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稳定风险事件频发,部分事件出现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本文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16件敏感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事件进行探究,发现公众激烈示威和大规模参与是发生人员伤亡的必要条件,政府暴力应对、经济利益诉求以及蒙蔽、谣言、激烈示威三因素同时存在是影响人员伤亡最为突出的三种条件组合。对此,从政府和公众两大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应尽量信息透明、尊重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关注社会舆情,谨慎对待公众经济利益诉求,避免暴力应对示威公众;公众应提高理性判断能力,理性表达诉求。 Social stability risk event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recent years, parts of the events caused casualties, which affected social stability seriously. In this paper,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used to explore 16 pieces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events of sensitive projects. It is found that public fierce demonstrations and large-scale participation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casualties, dealing with violence of government, appeal for economic interests and concurrence of beclouded, rumor and fierce demonstrations are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combinations of conditions that affect the casualties. On this basis,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the government should try to disclose information, respect the public rights, pay attention to public opinion, treat the public interest demands cautiously and avoid against the public violently. Furthermore, the public should identify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messages and express appeals reasoningly.
胡象明,张莉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收稿日期:2017年7月17日;录用日期:2017年7月31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4日
近年来社会稳定风险事件频发,部分事件出现人员伤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本文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16件敏感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事件进行探究,发现公众激烈示威和大规模参与是发生人员伤亡的必要条件,政府暴力应对、经济利益诉求以及蒙蔽、谣言、激烈示威三因素同时存在是影响人员伤亡最为突出的三种条件组合。对此,从政府和公众两大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应尽量信息透明、尊重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关注社会舆情,谨慎对待公众经济利益诉求,避免暴力应对示威公众;公众应提高理性判断能力,理性表达诉求。
关键词 :敏感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事件,伤亡,影响因素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敏感性工程是指那些容易引起利益相关者高度关注并可能导致对社会稳定具有负面效应的过激行为的工程项目,对因这类工程项目发生的群体性反对或抗议事件称为敏感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事件 [
国内关于风险事件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线性”传播路径研究和“点性”风险评估研究。前者通过梳理风险的传播轨迹并借由“传播中断化”以规避风险事件,相关的研究如社会稳定风险传导链研究 [
基于案例导向的定性比较分析法融合集合和布尔代数等分析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多案例比较的研究数据进行处理,把变量的几个不同组合看成是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为导致结果发生的组合式充分原因提供了一个逻辑基础 [
基于案例导向的QCA适合案例规模在10~40的中等程度,样本数特别小或特别大的都是不合适的。 [
在本研究中,变量选择遵循理论视角的路径。为避免“有限变异”问题,中等规模样本的变量控制为4~7个 [
定性比较分析中,通过一致性和覆盖率的计算,可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必要性和充分性关系 [
伤亡情况 | 案例名称 |
---|---|
有人员伤亡 | 什邡事件,云南昭通骚乱事件,广东茂名市民游行反对PX项目事件,江西九江大规模群体抗暴事件,苏州通安群体性事件,广西上千村民抗征地暴力事件,海口三江康乐花园项目群体事件,海门万人抗建煤电厂项目事件,余杭中泰垃圾焚烧厂事件,内蒙保护草原群体事件,托口水电站移民搬迁费事件, |
无人员伤亡 | 启东事件,大连“PX”事件,浙江海宁事件,东莞村民集体“散步”事件,广东化州万人围堵副市长事件 |
表1. 作为案例研究的风险事件
变量类型 | 理论来源 | 变量名称 | 解释说明 | 赋值 |
---|---|---|---|---|
解释变量 | 怨恨理论 | 蒙蔽 | 公众被蒙蔽 | 1 |
公众未被蒙蔽 | 0 | |||
社会互动论 | 谣言散布 | 有谣言散布 | 1 | |
没有谣言散布 | 0 | |||
示威形式 | 示威形式激烈 | 1 | ||
示威形式不激烈 | 0 | |||
政府应对 | 政府暴力应对 | 1 | ||
政府非暴力应对 | 0 | |||
集体行动理论 | 示威规模 | 示威群体规模大 | 1 | |
示威群体规模小 | 0 | |||
需求理论 | 事件类型 | 经济利益诉求 | 1 | |
健康安全诉求 | 0 | |||
结果变量 | 有人员伤亡 | 1 | ||
无人员伤亡 | 0 |
表2. 研究变量与赋值
蒙蔽 | 散布谣言 | 激烈抗议 | 暴力应对 | 事件类型 | 参与规模 | 伤亡结果 | 案例数量 |
---|---|---|---|---|---|---|---|
1 | 1 | 1 | 0 | 0 | 1 | 1 | 2 |
1 | 0 | 1 | 1 | 0 | 1 | 1 | 2 |
0 | 0 | 1 | 1 | 1 | 1 | 1 | 2 |
1 | 0 | 1 | 0 | 1 | 1 | 1 | 1 |
0 | 0 | 1 | 0 | 0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0 | 1 | 1 | 1 | 1 | 1 |
1 | 0 | 1 | 0 | 0 | 1 | 0 | 1 |
1 | 1 | 0 | 0 | 0 | 1 | 0 | 1 |
0 | 1 | 1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1 | 0 | 1 |
1 | 0 | 0 | 0 | 0 | 1 | 0 | 1 |
表3. 用于软件分析的真值表
在本研究中,对单个变量能否构成“风险事件出现人员伤亡”的必要条件进行分析(表4),只有公众激烈示威(0.91)和大规模参与(1.0)两个变量的必要性一致性指标的取值大于0.9,可看作风险事件出现人员伤亡的必要条件,即出现人员伤亡的风险事件必然有公众大规模参与和采取了激烈示威方式。
公众激烈示威即公众采取非理性的示威方式,与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更易出现肢体冲突。在政府非暴力应对时,激烈示威的公众将“怨恨”情绪宣泄于现场维持秩序的行政执法人员或公安民警,如北海民众聚集抗议阻挠码头建设事件造成多名海事执法人员在群众阻挠施工过程中受伤。如果政府“以暴制暴”,则会加剧双方冲突,出现“共伤”局面,如余杭中泰垃圾焚烧厂事件中多名民警、辅警、群众不同程度受伤。
大规模公众示威成为风险事件出现人员伤亡的必要条件,可能原因有二:“法不责众”及“观众效应”。法不责众指当某项行为具有一定群体性时,即使该行为具有某种不合法或不合理因素,法律也难予惩戒。社会心理学将一种“别人在场”和“单独工作”条件下个体绩效差异的现象称为“观众效应”。在群体事件中,具有自我表现心理的参与者在社会大众面前显露自己,他人的追随、关注使其得到精神快慰和心理满足。在周遭激烈示威环境催化下,他们更易以爆发性的行为方式表达情绪和欲望,以体现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
fsQCA软件提供复杂、中等复杂、简单共三种方案,区别在于条件组合的复杂程度,本文采用最简方案进行风险事件人员伤亡影响因素的分析(表5)。最简方案是通过布尔代数最小化,将案例描述缩减到对因果关联的最短描述,在案例分析中尽可能减少到最少的因果关系,从而在众多条件变量的分析中,找到最典型、最突出诱因 [
解释变量 | 一致性 | 覆盖率 |
---|---|---|
蒙蔽 | 0.727273 | 0.727273 |
谣言散布 | 0.363636 | 0.363636 |
激烈示威 | 0.909091 | 0.833333 |
暴力应对 | 0.636364 | 1.000000 |
利益诉求 | 0.454545 | 1.000000 |
大规模 | 1.000000 | 0.687500 |
表4. 单变量必要性分析
条件组合 | 原覆盖率 | 净覆盖率 | 一致性 |
---|---|---|---|
暴力应对 | 0.636364 | 0.181818 | 1.000000 |
经济利益诉求 | 0.454545 | 0.090909 | 1.000000 |
无蒙蔽 * 无谣言 * 激烈示威 | 0.272727 | 0.090909 | 1.000000 |
蒙蔽 * 谣言 * 激烈示威 | 0.363636 | 0.181818 | 1.000000 |
结果覆盖率 | 1.000000 |
表5. 最简方案定性比较分析
在众多条件(组合)中,政府暴力应对、经济利益诉求、公众被蒙蔽 * 谣言散布 * 公众激烈示威的原覆盖率较高,是最简方案得出的风险事件发生人员伤亡最典型、最突出诱因。
(一) 政府暴力应对
英国作家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 [
(二) 经济利益诉求
经济利益需求和健康安全需求属马斯洛需求模型的缺乏型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个体才能感到基本的舒适 [
(三) 公众被蒙蔽 * 谣言散布 * 公众激烈示威
公众被蒙蔽 * 谣言散布 * 公众激烈示威是较高解释力的三种诱因之一,也是最为复杂的条件组合。公众被蒙蔽、谣言散布、公众激烈示威这三个单一变量本身具有顺序上的承接关系。公众面对敏感性工程上马时得知前期被政府蒙蔽,会产生“怨恨”,此时加以小道消息或谣言催化,更易被激怒,采取激烈示威形式。在风险事件爆发初期,事件走向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公众处于被蒙蔽的怨恨情绪中,易偏听偏信,如果缺乏足够信息和恰当引导,出现小道消息或谣言时,公众会信以为真,更加从心理上暗示自身行为正当性。
公众激烈示威和大规模参与是发生人员伤亡的必要条件,政府暴力应对、经济利益诉求以及蒙蔽 * 谣言 * 激烈示威是影响人员伤亡最为突出的诱因。为避免和减少风险事件的人员伤亡,维护社会稳定,笔者从政府和公众两大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 政府方面
1) 信息透明,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早在2012年11月党中央提出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的评估机制(以下简称“稳评”),希望以此达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目的。“稳评”应尽早规范化、努力精细化、尽力人性化,其目标是降低民众反对度和提升民众满意度 [
2) 关注社会舆情,及时辟谣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指出风险点经过放大站的作用可能会引发公众风险感知和行为放大,进而演化为社会风险事件。因此,“放大站”必须被高度重视,对风险信息的加工可能会造成信息失真,出现“白转黑”或“越描越黑”现象。政府在敏感性工程从项目论证到投入运营等全生命周期中应时刻关注社会舆情,由被动回应转为积极回应,甚至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对流传的小道消息或谣言要及时辟谣,不能任由其发酵传播。例如邀请专家通过电视节目或在线直播等形式解读稳评信息、邀请公民代表进行深入实地的参观体验等,有针对性地做好舆情应对,及时化解不良情绪,防患未然。
3) 谨慎对待公众的经济利益诉求
由于经济利益需求和健康安全需求的特征差异,经济利益诉求型风险事件更易出现人员伤亡,政府应谨慎对待公众的经济利益诉求。在敏感性工程选址阶段,涉及土地拆迁和安置补偿等问题时,政府应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将补偿标准及依据及时向社会公布,倾听公众意见,耐心做好沟通协调;在公众因经济利益诉求出现聚集示威时,应首先安抚公众情绪,了解诉求和矛盾点,指派专人协调处理,及时将处理标准和结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总之,在工程论证开始,涉及公众经济利益时,政府应做好“攻坚”、“持久”的心理准备,谨慎对待,不能急功近利,贸然推进。
4) 避免暴力应对示威公众
作为公众让渡权利,保护自身免受迫害而成立的政府应时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面对示威公众时,政府首先应反思作为“服务者”角色失职,不能单纯为了“维稳”政绩使用暴力手段企图快速镇压和驱散示威公众,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尤其是面对激烈示威的公众时,政府以暴制暴,更易出现肢体冲突,轻则人员受伤,重则危及生命。政府应温和回应示威公众,以协商的姿态与公众对话,避免“以暴制暴”。
(二) 公众方面
1) 提高理性判断能力
公众因受蒙蔽而出现怨恨等负面情绪时,更应独立思考、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不能被谣言或小道消息牵制,加剧负面情绪,导致过激行为。例如面对敏感性工程可能带来的健康安全的影响时,不能偏听偏信,更应拓展思路,以科学理性的视角看待工程影响。面对政府的邀请体验时,应积极深入实地体验,以自身实际经历评估可能的影响。此外,针对信息社会中多元的传播渠道和海量信息,公众还应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理性判断能力,保持理性判断。
2) 理性表达诉求
激烈示威是公众表达不满的方式之一,既不是唯一解,也不是最优解。公众应以最小代价达到诉求实现或最大化。近年来,社会出现“集体散步”、“转发评论”等新的示威方式。相比手拿“武器”的激烈示威方式,这些新的示威方式更加柔和,也能达到公众的期望诉求,比较熟知的例子有厦门市民通过有规律、有组织的散步抗议PX项目落户本地事件。在互联网媒体发达的时代,公众理性表达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政府的逼迫,政府面对相对温和的示威公众企图息事宁人的压力会相对较少,可能更有时间和耐心以非暴力应对的方式与公众和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大型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研究》 (11 & ZD173)的阶段性成果。
胡象明,张莉雯. 敏感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事件人员伤亡的影响因素研究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sualties of Sensitive Project Social Stability Risk Events[J]. 现代管理, 2017, 07(04): 107-114. http://dx.doi.org/10.12677/MM.2017.74016
https://doi.org/10.1007/978-3-531-90400-9_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