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Taking the panel data of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uses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nd Dagum Gini coefficient decomposition method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and the sourc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n, this paper uses the econometric model to tes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1)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perio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However, on the whol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is generally low, and most of them are in the stage of mild imbalance, the f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show unbalanced characteristics.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urc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China mainly lie i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mong which the largest gap is between the Chengdu-Chongqi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3)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the five major urban agglomerations is aff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human capital and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出现了诸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的环境问题。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问题更为严峻
考虑到五大城市群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0%以上,且五大城市群在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过程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我国五大城市群为例,探究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前期有关经济与环境间的关系已积累了较多的文献。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经济与环境间的关系,Grossman and Krueger (1991)以三种空气污染物和人均GDP分别衡量空气质量和经济增长,验证了当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时,二氧化硫和烟雾的浓度随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当人均GDP处于较高水平时,二氧化硫和烟雾的浓度随人均GDP的增加而降低
鉴于如何协调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有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已积累了较多的文献。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圈层面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等环节对环境具有负外部效应,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则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但单一的经济或环境变量难以反映经济和生态发展情况
本文以2007~202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借鉴薛明月(2022)
目标层 |
准则层 |
指标层 |
经济系统 |
经济规模 |
人均GDP |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
||
产业结构 |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 |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
||
就业结构 |
第二产业就业占比 |
|
第三产业就业占比 |
||
环境系统 |
环境污染 |
工业废水排放量 |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
||
工业烟粉排放量 |
||
环境治理 |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污水集中处理率 |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
环境系统 |
环境质量 |
人均绿地面积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指标权重的衡量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具体而言,主观赋权法是以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确定权重,如:层次分析法等;客观赋权法是以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数据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权重计算,如:熵值法等。本文选客观赋权法,即熵值法来测度指标权重,以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步骤一: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各指标其量纲、数量级等均存在显著差异,无法进行加减乘除计算,为消除因量纲不同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需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为:
(1)
其中 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数值, 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 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为第i个样本第j项指标的标准化值。若指标为正向指标,则选择前一个公式,反之,则选择后一个公式。
步骤二:计算第 项指标信息熵值。信息熵值的计算公式为:
(2)
其中 为常数, , 。
步骤三:计算各指标权重。信息效用值取决与该指标信息熵值 与1间的差值,即信息效用值: ,该指标的值越大,其在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程度也越大,即权重越大,具体计算公式为:
(3)
步骤四:构建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将各指标的标准化值与其对应的指标权重加权求和可计算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发展水平的评价值,具体公式为:
(4)
其中 为综合评价值, 为第 个样本第 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为第 项指标的权重。
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程度需借助耦合模型加以测度。
首先,借助李建豹等(2021)
(5)
其中C为耦合度,C的取值范围为[0, 1]; , 分别为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值。
然后,考虑到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度虽能较好地反映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但当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时,也可能出现耦合度很高的情况。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本文通过构造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衡量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具体计算公式为:
(6)
其中T为经济与环境的综合评价值;D为耦合协调度; 分别代表子系统的贡献度。
借鉴陈国生等(2019)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耦合协调度 |
耦合协调等级 |
区间 |
分类 |
[0, 0.1] |
极度失调 |
0 ≤ D ≤ 0.4 |
失调衰退类型 (不可接受区间) |
[0.1, 0.2) |
严重失调 |
||
[0.2, 0.3) |
中度失调 |
||
[0.3, 0.4) |
轻度失调 |
||
[0.4, 0.5) |
濒临失调 |
0.4 ≤ D ≤ 0.6 |
中间过渡类型 (颉颃区间) |
[0.5, 0.6) |
勉强协调 |
||
[0.6, 0.7) |
初级协调 |
0.6 ≤ D ≤ 1 |
协调提升类型 (可接受区间) |
[0.7, 0.8) |
中级协调 |
||
[0.8, 0.9) |
良好协调 |
||
[0.9, 1.0] |
优质协调 |
核密度估计能以连续的密度曲线来呈现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的分布形态,也可通过不同年份的核密度曲线比较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的动态演变特征,Kernel密度函数的估计公式为:
其中 为城市个数, 为带宽, 为核函数, 为独立同分布的观测值, 为均值。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分解法对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1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区域差异分解的计算公式为:
(8)
其中k和n分别为城市群数量和城市个数; 为 ( )城市群内第 个城市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 为 城市群全部城市个数; 为五大城市群全部城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的均值; 为总体基尼系数。
城市群 的基尼系数 以及 和 城市群间的基尼系数 的计算公式为:
(9)
(10)
进一步将总体基尼系数( )分解为区内差异贡献( )、区间净值差异贡献( )和超变密度贡献( ),满足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1)
(12)
(13)
其中 , ; 为 城市群和 城市群中所有 的数学期望,代表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的差值; 为 城市群和 城市群中所有 的数学期望; 代表 城市群和 城市群间的交互作用; 为 城市群的累计密度分布函数。
(14)
(15)
(16)
2007~2020年间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具体结果见
年份 |
整体 |
京津冀 |
长三角 |
珠三角 |
长江中游 |
成渝 |
2007 |
0.2944 |
0.2903 |
0.3155 |
0.3997 |
0.2692 |
0.2484 |
2008 |
0.3007 |
0.2959 |
0.3218 |
0.4050 |
0.2751 |
0.2562 |
2009 |
0.3083 |
0.3053 |
0.3306 |
0.4144 |
0.2823 |
0.2602 |
2010 |
0.3207 |
0.3291 |
0.3450 |
0.4257 |
0.2913 |
0.2666 |
2011 |
0.3226 |
0.3150 |
0.3424 |
0.4383 |
0.2963 |
0.2772 |
2012 |
0.3294 |
0.3189 |
0.3500 |
0.4435 |
0.3047 |
0.2833 |
2013 |
0.3385 |
0.3233 |
0.3645 |
0.4657 |
0.3087 |
0.2889 |
2014 |
0.3429 |
0.3334 |
0.3689 |
0.4559 |
0.3143 |
0.2951 |
2015 |
0.3503 |
0.3370 |
0.3776 |
0.4759 |
0.3189 |
0.3008 |
2016 |
0.3553 |
0.3409 |
0.3809 |
0.4819 |
0.3245 |
0.3082 |
2017 |
0.3615 |
0.3488 |
0.3870 |
0.4851 |
0.3305 |
0.3149 |
2018 |
0.3660 |
0.3534 |
0.3922 |
0.4870 |
0.3342 |
0.3212 |
2019 |
0.3703 |
0.3518 |
0.3979 |
0.4834 |
0.3403 |
0.3292 |
2020 |
0.3615 |
0.3467 |
0.3851 |
0.4268 |
0.3403 |
0.3356 |
Mean |
0.3373 |
0.3278 |
0.3614 |
0.4492 |
0.3093 |
0.2918 |
增长率 |
22.79% |
19.43% |
22.06% |
6.78% |
26.41% |
35.10% |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时间演变趋势,本文对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Kernel密度估计,具体结果见
就五大城市群而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核密度曲线的波峰基本呈现不断增大的态势,这意味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对长江中游城市群而言,城市群内各时期的峰值高度基本不变,即考察期内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各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从核密度曲线的形状来看,考察期内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比较明显的左偏态分布,说明五大城市群内大部分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处于中低水平阶段。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分布情况来看,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四大城市群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呈现单峰分布,并未出现明显的双峰或多峰现象,表明这四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发展不存在明显的极化趋势;对珠三角城市群而言,珠三角城市群的波峰逐渐由“双峰”变为“单峰”,即珠三角城市群的极化现象逐渐消失,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变小。
上文已详细阐释了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限于篇幅限制,本文主要以2007年和2020年为时间截面,采用ArcGIS10.2软件绘制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状态图,以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具体结果见
由
从长三角城市层面看(
由
从长江中游城市层面来看(
由
年份 |
总体基尼系数 |
区内差异贡献 |
区间净值差异贡献 |
超变密度贡献 |
|||
贡献 |
贡献率 |
贡献 |
贡献率 |
贡献 |
贡献率 |
||
2007 |
0.1026 |
0.0150 |
14.61 |
0.0734 |
71.54 |
0.0142 |
13.84 |
2008 |
0.1033 |
0.0158 |
15.26 |
0.0710 |
68.74 |
0.0165 |
15.99 |
2009 |
0.1058 |
0.0165 |
15.63 |
0.0723 |
68.28 |
0.0170 |
16.09 |
2010 |
0.1106 |
0.0169 |
15.30 |
0.0744 |
67.23 |
0.0193 |
17.47 |
2011 |
0.1003 |
0.0156 |
15.58 |
0.0692 |
69.02 |
0.0154 |
15.41 |
2012 |
0.0983 |
0.0153 |
15.62 |
0.0674 |
68.63 |
0.0155 |
15.75 |
2013 |
0.1059 |
0.0163 |
15.38 |
0.0742 |
70.10 |
0.0154 |
14.52 |
2014 |
0.0999 |
0.0156 |
15.63 |
0.0687 |
68.73 |
0.0156 |
15.64 |
2015 |
0.1034 |
0.0159 |
15.42 |
0.0725 |
70.11 |
0.0150 |
14.47 |
2016 |
0.1013 |
0.0157 |
15.52 |
0.0697 |
68.82 |
0.0159 |
15.67 |
2017 |
0.0982 |
0.0153 |
15.61 |
0.0677 |
68.94 |
0.0152 |
15.45 |
2018 |
0.0961 |
0.0152 |
15.80 |
0.0660 |
68.69 |
0.0149 |
15.50 |
2019 |
0.0944 |
0.0153 |
16.16 |
0.0618 |
65.46 |
0.0173 |
18.38 |
2020 |
0.0704 |
0.0122 |
17.27 |
0.0415 |
58.91 |
0.0168 |
23.82 |
均值 |
0.0993 |
0.0155 |
15.58 |
0.0678 |
68.30 |
0.0160 |
16.11 |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区域差异来源,本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对2007~2020年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并计算各基尼系数的其贡献率,具体结果见
2007~2020年间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基尼系数值见
年份 |
京津冀 |
长三角 |
珠三角 |
长江中游 |
成渝 |
2007 |
0.0686 |
0.0665 |
0.1671 |
0.0536 |
0.0487 |
2008 |
0.0636 |
0.0717 |
0.1727 |
0.0578 |
0.0491 |
2009 |
0.0708 |
0.0827 |
0.1652 |
0.0532 |
0.0554 |
2010 |
0.1059 |
0.0850 |
0.1596 |
0.0493 |
0.0507 |
2011 |
0.0721 |
0.0765 |
0.1536 |
0.0524 |
0.0489 |
2012 |
0.0733 |
0.0777 |
0.1532 |
0.0499 |
0.0417 |
2013 |
0.0731 |
0.0872 |
0.1609 |
0.0515 |
0.0355 |
2014 |
0.0758 |
0.0843 |
0.1496 |
0.0485 |
0.0339 |
2015 |
0.0718 |
0.0847 |
0.1553 |
0.0515 |
0.0348 |
2016 |
0.0757 |
0.0836 |
0.1529 |
0.0492 |
0.0371 |
2017 |
0.0728 |
0.0841 |
0.1370 |
0.0480 |
0.0348 |
2018 |
0.0701 |
0.0850 |
0.1360 |
0.0468 |
0.0328 |
2019 |
0.0723 |
0.0833 |
0.1416 |
0.0476 |
0.0338 |
2020 |
0.0589 |
0.0631 |
0.1174 |
0.0407 |
0.0283 |
均值 |
0.0732 |
0.0797 |
0.1516 |
0.0500 |
0.0404 |
2007~2020年间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基尼系数见
年份 |
2-1 |
3-1 |
3-2 |
4-1 |
4-2 |
4-3 |
5-1 |
5-2 |
5-3 |
5-4 |
2007 |
0.0824 |
0.1779 |
0.1524 |
0.0669 |
0.0913 |
0.1985 |
0.0884 |
0.1246 |
0.2351 |
0.0630 |
2008 |
0.0821 |
0.1768 |
0.1573 |
0.0666 |
0.0927 |
0.1978 |
0.0865 |
0.1213 |
0.2289 |
0.0646 |
2009 |
0.0875 |
0.1750 |
0.1557 |
0.0683 |
0.0945 |
0.1953 |
0.0948 |
0.1270 |
0.2318 |
0.0674 |
2010 |
0.1082 |
0.1763 |
0.1503 |
0.0886 |
0.0972 |
0.1915 |
0.1158 |
0.1333 |
0.2317 |
0.0640 |
2011 |
0.0853 |
0.1806 |
0.1528 |
0.0661 |
0.0873 |
0.1963 |
0.0791 |
0.1113 |
0.2261 |
0.0581 |
2012 |
0.0883 |
0.1820 |
0.1524 |
0.0639 |
0.0851 |
0.1899 |
0.0729 |
0.1099 |
0.2214 |
0.0551 |
2013 |
0.0986 |
0.1979 |
0.1618 |
0.0646 |
0.0970 |
0.2075 |
0.0692 |
0.1197 |
0.2352 |
0.0531 |
2014 |
0.0950 |
0.1784 |
0.1494 |
0.0659 |
0.0930 |
0.1900 |
0.0722 |
0.1151 |
0.2156 |
0.0499 |
2015 |
0.0966 |
0.1896 |
0.1551 |
0.0651 |
0.0974 |
0.2011 |
0.0685 |
0.1174 |
0.2264 |
0.0506 |
2016 |
0.0964 |
0.1902 |
0.1551 |
0.0652 |
0.0934 |
0.1990 |
0.0682 |
0.1107 |
0.2212 |
0.0493 |
2017 |
0.0939 |
0.1812 |
0.1470 |
0.0640 |
0.0926 |
0.1924 |
0.0661 |
0.1079 |
0.2135 |
0.0469 |
2018 |
0.0927 |
0.1762 |
0.1434 |
0.0622 |
0.0934 |
0.1890 |
0.0623 |
0.1044 |
0.2055 |
0.0434 |
2019 |
0.0986 |
0.1763 |
0.1406 |
0.0621 |
0.0911 |
0.1789 |
0.0583 |
0.1017 |
0.1928 |
0.0447 |
2020 |
0.0801 |
0.1250 |
0.1029 |
0.0516 |
0.0714 |
0.1225 |
0.0463 |
0.0737 |
0.1251 |
0.0361 |
均值 |
0.0918 |
0.1774 |
0.1483 |
0.0658 |
0.0912 |
0.1893 |
0.0749 |
0.1127 |
0.2150 |
0.0533 |
注:1、2、3、4、5分别代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
上文已详细阐释了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格局及其区域差异性来源,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本文以已有文献为基础,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探究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具体为:
(17)
其中 为 时期 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 为 时期 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合集; 代表个体效应; 为时间效应; 为随机扰动项。
1) 被解释变量,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D),采用上文计算的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
2) 解释变量,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外商投资和数字普惠金融,其中交通基础设施采用人均道路面积衡量;人力资本以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测度;外商投资以年均美元汇率核算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来衡量;数字普惠金融采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编制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具体可参考郭峰等(2020)的测度方法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缺失数据以均值补齐,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
变量名称 |
变量说明 |
均值 |
标准差 |
最小值 |
最大值 |
D |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 |
0.350 |
0.075 |
0.229 |
0.742 |
lntrans |
交通基础设施 |
1.463 |
0.837 |
−1.317 |
4.291 |
lnhuman |
人力资本 |
5.022 |
0.961 |
0.637 |
7.147 |
lnFDI |
外商投资 |
12.926 |
1.617 |
8.124 |
16.834 |
fin |
数字普惠金融 |
224.613 |
97.836 |
29.740 |
431.930 |
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控制时间和个体效应,对计量模型(17)进行回归估计,进一步探究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影响因素,同时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依次加入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外商投资和数字普惠金融四个影响因素,具体结果见
由
序列(4)中人力资本水平的系数为0.0171,且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说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可通过改善劳动力质量,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可通过改善环保意识、促进清洁技术使用等方式改善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序列(3)和(4)中外商直接投资的系数均为正,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升对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其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升级,更加依赖于通过提高自身自主创新能力获得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动能,使得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并不明显。
数字普惠金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可显著正向促进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为城市经济与环境发展提供与之相匹配的配套设施,进而促进两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可为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改善创新环境,提高创新效率,进而促进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
变量 |
(1) |
(2) |
(3) |
(4) |
lntrans |
0.0231*** |
0.0172*** |
0.0175*** |
0.0179*** |
(11.12) |
(7.91) |
(7.98) |
(8.17) |
|
lnhuman |
0.0163*** |
0.0161*** |
0.0171*** |
|
(7.12) |
(7.01) |
(7.30) |
||
lnFDI |
0.0013 |
0.0016 |
||
(1.26) |
(1.51) |
|||
fin |
0.0210** |
|||
(2.04) |
||||
常数项 |
0.2945*** |
0.2221*** |
0.2060*** |
0.1870*** |
(100.22) |
(21.05) |
(12.37) |
(9.83) |
|
个体效应 |
Yes |
Yes |
Yes |
Yes |
时间效应 |
Yes |
Yes |
Yes |
Yes |
R2 |
0.585 |
0.610 |
0.610 |
0.612 |
N |
920 |
920 |
920 |
920 |
本文在合理构建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先,运用耦合模型、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进一步探究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演进趋势及其区域差异来源,然后,采用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2007~2020年间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特征,总体来看,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普遍偏低,多处于轻度失调阶段。2) 从区域差异来源角度来看,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来源主要在于区域间差异,其中成渝–珠三角城市群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差距最大,而成渝–长江中游城市群间的差距最小。3) 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对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五大城市群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出的启示在于:
1) 着力提高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根据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缓解因虹吸效应存在导致优质资源向发达城市倾斜的问题,同时加强并监督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倒逼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2) 均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由于我国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差异来源主要在于区间差异,在提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如何均衡各城市群间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协调发展程度高的城市在继续推进本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技术、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协调发展;适当给予发展差距较大的城市群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政策倾斜,鼓励城市群加快推进绿色转型升级,在兼顾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质量改善。3) 从影响因素着手,改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具体可通过改善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改善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等方式,不断培植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动力优势,进而达到改善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程度的目的。
1城市群的划分参见“十三五”规划纲要、《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