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the Pro-Social Behavior of Social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social behavior of social correctional personnel, to help social correctional personnel better integrate into society, and to provide psychology-related suggestions and programs for social correctional work. Using the Social Exclusion Experience Scale, the Pro-Social Behavior Tendency Scale and the Self-Esteem Scale, a sample of 160 community correctional officers from the Justice Institute were selected for questionnaire collection. SPSS 23.0 was used to conduc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while mediation effect test was conducted on the data using SPSS macro program PROCESS 3.5.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1) social exclusi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pro-social behavior and self-esteem (r = −0.35, p < 0.01), and pro-social behavior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esteem (r = 0.24, p < 0.01); 2) self-esteem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level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al officers (t = 2.22, p < 0.05); 3) self-esteem partially mediat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social exclus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social exclusion can both directly and negatively predict pro-social behavior of community corrections personnel and indirectly affect pro-social behavior through the partial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Social Rejection
社区矫正制度起源于欧美地区,并于上个世纪末盛行全世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人员置身于所处社区内执行,并由专门的国家机关以及社会志愿者和相关社会团体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社区矫正人员的自尊心,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甚至仇视社会的心理,最终导致他们减少社会参与和亲社会行为,甚至可能造成社矫人员再犯罪。因此,如何帮助社矫人员更好的融入社会是当今重要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有学者提出“社会排斥”的概念,这对社矫人员产生亲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但已有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少。所以本研究从社矫人员体会到的社会排斥出发,在对社矫人员自尊基本水平有一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社矫人员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旨在达到促进社矫人员更好的融入社会,以及为社矫工作提供心理学相关建议和方案的研究目的。
国内外对于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国内心理学者
亲社会行为在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根据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有益效应,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环境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尊是一个人总体的自我评价或者自我价值的感觉,它是影响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个体重要的心理资源。自尊指的是个体的一种稳定的自我情感能够保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社会适应功能,并影响个体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自尊受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个人因素、同伴关系、社会支持、社会比较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四川省两所司法所160名社区矫正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24份,有效回收率为77.5%。在142名调查者中,男性119人(83.8%),女性23人(16.2%);户籍为城镇52人(36.4%),农村90人(63.4%);年龄18~30岁38人(26.8%),31~50岁85人(59.9%),≥51岁19人(13.4%);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19人(13.4%),初中54人(38.0%),高中41人(28.9%),本科及以上28人(19.7%)。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社区矫正人员与社会排斥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充分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现状并整理出社会排斥、亲社会行为和自尊三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选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社会排斥体验量表和自尊量表对社区矫正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选用
选用
选用
在未进行调查的前阶段,先与本地社区矫正机构取得联系,总体了解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总体人数、地区分布情况、性别情况和基本犯罪类型等。在获得在场的社区矫正人员知情同意后进行问卷发放与收集。
将回收的有效问卷经过仔细筛查核对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再次校对后录到SPSS 23.0中。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此外,本研究基于Hayes的研究,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 3.5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考虑到本次问卷收集数据可能会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所以本研究对此次有效数据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法,检验所有项目的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41个项目中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共有9项,且第一个公因子对总变异量的解释率为23.84%,小于40%,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因此,本研究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本次调查研究社区矫正人员总人数为142人。总体年龄分布在18~64岁之间(M = 37.78, SD = 10.35),大多数集中于31~50岁,在50岁以上的人占比较少;其中男性人数居多,女性人数占少部分;其中大部分人为农村户籍,少部分人为城镇户籍;文化水平程度多数处在初中层次,少数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具体分布情况见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社会排斥、亲社会行为和自尊进行人口学变量分析,结果如
人口统计学特征 |
人数 |
百分比 |
|
性别 |
男 |
119 |
83.80% |
女 |
23 |
16.20% |
|
年龄 |
青年(15~30岁) |
38 |
26.76% |
中年(31~50岁) |
85 |
59.86% |
|
老年(50岁以上) |
19 |
13.38% |
|
户籍 |
城镇 |
52 |
36.62% |
农村 |
90 |
63.38% |
|
文化水平 |
小学及以下 |
19 |
13.38% |
初中 |
54 |
38.03% |
|
高中 |
41 |
28.87% |
|
专科/本科及以上 |
28 |
19.72% |
人口学变量 |
人数 |
社会排斥( ) |
亲社会行为( ) |
自尊( ) |
|
性别 |
男 |
119 |
12.86 ± 4.91 |
81.07 ± 13.79 |
26.61 ± 5.43 |
女 |
23 |
12.52 ± 5.43 |
81.26 ± 15.11 |
26.22 ± 6.93 |
|
t值 |
0.295 |
−0.061 |
0.253 |
||
户籍 |
城镇 |
52 |
12.69 ± 4.71 |
81.65 ± 13.87 |
27.98 ± 5.70 |
农村 |
90 |
12.87 ± 5.15 |
80.78 ± 14.08 |
25.71 ± 5.52 |
|
t值 |
−0.200 |
0.359 |
2.332* |
||
年龄 |
18~30岁 |
38 |
11.87 ± 3.08 |
79.79 ± 11.98 |
25.47 ± 4.84 |
31~50岁 |
85 |
12.96 ± 5.39 |
80.47 ± 14.46 |
26.93 ± 6.07 |
|
≥51岁 |
19 |
13.95 ± 6.00 |
86.53 ± 14.86 |
26.95 ± 5.36 |
|
F值 |
1.220 |
1.706 |
0.919 |
||
文化程度 |
小学及以下 |
19 |
11.89 ± 5.02 |
82.00 ± 16.88 |
26.32 ± 7.10 |
初中 |
54 |
13.63 ± 5.57 |
81.30 ± 14.12 |
25.81 ± 5.39 |
|
高中 |
41 |
13.05 ± 4.96 |
79.39 ± 13.98 |
26.98 ± 4.96 |
|
本科及以上 |
28 |
11.46 ± 3.36 |
82.61 ± 11.79 |
27.46 ± 6.22 |
|
F值 |
1.428 |
0.339 |
0.627 |
注:*p < 0.05,**p < 0.01 (下同)。
变量 |
M |
SD |
亲社会行为 |
3.53 |
0.61 |
情绪性的 |
3.39 |
0.76 |
依从的 |
3.76 |
0.83 |
利他的 |
3.44 |
0.69 |
公开性的 |
3.23 |
0.82 |
匿名性的 |
3.71 |
0.75 |
紧急性的 |
3.79 |
0.76 |
社会排斥 |
1.60 |
0.62 |
拒绝 |
1.82 |
0.77 |
忽视 |
1.38 |
0.58 |
自尊 |
2.63 |
0.46 |
变量 |
t |
df |
SD |
差分的95%置信区间 |
|
下限 |
上限 |
||||
社会排斥均分(检验值 = 4) |
−45.95** |
141 |
−2.40 |
−2.50 |
−2.30 |
亲社会均分(检验值 = 4) |
10.33** |
141 |
0.53 |
0.43 |
0.63 |
自尊均分(检验值 = 2.5) |
3.33* |
141 |
0.13 |
0.05 |
0.21 |
使用单样本T检验来检验各变量总均分与理论中数的差异,
对社矫人员社会排斥、亲社会行为和自尊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
采用SPSS 23.0及PROCESS程序,重复抽样5000次,检验自尊在社会排斥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如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1.社会排斥 |
1 |
||||||||||
2.拒绝 |
0.938** |
1 |
|||||||||
3.忽视 |
0.889** |
0.677** |
1 |
||||||||
4.亲社会行为 |
−0.352** |
−0.316** |
−0.332** |
1 |
|||||||
5.情绪的 |
−0.176* |
−0.169* |
−0.152 |
0.818** |
1 |
||||||
6.依从的 |
−0.323** |
−0.291** |
−0.303** |
0.674** |
0.379** |
1 |
|||||
7.利他的 |
−0.318** |
−0.256** |
−0.340** |
0.861** |
0.693** |
0.437** |
1 |
||||
8.公开的 |
−0.118 |
−0.097 |
−0.123 |
0.782** |
0.663** |
0.414** |
0.654** |
1 |
|||
9.匿名的 |
−0.399** |
−0.385** |
−0.340** |
0.820** |
0.551** |
0.632** |
0.613** |
0.421** |
1 |
||
10.紧急的 |
−0.382** |
−0.341** |
−0.363** |
0.771** |
0.495** |
0.601** |
0.569** |
0.477** |
0.657** |
1 |
|
11.自尊 |
−0.224** |
−0.205* |
−0.207* |
0.243** |
0.180* |
0.103 |
0.270** |
0.153 |
0.197* |
0.224** |
1 |
回归方程 |
整体拟合指数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R |
R2 |
调整后R2 |
F |
β |
t |
亲社会行为 |
社会排斥 |
0.352 |
0.124 |
0.118 |
19.802** |
−0.352 |
−4.450** |
自尊 |
社会排斥 |
0.224 |
0.050 |
0.044 |
7.422** |
−0.224 |
−2.724** |
亲社会行为 |
自尊 |
0.390 |
0.152 |
0.140 |
12.497** |
0.173 |
2.161* |
社会排斥 |
−0.313 |
−3.908** |
项目 |
效应值 |
Boot标准误 |
Boot CI下限 |
Boot CI上限 |
相对效应值 |
总效应 |
−0.343 |
0.077 |
−0.496 |
−0.191 |
|
直接效应 |
−0.305 |
0.078 |
−0.460 |
−0.151 |
88.92% |
间接效应 |
−0.038 |
0.024 |
−0.1024 |
−0.0026 |
11.08% |
根据本研究调查得出,社会矫正人员的社会排斥程度较低、亲社会行为程度较高、自尊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社会矫正人员社会排斥程度较低,与
随着社会矫正工作的开展,工作重心也越来越注重社矫人员的心理成长,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的社矫人员相比于之前也较少,个体对我自我评价也较高,因此更易表现出较高的亲社会行为。总体来说,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排斥、亲社会行为、自尊三个变量水平较好,其心理状态基本与常态人群相同(
经过本研究的发现,社会排斥对社区矫正人员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表明社会排斥会降低社区矫正人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支持了假设一,并且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如
本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行为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该结论与
自尊在社会排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支持了研究假设二。根据
本项目为四川省犯罪防控中心“基于领悟社会支持促进社矫人员融入社会的心理矫治技术研究(FZFK23-08)”阶段成果。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