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反应温度、压力、空速、氢碳比、粒度对Fe3O4-FeO基(nFe2+/nFe3+ = 0.89 - 1.5)熔铁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熔铁催化剂低温活性良好,在493 K时,CO转化率51.93%。通过降低氢碳比、温度或空速,或升高反应压力,可以减小甲烷选择性,特别是温度的影响作用结果明显,由5.80%降至2.99%。催化剂粒度小于0.1 mm消除了在固定床中的内扩散影响。反应条件对Fe3O4-FeO基熔铁催化剂F-T合成反应性能影响规律和其它铁基催化剂F-T合成类似。<br/>The effects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pressure, space velocity, H2/CO ratio and particle size on per-formances of Fe3O4-FeO based fused iron catalysts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a fixed-bed rea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tivity of the catalysts was well at low temperature. Conversion of carbon monoxide was 51.93% at 493 K. The selectivity of methane could be decreased by lowering the H2/CO ratio, temperature or space velocity, or increasing the pressure. Especially, the selectivity of methane was decreased from 5.80% to 2.99% by reducing temperature. The inner diffusion was eliminated when the particle size was less than 0.1 mm in the fixed-bed reactor. The effects of reaction conditions on Fe3O4-FeO based fused iron catalysts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were found to be similar to the other iron catalysts for Fischer- Tropsch synthesis.
杨霞珍*,夏航,霍超,刘化章
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Email: *yangxiazhen@126.com
收稿日期:2015年6月5日;录用日期:2015年6月24日;发布日期:2015年6月30日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了反应温度、压力、空速、氢碳比、粒度对Fe3O4-FeO基(nFe2+/nFe3+ = 0.89 - 1.5)熔铁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熔铁催化剂低温活性良好,在493 K时,CO转化率51.93%。通过降低氢碳比、温度或空速,或升高反应压力,可以减小甲烷选择性,特别是温度的影响作用结果明显,由5.80%降至2.99%。催化剂粒度小于 0.1 mm 消除了在固定床中的内扩散影响。反应条件对Fe3O4-FeO基熔铁催化剂F-T合成反应性能影响规律和其它铁基催化剂F-T合成类似。
关键词 :低温,固定床,熔铁催化剂,费–托合成
费–托(F-T)合成是煤间接液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利用化石能源的有效工艺技术之一。熔铁基催化剂是第一个实现商业化的F-T合成催化剂。由于铁基催化剂F-T合成活性高,具有高水煤气变换性能,更适合于煤基合成气的F-T合成,是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以及各大石油公司竞相开发的催化剂。由于费托合成反应是一个强放热反应,所以浆态床反应器是克服这个问题的理想反应器。浆态床反应器由于受反应介质的影响,反应温度低。传统熔铁催化剂是高温(573~623 K)费–托合成反应催化剂,在低温下活性较差。本文通过研究工艺条件对Fe3O4-FeO基熔铁催化剂F-T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得到一种低温高活性的熔铁催化剂使之适用范围更广。
催化剂制备采用电阻炉熔融法,冷却后经破碎,筛取不同粒度备用[
反应的尾气由色谱在线分析,用热导检测器(TCD)和TDX-1填充柱分析CO、CH4和CO2,气态烃采用GDX104柱和FID在线检测,收集的液相产物分离后,油相用GC/MS 5973/6890N和HP35MS毛细管柱测定,水相有机物通过GDX104柱和FID检测。
图1是反应温度对F-T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CO和H2转化率逐渐增加,甲烷选择性随之增加,二氧化碳选择性总的变化不大,低碳烯烷比增加明显,烃产物分布向低质烃方向移动。温度高于533 K时,CO转化率维持在90%以上。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C2-C4和
图1. 反应温度的影响
C5-C11烃在493 K和573 K时两者选择性较大差距,但是513 K~553 K时两者选择性接近。C12+选择性呈下降趋势逐渐明显。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低碳烃含量逐渐升高,且低碳烯烃的含量明显高于对应的烷烃,表明该熔铁催化剂具有较强的抑制加氢的能力。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加强。在本文条件下,碳和氧平衡95%左右情况下,C1+收率为74~157 g/Nm3(合成气),C5+收率55~89 g/Nm3(合成气)。表明该熔铁催化剂在该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活性,选择性以及收率。
压力对F-T反应性能的影响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反应压力的增加,CO转化率逐渐升高,CO2选择性略有下降。费托合成是体积减小的反应,增加体系总压能使反应向正向进行,故随压力增加,CO转化率逐渐增加。而WGS反应为等分子可逆反应,且F-T合成中WGS反应在接近热力学平衡的条件下进行,故总压对其平衡影响不大,但由于总压对F-T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对WGS反应速率的影响,使得总烃量的增加大于CO2量的增加,导致CO2选择性有所下降。由图2还可以看出,随着反应压力的增加,甲烷选择性变化不明显,C1-C4烃的选择性呈升高的趋势,C5-C11汽油馏分段增加,C12-C18柴油馏分段变化不大,重质烃C19+呈减少的趋势,从热力学上看,加压有利于链增长几率的增大[
图2. 压力的影响
原料气中H2/CO比对F-T反应性能的影响如图3所示。由图3可知,随着H2/CO比的增加,CO的转化率略有增加,这是因为低H2/CO比原料气有利于链增长反应,而高H2/CO比原料气有利于加氢链终止反应[
由图3还可以看出,随着原料气H2/CO比的增大,低碳烃的选择性呈升高的趋势,高碳烃选择性呈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原料气H2/CO比增大有利于加氢链终止反应,而不利于链增长反应。由此可见,低氢碳比利于重质烃的生成,高氢碳比利于轻质烃的生成。Dry [
由图4可以看出,空速对F-T反应性能的影响,随着空速的升高,转化率降低。这是因为空速增加,一方面使得外扩散阻力降低有利于CO转化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使得原料气在床层中的线速增大而缩短了气–固之间的接触时间,不利于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停留,从而导致CO转化率降低。在本实验低温低空速条件下,后一种情况占主导[
图3. 原料气H2/CO的影响
图4. 空速的影响
性升高,3000~4000 h−1二氧化碳选择性降低。这是因为低温低空速下,热力学上有利于WGS反应,而空速的升高,提供了较多的H2O参与反应,故CO2选择性升高,但同时也要考虑到热力学平衡推动力等问题,所以二氧化碳选择性较复杂。
由图4还可以看出,随着空速的升高,低碳烃的含量逐渐减少,高碳烃的含量逐渐增加。低温低空速下,随着空速的升高,外扩散阻力降低有利于低碳烃的逃逸。从理论上讲,随空速升高,C1-C4烃的选择性应升高,C5+选择性应降低;但是,由于所采用的是固定床积分反应器,积分效应严重,而导致相反的结果。由原料气H2/CO的影响讨论可知,在一定的空速下H2/CO比越高,CO转化率亦越高,生成的低碳烃亦越多;随着反应气在催化剂床层的下移,H2/CO比逐渐增大,尤其在低空速下,积分效应尤其明显,尾气中的H2/CO比迅速增大,使得催化剂床层后部微分转化率升高,低碳烃的含量增加。
由图5不同粒度催化剂对F-T反应性能影响可以看出,随着粒度减小,CO的转化率增加,直到0.075~0.1 mm以后CO转化率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消除了催化剂的内扩散影响[
1) 反应条件对Fe3O4-FeO基熔铁催化剂F-T合成反应性能影响规律和其它铁基催化剂F-T合成类似。
图5. 催化剂粒度的影响
2) 与传统熔铁催化剂相比该熔铁催化剂在低温下对F-T合成反应有较高的活性和总有效烃选择性,493~573 K,CO转化率为52% ~ 95%左右,烃收率74 ~ 157 g/Nm3(合成气)。Sasol工业化的低温F-T合成催化剂F-T活性为493K时合成气转化率46%,甲烷,汽油和硬蜡选择性分别是7%,14%,27%。与Sasol工业化的低温F-T合成催化剂F-T活性[
感谢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326527)对本工作的支持。
杨霞珍,夏 航,霍 超,刘化章, (2015) Fe3O4-FeO基熔铁催化剂费–托合成反应性能 Performances of Fe3O4-FeO Based Fused Iron Catalysts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清洁煤与能源,02,7-13. doi: 10.12677/CCE.2015.3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