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and Pathway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ourses.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health education, due to the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formaliz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lack of innovation in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 inability of teachers and textbook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and difficulty in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identified issues, the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olutions, such as creating learning contexts and establishing a generative health education cont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improve their health literacy; enri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forms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students’ health literacy;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health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These measures have reference value to a certain extent.
Health Education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年版指出要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并将健康教育内容做了细化
学校体育中健康教育全方位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习得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与运动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情况总体上虽有改善,但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握力水平下降等问题仍需解决
无论是健康教育还是体育教育,都是教育的不同表现形式,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始终保持了与改革浪潮中的教育主题步调一致。为促进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党和国家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抓手,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保证体育课质量和“每天锻炼1小时”,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从体育教育层面全面推动体质健康促进的发展
我国健康教育正处在起步阶段,且我国相应的教育体系仍缺乏,健康素养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未被重视,关于我国健康素养的研究更侧重于学生个体健康知识的储备、健康行为和健康技能的养成。“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健康教育严重不足,而且覆盖面狭窄主要以健康教育或健康促进的单一形式出现
体育教师掌握关于运动方面的健康知识,例如制定科学锻炼计划,避免在运动中发生伤病、运动前后的饮食、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等。但在健康教育意识上薄弱、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上匮乏、健康教育能力上相对欠缺
由于当前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主要是讲授式,由于其执行起来较为简单而受到广大体育教师的青睐
从评价内容来看,传统体育教学评价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达标情况,通过测试的方式进行量化评价学生的体能状况。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不仅需要评价学生的运动知识和体质状况,还要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虽然设置了健康行为的教学目标,但是缺少对健康行为的评价,原因在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尚未建立起科学、全面的学生健康教育模块的评价标准
对学生健康素养的促进,需要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密切联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健康教育学习情境,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知识体系。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不同于其他学课教师的方法。例如在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教学中,针对受伤部位的处理进行实操,掌握预防与处理方法。还可以从体育锻炼能提高体质的方面进行讲解,强调在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规定合理安排课时,对于学生健康行为创设相对应教学情境,安排程序化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首先设置基础性健康教学内容,例如健康的基本概念,各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并对比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之后的健康教育教学中,按照程序化教学内容特点,根据体育与健康的学科特性,设置对应的教学内容,例如各项运动技能方面的健康知识、如何健康的运动、怎样的运动方式是健康的等。在层层深入的教学程序中,形成一个逐渐深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学生不断深化对健康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强化健康概念,形成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在探索我国体育教师教育发展道路上,仅聚焦于“厚专业基础”或“强技术能力”的解释路径,已难以充分地刻画出我国体育教师教育的未来方向。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教师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要回应体育教师向体育与健康教师转换的时代呼唤,关键是提高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素养
学校中健康教育的形式多以室内教学呈现,难以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缺乏实践性,对于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未起到较大作用。因此,需要丰富健康教育形式,例如根据不同学科之间可以进行跨学科健康教育的融合。跨学科健康教育可以有效融合不同学科之间优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掌握某方面知识后能够平滑进入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提升认知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实践能力。不同的实施形式,针对着不同的目标,学校体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体育锻炼意识及习惯的养成,能够直接性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如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损伤,学会正确的处理方法和恢复后的强化锻炼方法。
从实施主体来看,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医院等多主体协调。家校合作为健康教育实施提供支持 ,但需要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家长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了解健康教育的目的。家校社为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程序,学生在任何区域都可以接受到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另外,对于专业的医护知识,需要医护力量的配合,弥补其他形式健康教育的不足,促进不同主体在健康教育方面形成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合力。
由于健康的3个维度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践行及相关素养,不仅关涉过程–行为评价,更注重非行为性内在品质及功能–状态性能力的评价。虽然在体育课上健康效应难以量化评价,但也不应忽略其对健康结果的抽象促进和指向意义
由于我国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还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相关理论与学科教育之间融合欠缺。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健康教育的发展是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重要因素,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涉及到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的融合,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能力,健康教育方面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因此,需深入研究相关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健康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