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往往给灾民造成不可愈合的心理创伤,这需要及时对灾民进行有效心理危机干预。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和山东省的1195位中国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层次的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和态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水平较低,亟待提高;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较为积极正向,希望今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好发展;不同学历、不同居住地、不同省份、不同危机经历次数的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和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学历、居住地、省份和经历危机次数是影响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和态度的因素。本研究为我国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科普宣传工作,增强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认识;帮助政府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质量。 In recent years, big natur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in China, and these disasters not only cause great economic loss, but also lead to people’s serious psychologyical trauma. To recogni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the questionnaires are administered to 1195 people from Shandong and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1) The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status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is rather passive, which is urgent to be improved; 2) Chinese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re positive, and people hope the mechanism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could develop better; 3) The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differ in education background, residence, province and experiences of crisis, and it indicates those factors influence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prac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our existing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contribute to carrying out a targete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work, strengthen the objectivity understanding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of people, and help the government improve the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chanism and the quality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周俊丽1,2,王鹏1*,代红1,范宜平1
1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济南
2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Email: *pengsdnu@163.com
收稿日期:2015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18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25日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灾害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往往给灾民造成不可愈合的心理创伤,这需要及时对灾民进行有效心理危机干预。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和山东省的1195位中国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层次的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和态度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水平较低,亟待提高;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较为积极正向,希望今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好发展;不同学历、不同居住地、不同省份、不同危机经历次数的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和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学历、居住地、省份和经历危机次数是影响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和态度的因素。本研究为我国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科普宣传工作,增强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认识;帮助政府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质量。
关键词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态度,调研
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众多的自然灾害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3~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000亿元左右[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在1954年首次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卡普兰认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境时,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法应对眼前的处境,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
针对PTSD,卡普兰提出了“心理干预”的概念,旨在帮助人们度过精神危机 [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中国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专业人士开始了心理危机的研究和干预服务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唐山地震后,“精神废墟”的概念被首次提出来。我国开始零星的在一些矿难、火灾等灾难性事件中做过一些心理干预的尝试工作 [
心理专家赶赴灾区对灾民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也进行大量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的预防研究、地震灾后重建研究、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研究、灾后心理救援研究、普通民众对灾害的认知与响应等方面。面对突发灾害,政府及相关专业人员应及时进行适当心理危机干预 [
现阶段大多数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是关于专家对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及问题的认知与分析,而本研究首次从社会民众层面来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的理论问题。由于不同层次的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和认知是不同的,这种差异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反应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对于制定科学的应急干预对策,不仅要重视专家的专业观点,也要重视普通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看法。因此,本研究选择从普通民众的视角来了解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结合我国目前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自编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测量量表》,以数据量化的方式,了解当今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现状。前人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层次的民众其灾害认知能力存在差异,那么不同性别、不同学历、不同居住地、不同省份的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是否也存在差异?同时本研究开拓新思路,通过调查山东和四川地区来探究经历危机次数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的影响,即与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地区民众相比,未经历过自然灾害的地区的人们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有何差异?认知是态度的基础,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态度,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又会怎样影响其态度?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民众的性别、学历、地区、经历危机次数等因素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和态度的影响,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如何影响其态度,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民众那里获得丰富的、直接的信息资料,获得真实有价值的反馈,从而增强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客观认识,提供可行的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案,帮助政府与国家相关部门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质量。
采取整群取样的方法,主要选取了山东(556名)和四川(639名)两个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共计1195名被试进行集体问卷施测。其中55%是大学生,社会人士包括中学生(17名),农民(66名),工人(74名),军人(169名),机关或事业单位人员(97名),商业服务从业人员(49名),专业技术人员(27名)。
本研究采用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量表,共15个项目,包括理论性认知、专业性认知、对象性认知三个维度。每个项目从1 (非常不符合)~5 (非常符合)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了解越多。总量表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7、0.813、0.741、0.619。
本研究采用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量表,共17个项目,包括建设性态度、必要性态度、乐观性态度三个维度。每个项目从1 (非常不同意)~5 (非常同意)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越乐观。总量表及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5、0.806、0.790、0.766。
问卷调查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以统一指导语指导被试作答问卷,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对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与态度得分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对不同学历、居住地、省份、危机经历次数被试的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
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得分均在4分(有些符合)以下,尤其在理论性认知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最低为2.97,态度总分平均数为3.86,但是态度各维度得分均在4分以上,结果见表1。
总体来说,随着学历的不断提高,被试得分也逐渐增高,尤其是态度各维度这一趋势表现得很明显,对不同学历被试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学历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见表2。
总体来说,随着居住地经济水平的提高,被试的得分逐渐升高,对不同居住地被试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除必要性态度这一维度无显著差异其他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3。
本研究中被试主要来自于山东和四川两个省份,考虑到被试经历危机的情况将省份直接划分为四川省和非四川省,对不同省份被试的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除了对象性认知和乐观性态度,不同省份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非四川省的得分均高于四川省的得分,结果如表4。
对非四川省被试以是否经历过危机为自变量,对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是否经历危机对得分均无显著性影响,结果如表5。
四川省被试以危机经历次数(0次、1次、2次、3次及以上)为自变量,对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发现经历次数对态度得分影响显著,经历过3此危机的被试态度总分显著高于经历过1次危机的被试;在理论性认知上,经历过1次危机的被试得分显著高于未经历过的被试,其它次数对被试的得分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在必要性态度上,未经历过危机的被试得分显著低于其他经历次数的被试,结果如表6。
认知 | M | 态度 | M |
---|---|---|---|
总分 | 3.34 | 总分 | 3.86 |
理论性认知 | 2.97 | 必要性态度 | 4.13 |
专业性认知 | 3.87 | 建设性态度 | 4.10 |
对象性认知 | 3.52 | 乐观性态度 | 4.88 |
表1. 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与态度的得分
初中及以下 ① | 高中或中专 ② | 大专 ③ | 大学本科 ④ | 研究生 ⑤ | F值 | 两两比较 | |
---|---|---|---|---|---|---|---|
认知总分 | 50.06 ± 8.84 | 52.04 ± 10.03 | 54.43 ± 8.50 | 49.60 ± 7.91 | 54.27 ± 12.14 | 7.023** | ⑤, ③, ②, ① > ④ |
态度总分 | 64.60 ± 9.25 | 67.95 ± 8.16 | 67.96 ± 9.33 | 65.15 ± 7.97 | 68.73 ± 7.23 | 5.47** | ② > ①; ③ > ④ |
理论性认知 | 3.17 ± 0.64 | 3.16 ± 0.76 | 3.39 ± 0.62 | 2.89 ± 0.66 | 3.23 ± 0.78 | 13.02*** | ⑤, ③, ②, ① > ④; ③ > ② |
专业性认知 | 3.52 ± 0.68 | 3.80 ± 0.72 | 3.91 ± 0.66 | 3.91 ± 0.65 | 4.12 ± 1.01 | 7.59*** | ⑤, ④, ③, ② > ①; ④, ③ > ② |
对象性认知 | 3.52 ± 0.94 | 3.89 ± 0.93 | 3.87 ± 0.86 | 3.44 ± 0.92 | 3.93 ± 1.90 | 9.63*** | ⑤, ②, ③ > ④; ③ > ① |
必要性态度 | 3.88 ± 0.71 | 4.15 ± 0.61 | 4.20 ± 0.66 | 4.15 ± 0.62 | 4.33 ± 0.73 | 4.12* | ⑤, ④, ③, ② > ① |
建设性态度 | 3.88 ± 0.57 | 4.05 ± 0.56 | 4.10 ± 0.60 | 4.13 ± 0.58 | 4.29 ± 0.51 | 4.29* | ⑤, ④, ③, ② > ① |
乐观性态度 | 5.16 ± 0.83 | 5.39 ± 0.77 | 5.29 ± 0.89 | 4.75 ± 0.84 | 5.12 ± 0.80 | 24.20** | ⑤, ④ > ① |
表2. 不同学历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M ± SD)
(*表示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表示在0.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下同)。
农村① | 乡镇② | 县城③ | 城市④ | F值 | 两两比较 | |
---|---|---|---|---|---|---|
认知总分 | 48.00 ± 7.70 | 48.72 ± 7.06 | 52.37 ± 9.02 | 52.84 ± 8.57 | 28.85*** | ④ > ③ > ② > ① |
态度总分 | 63.57 ± 8.32 | 65.11 ± 7.34 | 67.09 ± 8.37 | 68.07 ± 7.24 | 22.10*** | ④, ③ > ① |
理论性认知 | 2.79 ± 0.63 | 2.84 ± 0.64 | 3.18 ± 0.69 | 3.15 ± 0.71 | 28.17*** | ③ > ④ > ② > ① |
专业性认知 | 3.80 ± 0.68 | 3.82 ± 0.65 | 3.87 ± 0.67 | 4.04 ± 0.64 | 8.08 *** | ④ > ③ > ② > ① |
对象性认知 | 3.31 ± 0.90 | 3.45 ± 0.84 | 3.77 ± 0.95 | 3.71 ± 0.94 | 19.60*** | ④, ③ > ①; ④, ③ > ② |
必要性态度 | 4.03 ± 0.69 | 4.11 ± 0.59 | 4.16 ± 0.60 | 4.31 ± 0.56 | 11.20 | |
建设性态度 | 4.07 ± 0.61 | 4.11 ± 0.59 | 4.08 ± 0.56 | 4.19 ± 0.53 | 2.89*** | ④ > ② > ① |
乐观性态度 | 4.61 ± 0.84 | 4.79 ± 0.76 | 5.17 ± 0.87 | 5.11 ± 0.82 | 35.00*** | ④ > ③ > ② > ① |
表3. 不同居住地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M ± SD)
四川省 | 非四川省 | 差异性检验 | |
---|---|---|---|
认知总分 | 48.13 ± 7.91 | 52.53 ± 8.34 | t = 9.363*** |
态度总分 | 63.53 ± 8.06 | 67.89 ± 7.73 | t = 9.494*** |
理论性认知 | 2.79 ± 0.63 | 2.84 ± 0.64 | F = 98.434** |
专业性认知 | 3.80 ± 0.68 | 3.82 ± 0.65 | F = 105.18** |
对象性认知 | 3.31 ± 0.90 | 3.45 ± 0.84 | F = 2.481 |
必要性态度 | 4.03 ± 0.69 | 4.11 ± 0.59 | F = 6.35* |
建设性态度 | 4.07 ± 0.61 | 4.11 ± 0.59 | F = 317.8** |
乐观性态度 | 4.61 ± 0.84 | 4.79 ± 0.76 | F = 0.22 |
表4. 不同省份的被试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M ± SD)
是 | 否 | 差异性检验 | |
---|---|---|---|
认知总分 | 53.62 ± 11.43 | 52.57 ± 8.21 | t = 0.074 |
态度总分 | 68.14 ± 8.90 | 68.02 ± 7.65 | t = 0.564 |
理论性认知 | 3.28 ± 0.84 | 3.17 ± 0.66 | F = 0.003 |
专业性认知 | 3.92 ± 0.79 | 3.91 ± 0.60 | F = 0.13 |
对象性认知 | 3.88 ± 1.02 | 3.82 ± 0.88 | F = 0.04 |
必要性态度 | 4.18 ± 0.72 | 4.19 ± 0.58 | F = 0.26 |
建设性态度 | 4.10 ± 0.66 | 4.10 ± 0.54 | F = 0.228 |
乐观性态度 | 5.34 ± 0.68 | 5.31 ± 0.75 | F = 0.057 |
表5. 非四川省被试的危机经历情况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与态度的影响(M ± SD)
0次① | 1次② | 2次③ | 3次及以上④ | F值 | 两两比较 | |
---|---|---|---|---|---|---|
认知总分 | 46.59 ± 8.35 | 48.69 ± 7.77 | 48.25 ± 8.35 | 47.87 ± 6.56 | 1.70 | |
态度总分 | 61.23 ± 8.48 | 63.69 ± 8.25 | 64.05 ± 7.96 | 64.14 ± 6.78 | 3.23* | ④ > ① |
理论性认知 | 2.64 ± 0.67 | 2.87 ± 0.63 | 6.87 ± 0.70 | 2.76 ± 0.56 | 3.158* | ② > ① |
专业性认知 | 3.86 ± 0.74 | 3.80 ± 0.72 | 3.87 ± 0.75 | 3.84 ± 0.60 | 0.198 | |
对象性认知 | 3.08 ± 0.97 | 3.33 ± 0.88 | 3.30 ± 0.92 | 3.28 ± 0.81 | 1.56 | |
必要性态度 | 3.87 ± 0.82 | 4.05 ± 0.65 | 4.18 ± 0.62 | 4.17 ± 0.62 | 5.374* | ④ > ③ > ② > ① |
建设性态度 | 4.00 ± 0.64 | 4.07 ± 0.64 | 4.17 ± 0.57 | 4.13 ± 0.52 | 2.36 | |
乐观性态度 | 4.37 ± 0.79 | 4.61 ± 0.78 | 4.45 ± 0.81 | 4.51 ± 0.71 | 2.56 |
表6. 四川省被试的危机经历情况对心理危机干预认知态度的影响(M ± SD)
对本研究问卷中提到的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6项建议的赞同情况进行比例统计结果发现,这六项建议的赞同情况均超过了一半的比例,说明大多数民众认为我国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这六个方面仍需要加强,未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加大宣传工作(77.20%)”、“选拔专业的、合格的心理干预工作者(77.60%)”的比例都很高,都达到77%以上,说明这两项工作尤其需要加强,而在“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监督”这项建议赞成比例(58.10%)相对偏少。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平均得分为3.34,处于我们问卷中设定的5点等级评分中“不确定”与“有些符合”之间,偏向不确定的方向,离有些符合还有一定的差距。认知量表所包含的理论性认知、专业性认知、对象性认知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为2.97、3.87、3.52,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得分都在4分(有些符合)以下,其中理论性认知得分不到3分(不确定),从整体来看民众对于危机干预的认知得分普遍偏低尤其是理论性认知方面,这说明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了解程度较低,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势在必行。
本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情况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苏桂武等人对汶川地震灾区的研究表明,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与其认知和响应地震灾害的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 [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平均得分为3.86,处于我们问卷中设定的5点等级评分中“不确定”与“有些同意”之间,偏向有些同意的积极正向方向。态度量表所包含必要性态度、建设性态度、乐观性态度分量表的得分分别为4.13、4.1、4.88,这三个分量表的得分体现中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得分都在4分(有些同意)以上,其中乐观性态度达到了4.88,这表明一方面民众认为心理危机干预是很有必要的,但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民众对于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的未来发展持有比较乐观的态度,相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会发展成为一套具备系统性和完善性的机制。
本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情况在不同人群中也存在差异。态度是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这三个成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民众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也是由其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由于不同人群对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内心体验以及采取的行为反应可能不同,因此民众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情况在不同人群中也存在差异。
本研究发现,随着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越高,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得分越高,并且初中或以下的被试与其他水平的被试在必要性态度与建设性态度上的存在差异,初中或以下的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低,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了解较少,这种认知方面的缺失可能导致对心理危机干预态度上的模糊,因此文化水平低的民众,态度得分也较低。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建设性态度与乐观性态度上,居住在城市的民众的态度得分要显著高于居住在农村的民众,非四川省民众的态度得分显著高于四川省,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地区的民众有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接触更多的文化知识,拥有开拓的视野,这些促使他们对于未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设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另外,对于非四川省的民众来说,是否经历过危机对态度得分没有影响,主要由于非四川省的民众并未经历过巨大自然灾害,没有亲身感受到灾害对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各种伤害,更没有亲身接触过心理危机干预,没有意识到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因此是否经历过危机对他们的态度没有造成影响。但是,对于四川省的被试来说,经历危机次数对必要性态度有显著影响,经历次数为0次的被试与其它经历次数的被试之间在必要性态度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曾经经历过灾害的民众亲身感受到灾害给他们带来严重的个体、家庭和集体的心理创伤,灾后最常见的心理创伤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灾难后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或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噩梦惊醒、警惕情绪不断增加、感情钝化、对创伤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和失去对未来的信心。而心理干预在灾害过后的救援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有效缓解灾民出现的焦虑、抑郁等症状和绝望、无助等心态,使他们尽早认识、接受现实;通过对遇难者家属及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能让他们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端正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意识形态 [
本研究问卷提到的六项建议是结合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得到的,因此这六项措施本身具备一定的实施必要性,根据文献和实证调查针对目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足的方面[
1)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刚刚起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不完善,缺乏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为此,相关心理学专业人员加大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力度,努力构建适合我国的危机干预模式,制定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使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更加系统、完善。
2) 现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专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队伍建设滞后。因此建立一支强大专业队伍势在必行,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
3) 政府及社会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视力度不够。在日常生活中,政府应加大对相关心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让民众积极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认识到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 心理学从业人员比较混乱,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灾后心理工作者鱼龙混杂,需要科学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相关的行业,国家从法律层面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严格监督。
5) 重视不同人群的差异,对于不同的群体应采取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方式。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事件以及不同程度经历者对知识获取途径和传播材料的形式的偏好不同,我们在组织开展灾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援助活动中,应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选择内容和形式。
除了上面所说的建议之外,本研究问卷中的建议开放题部分,民众提供了很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譬如: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从小抓起,在小学开始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心理干预工作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心理工作者走进基层,让人们在平日里有机会接触到心理专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经常进行地震等灾害的危机演练,切实提高民众应对灾害的能力;建立一套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急预案,以备在发生突发灾害时及时采取相应工作;鼓励更多的人们志愿参与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政府及社会可以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单,充分运用电视、网络等媒体等进行丰富多样的心理知识的传播与教育,让心理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运用自编《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问卷》对我国不同层次的民众首次进行大规模调查,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完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质量和进一步研究、提高国民对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第一信息:从总体上说,我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处于亟待提高的状况;我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现状处于积极正向水平,均希望以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到更好发展;不同学历、不同居住地、不同省份、不同危机经历次数的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学历、居住地、省份、经历危机次数是影响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国内对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更多的是对于现行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心理救援现状的质性描述,而本研究自编量表,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以量化的方式进行,开拓了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研究的新视角,添补了研究空白,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中国民众进行问卷施测,有助于多角度把握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为我国现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实践依据,为今后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提供了建议,从而有利于提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质量。
2013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10445099),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和态度调研。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项目。
周俊丽,王鹏,代红,范宜平, (2015) 中国民众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认知与态度的调研—以山东和四川为例A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People’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Based on Shandong and Sichuan Province. 社会科学前沿,03,113-123. doi: 10.12677/ASS.2015.43018
http://dx.doi.org/10.2224/sbp.2010.38.1.71
http://dx.doi.org/10.1016/S1359-1789(98)00026-3
http://dx.doi.org/10.1016/j.avb.2008.05.004
http://dx.doi.org/10.1016/S0140-6736(11)61876-X
http://dx.doi.org/10.2105/AJPH.2006.087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