砂开阖六气针法治疗慢性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3. 陶国水, 顾植山, 陆曙, 等. 《龙砂八家医案》五运六气临证思维探析[J]. 中医文献杂志, 2016, 34(6): 29-32. 张逸雯, 何振中, 柳长华, 等. 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的制剂特色[J]. 北京中医药, 2015, 34(9): 723-725. 汤韦奇, 徐俊, 胡健, 等. 柳宝诒与《柳致和堂丸散膏丹释义》[J]. 名医, 2023(12): 60-62. 柳佳, 陈国宝, 花海兵, 等. 澄江膏方制作技艺的文化探究[J]. 名医, 2023(21): 57-5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