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
Advances in Physical Sciences
2334-3400
2334-3478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ps.2024.125119
aps-97555
Articles
人文社科
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逻辑与路径
Positioning, Logic and Path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徐应磊
岳阳现代服务职业学院公共课部体育教研室,湖南 岳阳
30
08
2024
12
05
817
823
26
8
:2024
27
8
:2024
27
9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研究通过梳理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关理论内容,挖掘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厘清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并提出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认为: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在目标定位上要培养适用型人才,在类型定位上要培养职业型人才,在层次定位上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包括国家政策为体育职业人才培养提供路径、职业教育为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开辟路径、社会变革为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造良机。故提出深化校企协作机制、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The study sorted out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conten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xplored the positioning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clarified the logic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proposed the path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cultivate applicable talents in terms of target position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terms of type positioning, and compound talents in terms of level positioning. The logic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cludes national policies providing path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opening up path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s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fore, it is proposed to deepe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dual-qualified teacher team, and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路径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arget Positioning
Optimization Path
1. 引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特征具有专门性和独特性,要求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必须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与特点。《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高职院校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格局的重大工程,是面向2035全面推进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核心任务,是大力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1]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均提出: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体育职业教育作为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是打破体育职业技能型人才质量提升桎梏的重要突破点
[2]
[3]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宏观经济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来的新形势,迫切地需要大量的体育职业人才予以支撑,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全民健身等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也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体育职业技能型人才予以推动,对我国体育职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现有的体育职业人才的培养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体育职业教育质量与建设技能型社会需求仍有差距,体育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亟需改变,这严重迟滞了体育行业的快速进步,我国体育职业技能培训面临新的挑战。新的发展方向对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前进方向。基于上述背景,确定“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育人才建设”等关键词,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在线文献资源平台,检索关键词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访问国务院、教育部等国家部门门户网站收集相关政策文件,访问人民日报、央视网、新华社等官方权威媒体搜集研究相关报道与新闻访谈,并运用逻辑分析法重点挖掘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关键信息,深入探析与推理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与逻辑,通过引证文献资料来支持研究观点和论证,增强研究可信度和权威性,研究旨在解决当前体育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为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疏通理路。
2. 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
2.1. 目标定位:培养社会发展型的适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其方向,是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评价、教育评估等的基石,是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4]
。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的新需求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向新时代高质量职业教育迈进。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用性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培养适应当下时代特征的适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高职院校的体育职业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国家的宏观战略布局和重大战略项目新目标新要求,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新发展格局,将其融入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中,适时对办学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进行调整,使专业设置与体育高质量发展之间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另一方面,培养适应当下体育行业产业动态发展大环境的适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体育职业教育要紧跟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如智能体育与产业数字化发展、竞赛表演产业提质升级、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等
[5]
,准确把握当下体育职业教育的思路和定位,根据新兴产业、新业态的需求及时调整体育职业人才培养的标准,满足社会群众与用人单位的新期待。
2.2. 类型定位:培养“多能一专”职业型人才
从人类生产生活的过程与目的角度我们通常将社会人才分为两大类
[6]
。一类是探索和研究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又称为理论型或是科学型人才。另一类是合理运用规律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后者又包括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从教育体系的知识技能结构角度出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又分为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知识技能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技能知识型以及全技能型三大类
[7]
。从以上不同层面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具有着技能性、实践性、职业化等等特性。体育职业教育培养“多能一专”职业化技术技能型人才包含两个层面的蕴意,即高等院校体育职业教育应培养以“多能一专”为核心的“技术人”,与此同时发展以职业素养为导向的“职业人”。高等体育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的体育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性。从体育项目本身来看,由一般的运动技术项目和专项技术项目所构成。所谓“多能一专”,“一专”是指“技术人”精通某一专项运动技术,“多能”是指除了掌握一项运动技术特长之外,还应具备多项运动项目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仅要求培养运动项目的“多能一专”的本领,还应在专业设置、专业发展上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开展更为技能性、应用性、经验性的职业素养教学,在人才类型上更为凸显出职业化。
2.3. 层次定位:培养跨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教育更高层级的体现,因此完成中等教育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是通过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保健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田径、体操、篮球等训练实操共同作用培养出大量高层次的体育职业人才,是向社会输送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体育人才。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要“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
[8]
,这对高等体育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合型体育人才成为院校培养的主流方向。跨领域高层次复合型体育人才分为跨一级学科、跨二级学科、以1个专业为主,兼有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三大类
[9]
。具体地说,完成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学生,所掌握的主体知识形态是运动技术知识,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知识等。不仅仅具有体育教学能力,还应具有体育科研能力、指导群体健身能力、高级教练员能力、体育管理工作能力以及体育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等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显示全国“双高”建设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比例逐年呈现增长趋势,这说明企业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再学习以及可塑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适应专业与综合一体的岗位。因此,高职体育院校应担大任,注重通用素质和社会关键能力的培养,塑造复合型体育职业人才以此来提升职业能力增值发展空间和岗位核心竞争力。
3. 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
3.1. 政策逻辑:国家政策为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国家政策的推出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外在动力,是实行职业教育的坚实保障。
Table 1
<xref></xref>Table 1. Policy orientation related to “sports talent training”Table 1. Policy orientation related to “sports talent training” 表1. “体育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导向
政策名称
颁发时间
颁发单位
相关内容
《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2011年3月
国家体育总局
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体育人才队伍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
2019年8月
国务院办公厅
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定全国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019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
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2019年7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为推动企业职业健康管理队伍建设,鼓励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复合型多层次人才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
2021年7月
国务院办公厅
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2021年10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
2021年10月
国家体育总局
强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体育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体育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体育人才成长的培养、使用、激励和竞争机制
2011年《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要打造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体育人才队伍。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体育人才培养和引进。对推动“体育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导向与措施进行整理(见
表1
)。在全民健身、体育强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支持的共同推动下,2021年高职院校输送了398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比10年前增加了70万人。此外,职业院校每年开展的各类培训人数达到上亿人次。全国各省市成立的体育职业院校的发展从萌芽期、经历动荡期逐渐走向成熟,体育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体育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国内已成立23所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可以预期的是,体育职业教育会逐步驶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培养出大批“适用型”“职业型”“复合型”的高质量体育人才。
3.2. 理论逻辑:职业教育为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开辟路径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也是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向前推进,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的地位不断被提升,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愈发凸显。根据中国教育部2022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院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总计扩招413.3万人
[10]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从业人员来自职业技术院校,社会逐渐消除了对职业教育传统认知,进而认可度日益增加
[1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12]
。职业教育地位的不断提高,为高等体育职业院校的体育职业院校开辟新道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新阶段,这同时为体育职业人才培养打开了新的大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的体育职业人才,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体育职业人才。加快发展体育职业教育,是培养体育职业人才最高效、最基础的途径,是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3.3. 实践逻辑:社会变革为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创造良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把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国正逐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建设,中国创造也正向高水平高质量迈进。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调整优化期,《“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人。我国平均每年有20多万的从业人员缺口
[13]
,截止2018年末,体育从业人员443.9万人
[14]
,可见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升级导致人才的供需失衡,需要大量的体育人才促进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而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是培养体育人才的主体场所,是输送体育人才的重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和体育产业结构的升级为高等体育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高等体育职业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同时也为高职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是超越外语成为小、初阶段第三大主科。各省市中高考升学中提升了体育分数所占权重,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家庭、学校、社会对体育教育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伴随着“双减”“双增”政策的落地,大幅度增加了学生校内参加体育锻炼、校外接受体育培训的时间和机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将激增。但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处于发展滞后状态
[15]
,根据中国教科院最新研究显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缺额约15万个
[16]
。体育职业教育是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为缓解体育人才紧缺,高等体育职业学院应抓住机遇培养大量高质量体育人才,提升体育人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助推政策的落实。
4. 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4.1. 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培养体育工匠、推动体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高等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于经济发展与人才供需变化,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审时度势、因时而变,促使资源整合于政府、学校、市场三方利益主体,协同推进校企合作,确保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凸显体育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其次,拓宽合作形式,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内容。在合作形式上,探索联合办学模式。比如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将体质健康和运动健康实验室建立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任务由企业来安排组织;企业通过资金、管理等方式协同院校办学,同时学院校通过专项招生计划把学生转移给企业。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校企主导的职教团,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合作内容上,合作共建“体育+”新专业,联合组织各层级项目体育赛事。企业积极参与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等,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实现互培互聘,不断丰富校企合作新内涵。最后,要致力于打造校企合作的品牌效应,深化与区域龙头骨干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等合作,打造特色产业行业学院,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成为合格的“体育工匠”,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
4.2.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是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体育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批“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主要通过“五个结合”予以实现。首先,高等体育职业院校通过将思政专业课教师与体育课程思政结合起来,培养一批体育课程思政“双师素质”的教师,以此达到育人的目标;其次,体育教师不仅是具备体育理论教学的素质,同时还应具备体育实践教学的素质的“双师专业”教师;再次,体育职业院校应当把教师职称和职业能力结合起来,引导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成为“双师职称”体育教师;然后,体育职业院校将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通过流动岗位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造就“双师岗位”教师来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最后,实现校内兼职和校企互聘兼职的“双师兼职”教师队伍。
4.3.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体育职业院校大多是省市级专业体校演变而来的,是为了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解决运动员退役再就业的继续教育机构,存在着过度重视专项运动技能、训练竞赛而忽视了职业核心素养与能力、理论学习与研究能力培养的消极现象。体育职业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须构建“学研训赛产”的新型育人机制。首先,学习理论知识是培养过程的前提,夯实学校课堂基础,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形式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为培养过程奠定基础。其次,学术研究的基石,以创作论文等方式与学习理论知识高度融合,鼓励教师将其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将其编进教材,带入课堂。再次,训练运动技能是育人关键,运动技能的高低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同时也是面向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然后,体育竞赛是育人的外在动力。院校可以通过设置竞赛学分,通过各类院系、省市、国家甚至国际级赛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竞争力。最后,将学研赛训充分融入体育产业,培养市场所需体育人才,最终服务并引领产业。“学研训赛产”协同培养模式的实施,可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缓解理论与应用之间的空洞,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践行能力,强化学生的素质,为其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持。
5. 结语
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和社会对高素质体育人才需求的增加,体育职业教育将在助力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等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时代新征程,体育职业教育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职业人才,推动体育强国和教育强国的建设。通过系统梳理新时代体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多维定位及其发展逻辑,提出针对当前体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建议,不仅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绵薄之力。
未来体育职业教育应继续深化改革,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体育职业人才。
References
[
]1
教育部等九部门.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行动计划(2020-2023年)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2024-09-04.
[
]2
国家体育总局.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0/26/5644891/files/ab4fdbb2ec0c47d693f28554994649eb.pdf, 2024-09-04.
[
]3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印发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09/02/content_5426485.htm, 2024-09-04.
[
]4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024-09-04.
[
]5
黄海燕. 新阶段、新形势: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前瞻[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6(1): 20-31+51.
[
]6
王玲.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6): 13-17+34.
[
]7
张振元.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探[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4(28): 5-10.
[
]8
石忠, 王晨倩. 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逻辑意蕴与应然架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7): 25-30.
[
]9
张玉宝. 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分类及实现途径[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4(3): 203-207.
[
]10
人民日报.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EB/OL].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487/mtbd/202205/t20220530_632545.html, 2024-09-04.
[
]11
教育部. 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18-11/09/content_5338595.htm, 2024-09-04.
[
]12
国务院. 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 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024-09-04.
[
]13
李海杰, 王晨曦.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逻辑、机理与策略[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7(6): 101-112.
[
]14
国家体育总局. 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26579亿,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1% [EB/OL]. >https://www.sport.gov.cn/n315/n329/c942314/content.html, 2024-08-25.
[
]15
郭良如, 田祖国, 莫铭, 雷世平. 体育强国背景下学前体育教育内涵、价值及实施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 2022(6): 105-110.
[
]16
国家体育总局. 让体育成为真正的主科[EB/OL]. >https://www.sport.gov.cn/n20001280/n20067626/n20067808/c24272098/content.html, 2024-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