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 Advances in Psychology 2160-7273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10.12677/AP.2018.88131 AP-26381 AP20180800000_28311359.pdf 人文社科 合作期刊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家庭干预方法 Adolescent Self-Identity and Family Intervention 嘉莹 2 1 梦平 2 1 碧波 3 *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湖北 武汉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null * E-mail: 723652875@qq.com(徐碧) ; 06 08 2018 08 08 1090 1097 © Copyright 2014 by author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Inc. 201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这一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开始使用,是一种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未来要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等稳固且连贯的认知。本文对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相关的家庭干预方案进行了综述,并在最后根据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家庭影响因素,整合萨提亚家庭治疗和结构式家庭治疗设计了新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家庭干预方案,这一干预方案通过每次2小时的八次家庭治疗,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帮助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建立。
The concept of self-identity was first used by the psychologist Erik H. Erikson. It is a solid and consistent cognition of the individual’s sense of self,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and social posi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self-identity,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elf-identity of teenagers, especially the family factor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 review of the relevant family intervention programs was conducted. Finally, based on the family impact factors of the self-identity of adolescents, we design a new adolescent self-identity family intervention progra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Satir family therapy and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The intervention promotes mutual understanding among family members through eight family sessions of two hours at a time, to help young people develop their self-identity.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家庭干预, Adolescent Self-Identity Family Intervention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家庭干预方法<sup> </sup>

王嘉莹1,朱梦平1,徐碧波2*

1湖北大学楚才学院,湖北 武汉

2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18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18年8月6日;发布日期:2018年8月13日

摘 要

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这一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开始使用,是一种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未来要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等稳固且连贯的认知。本文对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相关的家庭干预方案进行了综述,并在最后根据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家庭影响因素,整合萨提亚家庭治疗和结构式家庭治疗设计了新的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家庭干预方案,这一干预方案通过每次2小时的八次家庭治疗,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帮助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建立。

关键词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家庭干预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1.1. 自我同一性的定义

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同(Identity)一词,并将其定义为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和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后来,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埃里克森在1963年首次使用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去描述曾经历过二战的士兵当前生活中所面临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失的障碍。在埃里克森所提出的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中,个体一生要经历八个连续而又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主要的发展任务,虽然这一任务在其他阶段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但由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这一任务会在某一阶段显得格外突出。其中,青少年时期(12~18岁)需要面临的最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同一性的建立,这是一种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未来要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等稳固且连贯的认识。

尔后,Marcia (1966)突破了结构和现象学方面的研究,在同一性概念中加入了行为学中的可观察因素,把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研究引到了实证研究层面。根据个体在应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时所采用的策略及其结果,玛西亚(1980)以“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为变量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操作化,并提出了四种同一性状态:1) 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指个体对认同问题不做思考或无法解决,对将来的生活方向未能澄清,对各种选择既没有进行探索也没有做出承诺;2) 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指个体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但是在这种认同感的获得过程中并未经历危机,却在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的期望下,非自觉地过早做出了承诺;3) 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指个体正在经历同一性危机,积极地思考有关生活选择的问题,寻求答案,尚且没有具体的承诺,但有将来达成承诺的倾向;4) 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指个体已经体验过同一性危机,通过自身的探索,确立了特定的目标、信仰和价值观的承诺。

在我国研究者对于自我同一性的界定中,朱智贤和林崇德(1998)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通过对各个时间段的自我进行整合,形成了对自我比较清晰的认识,达到一种整体性的感觉。虽然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略有不同,但我们可以通过上述被广泛认可的定义,对自我同一性有较为明晰的了解。

1.2. 无法形成同一性的痛苦

在“自我同一性”的提出者埃里克森(1998)的理论中,自我同一性是由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的,它的形成与发展是持续一生的。个体在面对每个人生发展阶段的危机时,都要重新调整自我,对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发展任务进行整合,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而青少年阶段是个体面临着重大变化的时期,他们的身心迅速发展,所处环境也往往因为升学等诸多原因出现变动。青少年不得不综合过去的生活经验,思索当前关于“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或“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尝试去回答并为自己做出选择,从而获得自我同一性。然而,倘若青少年无法在这一时期对自我形成连续、清晰和完整的认识,则不能够建立起自我同一性,且可能导致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或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陷入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同理,在玛西亚所提出的四种同一性状态中,除了同一性获得以外的三种状态也都给青少年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

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个体长期无法获得认同感,处于漫无目的的混乱水平,最终可能变得压抑和失去自信,也可能导致消极认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成为失败者。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也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在同一性危机里备受煎熬的个体,可能会认为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人都比根本没有认同感要强(Erikson, 1963)。Chandler & Michael (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处于混乱状态的青少年会变得很冷漠,对未来充满了无助感,他们有时甚至会选择结束生命。因此,青少年群体多发心理健康问题,自杀事件也频频发生。

1.3. 家庭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受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而家庭作为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基本社会单元,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3.1. 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民主而不强制的管理方式能够使孩子在自我同一性发展、学业成就、社会性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Maccoby & Martin, 1983)。从父母教养方式来看,溺爱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缺乏对自我认识的探索,也很少为自我实现而努力,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是最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Perosa, Perosa, & Tam, 1996)。而在我国的背景中,王树青(2004)的研究发现,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得分略高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这可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父母教养权威性既对青少年同一性状态有直接预测作用,又以同一性风格为中介对其产生间接影响(王树青,陈会昌, & 石猛,2008)。虽然国内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但研究都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3.2. 家庭的交流方式

家庭交流方式包括个性(individuality)和沟通性(connectedness)两个方面。Cooper等人(Grotevant & Cooper, 1998)指出,对个性与沟通性均有促进作用的家庭气氛,对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其中,个性包括两个维度:自我表现(self-assertion),即提出并交流观点的能力;分离感(separateness),即运用交流的模式来表达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沟通性也包括两个维度:共鸣性(mutuality),对他人观点的敏感和尊重;渗透性(permeability),即对他人观点的开放性。C. Cooper等(1998)研究发现,既鼓励个性发展(即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观点),又鼓励相互沟通的家庭氛围能促进同一性的形成,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探索社交的安全基地。但当沟通性强而个性化弱,青少年常处于同一性早闭;相反,沟通性弱,青少年常常处于同一性扩散(Archer & Waterman, 1988)。

Hauser等人(Hauser et al., 1984)的研究显示,家长如果经常表现出促进行为(如解释、接受),就会比经常表现出限制行为(如批评和贬损)更能促进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此外,能够给予青少年问题解决权利的支持性家庭,其交流方式能够促进个体的同一性沿着健康模式发展(Harter, 1990)。

1.3.3. 青少年与父母的情感质量

有研究发现,生活在温暖幸福家庭的青少年,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度高,得到及时恰到的情感反应,一般能够有较好的发展。亲子关系亲密的家庭环境最能促进青少年自主性的发展(Barber & Olsen, 1997)。对于母子来说,母亲赞同青少年的行为,但对关系的情感质量不满,青少年表现出来最高水平的同一性危机,在母亲报告母子冲突频率较高的家庭中,青少年也表现出了高水平的同一性危机;对于父子来说,父子对彼此的行为和关系质量最不满意时,也表现出了高水平的同一性危机(Paterson, Pryor, & Field, 1995)。从积极角度来看,父亲与孩子建立亲密情感或积极参与能促进孩子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同一性更好的发展(吴国来,钟琼瑶,& 陈韩清,2014)。

1.4.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其他影响因素 1.4.1. 同伴群体

同伴群体是在青少年同一性形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Harter (1990)的研究指出,当青少年的心理内部发生混乱时,同伴群体能够为青少年的同一性发展提供参照。研究发现(Akers, Jones, & Coyl, 1998),在青少年中期相互认同为好朋友的青少年,具有相似的同一性状态以及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许多行为、态度和目标。在同伴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也影响着个体的同一性状态,核心地位的个体在自我同一性混淆状态方面的得分低于边缘地位与孤立地位个体的得分(安秋玲,2008)。

1.4.2. 青春期开始早晚

Berzonsky和Lombardo (1983)的研究表明,有同一性认同危机的青少年,女孩报告她们更早熟,而男孩报告他们更晚熟,早熟女生和晚熟男生由于外表不符合社会期望和社会角色,可能会比其他同龄人面临更多的压力和自我意识的问题,从而影响自己的志向、价值观的探索,更加可能体验到个体和自我确认同一性的危机。而国内的一项研究显示,男生的早熟会增加同一性意识扩散和意识延缓机率,女生的早熟会减少人际早闭和总体早闭机率(张建人,万燕,& 凌辉,2017),早熟男生生理上更符合社会期许,所以给周围人留下心理上也更为成熟的错觉,父母倾向于高估他们的能力,给予其更高的期望。

2.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家庭干预 2.1. 家庭治疗 2.1.1. 家庭治疗概述

家庭治疗是以某个家庭成员的问题作为治疗的介入点,以家庭整体作为单位进行干预,对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方式、交往模式进行干预,进而协助个人和家庭问题的处理。

2.1.2. 基本特征

第一,家庭治疗的中心是整体,并非单个成员。干预的单位是整个家庭,从整体的视角把握问题,觉察个体,协助家庭成员能够承担自身角色,发挥各自的作用。

第二,家庭治疗目标是改变家庭不良的互动关系及沟通模式。家庭治疗关注于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关系、交往方式、家庭功能,这些因素对个体成员的影响等,不同于个案方法。强调理顺家庭关系,改变家庭环境,增强家庭功能,协助个人及整个家庭的成长。

第三,家庭治疗注重此时此刻,不在于挖掘往事,而是细致观察成员间的谈话习惯和空间距离,充分关注治疗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潜在的家庭互动规则。

第四,家庭治疗多反对“治愈症状”,而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改变,个体状况的好转也需依靠各成员的努力和合作,并非朝夕就能解决。

2.1.3. 家庭治疗模式

家庭治疗形成了多种流派,多世代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派家庭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策略派家庭治疗等通过不同的治疗模式进行家庭治疗。后文中我们参考了结构式家庭治疗与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模式、概念、技术、理念设计了我们的干预方案,因此在这里对结构式家庭治疗与萨提亚家庭治疗进行简单介绍。

结构家庭治疗是米纽琴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侧重于家庭结构的重建。米纽琴认为个体患病的症状受到不良家庭结构的影响。在家庭治疗开始前,需探索家庭的结构,改变成员之间经常采取的病态交往方式,重建目标家庭的良性结构,最终彻底消除患者的问题和症状。理论基础包括次级系统及边界理论等。为完善家庭系统结构,达到家庭治疗目的,米纽琴提出治疗过程需把握三个环节:第一,加入,重构家庭结构,治疗师需自我调适然后加入到家庭;第二,评估,绘制家庭结构图,站在系统全面的角度寻找造成不良家庭功能的因素;第三,介入,对象为整个家庭,为重建家庭结构需创造改变的情境,有助于转化家庭系统,重构是主要介入策略。

萨提亚曾师承于卡尔∙罗杰斯,其创建的家庭治疗,被称作“萨提亚家庭治疗”、“联合家庭治疗”、“人本家庭治疗”。她认为个体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给予儿童合适的成长条件,个体就像种子,健康成长。低自尊个体往往使用不一致的沟通姿态,萨提亚将其分为讨好、打岔、责备、超理智四种类型。人本家庭治疗模式的目标在于创建舒适的氛围,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提高察觉和沟通的能力,进行一致性情感和语言沟通,帮助家庭成员树立表里一致的、高自尊的沟通姿态。主要指导理论包括基本三角关系理论、生存姿态理论等。

2.2. 家庭干预综述

不能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出现多种困扰,心理健康问题多发,因此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进行合适的干预很有必要。以往有研究进行了关于青少年种族同一性的干预项目。

“关心非洲” (The Afrocentric)是Whaley和McQueen等人在在他们之前的IROP项目基础上发展形成,关注美国黑人青少年种族同一性(ethnic/racial identity)发展的干预项目。该项目共包含30小时的干预,每周2小时,持续15周。每次干预会以授课或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干预中共涉及到6个话题模块:“文化知识”模块、“同一性发展”模块、“建立公共联系”模块、“自我控制”模块、“社会技能获取”模块以及“学业成就”模块。每个模块的知识讲授结束后,都会有角色扮演、写作练习以及相关的家庭作业。该项目通过“认知–文化”途径,促进黑人青少年种族同一性的达成。

Umaña-Taylor等(2016)的同一性项目(the Identity Project)目标是改变种族同一性认同,一共包含8个阶段。第一阶段会介绍种族、成见和歧视等基本概念。这一项目也用来帮助青少年理解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且使他们了解到群体之间的差异有时比群体内部的差异要小。项目也会增进青少年对美国历史中各个种族及宗教群体的活动的理解,帮助他们理解符号、传统和仪式的活动。最后,在8个阶段中,学生们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促进他们对种族背景的探索(如写家谱,开发一个照片故事板,采访一个同种族背景的人)。

家庭生活经历对青少年自我发展有巨大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交流方式、亲子关系都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密切联系。因此可以通过对青少年家庭进行家庭干预达成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目的。

国外关于亲子沟通的干预研究多是采用团体训练的课程。Brock和Coufal (2002)总结了一些常被应用的团体训练课程,主要包括有做合格父母的系统训练、父母效能训练、行为训练、父母–青少年关系发展训练以及亲和训练等。从这些主要的课程中,他们归纳出了个主要的内容沟通技巧、环境设计技巧、改变孩子、改变家长及改变家庭等。

Design of family therapy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adolescent identit
干预次数 主题 目标 内容
第一次 认识自我同一性: 全新的挑战 1) 使家长和孩子了解 自我同一性的相关知识。 2) 探索孩子目前的同一性状态 3) 确立干预目标 1) 介绍干预方案的基本信息 2) 介绍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影响因素,尤其是与家庭相关的影响因素 3) 与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讨孩子目前处于的同一性状态是怎样的。这个过程要关注孩子的表达。 4) 与家庭探讨通过干预想达到的具体目标。 5) 作业:家庭共同将希望在活动中解决的问题、达成的目标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家中
第二次 认识家庭: 结构和互动 1) 家庭成员明确家庭内部 结构与成员关系 2) 呈现意识下的家庭互动关系, 了解家庭互动模式 1) 家庭成员共同绘制家庭图谱 2) 治疗师向家庭成员介绍萨提亚沟通姿态 3) 让家庭成员通过沟通游戏表演指责、讨好、 打岔混合超理智这四种沟通姿态,并讨论表演感想
第三次 了解彼此: 特点和姿态 1) 使家庭成员了解自己表现出的形象 2) 使家庭成员了解自己的沟通姿态, 并向积极姿态改善 3) 使父母认识教养方式上忽视的问题, 并进行改善 1) 孩子、父、母分别写出自己眼中自己的一些特点和自己眼中其他两人的一些特点。制作三个人的“周哈里窗” 2) 对彼此的认识和差异进行讨论 3) 如产生争议,特别将争议题提出,父母与孩子共同进行讨论 4) 治疗师与父母和孩子一起,根据刚刚的讨论列出沟通姿态 5) 尽量避免消极沟通的使用,使用积极沟通姿态再次进行讨论
第四次 唤醒力量 1) 挖掘家庭独特的优势资源 2) 增加家庭成员的凝聚力、效能感 3) 使家庭成员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1) 家庭成员分别回忆和讲述一件自己感到美好的家庭事件(比如一次很好的沟通交流,一次出行的回忆,一次共同解决问题的经历……) 2) 与家庭成员探讨这些美好记忆中的积极互动模式、沟通技巧 3) 教授家庭成员一些沟通技巧。比如“XYZ”句式表达等。教授一些表达感受的方式,比如共同列举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 4) 强化和巩固家庭成员的收获。 5) 作业:回家后每个人列一张“我的积极资源”列表,写出自己在家庭互动中的优势资源
第五次 面对家庭冲突 1) 让孩子明白,自己可以拥有与父母不同的观点,并鼓励孩子更多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使父母与孩子认真倾听彼此的想法 3) 引导家庭成员对他人想法进行积极的反馈 4) 对上一次学习到的技巧、发觉到的资源进行运用,进一步深入理解,巩固收获 1) 家庭成员共同选择一件生活中未解决的彼此之间的冲突 2) 每位成员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 3) 每位成员表述对自己理解到的其他两位成员的想法、意见 4) 对他人的理解进行积极姿态的反馈 5) 不断重复上述步骤,进行积极姿态沟通的训练,并不断澄清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6) 作业:孩子与父母分别填写家庭教育模式问卷,下一次活动中讲填好的问卷带回
第六次 面对家庭冲突2: 教养方式 1) 帮助家庭成员了解有关教养方式的相关知识 2) 帮助家庭成员了解目前家庭的教养方式 以及目前的教养方式对自己的影响 3) 进一步巩固前几次学习到的沟通技巧 4) 进一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促进父母对孩子的理解 5) 促进家庭对教养方式达成一致 1) 治疗师对问卷中反应出来的教养模式进行解读,并介绍关于教养方式相关知识 2) 了解家庭成员对问卷反应出来的教养方式的感受和想法 3) 对父母和孩子感受到的冲突和差异,进行进一步的积极沟通,表达彼此的期待和感受 4) 对教养方式问题尝试达成一致,并就这个一致的目标,讨论详细的计划
第七次 共同面对困难 1) 鼓励父母更多允许孩子参与到家庭决策中, 尊重孩子的意见 2) 促进家庭亲密,促进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1) 家庭成员选出一位先讲述一件近期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困难,其他成员表达对此的理解和自己的建议,遇到困难的成员对他人的反馈进行再进行反馈。像第五次活动中一样,不断进行积极姿态沟通的训练,不断澄清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不断努力的理解彼此 2) 大家交流上述沟通过程中的感受,总结经验 3) 更换成员,再重复进行第一步骤。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位成员都提出一个自己遇到的困难。 4) 作业:家庭成员共同写一张“我们家的积极资源”列表,写出家庭作为一个团队拥有的优势资源
第八次 面向未来 1) 鼓励孩子对未来进行畅想和探索, 唤醒孩子探索的欲望 2) 进一步促进父母对孩子的开放、理解和支持, 并合理的提出想法和建议 3) 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与父母 期望不同,但是要考虑父母意见制定合理策略 4) 复习冲突情境中的应对方式 1) 孩子和父母分别表述对孩子未来的期待 2) 对表述中的差异进行沟通,仿照前几次活动的形式 3) 关注表述中的相同点, 共同讨论今天的家庭可以为之付出怎样的行动

表1. 青少年同一性家庭治疗干预方案设计

于学兰、孟育群等(1994)通过传授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知识、转变家长观念、对家长进行团体咨询、对学生进行团体及个体辅导等的方法研究了如何改善亲子沟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此外,还有多篇研究进行了亲子关系干预。

美国学者简∙尼尔森博士提出的正面管教家长训练模式是指一套基于阿德勒等人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有效管理和教育孩子的团体干预方法。她认为和善与坚定并行、归属感和价值感、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管教长期有效这四个标准可以培养出有责任感、自律等优良的心理品质。该训练模式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持续6周,主要包括尊重、情绪管理、鼓励、沟通等方面内容。

2.3. 家庭干预方案设计

干预对象:青少年及其抚养者(方案中以父母为例)共同参与。

干预概况:主要采用萨提亚家庭治疗和结构式家庭治疗相整合的治疗模式,共八次干预,每周一次,每次2小时。

干预目标:增进家庭成员间的了解,认识到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促进家庭成员的沟通,帮助父母找到合适的对孩子的教育与交流方式,建立有效的互动模式,鼓励孩子拥有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父母对孩子的观点进行更多的促进性反应。具体干预过程中,视家庭探讨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家庭的优势资源,有所侧重。

具体干预方案:见表1。

文章引用

王嘉莹,朱梦平,徐碧波.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及其家庭干预方法 Adolescent Self-Identity and Family Intervention[J]. 心理学进展, 2018, 08(08): 1090-1097. https://doi.org/10.12677/AP.2018.88131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Akers, J. F., Jones, R. M., & Coyl, D. D. (1998). Adolescent Friendship Pairs: Similarities in Identity Status Development, Behaviors,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3, 178-199. Archer, S. L., & Waterman, A. S. (1988). Psychological Individualism: Gender Differences or Gender Neutrality? Human Development, 31, 65-81.
https://doi.org/10.1159/000275798
Barber, B. K., & Olsen, J. A. (1997). Socialization in Context.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12, 287-315.
https://doi.org/10.1177/0743554897122008
Berzonsky, M. D., & Lombardo, J. P. (1983). Pubertal Timing and Identity Crisi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3, 239-246.
https://doi.org/10.1177/0272431683033006
Chandler, & Michael, J. (2003). Personal Persistence,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Suicide. Hoboken, New Jersey: Blackwell. Grotevant, H. D., & Cooper, C. R. (1998). Individuality and Connectednes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Review and Prospects for Research on Identity, Relationships, and Context. In E. E. A. Skoe, & A. L. von der Lippe (Ed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ce: A Cross National and Life Span Perspective (pp. 3-37, Chapter 17, 218 p.). Florence, KY: Taylor & Frances/Routledge. Harter, S. (1990). Self and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S. S. Feldman, & G. R. Elliott (Eds.),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at the Threshold: The Developing Adolescent (pp. 352-387, Chapter 10, 642 p.).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user, S. T., Powers, S. I., Noam, G. G., Jacobson, A. M., Weiss, B., & Follansbee, D. J. (1984). Familial Contexts of Adolescent Ego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55, 195-213.
https://doi.org/10.2307/1129845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4, 1-103. Marcia, J. E. (1966).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go-Identity Statu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 551.
https://doi.org/10.1037/h0023281
Paterson, J., Pryor, J., & Field, J. (1995). Adolescent Attachment to Parents and Friends in Relation to Aspects of Self-Esteem.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4, 365-376.
https://doi.org/10.1007/BF01537602
Perosa, L. M., Perosa, S. L., & Tam, H. P. (1996). The Contribution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Differentiation to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Females. 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 25, 817-837.
https://doi.org/10.1007/BF01537456
Shaffer, D., & Kstherinekipp. (2009).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埃里克森•A(1998). 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安秋玲(2008). 初中生同伴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 No. 6, 1524-1526. 王树青(2004).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博士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王树青, 陈会昌, 石猛(2008).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发展及其与父母教养权威性、同一性风格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24(2), 65-72. 吴国来, 钟琼瑶, 陈韩清(2014). 父亲忽视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关系: 情绪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与行为研究, 12(3), 333-338. 于学兰, 孟育群, 等(1994). 关于改善亲子关系, 促进少年健康成长的实验研究. 教育改革, No. 4. 张建人, 万燕, 凌辉(2017). 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女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5(2), 363-366. 朱智贤, 林崇德(1988). 儿童心理学史.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