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2169-2556 2169-2564 beplay体育官网网页版等您来挑战! 10.12677/ass.2024.1310973 ass-99229 Articles 人文社科 新时代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功能及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Dormitory Cul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赵书玉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10 10 2024 13 10 664 669 13 9 :2024 22 9 :2024 22 10 :2024 Copyright © 2024 beplay安卓登录 All rights reserved. 2024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具有直接影响。但是,全球化发展、社会转型及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使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面临考验。当前,寝室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寝室文化育人功能亟需提升。文章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功能及建设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加强寝室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Dormitory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ampus cultur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networking poses challeng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dormitory cul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Currently,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rmitory culture, an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dormitory culture urgently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tus of dormitory cultur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dentifi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dormitory culture construction.
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功能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Culture Educational Function
1. 引言

寝室是大学生进行日常学习、开展人际交往的重要场域,同时,它也是学生在大学校园内成长、成才与成熟的关键发展空间。寝室文化不仅仅是学生生活的体现,更是大学育人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优化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以及校园整体文化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寝室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包含了文化的深层内涵,在本质上属于文化的范畴。从大学生的视角来看,寝室是由学校提供并由大学生承担费用的共同居住场所,具有多重功能,包括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等方面。寝室文化的概念最早于1986年提出,但由于国内学者对其定义存在不同的视角和层次,主要有群体文化论、环境氛围论、物质精神总和论、亚文化论等,导致学术界对寝室文化的认知尚未形成一致 [1] 。根据学术界不同的寝室文化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凝练其内涵。狭义的寝室文化主要注重于寝室氛围,强调精神文化层面。而广义的寝室文化概念是指在寝室这个特定的场所中,在与校园文化的相互影响中,在寝室自身发展过程中由寝室成员互动所共同创造和享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形态,是为寝室成员所普遍认可并渗透在寝室和寝室活动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在寝室成员成长过程中对其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2]

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当前,新时代大学生身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全球化趋势、社会转型以及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为其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这些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影响。新时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在新的成长发展空间中,展现出了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新特点。新时代大学生从小就与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数字技术紧密相连,习惯于通过线上平台获取信息,展现出高度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社交圈较为多元化,得益于全球化的发展,他们更频繁地参与跨文化交流,展现出开放的态度;新时代大学生更注重个性化和自我表达,倾向于追求个人兴趣目标,不愿意被传统框架和社会期望所束缚。这些新特点,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切入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

寝室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基本的单元,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成长具有深远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寝室文化,探寻其育人功能并推动寝室文化更好建设,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2. 寝室文化育人功能 2.1. 思想教育功能

寝室文化在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和塑造上。由于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稳固,他们在面对多元价值观和复杂的社会思潮时,往往缺乏辨别和选择的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并产生思想混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3] 。优秀的寝室文化可以通过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促进其朝着符合学校和社会期望的方向健康发展 [4]

2.2. 规范约束功能

寝室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成员思想、行为的规范与约束,确保寝室内部的秩序、和谐与稳定。寝室文化的约束性层面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显性规范约束包括学校制定的寝室规章制度和宿舍成员共同制定的寝室公约。这些显性规范通过明确寝室成员在寝室内的行为准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具体规定,从而有效地维护寝室秩序和培养良好的生活环境。隐性的规范约束则源自于成员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以非强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使得个体自觉地约束自己,避免出现违反集体期望的行为 [5]

2.3. 人格塑造功能

人格塑造是通过各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个体人格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大学生活中,寝室文化在人格塑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寝室文化体现了成员的共同价值观,是生活哲学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成员的心理健康状态。寝室文化通过其独特的环境氛围,促使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认同与内化,帮助个体形成独特的人格心理,对成员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同时,寝室文化通过其社交环境,使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6]

2.4. 情操陶冶功能

马克思曾言:“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的。”寝室文化作为一种多元表现形式,蕴含丰富的德育和美育资源。寝室文化通过塑造寝室环境,如改善寝室布局、室内装饰等,营造出一个可以美化心灵的空间,同时为成员创造了和谐文明的环境,提升其道德修养。在这种小型社群中,成员日常的言行举止可以传递积极的道德观念。寝室文化的情操陶冶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通过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促使成员在审美和道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5. 群体凝聚功能

寝室成员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形成了强大的群体凝聚力。寝室成员的个人观念在交流和碰撞中逐渐整合,形成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长期共同生活的经历促使成员认同寝室的共同目标,增强对寝室的归属感。优秀的寝室文化有助于形成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成员间的互助精神也在寝室文化中得到彰显。此外,寝室文化促使成员将集体目标内化为个人追求,每个成员自觉服从和遵守寝室的规章制度,从而进一步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3 寝室文化建设现状 3.1. 寝室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寝室物质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不完善且维护不足、个性化空间受限以及公共空间开发利用不充分、寝室资源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寝室育人功能的发挥,削弱了寝室的育人功能。

寝室物质条件的缺陷使学生难以在生活环境中获得积极的思想引导,例如,过度拥挤或设施老旧的寝室环境容易引发负面情绪,使学生难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物质文化对人格塑造具有深远影响,但当寝室个性化空间受限时,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阻碍了他们在寝室中发展个性和培养独立意识,削弱了寝室文化在塑造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寝室物质文化中的不合理设计,如公共空间规划不善,往往难以促进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寝室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则容易引发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冲突,可能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影响寝室内部的和谐氛围,削弱寝室成员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认同感,进而阻碍群体凝聚力的培养。

3.2. 寝室制度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寝室制度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寝室管理制度僵化与灵活性不足、寝室管理制度不完善、宿舍管理制度执行中的不一致性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寝室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削弱了寝室文化在思想教育、规范约束、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

寝室管理制度僵化,未能考虑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制度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僵化的管理制度容易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妨碍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寝室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和人性化的考量,可能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方面的成长。寝室管理制度执行中的不一致性,尤其是不同寝室在制度执行上的差异,容易使学生感到制度不公,削弱管理的公信力。这种不一致性会导致学生对制度产生质疑,削弱寝室文化在规范行为和维持寝室秩序方面的作用,使得寝室无法形成统一的行为规范,影响寝室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一个刚性且缺乏弹性的制度环境,无法为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进而阻碍了寝室在人格塑造中的作用。

3.3. 寝室行为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寝室行为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寝室成员沟通方式欠缺、个性与集体需求的冲突、矛盾冲突解决机制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寝室行为文化的积极作用,影响了学生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发展。

首先,寝室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例如,作息时间和卫生习惯的矛盾可能因沟通不畅而加剧。沟通不畅容易导致误解和矛盾,影响成员在集体中达成共同的思想共识,进而削弱寝室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积极作用。其次,在一些寝室中,个体需求与集体需求之间常常存在冲突。成员可能过于关注个人需求,忽视集体利益,例如在公共空间的使用和集体活动的参与方面缺乏沟通合作。个性需求与集体需求之间的矛盾若处理不当,会导致成员间的摩擦不断,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限制成员人格的健康发展,也会削弱个体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的形成,影响人格塑造的效果。最后,许多寝室缺乏有效的冲突解决机制。当因生活习惯或个性差异产生冲突时,缺乏公平公正的解决方式可能导致问题的累积和激化进而导致寝室成员之间关系的恶化,进而削弱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阻碍寝室文化群体凝聚功能的发挥。

3.4. 寝室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寝室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寝室成员缺乏共同愿景与集体精神淡薄、缺乏心理支持与健康文化氛围等,这些问题对寝室育人功能有着显著影响。

寝室精神文化中缺乏共同愿景和集体精神淡薄,直接影响了寝室的思想教育功能。寝室精神文化应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然而,由于背景差异导致寝室成员难以凝聚统一的价值观和目标,寝室容易陷入个人主义,这种个体化倾向使得寝室难以形成一致的思想引导力,从而降低了思想教育功能的有效性。寝室精神文化的薄弱削弱了寝室规范对成员行为的约束力。寝室内部缺乏集体精神和团体意识,会导致行为规范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例如,成员间若没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个体可能更倾向于忽视集体规则,追求个人利益。精神文化的不足使得成员对寝室公约缺乏认同,导致寝室秩序难以维持。寝室精神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也至关重要,健康的寝室精神文化可以通过积极的精神氛围促进成员的道德与情感发展。然而,缺乏精神文化建设的寝室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持与心理关怀,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还可能导致孤独感和心理压力的增加。

4. 提升寝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建议 4.1. 美化寝室物质文化环境

1) 配备优质完善的寝室基础设施

寝室的物质环境对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提升寝室物质条件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寝室的建设应符合国家标准,提供足够的空间并配备必要设施,如基本家具、风扇、空调等,寝室楼内可以配备24小时自习室以满足大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并且应增加洗衣机数量,在楼内生活区配置吹风机、微波炉和电磁炉等。同时,扩大校园网络覆盖并提升网速,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需求。寝室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7]

2) 增强寝室内部个性化氛围

寝室内部的布局反映了成员的个性化生活方式,是学生表达自我和进行社交的重要一环。在统一设施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个性化布置,以提升生活舒适度和满足感。目前大部分寝室的住宿是上床下桌,成员可以在书桌上配置台灯以提高照明条件,可以安装遮光窗提高隐私性和睡眠质量,还可通过DIY装饰,如摆放绿色植物,来增添绿意美化环境。寝室的物质文化不仅有助于个性化表达,还可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通过设置照片墙来增强寝室成员归属感,传达新思想。

4.2. 健全寝室规章制度文化

1) 强化寝室考核机制

寝室制度文化在规范行为和促进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部分寝室制度存在不合理之处,导致寝室成员对寝室制度的认可度较低、遵守情况较差。高校应根据“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制定灵活且包容的管理制度,并建立全面的考核机制。这一机制应涵盖对管理人员日常工作表现和管理效果的综合评估。将寝室考核与文明寝室建设、奖学金评定等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寝室制度执行的效果及寝室制度文化的发展 [8]

2) 创新队伍组织机制

寝室文化建设应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队伍至关重要。这支队伍应包括寝室管理人员、辅导员和寝室长。需改善现有管理人员的年龄和培训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引入高素质教师。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组织能力,并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寝室长的选拔应严格把关,优先考虑有相关经验或是学生党员,并进行系统培训,以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沟通技巧。

4.3. 践行寝室文明行为文化

1) 推动朋辈榜样示范

朋辈榜样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关键的引领角色。选拔表现优异的学生作为榜样能够显著促进寝室文化的提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办[2004]16号)明确指出:“要重视大学生寝室这一新型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的教育管理。” [9] 学生党员干部应被作为榜样,展示规范行为,推动寝室文化的进步。学校应合理划分责任区域,确保党员干部掌握学生动态并提供必要的支持。社会学习理论表明,相似的榜样更能激发观察者的学习动机。因此,应在寝室公告栏展示优秀学生的事迹,以增强榜样效应,并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学习和模仿。

2) 推行寝室成员自行管理

大学生作为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应充分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以规范寝室行为文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2017年修订)明确提出:“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依章程参与学校管理” [10] 。然而,传统管理模式过于依赖规章制度和行政措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需鼓励寝室成员积极参与寝室管理,包括开展寝室互评和自我反思等活动,以推动寝室行为文化的健康发展 [11]

4.4. 创建寝室和谐精神文化

1) 增强思想导向引领

精神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基石,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文化则是个人成长的深厚滋养。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寝室文化具有重要的熏陶和滋养作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应在寝室内积极传播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栏和社交媒体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践行这些价值观,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

2) 丰富寝室精神文化活动

寝室文化活动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多样化的寝室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营造健康、积极的寝室文化氛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寝室文化活动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凝聚力,强化其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彰显寝室文化的育人价值。

References 吴风雨, 王雯琦, 夏晓洁, 孙静.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 6(41): 167-169. 许勇. 对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思考[J]. 黑河教育, 2010(4): 50. 马子杰, 吕丹红. 试论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挑战性[J]. 新经济, 2021, 544(8): 94-98. 杜杰, 管祥兵. 大学生良好寝室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其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5): 61-62. 姜鸿儒, 李忠华. 论高校寝室文化育人路径[J]. 西部学刊, 2022(19): 150-154. 瞿明勇. 高校寝室文化的功能分析及整合[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21): 57-59. 崔海浪. 浅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1(S4): 172-174. 李向东, 徐小霞. 新时期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J]. 理论观察, 2008(2): 103-105. 梁忠厚. 论高职院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网络体系的构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8(1): 124-126. 肖帅. 高校学生学籍管理诊改工作实施路径的有效探索[J]. 教育现代化, 2019, 6(A1): 154-156+161. 刘海峰, 宋晨虎. 对当前高校寝室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 教育与职业, 2014(12): 174-17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