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Brushstrokes to Stories—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Narrative of Handwritten-Style Characters in Rednote Poster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new paradigm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narrative of handwritten-style characters in Rednote posters in the digital a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tform and user needs, it analyzes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forms of handwritten-style characters and deconstructs their narrative functions from the material, emotion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handwritten-style characters are widely used in Rednote posters, presented in the forms of handwritten titles, handwritten copy integration, and decorative hand-drawn element embellishments. In terms of narrative functions, they complete material narrative through tactile 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embodiment, accurately convey deep emotions, and carry region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However, they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information distortion caused by spectacularization, weakening of uniqueness due to homogenization, and increased cognitive load resulting from element conflict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although handwritten-style characters are in line with the community culture of Rednote and have innovative potential, designers need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mod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and the platform should encourage originality and cultural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optimization of design strategi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platform mechanism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Rednote posters can be achieved, enhancing the visual and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platform and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visual communi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Rednote Poster
在数字传播的浪潮中,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新阵地,小红书以其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用户群体,成为视觉传播研究的重要案例。海报作为视觉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小红书平台上承载着吸引用户注意力、传达品牌信息和文化内涵等多重功能。手书体字在海报中的应用,不仅是一种视觉设计元素,更是一种传播符号,能够影响受众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不同风格的手书体字传达出不同情感意义,同时也参与到特定文化氛围的建构中,与常见的标准化字库字体形成鲜明对比。
小红书平台以“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模式对手书体字海报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手书体字天然地带有书写者的个人风格与情感印记,与小红书所倡导的个性化、真实感和生命力的社区文化与传播语境高度耦合。在小红书上,用户怀着对反格式化、反机械化、注重个体体验和视觉创新的需求,使其手书体字海报风格在众多数字内容中独树一帜。通过对小红书海报手书体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手书体字在数字社交平台这一特定语境下的视觉传达规律和叙事方式,为设计者提供具体的设计参考和实践建议,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及平台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
本文结合具身性、视觉隐喻和互文等理论,列举小红书平台上的海报案例,探讨手书体字相较常规字体,在物质性、情感和文化叙事上的强大功能。为获取更具说服力的研究数据,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将案例图片与比较分析巧妙地融入其中,最终成功回收有效问卷353份,并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收集观者对于小红书平台手书体字海报的评价、建议及期待,为本文深入探究手书体字在海报叙事中的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手书体字,从历史溯源与文化根基来看,是人类书写行为的产物,是书写者借助多样化书写器具,在字符造型、笔画走势、字间距以及整体篇章布局上具有鲜明个体风格与文化印记的文字形态。不仅是信息的文字记录,更是书写者情感、审美、文化素养等多层面精神内涵的物质外化。阅读媒介的变革为字体设计带来新的特征,即实体与虚拟的“数字孪生”,其主要表现为纸张“平面”与电子“屏面”的介质切换。从“平面设计”到“屏面设计”的审美迁徙,包含了两种设计规律的视觉转换,借助数字模拟的方式,使“数字时代”与“印本时代”形成延续与呼应关系,更在“数字孪生”中借助数字与人文的碰撞,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后现代理论的刺激下,叙事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向,其研究开始逐渐溢出文学领域,尝试不同领域的叙事可能性,设计叙事的探索由此展开
文化工业时代海报等文化作品可经由其他创作软件或小红书本平台的发布模版进行批量化复制,虽然提高传播效率,但其与海报表达的情感文化内涵脱节且缺乏人情味令人遗憾。有问卷对象在谈到对小红书平台手书体字海报的期待时,强调希望“通过手书体字的笔画特征来传递不同的情感很有意义和创造性,希望创作者可以多多挖掘背后的价值,创作出更有人文关怀的海报作品,小红书作为平台也应该采取措施鼓励这种创作”。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加强海报图文的叙事性,尤其是被忽视已久的具备视觉叙事能力的手书体汉字的叙事性成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通过精心设计图文内容,构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境,能够将观者自然而然地拽入这个由图文共同营造的故事世界,观者的身体、情感与文化认知被充分调动,实现身体共振、情感共鸣及文化吸引。
尽管当前学术界对于图像、色彩以及影视作品的叙事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于文字,尤其是字体的叙事功能探讨仍相对匮乏。在视觉传达领域,汉字字体设计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叙事功能的挖掘与拓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探讨小红书平台常用的手书体字的叙事性,希望能够为汉字字体设计的视觉传达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向前发展。
与其他图文自媒体平台相比,小红书平台的自媒体传播内容会更加注重笔记的配图质量,足够吸引人的封面图片和内容标题会更加容易让用户点击进笔记内容进一步阅读
在小红书平台的海报设计领域,用手书体字书写文案是一种兼具创意与实效的应用形式,相较于传统商业海报以产品形象为核心、通过场景化文案传递功能利益点的工具性叙事策略,
装饰性手绘元素不仅具有打破画面单调、增添视觉趣味的功效,还通过感知记忆性的作用机制,将字符与图像融合,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向人们传送更多的信息,比一般的字体更吸引人
完整的叙事过程通常需要由叙事者(叙述者)、叙事媒介(事件)、受述者(接收者)构成
在实践层面,物质性叙事通过两种路径完成意义生产。第一种是触觉可视化,如
基于此,对比一则普通字体海报和一则手书体字海报,其共性恰好在于呼吁观者投身一种具身实践——压马路中去,具有知觉唤醒和行为号召的意图,而根据问卷题目“以下关于呼吁压马路的两则海报,哪一则更能使您联想到自己压马路时的具体触觉感受,并让您产生去压马路的想法?”的结果显示(
小红书不单单记录生活,还依托生产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情感互动,产生符号文本,使普通个体的言说欲望和表达需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以两张同样传递向往自由的不同字体的海报为例,问卷题目“哪一张更能激发您对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情感?”的结果显示(
手书体字在小红书海报中的文化叙事实践,是空间记忆与身份政治的独特视觉化呈现。手书体字作为具有图像属性的文本,与海报画面相互渗透,达成互文效果。互文性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于1960年首先提出的,她认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作为一种在西方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其广泛运用于语言、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文学、电影等领域的分析研究中,强调文本间的联系和映射、吸收与转化。而海报的一个重要传播优势在于图像对于信息的阐释、表达,即文字信息与图像信息的互文性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承载着特定地域人群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四川话作为中国南方极具代表性的方言,在小红书海报的手书体字中展现出独特的跨介质转生现象。
亚文化社群作为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化群体,往往拥有独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其经验和表达在传统传播语境中常处于边缘地位。以摇滚文化社群为例,他们追求自由、反叛和个性表达,其音乐作品、演出活动以及相关理念构成了独特的边缘经验。在小红书的摇滚音乐海报中,如
手书体字所构建的视觉符号成为地域人群和亚文化社群成员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当成员在小红书上频繁看到和传播带有特定手书体字风格的海报时,他们对自身所属群体的认同感会不断增强。此外,手书体字的传播还打破了地域文化、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界限。通过小红书平台的广泛传播,其手书体字海报进入了更广泛的受众视野,进而使受众探索和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地域文化、亚文化的边缘经验逐渐走向主流视野,实现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融合。
手书体字的过度视觉修辞会导致文字逐渐沦为视觉奇观的附庸,甚至出现为了凸显某种特性而变得花哨,使汉字结构在符号堆砌中丧失可读性,这种现象如同德波在景观社会理论中所描述的,真实的意义被景观所掩盖,文字的原初表意功能在视觉奇观的构建中被逐渐架空。手书体字的笔画相互缠绕、重叠,甚至出现无意义的延伸和扭曲,使得汉字的基本笔画难以辨认,不仅增加了信息接收的难度,还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同时用户也将在“观看的眩晕”中陷入意义接收的失焦状态。在小红书此类信息密度较高的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浏览海报的时间通常较短,然而,景观化的手书体字由于其复杂的视觉形态和较低的可读性,使用户难以在短时间内聚焦于文字所传达的核心意义,用户在观看时首先被这些视觉元素所吸引,而对于其背后的品牌、文化等关键信息却关注不足。因此在问及问卷对象对手书体字海报意见看法时,有人提到“要看得懂才行,不要只求艺术性”,还有对象结合了具体的海报情境“西藏文旅宣传中,在字体中可以融入当地的一些花纹图片元素,也可以适当融入藏族文字(起到点缀作用),但是一定要让大众能看清字本身,不能喧宾夺主。”
为解决手书体字带来的景观化问题,小红书作为平台可建立反馈与引导机制,为创作者提供关于手书体字海报可读性的反馈信息。当海报的点击量、停留率等数据异常或用户直接反馈难以辨别等信息时,平台可向创作者发送提示,如可能存在哪些笔画难以辨认、整体结构是否影响阅读等。同时,创作者在创作手书体字海报时,应将文字可读性作为重要考量因素,避免过度追求视觉效果而牺牲文字表意功能,避免过度修饰和变形。
手书体字在流量逻辑的规训下,催生出“爆款字体模板”的病毒式复制,情感要素和地域文化符号被简化为可批量套用的字体模板。本雅明所珍视的“灵韵”在手书体字的同质化现象中遭遇了双重消解。一方面,机械复制技术使得手书体字能够被大量、快速地复制。以往手写字体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原真性,因工业化的字体包生产而被摧毁。每一个手书体字原本应该承载着书写者独特的情感、心境和书写习惯,具有不可复制的个性特征,但在“爆款字体模板”的复制过程中,这些原真性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别无二致的笔画特征。另一方面,算法推送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高流量则具有网感,具有网感则被再次复刻,在此循环中平台将风格同质化的手书体字海报推送给用户,将差异叙事驯化为数据优化的奴隶,原本丰富多彩的个性表达被统一的流量导向所淹没,最终用户将对这种风格产生审美疲劳。
手书体字之所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承载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小红书平台具有如“生活薯”、“本地薯”、“艺术薯”强大的官方账号矩阵,可以引导对手书体字背后的文化挖掘,通过发起与地域文化、小众文化相关的手书体字海报创作主题活动,如“家乡方言手书大赛”、“非遗文化手书创作”等,为创作者提供文化素材库和创作支持,鼓励其创作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手书体字海报,并对优秀作品进行免费推广。平台还可利用大数据,基于用户的浏览历史、收藏偏好、互动行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对于关注创意设计、小众文化的用户,推送具有创新性和独特风格的手书体字海报;对于喜欢流行趋势的用户,在推送热门风格海报时,穿插具有个性的作品,拓宽用户视野,减少同质化内容的集中曝光。同时创作者可以深入研究不同地域或圈层的文化特色,并在自身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的基础上将不同情感诉诸笔端,使手书体字更具感染力,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精神文明诉求。
当手书体字与版面其他元素出现不协同的情况时,会对海报整体的视觉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来看,商业诉求、艺术表达与技术可行性构成了设计中的三个重要场域。在小红书海报设计中,手书体字与其他元素的不协同本质上是场域错位的视觉显影。商业诉求往往追求吸引眼球、促进消费,可能会过度强调某些视觉元素的突出性而忽视其与整体的协调性;艺术表达则侧重于创作者个人情感与审美观念的抒发,有时可能会与商业目的和技术限制产生冲突;技术可行性涉及到设计工具、软件操作以及最终呈现效果的实现难度等方面。当这三个场域的规则无法调和时,设计就会陷入困境。例如,某些海报为了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选择一些复杂的、动态的手书体字形式,但在技术实现上却无法保证其易读性,同时商业诉求又要求快速吸引用户注意力,这就导致了设计成为要素堆砌的混乱战场,各元素之间无法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海报的传播目的。
因此,建立商业、艺术和技术三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至关重要。在设计过程中,品牌方和设计师应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反馈,设计师定期向品牌方展示设计进展,品牌方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确保设计不偏离商业目标。设计师完成海报初稿后,品牌方可以从商业角度出发,对海报的视觉焦点、信息传达的清晰度等方面进行评估,提出修改建议,设计师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实现商业诉求与艺术表达的动态平衡。设计并非一蹴而就,随着设计的推进,随时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设计师应密切关注各个场域因素的变化,重新评估艺术表达的方式,对手书体字的大小、字形、颜色、排版等进行调整,以确保手书体字与其他元素之间保持协同一致。
① 图1来源:网页引用(
② 图2来源:网页引用(
③ 图3来源:网页引用(
④ 图4来源:网页引用(
⑤ 图5来源:网页引用(
⑥ 图6来源:作者调查。
⑦ 图7来源:网页引用(
⑧ 图8来源:作者调查。
⑨ 图9来源:网页引用(
⑩ 图10来源:作者调查。
⑪ 图11来源:网页引用(
⑫ 图12来源:作者调查。
⑬ 图13来源:网页引用(
⑭ 图14来源:网页引用(
⑮ 图15来源:网页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