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view of Modern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s
Anal fistula is one of the more common diseases in anorectal surgery, which affects patients’ lives. In this paper, we will review the prevalence, classification, diagnosis, and existing treatment methods of anal fistula.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reatments will be reviewed and analyzed, and the cure rate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s will be analyzed, so as to guide clinicians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reatment of anal fistula and have the most appropriate treatment for different types of anal fistula. This will enable clinicians to better provide patients with high-quality treatment.
Anal Fistula
肛瘘(Anal Fistula)又称为肛门直肠瘘,是肛肠外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之间形成的慢性感染性病理性通道,主要由内口、外口和瘘管三部分组成
分型 |
定义 |
A1型(单纯性) |
单直瘘管,累及<30%外括约肌 |
A2型(复杂低位) |
多分支瘘管,未超越耻骨直肠肌 |
B1型(高位单纯) |
瘘管穿越>50%外括约肌,无脓肿 |
B2型(高位复杂) |
合并直肠阴道瘘/骨盆脓肿 |
MRI是一种能从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位等多平面进行成像,具有极好的软组织对比度、无电离辐射、无结构重叠和失真率低的优点,不但能充分显示肛管与直肠周围肌肉的位置关系,还可以准确区别出瘘管与瘢痕。同时,MRI对于肛瘘的支管和脓腔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准确发现并定位,对于复发性肛瘘和克罗恩病肛瘘而言十分重要。一项临床对照试验结果显示,MRI对于寻找复杂性肛瘘内口以及分型的准确率较常规超声检查更高
经直肠超声检查也是诊断肛瘘的重要方式,其可快速显示脓肿、瘘管的数量、部位、内口位置和走形等情况,兼具有价格低、操作简便和无电离辐射等优势,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在复杂性肛瘘检查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多层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不易检测瘘管和支管,相较MRI,其阳性检出率并无明显优势,且其存在电离辐射危害,以及其经济成本高的原因,临床上用于诊断肛瘘较经直肠超声、磁共振成像少。
肛瘘一旦形成,若瘘管内的脓液和坏死组织无法顺畅排出,且纤维组织持续累积,则瘘管难以自愈,往往需要手术来清除坏死组织,确保引流通畅,并减轻周围炎症,才能实现彻底治愈,治疗肛瘘以手术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干细胞治疗等多种方法,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挂线疗法、括约肌功能保留的手术、内镜微创手术以及生物分子材料封堵、填充等
手术是可以彻底根治肛瘘的方法,目前临床中主要通过手术方法治疗肛瘘。首先,手术需要行内口的定位与闭合。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只有精准找到内口,方可对肛瘘进行处理。根据Goodsall定律
1) 传统切开挂线术 它是最古老的手术方法,首先由希波克拉底详细描述,首先定位内口,明确内口与肛门外括约肌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从外口插入探针,沿瘘管走向缓慢推进至内口穿出,手指辅助确认内口位置,避免误伤正常组织,然后逐次分离并切开肛门外括约肌以下的瘘管,后使用探针引导橡皮筋贯穿剩余瘘管全程,沿内外口间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形成引流创面,用橡皮筋引流挂线,根据所挂线之间组织的多少来调节紧松度。毛协良教授
2) 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 杨明等人将肛瘘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各44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用探针检查患者主瘘管及其分支走行情况,在齿状线附近时结合指检辅助检查,肛管直肠环以下部分的低位瘘管,进行切开处理,而肛管直肠环以上的高位瘘管,则采用挂线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切开清创术式:经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切开肛门瘘管的管道空腔,并通过电凝、搔刮等方式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脓液。结果表明,该术式较常规切开清创术治疗的有效率为97.7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2.73%,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1.56 ± 4.87) 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31 ± 5.38) d,创面面积为(4.52 ± 0.35),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可知,该术式较常规切开清创术具有疗效更佳、创面小、创面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3) 低位切开高位旷置术 首先找到内口,在外口处做梭形小切口,然后将齿状线以下的低位瘘管切开并逐层分离、完整剥脱,后充分清除坏死的组织及增生的纤维组织,并扩大齿线以上的高位瘘管管腔,留置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郑丽华等人
4)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 此术式针对复杂型肛瘘,首先明确瘘管的走形,在与肛瘘内口相对应的位置做放射状外口,探入探针,清除主管内腐败坏死物和增生纤维瘢痕组织后,探针从内口探出,而后在齿线下的瘘管处做一切口留置引流条,对齿线以上的高位瘘管,则使用探针将橡皮筋从内口拉到肛门外挂线充分引流,直至瘘管愈合。赵长刚教授
5) 伞式切开双重挂线术 首先明确瘘管走形后使用探针在内外口之间齿状线附近薄弱穿破肠壁做一个人造外口,切开人造外口与内口之间的组织,充分处理内口以及瘘管周围坏死物质。在瘘管的顶端与内口之间挂线,以瘘管外口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口,呈伞状展开,尽可能覆盖所有可疑分支,最后用橡皮筋在原始外口与支管之间挂线引流。马树梅等人
6) 分段双重挂线术联合垫棉加压法 首先明确瘘管内外口及走形,在内外口之间制造一人工外口将瘘管分为两段,即实挂线段和药线脱管段,在实挂线段的瘘管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感染灶后进行第一段实挂线;之后在人造外口和外口之间的药线脱管段行第二段松弛虚挂线。术后循序渐进地减少药线脱管段丝线数量,并在第二段区域垫上棉垫,每日保持坐位以施加压力,在将全部药线拆除后,继续进行垫棉加压促使瘘管的管腔完全闭合。朱远航等人
7) 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TROPIS)改良挂线法 首先根据术前检查明确瘘管走形,选择合适的位置做梭型小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暴露瘘管,然后使用橡皮筋或特制的挂线,通过肛瘘的顶端,然后从两个侧面引出并拉紧,确保挂线在瘘管内的准确位置,挂线的两端固定在皮肤外,逐步收紧挂线,使瘘管逐渐闭合。挂线过程完成后,通过使用肛门镜等检查手段,明确瘘管是否完全闭合,确保没有残留。赵永锋
目前,保留括约肌及其功能手术成为主流术式。其中,保留括约肌挂线术、推移瓣、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在临床应用最多。
1)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 2007年,Rojanasakul等人
2) 改良经肛括约肌间切开术 首先手术在内口下方括约肌间沟做纵行切口,打开括约肌间沟,切开内口、肛管黏膜及内括约肌、打开括约肌间隙,沿括约肌间隙向两侧做弧型切口,充分清除坏死物质,只有打开内括约肌经直肠引流,保持敞开才能使瘘管完全愈合。陈鑫球等人
3) 黏膜瓣推移术 推移瓣手术适用于因瘘管切开术导致肛门功能受损的患者。推移瓣也可以用来治疗直肠尿道瘘或直肠阴道瘘患者。本术式是在控制感染后,切断与直肠连接的瘘管,取正常的自体健康组织覆盖内口
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可视化医疗器械的诞生逐渐改变了肛瘘的传统治疗方案,为肛瘘的治疗带来了划时代的改变。视频辅助治疗术(Video Assist Anal Fistula Treatment, BVAAFT)利用肛瘘镜进行瘘管探查,在可视化程度下处理病灶。医生可通过操作4 mm的内镜配合2.5 mm的操作器械完成肛瘘的诊断与治疗。使用肛瘘镜进行内口定位的准确率可达71.95%~100.00%
先通过手术充分清除瘘管内纤维化组织及坏死物质后,将生物补片封堵内口,使瘘管闭合,由于补片有一定的耐受感染的能力,其阻断了细菌、粪便再次进入瘘管,有利于瘘管的愈合
肛瘘栓是由冻干的猪小肠粘膜下层组成,一种坚固的柔韧组织,其没有细胞,仅为宿主成纤维细胞提供支架,以达到促进组织愈合和修复受损组织目的
随着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对于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保护,使肛瘘激光消融闭合术再次成为肛瘘治疗的新热点,其通过导丝头端的360˚环形激光释放出的能量使得瘘管内的组织发生变性、收缩,从而封闭瘘管。Wilhelm等人
干细胞有自由分化的功能,是目前应用于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领域的一种新兴疗法,特别是对于复杂性瘘管和对于常规治疗无法耐受的患者
低温等离子刀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法,其通过低温等离子在电场中体快速的运动,从而产生动能。它能避免直接损伤正常组织,防止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而又能达到分离、切割、止血、冲洗等目的的方法。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可通过熏洗直接作用于机体,效果直接而持久,且有助于气血流通,加速局部炎症介质代谢,使创面愈合更快,能够减少术后应激反应,保护了肛门功能的完整
肛瘘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难治性良性疾病,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超声检查和MRI,手术是治疗肛瘘最有效、最彻底的方式。为了提高治愈率,根据不同类型的肛瘘可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当然患者的选择也是需要考虑的,因地制宜。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强烈建议在治疗之前控制脓毒症,且准确识别瘘管的继发延伸和来自肛管的管道。本文总结了从过去到现在对于肛瘘治疗的方式以及相关优缺点,虽然目前针对肛瘘的治疗方式有很多,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肛门功能保留问题、术后复发问题、复发监测手段到达瓶颈问题以及个体化治疗管理问题。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研究出更多物美价廉的生物分子材料、仿生材料等,多种方法联合治疗也有潜在的前景及优势,如手术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寻找并制定出更好的治疗方案,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风险。突破现有技术限制,为患者带来极大利益。
在本篇文章的研究与撰写过程中,我很荣幸能够得到许多人的支持与帮助,并充满感激。尤其感谢我的导师张剑波教授,您的悉心指导和宝贵建议让我在肛瘘的诊断与治疗领域不断深入,提升了我的学术水平。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激励着我追求更高的学术理想。此外,我还要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与支持,在我追求学术的道路上给予我坚定的信念与鼓励。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