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2169-2556 2169-2564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ss.2024.1310969 ass-99225 Articles 人文社科 家庭因素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Learning Burnout
胡双福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10 10 2024 13 10 635 644 11 9 :2024 22 9 :2024 22 10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学习倦怠是长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疲惫和低成就感,家庭因素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论文通过文献回顾,综述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氛围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Learning burnout refers to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a low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that arise during prolonged periods of study, with family factors being one of the key influences. This paper reviews existing literature to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parental expectations,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 atmosphere with learning burnou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学习倦怠,家庭因素
Learning Burnout
Family Factors
1. 引言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习中感到的心理疲惫、情绪消极及对学习任务的冷漠 [1] 。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庭因素是影响学习倦怠的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期望、经济状况和家庭氛围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有深远影响。

2. 学习倦怠的概念和表现

学习倦怠指学生因长期压力和负荷导致的心理疲惫、效率下降和对学习的冷漠。这连榕和杨丽娴基于我国大学生的情况,编制了与专业承诺相关的学习倦怠量表,包含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 [1]

情绪低落表现为学生在长期学业压力下感到心理疲惫,缺乏精力和热情,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学习兴趣明显下降。行为不当则指学生的消极态度和逃避行为,如逃课、拖延作业、对学业漠不关心,甚至减少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表现出社会退缩。成就感低则体现在自我效能感的下降,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能力失去信心,缺乏对学业目标的追求,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会得到回报,并且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进行负面评价,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或勤奋。

学习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理解其概念和表现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3. 家庭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期望、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氛围等多个方面。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因素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动态、双向和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环境不仅包括生物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3.1.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微观系统,其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业表现及学习倦怠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过度控制、缺乏支持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和学习抵触心理,增加学习倦怠的可能性。相反,积极鼓励、自主支持和情感关怀的教养方式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减轻学习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

以下是对四种主要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在设置高学业要求的同时,也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和理解。父母在关心孩子学业的同时,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自主性。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与较低的学习倦怠相关 [3] ,同时也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 [4] 。此外,Hayek等人发现权威型教养与更好的学业成就和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5]

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律和自信心,在面对学业挑战时,父母的支持使他们更能适应压力 [6] 。由于父母提供了充分的情感支持和沟通,学生通常会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些都有效减少了学习倦怠 [7] 。权威型教养方式中的开放沟通和情感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学业压力,减少因压力导致的倦怠感。

专制型教养方式强调严格的纪律和高要求,父母通常不太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沟通和理解。专制型教养方式与较高的学习倦怠相关。过高的要求和严格的纪律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8] 。Chen等人的研究发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与对错误的关注和高个人标准呈正相关,而这又与学业拖延呈正相关 [9] 。由于缺乏情感支持,学生可能会感到不被理解和孤立,导致学习动机减弱 [10] ,从而增加倦怠感。专制型教养方式往往让学生觉得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满足父母的期望,这种感受容易导致无助感和倦怠。

放任型教养方式给孩子很大的自由度,对学业要求较少,但在情感上给予高度支持和宽容 [2] 。Pinquart的研究表明放任教养方式与较低的学业成绩有关 [11] 。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低要求可能减少了学业压力,短期内降低了倦怠风险。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结构和纪律,学生可能缺乏自律和责任感,长期来看容易在学业中感到无助和倦怠 [12] 。放任型教养方式还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学业目标和方向感,学业成就感低,进而增加倦怠的风险。

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业和情感需求都缺乏关注,往往缺乏沟通和支持。由于缺乏基本的情感支持和学业指导,学生常常感到孤立无助,面对学业压力时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在面对学业困难时缺乏支持系统 [13] ,感到没有人可以依靠,从而容易产生强烈的倦怠感。长期处于忽视环境中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 [14] ,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学习倦怠。

这四种教养方式会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

3.2. 父母期望

父母的期望是基于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其未来发展的期盼和态度。例如,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就,或在未来从事特定职业。因此,父母的期望通常指向积极的方面 [15]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期望都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李若璇和朱文龙等人指出,来自家庭的正向反馈能够帮助缓解孩子的学业倦怠,表明家长的教育期望通过增加家长的投入,能够有效降低子女的学业倦怠水平 [16] 。当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望过高时,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可能会因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而感到挫败和焦虑,进而增加学业倦怠的风险。过高的期望还可能导致学生在追求学业成就的过程中感到过度疲劳。相反,父母的期望过低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业缺乏挑战和意义,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低期望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变得冷漠,最终也可能导致学业倦怠的产生。

根据期望价值理论,个体的动机受到对成功的期望和成功的价值评估的影响。父母作为中职学生的重要他人,其正确有效的期望会影响自我的形成,继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父母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可能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焦虑,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可能导致学习倦怠。Jeynes认为父母期望是最能预测子女学业成就的家庭因素 [17] 。Froiland等人在幼儿至青年的追踪研究后得出结论,个体的学习成绩除了受到当前父母期望因素影响,还会受到儿童早期的父母期望影响 [18] ,这表明父母期望对子女的影响是长远的。

高丙成等人 [19] 发现,父母的自主支持与子女的学习倦怠呈负相关,积极的支持与鼓励能降低学习倦怠。父母对作业的参与能调节子女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而父母对子女作业的参与通常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的表现 [20] 。父母通过参与学校活动、与教师沟通等方式,能促进子女学业发展并调整教育方式 [21]

<xref></xref>3.3.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率越低,因其能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22]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来自家庭的支持对于缓解学习压力、降低学习倦怠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作为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提供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实际帮助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中的挑战和困难。当家庭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时,学生的学业倦怠感可能会得到有效缓解。Luo等人的研究表明,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能够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支持 [23] ,如课外辅导、学习材料和活动机会,减轻学业压力,增强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习倦怠。相反,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可能因资源不足,缺乏必要的学习工具和支持导致学生感到无助和焦虑。卢永兰等人的研究表明,西部留守儿童的学习倦怠率高于东部留守儿童,这与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家庭收入较低有关 [24]

<xref></xref>3.4.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与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家庭和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25]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促进身心健康、情感交流和个体发展;而不良的氛围可能导致家庭关系恶化,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 [26]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氛围的紧张或宽松也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一个充满爱、理解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减轻学习倦怠。同时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家庭功能良好、沟通顺畅的家庭能提供支持与安全感,有助于减少学习倦怠;反之,家庭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孩子感到孤立与无助,增加倦怠感。Yu的研究表明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能提供安全感和情感支持,减轻学生压力和焦虑,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进而减少学习倦怠 [27] 。友爱、包容的氛围培养孩子积极性,让孩子热爱生活,对世界有更大的探索欲,对学习有更大的积极性;家长以身作则也能通过示范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缓解学习焦虑,提升自信 [28] 。相反,家庭紧张和冲突会增加情绪不稳和心理负担,削弱情感支持,进而增加学习倦怠的风险。

家庭因素在学习倦怠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改善教育方式、合理设定期望、提供学习资源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能有效减少学习倦怠。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支持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

<xref></xref>4. 不同家庭因素对学习倦怠的作用机制 4.1. 家庭教养方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在应对学习倦怠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通过多种机制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学业压力,维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

① 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权威型父母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兴趣设定合理目标,鼓励他们逐步实现 [6] 。通过完成目标并给予正面反馈,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29] ,减少因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倦怠感。

② 促进内在学习动机

内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因兴趣和个人满足感而主动学习。权威型教养方式通过鼓励自主学习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30] 。权威型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4] ,这种自主性支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减少因外在压力带来的倦怠感。

③ 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安全感

权威型教养方式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在学业困难时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应对挫折和压力,有效缓解焦虑,减少情绪负担带来的倦怠感 [31] 。权威型父母还通过营造温暖、理解和支持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心理安全感,使学生在面对学业挑战时感到有后盾,降低因孤立无助而导致的倦怠。

④ 开放的沟通与问题解决

权威型教养方式强调开放沟通,这对解决学业问题、减轻压力至关重要。权威型父母鼓励孩子表达学习中的困难,通过积极沟通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案 [32] ,避免问题积累导致倦怠。此外,权威型父母通过协商提供指导,而非直接指令,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减少应对学业挑战时的无助感,从而降低学习倦怠的风险。

这种教养方式在平衡高学业期望与高情感支持方面表现突出,使学生在一个充满关爱和理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这种教养方式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机制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倦怠。

① 增加心理压力和焦虑

专制型教养方式以高要求和低情感回应为特点,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33] ,但缺乏情感支持。学生在面对严格纪律和高标准时,承受巨大压力和焦虑,害怕无法达标。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环境下,容易导致心理疲惫 [34] ,进而引发学习倦怠。由于专制型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沟通,学生在学业挑战中感到孤立无助 [5] ,加重焦虑,最终导致学习倦怠。

② 降低学习动机

在专制型教养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受到抑制。父母通过惩罚和严格纪律来驱动学习,虽然这种外在动机短期内有效,但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持 [4] 。学生学习更多是为避免惩罚或满足父母期望,而非出于对知识的兴趣或个人成长。长期依赖外在动机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学习倦怠。

③ 抑制自我效能感

专制型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不足和错误,而不是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持续的批评和否定削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29] ,使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业任务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④ 限制自主性和独立性

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的关键品质,但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这些品质往往被压制。专制型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学业和生活,限制其自主决策的机会 [5] ,使学生无法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环境容易让学生感到无力和失控,进而加剧学习倦怠。

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是复杂的,这种教养方式既可能在某些方面短期内减少学习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增加学习倦怠的风险。

① 缺乏结构和纪律

结构和纪律是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方向感的关键,但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学业要求较少,缺乏明确的规则和纪律 [11] 。学生因此容易在学习中迷失方向,产生倦怠感。此外,放任型教养缺乏外部约束,学生难以培养自律性,往往出现拖延和逃避行为,进一步加剧学习倦怠的风险。

② 缺乏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是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重要资源。尽管放任型教养方式在情感上较为宽容,但缺乏深层次的情感沟通 [35] 。放任型父母通常不干涉孩子生活,因而缺少深入交流的机会。当学生遇到学业困难时,得不到及时的情感支持,容易感到孤立无助,增加学习倦怠的风险。

③ 责任感的缺失

责任感是学生在学业中保持积极参与的关键品质,而在放任型教养下,学生往往缺乏对学业的责任感。由于父母要求较低,学生可能不认为学业成功是自己的责任,甚至对学业表现漠不关心 [11] 。这种态度导致学业投入不足,最终引发学习倦怠。

④ 自主性过度

尽管适度的自主性有助于学习 [12] ,放任型教养中的过度自主性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父母缺乏适当指导,学生在面对学习选择时可能感到困惑和不确定 [29] 。这种过度自主性可能使他们感到不知所措,进而导致学习兴趣减退和倦怠感增加。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在短期内减少学习压力,但长期来看,学生在缺乏指导、支持和动机的环境下,容易感到迷失和无助,最终导致学习倦怠的增加。

忽视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对孩子缺乏关心和参与,既不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提出要求,也不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

① 缺乏情感支持与安全感

忽视型父母在情感上与孩子疏远,缺乏沟通与理解。当学生面对学业挑战时,缺少情感支持和鼓励 [35] ,容易感到孤立无助,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加倦怠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与保护,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可能感到不安全。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容易受损 [34] ,出现焦虑和抑郁,进一步加重学习倦怠。

② 学习动机低下

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激励,学生得不到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导致学习动机低下 [17] 。由于父母的忽视,学生可能认为学业成功无关紧要,缺乏追求成就的内在动力。这种动机缺失容易使他们对学习感到冷漠和倦怠。

③ 缺乏学业责任感

学业责任感是学生对自身学业表现负责的意识。忽视型父母不对孩子的学业提出要求,也不提供指导,导致学生对学业感到迷茫 [36] ,不清楚自己的责任,从而失去责任感和使命感 [37] 。缺乏父母的期望和监督,学生可能推卸学业责任,认为学业不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进一步加剧学习倦怠。

④学习困境中的无助感

无助感是指学生在面对学业困难时感到无法解决问题、无法控制结果的情绪状态。缺乏父母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常感到无助 [26] ,不知如何应对学习中的问题。这种无助感容易引发挫败感和无力感,增加学习倦怠的风险。当学生困惑时,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进一步产生负面情绪,加重学习倦怠。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业中感到孤立、无助和失去动力,最终导致学习倦怠的发生。

4.2. 父母期望

父母期望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业表现来影响学习倦怠。

父母过高的期望可能导致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质疑,产生负面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无法达成目标 [15] ,从而影响学习动机和增加倦怠感。学生为满足父母的期望而努力,然而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可能导致心理疲惫,进而导致学习倦怠。父母的期望过低可能使学生缺乏目标导向和内在动机,认为学习没有意义,从而导致学习倦怠。期望过低可能让学生感到自己不被看好 [38] ,影响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 [16]

4.3. 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的学习资源可得性、情感支持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而影响学习倦怠。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可能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源,如教材、补习班等,这会限制他们的学习机会,影响学业表现。经济困境带来的家庭压力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感到焦虑和无助,增加学习倦怠感 [19] 。富裕家庭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感支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学习兴趣 [22] 。虽然资源丰富,但父母可能施加过高的期望和压力,使学生产生焦虑和倦怠感。

4.4.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支持、心理安全感和学业动机来影响学习倦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供了丰富的情感支持,帮助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感到被理解和支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 [26] ,降低因学业压力导致的焦虑感,减少倦怠。频繁的家庭冲突和紧张氛围可能导致学生情感疏离,缺乏心理支持,增加学习倦怠 [39] 。这可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无意义,缺乏内在动机,从而影响学习表现。

<xref></xref>5. 减少学习倦怠的家庭措施

有效的家庭干预对于减少学习倦怠至关重要。通过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调整父母期望、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减少学习倦怠。

5.1.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可以结合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特点,采取适应性的综合对策来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发展。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7]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表扬 [4] 。这种鼓励性的反馈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学习的积极感受,减少学习倦怠的情绪。

专制型家庭中的家长应努力与孩子建立开放、诚实的沟通渠道。通过定期的家庭会议或一对一的谈话,了解孩子的感受、困惑和需求。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父母应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孩子感到压力或挫折时,提供及时的安慰和支持 [5] ,帮助他们应对学业挑战。通过鼓励、肯定和支持的话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9] ,减轻学习带来的压力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及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家长应认识到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局限性,并努力向更加民主、开放的教养方式转变。

虽然放任型家庭倾向于不过多干预孩子的行为,但为孩子设定一些明确的责任和任务仍然是有必要的。这些任务可以是家务、学习项目或自我提升的活动,旨在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 [10] 。与孩子一起讨论并确定这些任务,让他们理解这些任务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自主完成 [11] 。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同时,也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

家长应主动增加与孩子的亲子互动时间,比如共进晚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或进行家庭游戏等。这些活动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联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在互动过程中,家长应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变化,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家长应与孩子一起设定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应该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设定目标后,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的学习进度,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有助于孩子明确学习方向,保持学习动力 [12]

5.2. 调整父母期望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兴趣设定合理的期望。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与老师沟通以及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等方式,定期评估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合理的期望能够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力,减少压力和倦怠。避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设定可实现的学业目标。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通过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40] 和兴趣,鼓励孩子在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培养他们的专长和创造力。在设定目标和选择学习活动时,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5.3. 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

家长应尽力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22] ,如学习材料、课外辅导和学习工具。确保孩子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减轻学业负担和压力。鼓励孩子参加课外活动和培养兴趣爱好,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帮助孩子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减少学习倦怠。

5.4. 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长应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解决家庭中的冲突和矛盾 [26] 。通过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增进家庭成员间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鼓励每个家庭成员提出想要讨论的话题,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家庭活动,都可以讨论。家长应尽力减少家庭中的紧张和冲突,创造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家庭环境 [39] 。学习并实践非暴力沟通原则,即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避免指责和攻击。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能够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减少学习倦怠。

5.5. 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安慰。通过积极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处理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缓解心理压力 [35] ,减少学习倦怠。在交谈中,家长应扮演倾听者的角色,给予孩子充分表达的空间,不打断,不立即评判,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学习倦怠问题,家长可以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和咨询。联系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外部专业机构,预约心理评估与咨询。心理专家将通过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帮助孩子识别学习倦怠的根源,并提供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

6. 结论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其教育方式、父母期望、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氛围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为有效减少学习倦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从多维度入手进行干预和优化。通过综合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调整父母期望、丰富学习资源和优化家庭氛围,我们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倦怠,提升他们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挑战和压力,实现全面发展。

References 连榕, 杨丽娴, 吴兰花. 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 心理学报, 2005, 37(5): 632-636. 刘亚林, 程乐森, 王茹, 等. 初二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 24(10): 1580-1584. Pinquart, M. and Kauser, R. (2018) Do the Associations of Parenting Styles with Behavior Problem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Vary by Culture? Results from a Meta-Analysis. Cultural Diversity &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4, 75-100. >https://doi.org/10.1037/cdp0000149 Turner, E.A., Chandler, M. and Heffer, R.W. (2009)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Self-Efficacy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50, 337-346. >https://doi.org/10.1353/csd.0.0073 Hayek, J., Schneider, F., Lahoud, N., Tueni, M. and de Vries, H. (2022)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imulates Academic Achievement, Also Partly via Self-Efficacy and Intention Towards Getting Good Grades. PLOS ONE, 17, e026559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65595 佘丽珍, 邹妹玲.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研究[J]. 教学与管理: 理论版, 2016(1): 23-25. Gagne, M. (2003) Autonomy Support and Need Satisfaction in the Motivation and Well-Being of Gymnasts.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5, 372-390. >https://doi.org/10.1080/714044203 McGinn, L.K., Cukor, D. and Sanderson, W.C. (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Cognitive Style, an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Does Increased Early Adversity Influence Symptom Severity through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gnitive Style?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29, 219-242. >https://doi.org/10.1007/s10608-005-3166-1 Chen, W., Yang, X. and Jiao, Z. (2022)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Perfectionism, and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2, 1145-1159. >https://doi.org/10.1080/01443410.2021.2024513 龚艺华. 四种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水平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06, 10(46): 50-52. Pinquart, M. (2015) Associations of 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8, 475-493. >https://doi.org/10.1007/s10648-015-9338-y Shumow, L., Vandell, D.L. and Posner, J.K. (1998) Harsh, Firm, and Permissive Parenting in Low-Income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9, 483-507. >https://doi.org/10.1177/019251398019005001 Dennis, J.M., Phinney, J.S. and Chuateco, L.I. (2005) The Role of Motivation, Parental Support, and Peer Support in the Academic Success of Ethnic Minority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6, 223-236. >https://doi.org/10.1353/csd.2005.0023 李敏, 甘怡群. 高中生学业倦怠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1, 32(1): 36-37. 赵芳, 赵烨烨. 父母的过高期待与中学生的压力关系的研究[J]. 青年研究, 2005(8): 11-19. 李若璇, 朱文龙, 刘红瑞, 等. 家长教育期望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家长投入的中介及家庭功能的调节[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4): 489-496. Jeynes, W.H. (2005)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Family Involvement Research Digest, 9, 241-273.. Froiland, J.M. (2010)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Student Learning Goals: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an Intrinsic Motivation Intervention. Child & Youth Care Forum, 40, 135-149. >https://doi.org/10.1007/s10566-010-9126-2 高丙成, 刘儒德, 李航, 等. 初中生社会支持状况及与自我效能感、焦虑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2): 237-239, 243. 黄友强, 刘学兰, 赖晓璐, 等. 学校氛围与学业倦怠的关系: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与父母作业参与的调节效应[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18: 2. Wang, Q., Pomerantz, E.M. and Chen, H. (2007) The Role of Parents’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hild Development, 78, 1592-1610.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24.2007.01085.x Bernal, E.M., Cabrera, A.F. and Terenzini, P.T.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ce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SES): Implica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 and Admissions Policies. AIR 2000 Annual Forum Paper.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 21. Luo, Y., Wang, Z., Zhang, H. and Chen, A. (2016)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Learning Burnout in Adolescents: Mediating and Moderating Effect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5, 2111-2119. >https://doi.org/10.1007/s10826-016-0400-2 卢永兰, 林铮铮, 林燕. 主观幸福感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 140-144. 张墨涵, 梁晶晶, 张冉, 等. 家庭教育资本与家长教育焦虑——家庭氛围和家校沟通的链式中介作用[J]. 浙江社会科学, 2022(5): 142-150, 160. 杨铖, 刘建平. 家庭氛围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养”“育”割裂? [J]. 心理学探新, 2017, 37(4): 364-368. Yu, J., Wang, Y., Tang, X., Wu, Y., Tang, X. and Huang, J. (2021) Impact of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on Academic Burnout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erial Mediation of Peer Support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Article 767616.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1.767616 卢同庆, 范先佐, 邢秀芳. 家庭资本对城乡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 39(7): 28-32. 彭丽华, 李洋.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父母养育方式与成绩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8): 1005-1007. 龚艺华.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3): 278-279. 黄翠虹, 郭丽玲, 郭蓝, 等. 家庭功能和父母教养方式与高年级小学生焦虑症状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24, 45(3): 394-397, 401. 孙小博, 史轩轩, 杜变. 亲子沟通对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3, 26(3): 120-121. 张婷婷. 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期望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2. 张莹. 家庭环境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功能对高中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2. 杨铃琪. 父母教养风格、家庭氛围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机制研究[J]. 品位∙经典, 2024(5): 35-38. 王忠清, 解雅春, 王志明, 等. 哈尔滨市3~5岁儿童忽视现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9): 802-805. 罗云, 陈爱红, 王振宏. 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学业倦怠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1): 65-72. 李佳丽, 胡咏梅. “望子成龙”何以实现? ——基于父母与子女教育期望异同的分析[J]. 社会学研究, 2021(3): 204-224, 230. 李启明, 王纪婷. 家庭氛围, 子女生活满意度与心理健康代际传递的关系: 亲子性别和子女年龄的差异[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2, 20(2): 282-288. 王烨晖, 张缨斌, 辛涛. 父母教育期望对四年级学生数学成就的影响: 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8, 16(1): 96-10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