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
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2334-3400
2334-3478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ps.2024.125115
aps-97475
Articles
人文社科
新时代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ath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秦
菲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30
08
2024
12
05
792
799
21
8
:2024
20
8
:2024
20
9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其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发挥巨大的功能和作用。从学校体育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和描述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家重大体育文件的解读、当下学校体育现状的描述以及今后学校体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做出详细阐述。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应当遵循以下发展路径:1)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者,让德育之花在体育课堂绽放充分挖掘体育德育价值仍需要发力;2) 助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增进学生体魄创造有利的条件;3) 完善学校体育发展部署,促进四方力量不断融合尽其所长;4) 教育及体育部门抱团取暖,助力体教融合的光芒照亮校园。本文旨在立足学校体育发展实际,形成清晰的目标体系,进而为学校体育全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A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lso needs to play a huge function and role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hool sport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descriptive research, this paper expounds in detail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jor national sports document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sports,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school sports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follow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paths: 1)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train those wh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let the flowers of moral education bloom in the sports classroom to fully tap the value of moral education in sports; 2)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physical fitness; 3) Improve the deployment of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ntegration of four force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trengths; 4) The education and sports departments join forces to help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shine on campuses. This paper aims to form a clear target system based o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新时代,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路径研究
New Er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Value Orientation
Path Study
1. 引言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学校体育在这条奋进的道路上贡献着自己独有的力量,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建设的基础,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和我国体育建设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我国青年学生的努力。青年学生大展宏图、拓宽视野、学习进取,更离不开学校体育的助力。
如今,需要学校体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助力,站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功能想要得到落实,那就必须遵循这种价值取向,这样教育有关部门才能更好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材,确定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战略;学校才能够合理地分配体育课程占比及预期目标;老师才能够合理地制定相关的体育教学教案,确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学生才能够通过在学校参与体育课程和活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体魄,更好地适应如今社会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让学校体育真正地能够为学生,为社会服务。学校体育是学生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是打造新型社会人才的摇篮,是打造良好校园环境、助推“健康、活力、向上”的社会环境的保障,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体育名片的力量源泉。
2. 关于学校体育的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取向的阐述
体育界对于体育功能的阐述众说纷纭,其中关于“学校体育的功能”经过我国学者专家们的共同讨论和研究,基本达成共识。一般认为学校体育具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使学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对个人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功能
[1]
。但是,当我们落实在实践当中,就不能笼统地将学校体育的功能进行简单罗列,而应当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学校环境因素、体育专项以及社会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和研究。学校体育的功能是客观的,是学校体育固有存在的表现;而价值取向可以将学校体育所固有的属性放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分析出学校体育在某个时期的功能和价值。这个过程就巧妙地将客观存在的表现转化成了一种主观的期望。因此,对学校体育功能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和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2.1. 学校体育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中,是以“社会”为核心,强调主体必须为社会服务。学校体育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中更多的是发挥其对社会的作用,强调的是学校体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工具价值(
[2]
: pp. 51-53)。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中。191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文章《体育之研究》中曾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3]
。当时正值中国百废待兴的时期,体育在当时被赋予了“强国强种”的使命,学校体育在当时更多地是进行“体操”和“武术”训练,培养的是军事体育的人才。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学校体育更多地是向社会输送爱国的强健青年,服务于战争,服务于革命事业。
2.2. 学校体育的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更多强调的是“人”是出发点,该事物是以“个体”为核心,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个体的价值是高于社会价值的。而延伸到学校体育上就会出现“形而上学”的教育现象。学校体育课堂只关注书本上的内容,只关注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但是,对于社会的需求不予重视,只孤立地关注教育本身。长此以往,体育教育将会和社会脱节,其本身的教育意义也会荡然无存。
2.3. 学校体育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双重奏”的价值取向
该价值取向是“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复合体(
[2]
: pp. 54-55)。即学校体育不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大价值意义,而且对于社会整体进步也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我们在考虑学校体育的功能时,更多地应当站在这种价值取向上,才能够使学校体育更好地在如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之路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今,需要学校体育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助力,站在如今这个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功能想要得到落实,那就必须遵循这种价值取向,这样教育有关部门才能更好地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材,确定更加合理的人才培养战略;学校才能够合理地分配体育课程占比及预期目标;老师才能够合理地制定相关的体育教学教案,确定对应的教学目标;学生才能够通过在学校参与体育课程和活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体魄,更好地适应如今社会的需要。只有如此,才能让学校体育真的能够为学生,为社会服务。
3.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所产生的价值
3.1. 学校体育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无论在任何时期,强健的体魄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青少年学习压力较大,日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过少,想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着重发展学校体育事业。让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接受最直接的体育锻炼,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让他们能够健康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和竞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我国的青少年群体意识到自己肩上的重担。使他们在精神面貌、身体素质以及意志品质上得到教育和培养。另外随着深入贯彻素质教育和体教融合政策,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服务,同时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4]
。
3.2. 学校体育推动全民健身良好风气的形成,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
[5]
,青少年是群众体育的基础,只有重视青少年体育事业,我们才能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曾经提到:“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
[6]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迫在眉睫。同时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良好风气形成的关键。学生在学校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在未来,会自然地在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风气。而且在学校体育工作的推动中,会产生很多热爱体育的体育从业者,他们经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在未来会广泛地涌入这个社会,为整个社会体育教师、教练资源提供保障。
3.3. 学校体育增进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在世界树立的体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意志品质。我国的运动健儿通过参与各大国际赛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是一个体育大国的高大形象。他们获得的各种荣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从国家和民族来讲,学校体育解决的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7]
。学校体育是选拔优秀运动员最直接、最基础的方式。很多优秀运动员的发现和培养都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和浓厚的学校体育氛围。当一个学校对体育重视,那么青少年的体育潜力也会相对应被激发出来,对于我国未来体育人才培养工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体育强国的建设离不开体育人才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意愿,对他们的运动兴趣加以重视,那么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会呈现飞跃式的进步。同时,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会再上一个台阶。
4. 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8]
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目前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学校体育要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同时,学校体育也是推进体育强国的重要工作。但是,在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中,体育课程的“立德树人”内容难以推进;学生的体质素质在众多课程压力下难以提升;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提升,优秀师资存在流失现象,体育教师配置跟不上学校体育建设的需求;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开展仍然乏力;体教融合实施过程中各部门之间运行不畅等等问题。
4.1. 充分挖掘体育德育价值仍需要发力
很长一段时间,学校体育德育的价值作用一直没有被深刻挖掘,经2020年明确提出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后,体育德育的作用价值才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识和推进。学校体育主要以“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两种形式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学校体育在课程安排上更多地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在课外活动上更多的则是涉及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锻炼。对于德育更多地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到领悟。德育的宣传教育,常常显得虚无缥缈,对其真正内涵的领悟更是泛泛而谈
[9]
。在上课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德育内涵的领悟能力较低,体育教师如果不及时跟进,那么学生的“五育并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体育教师书写教案都涉及德育部分,但是实施过程却不尽如人意。一味重视技能和体能,对于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尊重规则等精神层面的培养发力不足,会让学生成为“行动上的巨人,精神上的矮子”。另外,教材中对于德育的描述同样非常模糊,很多教师对于德育的概念也无法解释清晰,这就会导致德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传授不当,学生理解不齐。
<xref></xref>4.2. 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仍然是关键问题
如今,我国中小学生的整体健康监测指标较为平稳,体能综合测试水平也在稳步攀升,但是我国中小学生的视力和肥胖问题依旧非常严重。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较2019年上升2.5个百分点,较2018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然突出
[10]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压力很大,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更多地关注应试考试所需要的一些“重点科目”。经《意见》的出台,学校内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体育课程的占比,但是其课程主要还是针对各种体能测试和各种体育考试来设定。很多地方都存在“考什么就练什么”的情况,忽略了对于学生的体育项目自主性选择。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很多时候不但没有真正地达到育人的作用,反而还会让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反感。很多学生常说“喜欢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体育课程及活动所达到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余时间就更不会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无法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这对于整个社会的体育风气都起着消极作用。
4.3. 提升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迫在眉睫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中施加影响的人,是学校体育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授课水平的好坏对学生吸取体育健康知识,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有很大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授课风格是否被学生接受、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对于学生的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也会产生影响。此外体育教师是挖掘体育人才的“第一站”。学校体育是产生运动人才的主阵地,而其中体育教师就是发现体育人才的关键主体。但是体育教师在整个教师结构中始终处于不重要的位置。由于受“体育非主课”等思想影响,体育教师结构性缺编,对体育学习认识片面,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足等问题阻碍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11]
。迫于现在社会整体压力,教师岗位存在“逢岗必考”的现象,很多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在退役后难以转型,这就造成了整个学校体育的优秀体育教师的流失。
4.4. 破除体教融合各部门壁垒至关重要
“体教融合”的概念已提出多年,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体育、教育相关部门对于青少年的运动技能培养方面依然存在着分歧。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分别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其利益格局存在较大差异。且在这个过程中两个部门形成了制度壁垒,导致很多优秀的“运动苗子”无法选入竞技运动系统,后备人才的培养存在着较大问题。各个部门之间仅仅在门前扫雪,没有做到深度融合。教育部门始终奉行“坚持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观点
[12]
,并且在价值取向方面坚持“以提高带动普及”,教育系统的重点贵在普及,即需要更多的人热爱体育、参与体育、坚持体育。而体育部门则始终坚持“培养后备人才,办人民满意的体育”,坚持“以普及代替提高”,要求运动员需要具备相应的运动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技能的提高。由此可见,两个部门之间的培养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那么在体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培养就会出现价值取向的分歧。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做不到有效沟通,这对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另外,很多优秀运动员退役后担任教师,需要从体育系统进入教育系统;而部分一线优秀的体育教师,经过考核进入训练队担任教练。这些部门之间的人才互换,都需要各部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但是实际情况却不然,由于两个部门之间的政策制度都存在差异,很多运动员的退役安置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优秀体育教师进入训练队也存在着不适应的现象。
5. 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策略
5.1.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者,让“德育”之花在体育课堂绽放
青年毛泽东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德智皆寄于体。”
[3]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13]
这些无一例外都将体育和德育紧密连接。体育立德树人工程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中德育内容涉及较少,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也较为薄弱,因此想要真正地将德育与体育融会贯通需要各方共同的努力。国务院和政府机关应当对体育教材中德育部分进行内容的补充和细化,使得德育课程内容真正地落到实处。体育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的过程中都深入贯彻德育工作,对体育教材进行深刻的理解认识,并在其中对课堂内容进行创新,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中的德育价值。无论是对体育的德育价值进行深刻剖析还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由教师带领其观看相关赛事视频,参与体育竞赛,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志青年。在2016年北京市正式推行“一校一品”
[14]
的体育改革项目,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些学校编写了《体育弟子规》,创编并展示了多种版本的“体育弟子规操”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德育之花”的绽放。
5.2. 助推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增进学生体魄创造有利条件
如今学校体育的课程设置还是较为单一,课程内容主要还是围绕着体育应试的方向推进。体育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主要的状态就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的产生,因此就要求对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进行创新。学校应改善单一开展“三大球”的课程形式,应当真正地去了解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加强学生参加体育课的主动性,让学生快乐体育,健康体育。学校应完善当前的校内体育设施建设,引进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例如:“冰雪进校园项目”、体育舞蹈推广项目等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形式。落实“全员”运动会
[15]
,开展新形式的比赛项目,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为今后的全民体育建设打好基础。在学校体育的建设中,要着重培养有体育特长的青少年。通过日常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战术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体育运动员,为我国未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力量。在今后参与国际国内各大赛事,提高中国在国际赛场的整体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5.3. 完善学校体育发展部署,促进四方力量不断融合尽其所长
学校体育想要顺利运行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课内外体育一体化以及校内体育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
[15]
。政府除了制定学校体育改革的相关措施,还应当针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定出相应的优待政策。对于优秀的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授课,应当制定符合其条件的政策措施,不应当“一刀切”。充分考虑体育教师在整个教育行业的地位,制定相应的整改政策。学校应当将体育课程及活动落到实处,体育课在整体课程占比应当真正地提高。对于安全问题,不能回避,应当出台相应的对应措施,并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同时校内的体育设施建设及时更新,及时检查,以免出现重大安全问题。家庭更应当对学校体育给予支持。积极参加校内的“亲子运动会”等活动,促进整个家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由点及面,在社会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风气。并且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加强亲子关系的培养,提高家庭的整体幸福感,同时社会幸福感也会得到显著提升。社会机构及其公益组织应当广泛与学校体育开展合作,采取举办体育活动、举行体育比赛、举办体育讲座等形式,推动学校体育和社会融合,形成完整的链条。这都对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4. 教育及体育部门抱团取暖,助力体教融合的光芒照亮校园
体教融合的政策落实需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努力,需要二者进行有效沟通,做到制度、政策以及方案有所关联、有所互动。在培养目标上,两个部门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是培养目标之间应该有效衔接,即教育部门应对学生的体能、技能、专业运动技能进行简单培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运动兴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项。学校中的体育老师和教练员应当保持较高水平的训练安排能力,还需要有识别体育人才的专业能力。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应当进行有效沟通,确保优秀体育人才不流失,让更多的青少年拥有进入高水平训练队的机会。与此同时,体育部门应当针对教育系统中对不同学生在体质健康库中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结合青少年自身的专项、特点及运动能力,安排不同的训练方式,并对他们个人的运动风格进行有效地判断和把握。两个部门之间应当做到数据共享,人才互通。优秀运动员退役进入教育系统,确实存在着文化水平较低的现象,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在其进入岗位之前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包括:在训练时可以安排一周两次的培训活动;岗前培训;入职测试。但是相关的学习内容和测试应当考虑运动员的真实情况,要结合实际,不能好高骛远。而一些体育教师,通过考核进入训练队,其教学模式和训练方式都存在不同,这就需要体育部门安排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采取“一带一”模式,可以安排体育教师跟课,让经验资历较老的教练员们进行帮扶,让他们可以尽快地融入其中。情感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会让优秀的体育教师尽快熟悉环境。只有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抱团取暖,共同助力体教融合的实施,学校体育及其后备人才的培养才会发展得更好。
6. 结语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了新时代,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没有体质,何谈发展。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希望,只有牢牢抓住孩子的健康,他们才能得到更好地成长。学校体育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培养了他们强健的体魄,让他们在学习其他科目和技能上都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他们保驾护航。学校体育培养了青少年不怕吃苦,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学会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学校体育的内外联动,让社会中的每一个家庭都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助力。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抱团取暖,促进体教融合的实施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整个社会都参与体育锻炼,形成浓厚的运动氛围,让人人都重视体育,喜爱体育,终身体育。缺失学校体育,对整个体育建设都会造成巨大损失,学校始终是育人的最佳场所。学校体育发现和培养的有潜力、有价值的青少年,可能在未来就是为国家争取体育荣誉的优秀运动员。一个民族的健康得到保障,那么这个民族定是长久不衰的,学校体育作为其中一个助力,是最基础、最直接、最健康的方式。体育强,则国强,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是育人建设中最普惠的工程之一。只有不断强化学校体育建设,加强体教融合,培养出能为民族复兴建设作出贡献的优质青少年,真正的体育强国才能实现。
References
[
]1
潘绍伟, 于可红. 学校体育学[M].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58-62.
[
]2
杨文轩, 陈琦. 体育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1-55.
[
]3
毛泽东. 体育之研究[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
[
]4
石中英. 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时代内涵和实践建议[J]. 人民教育, 2021(10): 15-19.
[
]5
平杰. 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的发展[J]. 上海体育学学院学报, 2011, 35(1): 47-50, 66.
[
]6
新华社. 习近平: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08/content_5684205.htm, 2022-04-08.
[
]7
王登峰. 教育中的体育和体育中的教育[J]. 体育科学, 2017, 37(12): 3-6.
[
]8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020-10-15.
[
]9
毛振明, 韩朝松, 闫波, 等. 瞄准首都学校体育现代化的“一校一品”体育教学改革理论(六): 立德与课养[J]. 体育教学, 2020, 40(7): 4-9.
[
]10
新华社. 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近视低龄化问题仍突出[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1-07/13/content_5624709.htm, 2021-07-13.
[
]11
毛振明. 新中国70年的学校体育成就与新时代的发展方向[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4(6): 461-465.
[
]12
刘纯献, 刘盼盼, 苏亮. 体教结合的难点、痛点、堵点与体教融合价值引领的闪光点[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21, 44(9): 13-23.
[
]13
高平叔. 蔡元培全集: 第三卷[M]. 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4.
[
]14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74047.htm, 2016-04-21.
[
]15
毛振明. 面向未来, 学校体育该如何改[J]. 人民教育, 2017(1):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