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雪菊为菊科(Compositae)金鸡菊属(Coreopsis)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新疆昆仑山北麓一带生长较多,因其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从昆仑雪菊的化学成分及主要生物活性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昆仑雪菊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昆仑雪菊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昆仑雪菊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Coreopsis tinctoria Nutt., an annual herb, has been grown in the north foot of Kunlun Mountain in Xinjiang province, China. It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due to its excelle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effect against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and hyperlipidemi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tudies on Coreopsis tinctoria Nutt.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based on its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ain 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hopes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邱亦亦1,束 彤2,王茜2,阮 晖1,3,4*
1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2青海省食品检验检测院,青海 西宁
3浙江省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4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浙江 宁波
收稿日期:2020年3月25日;录用日期:2020年4月6日;发布日期:2020年4月13日
昆仑雪菊为菊科(Compositae)金鸡菊属(Coreopsis)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新疆昆仑山北麓一带生长较多,因其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从昆仑雪菊的化学成分及主要生物活性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昆仑雪菊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昆仑雪菊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昆仑雪菊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关键词 :昆仑雪菊,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昆仑雪菊为菊科(Compositae)金鸡菊属(Coreopsis)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 [
早在1956年,日本学者Shimokoriyama [
昆仑雪菊中多酚类物质可分为黄酮类和酚酸类。
昆仑雪菊总黄酮含量很高,达市售杭白菊、贡菊的2~3倍,种类也更为丰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昆仑雪菊中的黄酮类物质作了大量研究 [
景玉霞等 [
昆仑雪菊的黄酮类成分是目前该植物最受广泛研究的成分,一般认为,黄酮是其降血脂、降血压、抗肿瘤、护肝等多项药理活性的重要来源。
酚酸类物质也是雪菊多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发现昆仑雪菊中含有5种酚酸类物质。主要为绿原酸、原儿茶酸以及咖啡酸含氧的衍生物。Yang等 [
植物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醛、酮、醇和芳香族衍生物 [
通过GC-MS,昆仑雪菊挥发油中的具体成分陆续被检测到 [
不过,上述实验中对雪菊中挥发物的定量尚不够精确,此后关于昆仑雪菊中挥发油的成分及其含量又出现更多可参考的数据,Yao等 [
昆仑雪菊的顶状花序中约含有20种脂肪酸 [
皂苷是一类苷元为三萜或者螺旋甾烷类化合物的糖苷,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拥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然而关于昆仑雪菊中皂苷的深入研究报道十分有限。张彦丽等 [
聚炔类物质常见于伞形科、五加科和菊科等植物中,是由多个烯基、炔基组成的链状共轭体系 [
研究表明,昆仑雪菊中含有钠、钾、钙、镁、锌、铜、镍、铬、铁、硒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 [
脂代谢异常已经被研究证实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 [
昆仑雪菊中的聚炔类物质表现出一定的降脂功效,从昆仑雪菊中分离得到的线性聚炔葡糖糖苷金鸡菊苷A和金鸡菊苷E能在不影响3T3-L1脂肪细胞增殖的情况下显著抑制细胞内的脂肪蓄积 [
Liang等 [
总而言之,雪菊中的黄酮、类黄酮以及聚炔类物质能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关键酶、抑制脂肪生成、下调脂肪分化相关蛋白等多个方面起到调节脂代谢、降血脂功效。
研究表明,昆仑雪菊的不同溶剂提取物表现出良好的降血糖活性,其中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可能起到了主要作用。
近来,一些文献报道了昆仑雪菊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张燕等 [
Jiang等 [
Dias等 [
上述实验表明,昆仑雪菊的多种提取物均拥有优异的降血糖活性,其作用机理主要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
昆仑雪菊被认为拥有一定的降血压活性。近来,有研究表明,昆仑雪菊的降血压功效可能是调节钙离子流动、减少氧化应激和调节肾上腺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槲皮素、木犀草素、花旗松素以及α,3, 2'-三羟基-4'-O-β-D-吡喃葡萄糖查耳酮被认为可能是雪菊中发挥降血压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
梁淑红等 [
另一研究表明,昆仑雪菊提取物不仅能降低SHR大鼠的血压和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还能显著改善大鼠心室肥厚的情况,降低血浆内皮素的含量,提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胎的含量 [
王家妮等 [
昆仑雪菊50%乙醇提取物展现出优异的抗氧化活性,在一定浓度下,昆仑雪菊提取物和0.2 g/L~1.0 g/L的抗坏血酸表现出相同的羟基、超氧化物阴离子和DPPH抗氧化能力 [
上述结果都表明,昆仑雪菊拥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昆仑雪菊中的挥发油、聚炔类物质、黄酮类化合物以及酪蛋白等均被报道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的昆仑雪菊挥发油对临床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新生隐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昆仑雪菊挥发油对隐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0.781 μL/mL [
Jia等 [
昆仑雪菊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和酪蛋白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菌功效。昆仑雪菊总黄酮对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青霉以及曲霉都拥有较低的MIC值 [
除了上述功效外,昆仑雪菊还展现出抗凝血活性。明婷等 [
在传统医学中,昆仑雪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有的研究表明,昆仑雪菊含有包括多酚类、皂苷和多糖类、有机酸类、油脂类、聚炔类以及氨基酸在内的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拥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抗菌等多种功效。其中多酚类尤其是黄酮类物质被证明和多种生物活性相关。然而,目前关于昆仑雪菊生理活性的研究仍较初步,涉及昆仑雪菊中单体成分的研究较少,对生理活性发挥机制的研究仍不深入,对活性成分和生理功效的构效关系的研究缺乏。本综述总结的数据和结果不仅展示了昆仑雪菊丰富的生物活性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促使我们认识到对昆仑雪菊进行深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浙江省科技计划(2017C26004),青海省科技计划(2017-ZJ-Y06),西宁市科技计划(2019-Y-09)。
邱亦亦,束 彤,王 茜,阮 晖. 昆仑雪菊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oreopsis tinctoria[J].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20, 09(02): 137-144. https://doi.org/10.12677/HJFNS.2020.92018
https://doi.org/10.1016/0305-1978(85)90068-7
https://doi.org/10.21273/JASHS.137.3.173
https://doi.org/10.1016/j.jff.2014.11.011
https://doi.org/10.1016/j.jff.2015.11.023
https://doi.org/10.1021/jf504289g
https://doi.org/10.1021/ja01558a057
https://doi.org/10.1007/s10600-013-0473-8
https://doi.org/10.3390/molecules21101307
https://doi.org/10.1590/S0102-695X2011005000224
https://doi.org/10.1080/14786419.2015.1041943
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15.01.043
https://doi.org/10.1016/0031-9422(90)87075-6
https://doi.org/10.1080/10286020.2014.996138
https://doi.org/10.1016/j.fitote.2013.03.024
https://doi.org/10.1080/10286020.2016.1157077
https://doi.org/10.1016/j.phytochem.2016.12.023
https://doi.org/10.3892/mmr.2017.6743
https://doi.org/10.1186/1476-511X-13-193
https://doi.org/10.1210/en.2015-1015
https://doi.org/10.1016/j.jep.2010.08.048
https://doi.org/10.3109/13880209.2013.782320
https://doi.org/10.1080/14786419.2018.152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