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twork Dilemma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Neighborhoods in Hankou Apartment Community of Shangha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ctor Network Theory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residenti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organic renewal. Based on the actor network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logic of the old renovation cooperation network of Hankou apartment community in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and presents the experience of Huangpu District in using the zero-distance home platform to promote the demolition of illeg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home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old reform of Hankou apartment community, such as lack of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limited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little power and big responsibility of street bureaucrats, and relying on the promotion of superiors. In view of this,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systematic planning of the old reform to improve the assessment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expanding the depth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to enhance the self-governance ability of the grassroots, rationally allocating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ain body to promote the empower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grassroots, and improving the collaborative long-term mechanism to consolidate the governance results of the old reform, so as to seek the governance way of the old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Renovation of Old Apartment Community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发展新理念
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分析社会建构产物的现象和过程提供了基本框架,并基于网络结构视角解析社会治理实践。该理论主要有行动者、转译和网络三个核心概念
第一,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行动者是建构网络的基本要素,不仅仅包括诸如组织和个人传统意义上的行动者,还将非人类的力量也视为行动者,如技术、政策、观念、制度等。与此同时,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非人类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一样,能够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具备改变社会关系、规则或分配资源的能力。从系统视角来看,行动者支撑着系统的运转,赋予其生命,并使其发生变化。
第二,转译过程。转译是将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聚合在一起,给每一个行动者赋予角色、利益与行动策略,从而将多元行动者凝聚起来,协同行动。如
汉口小区作为上海众多老旧小区的一个缩影,位于黄埔区外滩街道汉口路社区,该小区属于非动迁地块,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和外滩仅相隔几十米。然而,汉口小区在改造之前,由于年代久远设施老旧,小区内卫生及厨房设施落后,部分居民依然过着“拎马桶”的生活,居民私搭乱建、开墙打洞、乱停车、乱堆物料等问题屡禁不止,并存在非常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城市形象和居民的正常生活。2018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上海市住宅小区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老旧房屋改造。在实际的改造过程中,由于政府各部门权责不清晰,协同治理困难,出现了“九龙治水”的困境。与此同时,由于旧改计划的财政预算逐年缩减,居民多诉求与有限治理资源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针对以上的问题,汉口小区居委会在借鉴其他小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立了党建引领下的“零距离家园”理事会,探索并试行“零距离家园”平台建设,以推动实现服务、议事、协作以及多元互动的四个“零距离”。在解决汉口小区“如厕难”“洗澡难”问题过程中,平台邀请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为汉口小区“美丽家园”建设出谋划策,充分发挥小区居民、居委、物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等多元主体的作用。
在合作网络建构中,行动者的参与是厘清相关工作的基础。如
行动者划分 |
行动者构成 |
人类行动者 |
政府:该类新的行动者来自两方面:一是负责拆除违建工作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二是负责“美丽家园”建设工作的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 |
上海金滩外集团(国企):负责旧里改造的设计与施工 |
|
律师顾问:为小区拆违提供法律指导 |
|
物业公司:提供小区建设图纸、收取相关费用 |
|
居民委员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 |
|
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大会依法选举产生,接受业主监督,发挥重要纽带作用 |
|
小区居民:小区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是旧里改造的价值归宿 |
|
非人类行动者 |
物质性:房屋、基础设施、资金 |
概念性:法律、政策、政府工作计划、强制拆违预案 |
问题的呈现是行动者网络构建的首要环节,在该环节核心行动者安排其他行动者利益实现路径,并将自己的问题变成实现其他行动者的强制通行点(OPP),即转换成异质化行动者的共同目标,其他行动者必须紧密围绕这个强制通行点进行决策和行动,从而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网络
如
根据行动者网络理论,利益的赋予是指核心行动者通过分配利益将其他行动者的目标与自身目标锁定在一起的过程,利益就如同行动者之间的黏合剂,搭建起各行动者利益相联的桥梁
征召是指核心行动者为让其他行动者接受为其所设定的项目角色而采取的策略,而动员是指核心行动者作为网络的“代言人”,扫清其他行动者进入合作网络的障碍,高效率地组织各行动者,提升其行动积极性,保障合作网络的稳固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生活难题,在区委的高位推动下,黄浦区决定重启“零距离家园”平台,汉口居民区党总支周书记便顺势召集居民区党总支成员、街道联络员、绿化市容所、物委会、市场监管所、房管办等各职能部门代表以及社区领袖、居民代表,成立了“零距离家园”理事会。借助“零距离家园”理事会,进行了居民诉求征集、确定旧改重点、项目方案的评审与修改等环节
汉口小区旧里改造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拆除小区违法建筑,改善整体居住环境。汉口小区因为建成年代久远,因历史遗留等客观因素导致一些业主私搭乱建的问题较为突出,致使汉口小区“破上加烂”,如部分业主以各种理由阻挠拆除违法建筑,严重影响小区整体居住环境。黄浦区政府按照上海市拆违拆临重点工作部署和要求,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拆违拆临各项工作,街道办以此为契机,改造小区前深入开展专项行动,自拆、助拆、党员带头多管齐下
从2011年的生态文明治理,再到2018年的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的旧改行动持续了十多年之久。然而,三年行动计划的出台和执行具有明显的“运动式”特征
合作网络形成的过程由问题的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等这几个环节构成,然而,在整个旧改过程中,街道社区为居民参与提供的参与渠道和方式十分有限,居民参与的深度还有待提高
来自社区、街道的基层工作者作为本案例的街头官僚,处于旧改计划执行的最末端,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最为熟知居民生活环境与问题的群体,但由于权小责大的权责分配格局,出现沉重任务与有限资源之间的严重矛盾
在中国情境下,为了防止公共政策在执行中陷入“碎片化”,可以运用中国特色制度的高位推动,通过层级性治理和多属性治理,采用协调、信任、合作、整合、资源交换和信息交流等相关手段来解决公共政策在部门之间贯彻和落实的问题。在本案例中,高位推动在各治理主体协同动机弱、地位不平等、资源调配不平衡中迅速发挥作用,促进各治理主体共同参与旧改治理过程,高效推进旧改进程,较好地确保完成旧改目标。然而,过度依赖上级高位推动,而缺乏明确的协同机制,会导致合作网络难以常态化、可持续地发展。具体而言,随着上级领导注意力的转移,治理资源的投入可能会随之削弱,部门之间协同动机也面临下降的风险。
旧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需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在制定旧改计划时,相关政策主体应该具备前瞻性、全局性眼光,制定长远目标,形成整体目标要求和实施战略,进而将总体目标进行子目标分解,确定分段实施的具体计划,并且基于系统全局观评估这个计划与计划之间是否衔接,是否存在潜在的冲突,从而避免阶段性子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应付式治理
本案例的居民参与只限于前期的改造意见征集,而在后期确定旧改方案和监督旧改进程却缺少居民参与。应增强居民社区认同,激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小区居民不仅要参与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旧改活动中,还应该参与到小区治理协商之中,充分实现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以实现社区治理的公共价值。具体而言,可以深化自治项目运作,充分利用好“三会”制度,完善自上而下的自治渠道,引导居民聚焦于小区治理难点问题,设计开展自治项目,让居民切身参与到实践中,并从中学习以提升自治能力。在开展自治项目的同时,挖掘培养社区领袖,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由此带动成立一批自治组织,尤其是议事决策类组织的培育,进一步提升居民自治的组织化水平,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自治
足够的治理和减少权限是基层高效运作的必要条件。权限不足,容易让基层治理陷入“看得见管不着”等低效治理困境。针对街头官僚权小责大的问题,应当加强旧改工作权责配置的科学化,以向下级赋权扩能为实践取向,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走,人随事走。首先,科学合理地划分上下级政府的责任。瞄准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可及性和整体性为标准,加快制定赋权清单,统筹协调下放包括旧改在内的权力事项,减少事权衔接的“空档区”,推进与旧改关联事项能够同步下放,变“端菜式”赋权为“点菜式”赋权,提高向基层赋权的针对性、精准性。其次,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配置。加强上级财政对基层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确保基层基本民生和公共服务得到兜底保障。再者,推动创新赋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科技支撑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新内容。要大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基层治理,构建基层智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应急管理水平。
未能实现协同治理的制度化、常态化,可能造成随着上级领导注意力转移,旧改政策持续性差的问题。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改就协同的长效机制,维系旧改治理成果。具体而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完善工作例会、错时工作、经费使用、印章管理等内部制度,完善居民代表会议、“零距离家园”理事会等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一口受理”、包块走访等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从而推动治理的常态化。与此同时,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教育方式引导,提供能力培训,并结合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助力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
旧城改造一直都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经典议题,政策的执行效果往往取决于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居民之间是否实现深度协同治理。在复杂多变的执行环境中,来自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能够较快推动行政资源的集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而黄浦区政府正是借助上级的高位推动,顺势重启零距离家园平台,推动汉口小区的零距离家园理事会,从而协调多方利益主体和资源,完成汉口小区的拆违工作和局部改造过程。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遵循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的逻辑分析汉口小区旧改合作网络的形成过程,并指出在考核激励、居民参与、街头官僚、高位推动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系统规划旧改全局、提升基层自治能力、推动基层扩权赋能以及健全协同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意见,以期进一步完善零距离家园平台建设,为其他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