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pplied Study of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o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ycle” strategy, which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industries. Industri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power sour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upply chai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ng-term mechanism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of the supply chain is the key to the modern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economy. By analyzing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its effec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o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and security, and combining the data related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y chain development, we will construct three long-term mechanisms of technology,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e to promote supply chain upgrading,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realization paths an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Industrial Innovation
当前,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区域中心,形成以中、美、德为中心的新全球供需价值链格局。然而,随着地缘政治因素的不断凸显,地缘政治影响日益明显,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遭遇干扰,全球经济格局迅速演变。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多变的政治背景下,提升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性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未来,中国供应链仍将长期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如芯片、光刻机、高端机床、医疗装备和EDA技术等仍存在“断链”的风险,部分供应链面临严峻挑战
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供应链的韧性尤为关键,它体现为在动态变化中的高效适应力,有效抵御和消解来自不稳定与复杂环境的外界冲击。这种韧性源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紧密关联与灵活调整,有效预防了供应链中潜在的“断裂”与“瓶颈”现象
在供应链分工日益精细化的背景下,供应链安全的核心在于确保即便面临外部冲击,整个链条中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仍能够顺畅运行
近年来,在企业、行业和政府共同推动下,中国供应链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目前,中国已初步累积了31项供应链建设经验,这些经验覆盖了九大关键领域(详见
类别 |
经验模式 |
类别2 |
经验模式2 |
类别3 |
经验模式3 |
创新研发设计理念 |
众包设计模式 |
提高流通现代化水平 |
建设供应链交易平台 |
打造全球供应链 |
优化全球生产经营布局 |
协同设计模式 |
深化与生产制造融合 |
建设境外经贸合作新载体 |
|||
云设计模式 |
提升商贸物流智慧化水平 |
积极开展返程投资 |
|||
拓展集中采购模式 |
一站式采购管理模式 |
支撑引领消费升级 |
释放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动能 |
提高供应链安全 |
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 |
上下游深度协同模式 |
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升级 |
提高战略资源能源掌控力 |
|||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
深入推进连锁经营发展 |
完善国际物流通道布局 |
|||
推动便民消费服务集聚发展 |
提高供应链系统冗余度 |
||||
开展智慧生产制造 |
C2M定制供应链模式 |
发展多样化供应链专业服务 |
内部优势外化式服务模式 |
发展绿色供应链 |
提升绿色采购管理水平 |
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 |
供应链综合服务模式 |
推动绿色物流体系建设 |
|||
精益化供应链模式 |
生产后服务模式 |
||||
产能整合模式 |
供应链金融模式 |
建设逆向供应链网络 |
从微观层面深入剖析,我国企业供应链的整体效能,特别是其质量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有待显著提升。自2015年至2020年,中国制造发展指数稳步上升,从105.78增长到116.02。然而,在持续发展分项上,尽管以“制造业研发投入程度”“单位制造业增加值能耗”等为代表的核心指标排名世界第七,但这一成绩仍凸显出我国制造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拥有巨大的潜力和显著的提升空间
从宏观视角审视,我国在众多高端产业领域面临国际竞争力不足的困境。海关总署公开的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在2021至2022年间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但仍然有部分高新技术产品依靠进口(详见
商品品类 |
2021年 |
2022年 |
同期增减 |
稀土 |
42.2 |
70.7 |
67.6 |
成品油 |
2103.4 |
3237.1 |
53.9 |
未锻轧铝及铝材 |
1256.5 |
1722.5 |
37.1 |
箱包及类似容器 |
1793.2 |
2377.8 |
32.6 |
鞋靴 |
3089.7 |
3844.4 |
24.4 |
钢材 |
5253.4 |
6426.6 |
22.3 |
农产品 |
5448.3 |
6559.6 |
20.4 |
塑料制品 |
6375.8 |
7187.9 |
12.7 |
中药材及中式成药 |
81.9 |
91.2 |
11.4 |
陶瓷产品 |
1971.8 |
2172.7 |
10.2 |
玩具 |
2959.6 |
3229.2 |
9.1 |
机电产品 |
128059.3 |
136973.1 |
7 |
服装及衣着附件 |
10979.6 |
11712.8 |
6.7 |
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 |
9376.3 |
9835.8 |
4.9 |
肥料 |
754 |
767.5 |
1.8 |
高新技术产品 |
63220.2 |
63391.2 |
0.3 |
家具及其零件 |
4756.6 |
4639.3 |
−2.5 |
Figure 1. Relevant industries in China with out-migration transfer pressure
图1. 中国具有外迁转移压力的相关产业
产业创新对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效应分析可以分别从技术升级效应以及供应链高端化推动效应来分析,如
在推动技术革新的进程中,产业创新不仅促进了关联方的技术迭代与升级,还进一步推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从而显著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稳固性和现代化水平
产业创新正在助力供应链高端化。从供应链合作关系角度,通过创新要素,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传统分散于不同企业,不同个体的经验进行沉淀,被更多企业调用和分享
产业创新维护供应链韧性与安全,主要通过技术、配置、结构三个机制效应影响供应链韧性与安全,促使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如
在企业的核心发展中,创新型人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他们不仅具备敏锐的前瞻性,能够迅速捕捉和把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脉搏,进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升行业的盈利能力
产业创新对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影响,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分析,具有多重维度。首先,新兴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创新要素的高效投入,这些产业以人才、技术和知识为导向,不仅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还吸引了大量资源的集聚,进而优化了全球供应链中资源配置的效率,有效改善了新兴与传统产业间的资源分配格局
产业创新的结构效应对全球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影响可以从产业结构升级机制分析
通过这三个长效机制,针对当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所面临的新形势、新风险,中国应加大国家和企业层面的基础研究投入,加快构建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供应链体系,积极推动全球区域性供应链体系的形成。
根据以上提出的技术、配置、结构三个长效机制,进行对产业创新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实现路径分析(如
一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若供应链与产业创新在融合过程中协同性不强,将会引发产业创新与供应链之间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不仅阻碍了科技成果向实体经济的有效转化,更在深层次上限制了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的增强,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
二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引进那些科技含量高、具备显著产业带动效应的项目,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持续引进强势补充产业链
一是严格落实“链长”制。实施产业发展责任链制度,由“链长”牵头,重点支持“链主”和“领军企业”企业,以增强、延伸和强化产业链为主要目标。每条产业链确定3~4家“链主”企业,并选出5~6家具有引领作用的“领军企业”。重点优化提升“链主”和“领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行业引领作用。专注于中高端领域,积极引入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性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且具备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这一举措旨在全面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切实保障各环节协同发展。加大在“保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融链”方面的工作力度,并着重聚焦于推动招商项目的迅速落地与高效投产,以此为核心策略,集中资源,确保供应链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建立区域产业协同联动机制。对重点领域进行细分,重点深入发展,强化对产业体系效能的优化。在优化产业协同体制机制方面,加速产业链创新资源向“前端”集中,增强研发与创新的驱动力;在“中端”加强科技实力的构建,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同时,向“后端”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产业成果的广泛应用。
一是持续致力于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为了增强供应链上下游的集聚效应并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闭环机制。同时,引导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研究,共同推动研发进程。
二是加速制造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转型升级。制造业从传统的生产模式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转变。具体而言,这包括注重绿色创新,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协作和高效沟通。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创新型、平台型企业升级,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方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开放共享的平台生态,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完善顶尖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体系。顶尖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要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包括加强基础教育,为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还应加强企业内部培训和人才培养,鼓励员工持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开展联合研发等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顶尖人才。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产业创新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实现路径分析(如
在全球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背景之下,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挑战日益严峻,急需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本文将从强化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性的视角出发,深入探究促进供应链实现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本次研究针对产业创新对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内在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产业创新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的技术、配置、结构三个长效机制,构建了实现路径,对于提升产业创新促进供应链韧性与安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9BGL266);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CC23G02);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气候灾害预测预警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ZHYJ22-YB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