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孤独感的影响,并考察了性别、年级等因素在孤独感和体育运动上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北京市某高校收集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509份。使用UCLA孤独量表、国际体力活动调查问卷(IPAQ)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逐步回归、曼–惠特尼秩和检验。经过研究得出,73.1%的被试大学生感到孤独,其中37.1%感到严重孤独;高运动量的大学生占比较少;体育运动的性别差异显著(P < 0.01),男性大学生运动量更多;孤独感的感情状况差异显著(P < 0.01),单身大学生更孤独;而孤独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 > 0.05);体育运动的年级差异显著(P < 0.05),大一至大三学生运动量递减;体育锻炼对孤独感的负向影响显著(B = −0.001, P < 0.01)。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ies on loneliness and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in loneli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nd grad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t a university in Beijing, and a total of 50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d 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 were used for the surve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Mann-Whitney U test,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process the data by SPSS 25.0. The study found that 73.1% of college stu-dents felt lonely, with 37.1% experiencing severe loneliness. A smaller propor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gaged in high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physical activities was significant (P < 0.01), with male college students engaging in more physical activiti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oneliness based on relationship status (P < 0.01), with single person feeling lonelier.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and loneliness (P > 0.05). The grade difference in physical activities was significant (P < 0.05), with the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decreasing from freshman to junior students. Additionally, physical activities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loneliness (B = −0.001, P < 0.01).
本文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孤独感的影响,并考察了性别、年级等因素在孤独感和体育运动上的差异。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北京市某高校收集数据,共收回有效问卷509份。使用UCLA孤独量表、国际体力活动调查问卷(IPAQ)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逐步回归、曼–惠特尼秩和检验。经过研究得出,73.1%的被试大学生感到孤独,其中37.1%感到严重孤独;高运动量的大学生占比较少;体育运动的性别差异显著(P < 0.01),男性大学生运动量更多;孤独感的感情状况差异显著(P < 0.01),单身大学生更孤独;而孤独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 > 0.05);体育运动的年级差异显著(P < 0.05),大一至大三学生运动量递减;体育锻炼对孤独感的负向影响显著(B = −0.001, P < 0.01)。
大学生,孤独感,体育锻炼
Bingrui Shi, Jiahao Lou, Xuda Li
College of Scienc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Received: Oct. 9th, 2023; accepted: Dec. 7th, 2023; published: Dec. 13th, 2023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physical activities on loneliness and examines the differences in loneli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ies based on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nd grad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t a university in Beijing, and a total of 509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The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d 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 (IPAQ) were used for the surve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Mann-Whitney U test,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process the data by SPSS 25.0. The study found that 73.1% of college students felt lonely, with 37.1% experiencing severe loneliness. A smaller propor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gaged in high levels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physical activities was significant (P < 0.01), with male college students engaging in more physical activitie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oneliness based on relationship status (P < 0.01), with single person feeling lonelier.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ender and loneliness (P > 0.05). The grade difference in physical activities was significant (P < 0.05), with the 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 decreasing from freshman to junior students. Additionally, physical activities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loneliness (B = −0.001, P < 0.01).
Keywords: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Physical Activities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beplay安卓登录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大学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在人们收获知识的同时,孤独亦是大学生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大学生的感情问题、升学问题、家庭变化都会导致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在COVID-19流行期间,我国实行封控政策;大流行早期的研究发现,这种社会限制导致学生孤独感增加,特别是对一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影响 [
孤独导致一系列的精神功能障碍或心理社会风险因素,包括引起肥胖、血压升高、免疫力下降 [
孤独受很多变量影响,睡眠质量、饮食质量、音乐氛围 [
大学生群体的孤独感较高,但对他们的研究相对较少;在现有的文献中,一些人口学变量上的问题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本文亦在研究COVID-19流行过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同时探讨年级、性别之间的孤独感与体育运动是否存在差异。
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考虑到大四学生离校实习,在北方工业大学大一至大三学生中发放523份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09份。其中,男性学生199人,占比39.1%,女性学生310人,占比60.9%;学生年龄介于18~23岁;大一学生263人,占比51.7%,大二学生160人,占比31.4%,大三学生86人,占比16.9%。
孤独一般被定义为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期望值与实际值存在差异时所感受到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本文使用UCLA孤独量表的中文版本对孤独感进行测量。该表对罗素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感量表(第三版)进行修改翻译,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测量孤独感的工具之一,并在中国的青年中显示出良好的信度和有效性 [
本次测试中的克朗巴赫α值为0.905,KMO = 0.918,拟合效果令人满意。
IPAQ问卷是一款针对18~65岁成年人的体力活动问卷,它通过被测者回忆过去一周来在不同运动等级下运动的时间与频次,通过方程式 [
该量表在国内应用广泛,在大学生群体中的重测信度和效度良好。
基本使用方法为:第一步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清理,剔除异常值。第二步对数据进行截断,如果某种强度的体力活动一天进行时间超过3个小时,则重新编码为180分钟。第三步计算代谢当量(MET-min/w),公式为该体力活动对应的MET赋值 × 每周进行该体力活动频率(天数) × 每天进行该体力活动时间(分钟),3种强度相加及为总代谢当量(体育活动水平)。其中,步行赋值3.3,中等强度赋值4.0,高等强度赋值8.0。第四步将代谢当量数值分为三组,高运动量(至少3000 MET-min/w)、中运动量(至少600 MET-min/w)、低运动量(不符合“高运动量”或“中运动量”的答题者)。
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通过SPSS 25.0进行描述统计、偏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运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测量性别差异,采用克鲁斯卡尔–沃利斯检验考察变量间年级差异。引用的所有显著性水平均为双侧,P < 0.05被认为具有统计显著性。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总共有8个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并且第1个公因子的解释率为23.6% < 40%,证明实验中的共同方法偏差可以接受。
UCLA (孤独) | 不孤独 | 低度孤独 | 中度孤独 | 严重孤独 |
---|---|---|---|---|
(≤35) | (36~41) | (42~46) | (≥47) | |
137 | 87 | 96 | 189 | |
26.9% | 17.1% | 18.9% | 37.1% |
表1. UCLA孤独量表的描述统计
对UCLA孤独量表的总分进行分级后,结果如表1所示。73.1%的被试大学生感到孤独,其中37.1%感到严重孤独。可见大学生的孤独问题十分普遍,且一些学生存在较重的心理问题。
IPAQ (MET-min/w) | 低运动量 | 中运动量 | 高运动量 |
---|---|---|---|
(≤600) | (600~3000) | (≥3000) | |
49 | 372 | 88 | |
9.6% | 73.1% | 17.3% |
表2. 国际体力活动调查问卷的描述统计
大学生体育运动情况如表2所示。体力活动水平低等、中等、高等的比例分别为9.6%、73.1%、17.3%。可见高运动量的大学生占比较少。一项针对25,125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五成大学生每周运动不足三次,其中每周运动一次的占比22.06%,每周运动两次的占比26.13%;可以说很多同学没有养成好的运动习惯,而没有好的运动习惯就很难拥有健康的身心,肥胖、焦虑等问题便会出现。
大学生运动量少的这一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9年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指出,要强化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监测和评估干预,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确保高校学生体育课时,丰富高校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和内容。
本节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它不依赖于总体分布类型,目的是检验两个总体的均值是否有显著的差别(两组样本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检验结果如表3、表4所示。
性别 中位数 | Mann-Whitney检验统计量Z值 | P | ||
---|---|---|---|---|
男(n = 199) | 女(n = 310) | |||
IPAQ | 1813.0 | 1411.5 | −4.353 | 0.000 |
孤独感 | 45.0 | 42.5 | −1.717 | 0.086 |
表3. 性别与体育锻炼、孤独感的Mann-Whitney U检验
由表3可知,孤独感的检验统计量Z = −1.717,精确概率P = 0.086 > 0.05,在α = 0.05的检验水平下差异不显著;这得到了其他研究的支持 [
研究中发现(表3),体育锻炼的检验统计量Z = −4.353,精确概率P < 0.01,在α = 0.01的检验水平下男女之间的运动差异显著,综合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可知,男性大学生运动量更多。这可能是因为男女身体结构不同、社会对体育的刻板印象、消费文化中对男女长相的隐喻造成的 [
感情状况中位数 | Mann-Whitney检验统计量Z值 | P | ||
---|---|---|---|---|
恋爱中(n = 114) | 单身中(n = 395) | |||
孤独感 | 41 | 44 | −2.163 | 0.009 |
表4. 感情状况与孤独感的Mann-Whitney U检验
由表4可知,孤独感的检验统计量Z = −2.163,精确概率P < 0.01,在α = 0.01的检验水平下孤独感的感情状况差异显著,且单身大学生更加孤独。有研究表明 [
Kruskal-Wallis检验是Mann-Whitney U检验的扩展,同样不受总体分布的限制,常被用于检测多个独立样本是否来自同一分布总体。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将所有的样本合并,按照升序排列,获取每个数据的秩;然后求出每组样本的平均秩。如果平均秩出现较大差别,则可以认为两组样本所属的总体差异显著。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您的年级 中位数 | Kruskal-Wallis检验统计量H值 | p | |||
---|---|---|---|---|---|
大一(n = 263) | 大二(n = 160) | 大三(n = 86) | |||
IPAQ | 1710 | 1466 | 1377 | 12.542 | 0.014 |
表5. 年级与体育锻炼的Kruskal-Wallis检验
由表5可知,Kruskal-Wallis检验的H统计量H = 12.542,近似概率P < 0.05,在α = 0.05的检测水准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育运动的年级差异显著;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知,大一至大三学生运动量递减。大一大二学生都有规定的体育课程以及学时,同时学校还使用运动App规定学生课余锻炼量,使得低年级学生运动量较多。而大三学生没有体育相关课时,同时专业课时较多,体育运动时间少;可见大学生的运动自主性较低,受课业压力影响大。
偏相关分析是在控制其他变量的线性影响的条件下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偏相关系数为正时表示两个变量呈正相关,而偏相关系数为负则表示呈负相关。
变量 | M ± SD | 孤独感 | 体育锻炼 | 年龄 |
---|---|---|---|---|
孤独感 | 43 ± 10.05 | 1 | −0.14 | 0.009 |
体育锻炼 | 1573 ± 1204.65 | 1 | 0.025 | |
年龄 | 19.43 ± 1.09 | 1 |
表6. 体育锻炼、年龄与孤独感的偏相关分析结果
采用偏相关分析,控制性别、年级、感情状态之后评价孤独感、体育锻炼、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由表6可知,孤独感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系数为−0.14,且在P为0.01水平上呈显著性影响,表明孤独感与体育锻炼之间具有负相关性;同时年龄与孤独感、年龄与体育锻炼P值大于0.05,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选择孤独感值为因变量,以体育锻炼IPAQ值、感情状态、年级为自变量,利用逐步回归法建模。
逐步回归分析是一种逐步引入自变量的方法,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就对原来的自变量逐个进行检验,去除偏回归平方和不显著的自变量,直到所有选入的自变量都显著为止,得到最佳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经过逐步回归法筛选出IPAQ值、感情状态两个自变量,建立了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
R | R Square | Durbin-Watson | |
---|---|---|---|
模型 | 0.179 | 0.032 | 1.931 |
表7. 模型摘要
变异来源 | 平方和 | 自由度 | 均方 | F | 显著性 |
---|---|---|---|---|---|
回归 | 1530.845 | 2 | 765.423 | 7.783 | 0.000 |
残差 | 49761.929 | 506 | 98.344 | ||
总计 | 51292.774 | 508 |
表8. 模型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变量 | B | SE | t | P | TOL | VIF |
---|---|---|---|---|---|---|
(常量) | 39.524 | 2.095 | 18.870 | 0.000 | ||
IPAQ | −0.001 | 0.000 | −2.792 | 0.005 | 0.994 | 1.006 |
感情状态 | 2.718 | 1.057 | 2.571 | 0.010 | 0.994 | 1.006 |
表9. 模型系数检验结果
表7、表8、表9为模型检验结果。结果表明,自变量的VIF小于10,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F = 7.783 > F0.01(2,506) = 0.198,P < 0.01;在F检验中拒绝原假设,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即该回归模型能有效预测因变量;回归方程如下:
孤 独 感 = 39.524 − 0.001 * IPAQ + 2.718 * 感 情 状 态 (1)
由表9可知,感情状态(B = 2.718, P = 0.010)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同时体育锻炼(B = −0.001, P < 0.001)对孤独感呈显著的负向影响,运动少的大学生容易孤独,这与前人的研究相符。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们的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提高人们的兴奋性,从而改善人们的焦虑情绪。同时,在运动中,参与者还可以认识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扩展交际圈,减少孤独。此外,体育运动可以分散参与者对学习生活中焦虑时期的注意力,转移患者的情绪中心,提供一个健康的发泄情绪的平台,减少孤独。因此,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我们的数据可以看出,70%以上的大学生感到孤独,孤独已经成为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孤独感的感情状况差异显著,单身大学生更感到孤独。
同时,性别与年龄在孤独感上不存在差异,而在体育运动中男性运动量高于女性。为提高女性的体育锻炼量,进而增强女性的整体素质与社会地位,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提高女性体育教师的占比;第二,在开展竞争性体育运动的同时,组织策划非竞争性的运动;第三,在校园内建设非对抗性运动的相关场地;第四,在大球类项目中组织男女混合比赛;第五,在开展男性化运动(如篮球、足球等)运动的同时,组织一些中性化运动(如网球、排球、射箭、台球)和女性化运动(如瑜伽、舞蹈、啦啦操);同时,营造运动氛围,允许学生自行组织参与相关运动。
研究中还发现,体育锻炼对孤独感的负向影响显著,运动少的大学生容易孤独。同时,大学生运动量整体较少,大一至大三学生的运动量呈现递减态势。可见随着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运动量减少。为此,学校应加大对体育课的重视,提供相关基础设施让大学生更好地开展相关运动。同时,动态监测学生的心理情况,在尊重学生隐私的情况下定期开展心理评估测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亦可采取体育运动等形式对孤独患者进行治疗。
施秉睿,娄佳豪,李徐达. 大学生体能锻炼与孤独感的关系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ies and Loneli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J]. 统计学与应用, 2023, 12(06): 1574-1580. https://doi.org/10.12677/SA.2023.126160
https://doi.org/10.3389/fpubh.2021.679178
https://doi.org/10.1097/00006842-198401000-00003
https://doi.org/10.1177/174569161456835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med.1000316
https://doi.org/10.1111/acps.12690
https://doi.org/10.1016/j.gerinurse.2022.07.006
https://doi.org/10.1097/MD.0000000000012373
https://doi.org/10.1007/s12144-015-9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