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Letters 2574-4143 2574-416X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isl.2025.92022 isl-109857 Articles 数学与物理, 地球与环境, 人文社科 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Left V Right V” and “V Le Again V”
李奕蓉 王飞华 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05 03 2025 09 02 162 171 18 2 :2025 11 2 :2025 11 3 :2025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左V右V”与“V了又V”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类固定短语,二者都是反复体中具有代表性的构式,但二者也有差异。本文就两个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的历时演变机制、格式的构造与意义、变项的序列和语义特征、句法功能等方面,分析与探讨两种格式的多维差异。
“Left V right V” and “V Le Again V”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fixed phrases in modern Chinese Both of them are representative constructions in repetition,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this paper,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two constructions “Left V right V” and “V Le Again V”,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the format, the sequence and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variables, and the syntactic function of the two construction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左V右V,V了又V,反复体,对比
Left V Right V
V Le Again V Repetitions Contrast
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左V右V”与“V了又V”是类固定短语的两种常见类型,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反复体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通过语法手段,即以“语法重叠的形式”来表示“动作反复进行”( [1] , p. 201)。两种格式在汉语中出现较早,使用广泛。但二者有一定的差异,而目前有关二者的对比研究并不多。因此,对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分别深入探讨并进行多维度差异性分析是有必要的。本文拟对两个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从历时演变机制、格式的构造与意义、变项的序列和语义特征、句法功能等方面,分析其差异,以期丰富对这两种构式的研究成果,为汉语本体研究提供更多资料。同时本文限定构式的变项“V”为单音节动词性语素。本研究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北京语言大学BCC现代汉语语料库 ( https://bcc.blcu.edu.cn/customize )。

2. 研究现状

目前对构式“左V右V”和“V了又V”的研究较少,大多都在研究相关结构时有所提及。

2.1. 现代汉语反复体的研究

在有关反复体的研究中对构式“左V右V”和“V了又V”有所涉及。例如,李宇明(2002)探讨了汉语的反复体。钱乃荣(2000)谈到动词重叠的意义类似于“V了又V”的意思。” [2]

2.2. 对“左V右V”的研究

吕叔湘(1980)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了“左V右V”的基本用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左 + 动1 + 右 + 动2”,其中动1和动2相同或意义相近,另一种是“左 + 一 + 量[+名1]+ 右 + 一 + 量[+名2]”( [3] , p. 627)。还有一些关于“左V右V”格式的单独研究。孟祥英(2008)分析了构式“左V1右V2”的格式意义,语义特征,句法功能等。程亚恒(2020)对框式结构“左V右V”的空间隐喻特征进行了探讨。田时雨(2012)对结构“左X右Y”进行了详细讨论。任永红(2012)对待嵌格式“左A右B”的句法功能、语用和语义价值进行了详细讨论。

2.3. 对“V了又V”的研究

吕叔湘(1980)在《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V了又V”表示反复多次,而“V1了又V2,V2了又V1”则表示两个动作反复交替发生( [3] , p. 633)。王红斌(2007)将“V了又V”、“V1了又V2,V2了又V1”、“V了又V了”三种结构归为“P了又P”,分析了其有界性和无界性。王影(2012)对格式“V了又V”构式的判定。孙艺萌(2019)在详细讨论格式“V了又V”之后,将“V了又V”与“V了又V了”进行了对比。

2.4. 关于反复体格式的对比研究

反复体格式的对比研究较少。庄严(2017)将反复体“V来V去”与“左V右V”进行了格式对比。赵楠楠(2018)对构式“V来V去”和“V了又V”的构成成分与整体特征进行了比较。石艳(2015)研究“V1来V2去”与“左V1右V2”结构、表义上的相似性和潜在差异性。但目前还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对“左V右V”与“V了又V”两种格式的对比研究。

整体来看,目前学界对“左V右V”与“V了又V”两种反复体构式的分析研究相对不足。《现代汉语八百词》仅对这两种格式的基本用法进行了简要介绍,而专门针对这两种构式的研究数量有限,深入对比研究更少。

3. “左V右V”与“V了又V”的历时演化 3.1. 构式“左V右V”历时概说

在现代汉语中,“左V右V”的基本意义是动作的复叠增量,通过陈前瑞(2002)的研究可以推知,“左V右V”属于对叠的反复体形式类型,即通过方位词对举将两项词语迭结起来,形成间接复叠或复叠加合的现象,表示行为的多次重复、动作时间持续、动作数量的累增等语义特征。

早在上古时期,“左V右V”的结构就已经出现,如“左旋右抽、左提右挈、左江右湖”中的。在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左挥右洒”“左顾右盼”等五个表达,在宋代又出现了“左遮右掩”“左来右去”等词,数量并未明显增多。随着元代元杂剧和话本等叙事文学的发展,“左V右V”的词语逐渐增多,尤其在明清小说发展时期,这一格式增加的词语总数达188个。主要是因为俗文学的发展与俗白话运用,以及汉语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对音韵和谐的追求。另外,有很多双音节词被拆解放入“左V右V”结构中,如“旋转”“左旋右转”“冲撞”“左冲右撞”等,这些都体现汉语的经济性原则和对音韵和谐的追求。其中,方位词“左”“右”具有如下 图1 演变路径:

Figure 1. The evolution path of directional words “left” and “right”--图1. 方位词“左”“右”演变路径图--

从上表可知得,方位词“左”与“右”不断虚化,语言简练又赋有形象性,也推动“左V右V”被广泛地用来形容人的自主行为,例如“左转右转”、“左等右等”等。这正体现出词义演变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我们可知“左”“右”结构除了表示方向性之外,还可以用来标记动作的反复和持续进行。“动作的反复从认知上属于‘量’的范畴。”例如“方位词以动作到达的空间来记录动作的数量‘左找右找’‘左’、‘右’泛指找过的处所或方向以此记录了‘找’的量,这就是方位词与动作量之间的关联,格式既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又具有表示重复的语法意义。”( [4] , p. 80)

3.2. 构式“V了又V”历时概说

陈前瑞(2002)认为“V了又V”格式属于某些形式的间接复叠,即复叠成分之间嵌有“又”等其他成分的复叠方式。“V了又V”是由动词与时体助词“了”和副词“又”组合而成,其中“V了”与“又V”两个结构都可单独使用。“了”放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吕叔湘(1980)认为:“‘又’表示一个动作(状态)重复发生,两个动作(状态)相继发生或反复交替。一句之内,‘又’前后重复同一动词,表示反复多次,例如‘洗了又洗、解释了又解释’”( [3] , p. 633)。

通过检索发现,构式“V了又V”最早可见于宋代,例如“吃了又吃,看了又看”。“V了又V”之所以相较于“左V右V”出现较晚,是因为“V了又V”受到“了”和“又”两个语素语法化的影响。“又”的用法在周代就出现了:

(1) 乃賡載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

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于“V了又V”相似的结构“P之又P”:

(2)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而时体助词形成较晚,曹广顺(1995)认为时体助词“了”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因此“V了又V”构式的形成也相对较晚了。

邵静敏认为“SV,(S)又V”式(同主同谓)“由于主语、谓语都相同,当强调动作不止两次而是多次,这种重复成为一种反复时句式可以紧缩为“V了又V”格式”( [5] , p. 7)。以此可以推断,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推动语言的整合和压缩,“V了又V”可能就是“SV,(S)又V”(同主同谓)的紧缩形式。另外,四字格短语相对稳固,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也推动“V了又V”的形成与使用。与“左V右V”相同,明清时期俗文学的兴起,“V了又V”语言简练,还具有加强色彩、突出主观性的特点,使得其使用频率大大提升。“V了又V”的演变路径可以表示为 图2

Figure 2. The evolution path of “V Le Again V”--图2. “V了又V”的演变路径图--
4.“左V右V”与“V了又V”整体特征对比

前文概述了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的历时发展和格式特征,本节对这两者格式的差异性进行探讨。

4.1. 格式构造与意义对比

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都兼有固定性与灵活性,其中“左”“右”“了”“又”是构成四字格框架的常项。二者变项的形式较为灵活,本文研究构式的变项限于单音节动词性语素,因此只探讨V的同形与不同形。

“左V右V”与“V了又V”,首先按前后“V”是否为同一个分两种:一种是“左V1右V1”与“V1了又V1”(前后V相同);另一种是“左V1右V2”与“V1了又V2”(前后V不相同)。统计语料可见,前后动词不同的类型高于前后动词相同的类型。

在347条语料中,检索到共270个实例是动词不同的V1、V2式的(重复不计),占实例总数的77.8%。而这77.8%的语料,又主要为构式“左V1右V2”这种。同时,虽然前后V1和V2不同,但二者大多是同义、近义词,例如“左摇右晃”“左躲右闪”“左思右想”等。

而构式“V1了又V2”,检索到语料,都不太符合语法规范,例如“想了又能”“定了又要”,而符合规范的大多数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例如“V1了又V2了”结构,“吃了又睡了”“来了又走了”等,这些形式多数并不表达反复性意义。还有“V1了又V2,V2了又V1”结构,例如“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其表达结构与意义也与我们研究的构式不太相同。

在研究范围内的“V了又V”格式,大多数实例都是前后动词是同一个,共有346个实例(重复不计)。

另外,“左V右V”与“V了又V”格式的整合度与隐喻化程度也不同。“左V右V”出现时间更早,且方位词“左”与“右”在结构中具有隐喻性,“左V右V”的整合度更高,隐喻性也更丰富。在“左V右V”中,少数高整合度词语“格式的意义凝固,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已经凝固化为四字格成语” ( [6] , p. 37),例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新华成语大词典》中收录有“左邻右舍”“左膀右臂”“左辅右弼”“左顾右盼”等词。另外,在“左V右V”框架中,“左”“右”具有时间与空间的隐喻义。例如:

(3) 外甥左磨右泡,见舅舅就是不改嘴,只好乖乖地交了罚款。

(4) 可怜这温柔的小姑娘,一颗心抖簌簌地跳个不停,她左盼右盼,一直在想念情人,对于他深信不疑。

其中“左磨右泡”说明劝说解释这个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持续反复进行,“左盼右盼”形容期盼这个行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持续反复进行。从中可见“左”和“右”语法化程度已经较高了。而“V了又V”的结构较为松散与口语化。其中,“V了”与“又V”都可以单独使用,“V了又V”可能是句式“SV,(S)又V”的紧缩结构,还没有成为成语的实例,其总体整合度比“左V右V”低。

虽然两个结构的格式意义都表示动作的反复交替与持续,但“左V右V”与“V了又V”在表示动作如何反复与持续上是有区别的,本文以“左思右想”、“想了又想”和“改了又改”为例:

(5) 到了星期二,她仍是左思右想举棋不定。

(6) 她翻来覆去地想了又想,想了又想

(7) 它的名字,改了又改,一会是明耻楼,一会又是齐政楼,现在大概又是明耻楼吧。

如下 图3 ~图 5 是“左思右想”、“想了又想”和“改了又改”的动作路径图,“动作的反复从认知上属于‘量’的范畴”( [4] , p. 80),因而还附有对应的动作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图,以便更好理解其中动作的运动路径和“量”累增的差异性:

Figur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on path diagram of “thinking left and thinking right”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tion quantity and time--图3. “左想右想”动作路径图与对应的动作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Figur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ction path diagram of “thinking and think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tion quantity and time--图4. “想了又想”动作路径图与对应的动作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Figure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and change” action path diagram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tion quantity and time--图5. “改了又改”动作路径图与对应的动作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图--

由上图可见,“左思右想”、“想了又想”和“改了又改”都是人的自主行为,动作持续时间具有不确定。这里的“时间”是指“语法范畴的时间”,“由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认知范畴必然要投射到语言中,当认知范畴的“时间”投射到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范畴的‘时间’” [1] 211,由具体语境决定。其中“左想右想”是在一个时间段,“想”这个行为持续反复进行,因此动作的量与时间呈持续累增型,但动作初始量具有不确定性;“想了又想”是先有“想”这个行为,但“想”的行为结束后还没有得到结果或达到目的,因此紧接着又想,“想”这个行为以射线状延续式反复持续进行,动作的量和时间呈持续累增型,动作的初始量为零;“改了又改”也是先有“改”这个行为,但第一个“改”的行为结束后没有得到结果,才有继续改的行为,这个行为中间是有时间间隔的,不能一直持续改这个动作,因此“改”这个行为以射线状间断式持续反复进行,动作的量和时间也呈间歇累增型,动作的初始量也为零。这也反映出格式“左V右V”与“V了又V”的意义,“左V右V”偏向于行为交替持续反复进行,动作的量随着时间持续累增,“V了又V”分两种情况,可以表示行为以射线状延续式反复持续进行和行为以射线状间断式持续反复进行,动作的量随着时间持续累增或间歇性累增。

4.2. 变项的序列和语义特征对比

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中,V的序列和语义特征也有区别。首先是序列特征。“左V1右V2”的动词序列属于“双向互逆型”( [7] , p. 92),V1和V2可以灵活变化位置而意义基本不变。例如“左思右想,左劝右说”而“V1了又V2”而“V了又V”可以表示行为以射线状延续式反复持续进行,或表示行为以射线状间断式持续反复进行,前后动作是具有相承性,动作是呈射线状反复进行的,因此,V1和V2位置不能随意变换。

Adele E. Goldberg认为一般情况下,动词所表示的事件类型是构式表示的更普遍的事件类型的一个实例。因此,构式的整体意义必然会对变项成分有所筛选。在变项的语义特征特征方面,因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的格式意义具有相似性,所以两种格式变项的语义特征也具有相似性,V是语义特征是[+自主] [+动作] [+持续],判断这类动词语义特征的标准是能否在动词前后加来/去/着/了,如“死、是、能”等单音节动词就不能进入这两种格式。

但两种格式变项的语义特征也具有差异性,首先是V出现的频率不同,通过BBC语料库检索,常用的V出现次数如 表1 下:

<xref></xref>Table 1. The commonly used frequency of V occurrence for “Left V Right V” and “V Le Again V”Table 1. The commonly used frequency of V occurrence for “Left V Right V” and “V Le Again V” 表1. “左V右V”与“V了又V”常用的V出现次数表

左V右V

V了又V

实例

出现次数

实例

出现次数

左思右想

578

看了又看

560

左看右看

515

想了又想

402

左躲右闪

89

等了又等

116

左闪右避

83

吻了又吻

97

左摇右摆

82

来了又来

97

左摇右晃

77

忍了又忍

89

左想右想

63

改了又改

88

左穿右插

60

亲了又亲

76

左闪右躲

54

补了又补

73

左拐右拐

46

转了又转

65

左挑右选

41

擦了又擦

65

左闪右闪

37

说了又说

61

左盼右盼

31

哭了又哭

56

左瞧右瞧

23

试了又试

52

左冲右撞

21

笑了又笑

50

由此可见,“看”和“想”在两个构式中出现的频率都是最高的,也突出了两种格式最常见的用法,表示“反复地想,想了很久”和“反复看,看了很久”。在“左V右V”中,V在构式中大多具有方向性和交替性,例如在物理空间上的移动“左躲右闪”、“左穿右插”,在视觉上的转移“左看右看”、“左瞧右瞧”,或心理上的思考“左思右想”、“左想右想”,“左摇右摆”表示在两个方向上的来回摇摆,“左闪右躲”表示在两个方向上不断变换位置以躲避。在“V了又V”中,V在格式中有行为强化的效果,重复动作通常意味着对某一行为的强化或加深,如“吻了又吻”表达了深厚的爱意或强烈的情感,“忍了又忍”则更常用于描述那些已经多次受到挑战或刺激,但仍然努力保持冷静和理智的情境。

其次是构式“V了又V”的V范围更广,例如不能说“左飞右飞、左病右病、左恨又恨”但可以说“飞了又飞、病了又病、恨了又恨”。例如:

(8) 有只大蜜蜂从两点半到现在四点,一直在旁边关着的窗口玻璃上飞了又飞,飞了又飞,出不去……

(9) 问题是他没有马上好呀,病了又病,这可怜的孩子。

(10) 其实西门豹心里对自己轻敌造成的大错,那是恨了又恨,也让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部分具有[-述人] [-自主] [-可控] [+状态] [+心理]等语义特征的动词可以进入“V了又V”,但不能进入“左V右V”。例如,[-述人]动词“飞、错、谢(凋零义)”,[-自主] [-可控]动词“病、增、涨”,[+状态]动词“睡、坐”,[+心理]动词“爱、恨、哭”。从格式构造与整体意义可以推知,能进入“V了又V”的动词要满足后面能加了/着/过,而大部分动词后可以加了/着/过表动作的状态,通过BCC文学语料库检索,检索出大约有10400个动词满足条件。满足“左V右V”的动词后面可以加来/去,但动词后加来/去的动词相对较少,在BCC文学语料库检索中,统计出大约有3500个动词。因而,符合构式“V了又V”的变项范围更大,“V了又V”的能产性更强。

4.3. 句法功能对比

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在句子中都可以作谓语、状语、定语、补语、主语,主要语法功能都是充当谓语。两种格式的句法特征具有相似性,但二者在句中充当的句法成分不完全相同。

“左V右V”与“V了又V”是表示反复体的动词性类固定短语,由于动词的基本句法功能是在句中作谓语,因此作谓语是这两种格式的最主要的句法功能。例如:

(11) 卢生左思右想,正在为难之际,忽然思得一计,便乘船径向海中空走一回。

(12) 这条广告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一个小男孩,先是兴奋的在哈哈镜面前左照右照,然后在妈妈的引导下大声的念出了士力架的广告语。

(13) 你想象不到今天早上刚一醒来就收到你的信时多么高兴,我在信上吻了又吻

当“左V右V”与“V了又V”作谓语的时候,后面不能直接带宾语,这与语言的经济原则有关,后面带宾语不符合汉语的语法习惯,显得累赘,还容易造成理解困难。例如例(12)如果换成“先是兴奋地左照右照哈哈镜”,相较于“先是兴奋的在哈哈镜面前左照右照”,不符合汉语的用语习惯,通常这种情况下会把宾语成份提前,以突出V的重复性,如“我在信上吻了又吻”。另外,“左V右V”作谓语时,后面必须有成分补充,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语义完整。后面的成分主要分为两种:目的型和结果型。例如:

(14) 前两年对旧上海世俗社会的心理结构产生了兴趣,在研究中左挑右筛,选中了“海上闻人”黄金荣和“大世界”的创办者黄楚九作为重点剖析对象,还曾戏称为“二黄之学”。

(15) 我拿起信封左看右看,深怕是让人检查过了。

例(14)中“左挑右筛”的结果是“选中”“对象”,例(15)“左看右看”的目的是“检查”“信封”。在“V了又V”后面的成分也主要是目的型和结果型,后面也可以不跟成分,直接跟在主语后面突出主语的行为,例如:

(16) 倪修喜出望外,谢了又谢

(17) 一个人睡在床上,重将那纸看了又看,看到大福二字,芳心得意,不可言状。

(18) 碧桃姑娘自己是在梦中,瞧了又瞧,看了再看,忍不住一阵心酸,哇地一声哭出来了。

例(16)中“谢了又谢”主要突出了人物感激的态度,强调人的主观色彩,例(17)中“看了又看”的目的是让自己“芳心得意”,例(18)中“瞧了又瞧,看了再看”的结果是“哭了出来”。

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还有在语句中充当情态补语的功能,可以补充说明前面的谓语。例如:

(19) 老东山痛得左翻右滚,痛叫声被痰拉住了。

(20) 去年圣诞节的时候她给我邮来好大一盒德菲丝巧克力,把我开心得左摇右摆的。

例(19)中用“左翻右滚”补充说明“老东山”疼的程度。另外,“左V右V”还可以与语气词“的”连用,增强语言的描写性。例(20)中,“左摇右摆的”就是对“我”开心状态的补充与描写。

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都可以在句中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性成分。二者充当定语成分都必须加上结构助词“的”。例如:

(21) 那时全家只有两床破烂不堪的被子,每人只有一件补了又补的衣裳。

(22) 几秒钟后,左摇右摆的垃圾车好像又恢复了正常转过车身再次向监狱大门冲了过去。

华玉明(2002)认为,动词重叠式获得了动量多义,经过语义泛化,动作性减弱,状态性增强,因此,可以充当定语进行描写( [8] , p. 35)。例(21)中,“衣裳”是“补了又补”的状态,与前面“破烂不堪”相对应,衬托出“全家”贫困的状态。例(22)“左摇右摆”更加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垃圾车行驶的状态。

“左V右V”与“V了又V”都可以作状语,“V了又V”作状语的情况很少,二者在充当状语成分时须要在后面加上结构助词“地”。例如:

(23) 王德看着那翎毛凋落的丑老鸦,左顾右盼地摇着秃头脑,要偷吃树上的红杏。

(24) 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从上述例子可得,“左V右V”与“V了又V”都可以作状语,“左V右V”的语义指向既可以指向动作本身,也可以指向动作的发出者。例(23)“左顾右盼”修饰“摇”的动作。“V了又V”作状语的情况很少,例(24)“看了又看”指向“我”的行为,目前还未检索到“V了又V”指向动作本身的句子。

构式“左V右V”与“V了又V”有时放在句子开头部分,与后面的内容形成紧缩复句形式。两部分常常有“都”或者“还”衔接,后面的成分表示“左V右V”与“V了又V”的结果。例如:

(25) 左看右看还是看不出有哪里像。

(26) 听了又听还是传奇好听,虽然《如愿》是新歌,但没有什么特点,过于平缓,幸亏有王菲空灵的声音,不然估计是一首太平常的歌了。

(27) 左看右看都是帝国人不愉快的面孔。

例(25)“左看右看”、例(26)“听了又听”、例(27)“左看右看”都省略掉了动作的实际发出者,而且后面的成分都是结果型成分,倾向于表示表达“总而言之还是”的意思,句子带有消极的感情色彩。

5. 结语

当前学术界对于反复体构式“左V右V”和“V了又V”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对这两种构式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的研究更是相对缺乏。本文研究发现,“左V右V”和“V了又V”在结构和表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同时也有潜在的差异性。由于目前掌握的资料尚不全面,这两个构式之间可能仍有一些差异未被完全揭示,希望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能够对这些差异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研究,以期获得更全面的理解。

致 谢

本论文由四川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学生李奕蓉在通讯作者四川师范大学王飞华老师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基金项目

本论文受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汉英情态对比之留学生汉语情态系统习得研究》(项目批准号:22YJA740027)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References 李宇明. 论“反复” [J]. 中国语文, 2002(3): 7. 钱乃荣. 现代汉语的反复体[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4): 1-9.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潘先军. 方位词表反复刍议[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6(3): 78-80. 邵敬敏, 饶春红. 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5(2): 13. 田时雨. “左X右Y”格式的多维考察[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孟祥英. “左V1右V2”格式初探[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53(4): 91-94. 赵楠楠. 构式“V来V去”和“V了又V”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 201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