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扎根于文化之中,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分析和比较了中文和英文中一些表示“喜悦”情感的习语,以及习语产生异同的原因。结果显示,在认知机制和语义表征方面,表达“喜悦”的汉语和英语习语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区别。英汉习语的相似之处是基于相似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相似的生理基础,而不同之处则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多样性。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cultures, reflecti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ways of think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some idioms expressing “happi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well a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idio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expressing “happiness” in terms of cognitive mechanisms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s. The similarities are based on the similar physical world and the similar physiological basis of human beings, while the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China and the West.
习语扎根于文化之中,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分析和比较了中文和英文中一些表示“喜悦”情感的习语,以及习语产生异同的原因。结果显示,在认知机制和语义表征方面,表达“喜悦”的汉语和英语习语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区别。英汉习语的相似之处是基于相似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相似的生理基础,而不同之处则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多样性。
习语,喜悦,认知比较,概念隐喻,概念转喻
Meida Yin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Received: May 19th, 2023; accepted: Jun. 20th, 2023; published: Jun. 30th, 2023
Idioms are deeply rooted in cultures, reflecting different cultures and ways of thinking.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some idioms expressing “happines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well as the reasons behi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idio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certai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 expressing “happiness” in terms of cognitive mechanisms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s. The similarities are based on the similar physical world and the similar physiological basis of human beings, while the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versity of China and the West.
Keywords:Idioms, Happiness, Cognitive Comparison, Conceptual Metaphor, Conceptual Metonym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习语的形式短小精悍,但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知识背景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传统的语义学观点认为,习语具有整体性和固定性的特点 [
国内外学者对习语的研究多集中于习语的结构与功能,关注习语的句法、语义和修辞研究,如李晓莉(2022) [
本文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为主要理论工具,从认知角度对表达“喜悦”的汉语和英语习语进行对比研究,探究汉语和英语习语语义表征的异同和影响表征的因素。本文中英文语料分别来自汉文学网站和英语网络词典The Free Dictionary1。通过比较表示“喜悦”的中文和英文习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语表达背后的认知、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
概念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基于相似性而开展的单向映射,这一理论由乔治–莱可夫和马克–约翰逊率先提出,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隐喻》一书中写道,“我们普通的概念系统,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本质上是隐喻的” [
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即载体,在同一领域或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中为另一个概念实体,即目标,提供心理上的访问通道 [
“喜悦”,作为人类最常见的情感之一,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反映在我们的语言中通常会借助我们的隐喻性思维,以更为具体的概念来表示。本文从汉文学网站中收集到表“喜悦”的习语54个,从英语网络词典The Free Dictionary收集习语共45个。这些习语的认知表征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喜悦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还可以在生理上表现出来,在语言上传递出来 [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乔治–莱可夫和马克–约翰逊表明喜悦与向上的方向有关。“喜悦是向上的(HAPPINESS IS UP)”这一概念是有生理基础的:下垂的姿势通常伴随着悲伤和抑郁,直立的姿势伴随着积极的情绪状态 [
在中文中,相关的习语表达有“兴高采烈”、“蹦蹦跳跳”、“兴致勃勃”、“神采飞扬”等。
在英语中,有诸如“kick up your heels”,“have one’s chin up”,“with your tail up”,“whoop it up”,“cheer up”,“walk on air”,“over the moon”,“in seventh heaven”,“on cloud nine”,“on top of the world”等表达。
在英汉民族中,喜悦等积极情绪都与向上的方向有关,反映到语言中,则有“up”、“over”、“on”“高”、“勃勃”、“飞”等表达。
在理解情感这一抽象概念时,我们常常将自身比作一个容器,而将情感具象为容器中的液体。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我们往容器中倒水时,在有限的空间里水的高度会不断上升,直到填满容器,若继续往里面灌水,水便因过满而溢出。而我们对情绪的感知跟这一体验很相似,当我们感到喜悦时,血液循环加速,随着程度的加深会逐渐填满人体这个“容器”,情绪过多,超出人体能承受的范围,情绪便会溢出。我们基于日常经验将情绪这一复杂而抽象的概念用具体而简单的事物表达出来,也就是将其隐喻化。“喜悦是容器中的液体”这一概念隐喻在中英文习语中都有反映。
中文中有“喜出望外”、“满怀欣喜”、“满心欢喜”等,英文中有“burst with joy”、“full of joys of spring”等表达
食品和饮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又饿又渴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烦躁不安,因为我们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没有食物和饮料的营养,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就不能很好地运作。相反,当我们有足够的食物和饮料时,我们会感到快乐和满足,前者为因,后者为果。在中英文语言表达中常以食物饮料等满足人们感官需求的事物代表喜悦,即原因代结果。
在中文中,相关的习语有“酒足饭饱”、“美味佳肴”、“津津有味”、“大快朵颐”等等。
在英语中,有诸如“beer and skittles”,“bread and circuses”,“cakes and ale”,“a bowl of cherries”,“the cherry on the cake”,“forbidden fruit”等表达。
喜悦是表示愉悦的身体感觉或状态,它在语义上总是由行为、生理或表达反应来表示,这些都是喜悦的具体概念转喻 [
在汉语中,相关的习语有“容光焕发”、“红光满面”、“满面春风”、“眉飞色舞”、“喜眉笑眼”、“和颜悦色”、“眉开眼笑”、“开眉展眼”。
在英语中,有“be tickled pink”,“grin from ear to ear”,“grin like a Cheshire cat”等表达。
当我们感到喜悦时,除了有面部表情的变化,还会有相应的肢体运动,比如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跳跃、拍手、唱歌或跳舞。在语言中往往通过凸显有形而具体的肢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因此,中英文中有许多习语表达用身体动作来代表喜悦。
中文有“手舞足蹈”、“欢欣鼓舞”、“拍手称快”、“抚掌大笑”、“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等习语表达。
在英语中,有“jump with joy”,“dance for joy”,“push the boat out”,“paint the wall red”,“weep for joy”、“leap for joy”、“kick up your heels”等等。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是由人们对物质世界的经验与认知共同决定的,语言反映一个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由于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中文和英文中表达“喜悦”的习语之间也有差异。
尽管中文和英文的“喜悦”习语都将情感状态与向上的方向联系起来,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古代东方稳固保守的农业文明和西方自由开放的工商业文明分别造就了英汉民族含蓄稳重和自由开放的民族性格,并对英汉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英语中,喜悦不仅是向上,而且是离开地面,上升到非常高的地方,如“over the moon”,“in seventh heaven”,“in cloud nine”,“on top of the world”等。西方人崇尚自由,性格开放,敢于且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们的情绪表达往往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而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不擅长也不被鼓励过于表露自己的情感,且因汉民族崇尚谦虚的品格,即使中文不断地借用英文的表达方式来丰富自身语言,但如果以“九霄云外”,“世界之巅”这样的表达来形容喜悦的心情,会给人一种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贬义含义。
在表达喜悦的习语中,英汉语言中都有一些动物隐喻。在英语中,人被类比为“狗”、“猫”、“鸟类”、“跳蚤”等动物,而人的快乐往往被映射为动物做它们喜欢的事情或它们对快乐的反应,如“a dog with two tails”, “a cat that got the cream”,“happy as a pig in mud”,“happy as a clam”,“merry as a grig”,“be a box of bird”,“happy as a flea in a doghouse”。但在中文中,这样的表达很少见,因为在汉民族的文化中,狗和猪是卑鄙、混乱和懒惰的象征,这在中文习语中体现为“狗仗人势”、“猪狗不如”、“狗眼看人低”等带有强烈贬义的习语。在汉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里,人是比动物优越的,以动物喻人的习语往往带有贬义,所以在汉语中,以动物的反应隐喻“喜悦”的习语并不多见。
尽管当人们真正感到高兴时,面部表情的变化是普遍且相似的,但不同的语言关注的细节不同。在中文中,眉毛的变化是焦点,常有像“眉飞色舞”、“喜眉笑眼”、“眉开眼笑”、“横眉吐气”、“喜上眉梢”这样的表达方式。当人感到开心和放松时,眉头会得到舒展,而当人感到紧张和难过时,眉头会紧蹙。汉民族重视对眉毛变化的捕捉,而英语民族则很少将眉毛的变化与情绪的改变联系起来。
物质世界和人类生理上的相似是中英文习语表达相似的基础,也是英汉母语者相互理解和沟通的保障,而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则是习语表达产生差异的原因,是语言多样性的根本。
人类有着相似的身体结构和基本感官,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物质世界中。从解剖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来看,外界事物刺激神经系统产生多巴胺等化学物质,从而帮助人类产生快乐和悲伤等情绪。像通过考试、得到工作或吃到美味的食物这样的刺激在人类中很普遍,且可以使人感到快乐。身体和精神上的相似经历成为情绪习语表达中相似性的基础。
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说法,直立的姿势与积极的情绪相对应,这种生理上的共性说明了喜悦的方向性隐喻是向上的。当我们感到快乐时,我们的身体似乎更轻盈,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要跳跃或跳舞,这就产生了一种联想,即快乐与向上的方向有关。另外,当我们看到或享用食物和饮料时,这种感官上的刺激会激发我们积极的情绪,我们会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满足了我们的基本需求,使我们保持活力。因此,“喜悦”这一情感与食物和饮料之间的某些关联,通过概念隐喻和转喻反映在语言中。
此外,当我们感到喜悦时,我们相同的生理特征决定了我们会产生类似的面部表情,如脸颊和唇角上扬,以及相似的肢体动作,如拍手和跳跃。这些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代表着情绪状态,而在语言中人们往往用这些比较具象的动作用来代指喜悦的情绪。
语言深植于文化之中,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语言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人更加矜持和含蓄,而西方国家的人也在自己文化的滋润下更加外向和直接。这一性格特征直接作用于语言表达上,即西方人更善于表露情感,中国人则更为含蓄内敛。这一点在概念隐喻“喜悦是向上”中的中英文习语表达中可以体现出来。
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所以中国人更喜欢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动物,如水牛和马,而不是吃得多、对农业发展毫无用处的狗。此外,当中国人想到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狗在有权势的人的保护下,扬眉吐气、吠叫甚至攻击人的形象。所以狗经常被用于贬义,用以形容某人卑鄙、可鄙和势利。然而,起源于游牧文明的西方人发现,狗敏捷灵活,嗅觉敏锐,有助于追踪猎物。他们认为,狗是忠诚的,会一直陪伴着主人。渐渐地,狗被视为家庭成员,在西方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动物的不同内涵是由地理因素和文化演变造成的,这反映在语言,特别是习语中。在英语中,狗和猪等动物并不是比人类劣等的生物,没有贬义的文化内涵,因此他们在语言中会将人类比作猪狗,但在中国文化中,人比其他动物更优越,而狗和猪更是卑鄙、混乱和懒惰的象征,因此在表达积极情绪的中文习语中很少有动物隐喻。
中国人喜欢用眉毛和眼睛形状的变化来表达快乐,因为在中国,眉毛的运动是面部表情变化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
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基本认知机制对汉语和英语表达喜悦的习语进行了比较。文章发现相似的习语表达来自于物质世界的相似性和生理上的共性,而不同的习语表达则主要源于文化的多样性。“喜悦是向上的”、“喜悦是容器中的液体”、“喜悦是食物和饮料”等是中英文共存的概念隐喻,而“面部表情代表喜悦”和“身体动作代表喜悦”是两个民族共有的概念转喻。受到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喜悦是上升到高处”和“喜悦是动物的反应”则更多地出现在英语中,而中国人更注重眼睛和眉毛的变化,以传递“喜悦”的情感。对喜悦的习语表达进行认知比较,有助于揭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概念化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习语产生的底层逻辑,从而促进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学习。
殷美达 . 英汉表“喜悦”习语的隐喻转喻认知对比分析A Cognitive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Expressing “Happ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06): 2712-271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