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actors and Learning Burnout
Learning burnout refers to emotional exhaustion and a low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that arise during prolonged periods of study, with family factors being one of the key influences. This paper reviews existing literature to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parental expectations, family 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 atmosphere with learning burnou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Learning Burnout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学习中感到的心理疲惫、情绪消极及对学习任务的冷漠
学习倦怠指学生因长期压力和负荷导致的心理疲惫、效率下降和对学习的冷漠。这连榕和杨丽娴基于我国大学生的情况,编制了与专业承诺相关的学习倦怠量表,包含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
情绪低落表现为学生在长期学业压力下感到心理疲惫,缺乏精力和热情,伴随着焦虑、抑郁等情绪波动,学习兴趣明显下降。行为不当则指学生的消极态度和逃避行为,如逃课、拖延作业、对学业漠不关心,甚至减少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表现出社会退缩。成就感低则体现在自我效能感的下降,学生对自己的学业能力失去信心,缺乏对学业目标的追求,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会得到回报,并且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进行负面评价,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或勤奋。
学习倦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理解其概念和表现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家庭因素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家庭教育方式、父母期望、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氛围等多个方面。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家庭因素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其所处环境的动态、双向和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环境不仅包括生物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微观系统,其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业表现及学习倦怠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过度控制、缺乏支持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和学习抵触心理,增加学习倦怠的可能性。相反,积极鼓励、自主支持和情感关怀的教养方式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减轻学习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对四种主要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在设置高学业要求的同时,也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和理解。父母在关心孩子学业的同时,尊重孩子的意见,鼓励自主性。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与较低的学习倦怠相关
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律和自信心,在面对学业挑战时,父母的支持使他们更能适应压力
专制型教养方式强调严格的纪律和高要求,父母通常不太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沟通和理解。专制型教养方式与较高的学习倦怠相关。过高的要求和严格的纪律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巨大的压力和焦虑
放任型教养方式给孩子很大的自由度,对学业要求较少,但在情感上给予高度支持和宽容
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业和情感需求都缺乏关注,往往缺乏沟通和支持。由于缺乏基本的情感支持和学业指导,学生常常感到孤立无助,面对学业压力时无所适从,导致学生在面对学业困难时缺乏支持系统
这四种教养方式会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
父母的期望是基于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其未来发展的期盼和态度。例如,父母可能希望孩子在学业上取得成就,或在未来从事特定职业。因此,父母的期望通常指向积极的方面
根据期望价值理论,个体的动机受到对成功的期望和成功的价值评估的影响。父母作为中职学生的重要他人,其正确有效的期望会影响自我的形成,继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父母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可能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和焦虑,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无法满足这些期望,可能导致学习倦怠。Jeynes认为父母期望是最能预测子女学业成就的家庭因素
高丙成等人
家庭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心理状态有重要影响。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学生学习倦怠的发生率越低,因其能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家庭氛围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与人际关系,包括夫妻、家庭和亲子关系。家庭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在学习倦怠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改善教育方式、合理设定期望、提供学习资源和营造和谐家庭氛围,能有效减少学习倦怠。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支持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业发展。
权威型教养方式在应对学习倦怠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通过多种机制帮助学生有效应对学业压力,维持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心理健康。
① 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心。权威型父母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兴趣设定合理目标,鼓励他们逐步实现
② 促进内在学习动机
内在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因兴趣和个人满足感而主动学习。权威型教养方式通过鼓励自主学习和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③ 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安全感
权威型教养方式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父母在学业困难时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应对挫折和压力,有效缓解焦虑,减少情绪负担带来的倦怠感
④ 开放的沟通与问题解决
权威型教养方式强调开放沟通,这对解决学业问题、减轻压力至关重要。权威型父母鼓励孩子表达学习中的困难,通过积极沟通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案
这种教养方式在平衡高学业期望与高情感支持方面表现突出,使学生在一个充满关爱和理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通常是负面的,这种教养方式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机制加剧了学生的学习倦怠。
① 增加心理压力和焦虑
专制型教养方式以高要求和低情感回应为特点,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② 降低学习动机
在专制型教养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受到抑制。父母通过惩罚和严格纪律来驱动学习,虽然这种外在动机短期内有效,但缺乏内在动机的支持
③ 抑制自我效能感
专制型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不足和错误,而不是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持续的批评和否定削弱了学生的自信心
④ 限制自主性和独立性
自主性和独立性是学生在学习中发展的关键品质,但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这些品质往往被压制。专制型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学业和生活,限制其自主决策的机会
放任型教养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是复杂的,这种教养方式既可能在某些方面短期内减少学习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增加学习倦怠的风险。
① 缺乏结构和纪律
结构和纪律是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方向感的关键,但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学业要求较少,缺乏明确的规则和纪律
② 缺乏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是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重要资源。尽管放任型教养方式在情感上较为宽容,但缺乏深层次的情感沟通
③ 责任感的缺失
责任感是学生在学业中保持积极参与的关键品质,而在放任型教养下,学生往往缺乏对学业的责任感。由于父母要求较低,学生可能不认为学业成功是自己的责任,甚至对学业表现漠不关心
④ 自主性过度
尽管适度的自主性有助于学习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在短期内减少学习压力,但长期来看,学生在缺乏指导、支持和动机的环境下,容易感到迷失和无助,最终导致学习倦怠的增加。
忽视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对孩子缺乏关心和参与,既不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提出要求,也不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
① 缺乏情感支持与安全感
忽视型父母在情感上与孩子疏远,缺乏沟通与理解。当学生面对学业挑战时,缺少情感支持和鼓励
② 学习动机低下
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激励,学生得不到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导致学习动机低下
③ 缺乏学业责任感
学业责任感是学生对自身学业表现负责的意识。忽视型父母不对孩子的学业提出要求,也不提供指导,导致学生对学业感到迷茫
④学习困境中的无助感
无助感是指学生在面对学业困难时感到无法解决问题、无法控制结果的情绪状态。缺乏父母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常感到无助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业中感到孤立、无助和失去动力,最终导致学习倦怠的发生。
父母期望通过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业表现来影响学习倦怠。
父母过高的期望可能导致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质疑,产生负面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无法达成目标
有效的家庭干预对于减少学习倦怠至关重要。通过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调整父母期望、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减少学习倦怠。
父母可以结合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的特点,采取适应性的综合对策来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心理发展。
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专制型家庭中的家长应努力与孩子建立开放、诚实的沟通渠道。通过定期的家庭会议或一对一的谈话,了解孩子的感受、困惑和需求。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给予他们表达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父母应更加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在孩子感到压力或挫折时,提供及时的安慰和支持
虽然放任型家庭倾向于不过多干预孩子的行为,但为孩子设定一些明确的责任和任务仍然是有必要的。这些任务可以是家务、学习项目或自我提升的活动,旨在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
家长应主动增加与孩子的亲子互动时间,比如共进晚餐、一起参加户外活动或进行家庭游戏等。这些活动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联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在互动过程中,家长应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变化,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家长应与孩子一起设定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应该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设定目标后,家长应定期检查孩子的学习进度,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有助于孩子明确学习方向,保持学习动力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兴趣设定合理的期望。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学习过程、与老师沟通以及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等方式,定期评估孩子的实际能力水平。合理的期望能够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力,减少压力和倦怠。避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设定可实现的学业目标。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通过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家长应尽力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家长应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解决家庭中的冲突和矛盾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安慰。通过积极的情感支持,帮助孩子处理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缓解心理压力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其教育方式、父母期望、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氛围等因素共同影响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为有效减少学习倦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从多维度入手进行干预和优化。通过综合改善家庭教育方式、调整父母期望、丰富学习资源和优化家庭氛围,我们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倦怠,提升他们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业挑战和压力,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