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unner Trapped in Time—Time Analysis of Students’ Advance Learning
The phenomenon of advanced learning is not uncommon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ime is also quite close. The training cycle of “continuous internal competition” and the phenomenon of advanced learning, such as score slaves stepping on the “wind and fire wheel” are everywhe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ology of time,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advanced learning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 moralization of time, the commodification of time, and the accelerated social reinforcement of time norms that lead to the domination of subjects, resulting in time alienation. The tightness of time ethics devours the student subject, lose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nthusiasm, and the time ethics trap of “if you don’t advance, you will fall behind” triggers time panic;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time solidifies students’ concepts and stirs up the vortex of interests; Accelerating society leads to temporal alienation and triggers diseases such as lack of subjectivity and innovation. Therefore, treatme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two aspects: restructuring values and self-proclaimed “slowing down” to solve a series of problems caused by advanced learning.
Advanced Learning
时间这一命题人们从未停止对其的研究和思考,现有对时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天文学、物理学、文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从概念、性质、分类及人的观念、感受等方面进行探讨。海德格尔曾说“没有人便没有时间”
总体而言,时间的社会性维度在于,如果教育系统中的时间会按照开学、学期、考试、假期等事件区隔开来,时间是社会规定的,被其承载的社会事件赋予意义。由于时间话题既紧扣空间、历史、秩序、结构、文化、规训等宏大主题,又紧扣工作、休闲、成长、衰老、死亡等个体层面,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阐发了对时间的认识,特别是对社会时间的认识,由此,时间也变成了“一种意义,一种尺度,一类范畴,一种参数,一种观念”。
为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超前学习,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学生课后时间还得参与各种各样的培训。在这个技术迅猛发展以及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社会变迁的加速使得人们从生活的“主人”降格为生活的“奴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提高了效率,也为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学生能够获取的资源更多,学习设备更丰富,如电子词典加速了学生识记单词,人工智能满足了学生泛在学习。技术的便捷性、即时性和时空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自我时间。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然而这个“自由时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反而是一种“竞赛式”的“内卷”,甚至让人更加不自由。在这个时代中,补课风气也愈加盛行,成为小学教育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话题。本应享受美好童年时光的少年,本应培养多元化人格的小学生,却被接连不断的培训(无论是语数外各种学科,还是琴棋书画各种兴趣班,甚至编程课等),愈加超前的学习禁锢,在这个加速的时代里,小学生们似乎更加被局限于牢笼之中。据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小学每周至少参加3小时以上校外补课的学生占22.2%,初中学段占32.8%,区县每周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10%,甚至部分区县超过35%的学生每周超过6小时。补课“内卷”的现象更加明显的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生活的城市中教培机构更多,更专业,更好的宣传,如火如荼的课外辅导班和琳琅满目的招生广告,学生现在的负担就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们往往也会与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的同龄人一起学习、一起竞争,每个孩子都会担心自己无法跟上别人的节奏或者表现得没有别人好。甚至更在补课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挑战,就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智力水平,这种自我怀疑会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压力,并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所以不免有很多学生出现了心理压力、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
当前,“超前学习”已经面目全非,异化为一种以片面追求学生考试成绩为导向,以短期内超量向学生灌输知识、变相延长升学考试训练时间为手段的拔苗助长式行为。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在片面追求速度,让学习这个“风火轮”为得到分数的青睐越转越快。首先,“超前学习”表现在超前教授新课。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部分初中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成绩,忽视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安排,要求教师提前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结束新课以获得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考重复训练,获取高分,导致学生在短期内被灌输大量知识的教育乱象。其次,选择性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也是“超前学习”现象之一。为提前结束新课,部分学校对国家课程方案采取选择性执行的方式,默许甚至助长增加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时间,压缩、弱化与升学考试无关的课程,并占用为数不多的德体美劳动教育等非升学考试课程的授课时间,以获取更多的时间学习下一个课程,导致教育生态受到严重冲击。并且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对学生寄予本不该有的“厚望”,他们通常会觉得分数高才是正确的,才是好的,才是“出人头地的”,这些期望在无形之中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压力,让学生们觉得只有拼命拿到好分数才能满足他人的希望。学生的家庭氛围也会越来越紧张,更加让学生感到焦虑和不安,甚至产生逃避或反抗的情绪。“超前学习”必定导致学生休息时间被压缩,娱乐和放松的时间减少,也会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对学习的疲惫感和厌倦感,也没有时间进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成为一个造分机器,唯分数至上。
当前“超前学习”现在在各级教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尤以基础教育阶段(如小学、初中)最为突出。许多家长和教育者为了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领先,认为超前学习能够让孩子在未来的学术竞争中占得优势,纷纷积极支持并推动孩子进行超前学习。不能否认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超前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掌握知识点,从而在考试、升学等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对于学习能力强、好奇心旺盛的学生而言,超前学习能够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超前学习,学生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但是超前学习可能导致学生过早地面临高难度的学习内容,超过了他们自己年龄情况下该学习的部分,从而会增加他们的学业压力和心理负担,影响身心健康。其次如果学生在超前学习时没有打好坚实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情况,到了该学的年纪又在之前有超前学习的情况下可能会有一种自己学过而不用再学了的心态,反而会导致学得一知半解。并且过分强调超前学习可能使学生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如体育、艺术、社交等,导致综合素质不高。超前学习往往过于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对于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可能产生不利影响。超前学习现象也可能会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使那些没有条件进行超前学习的学生处于一种看似不利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那“超前学习”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超前学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行为特点来合理安排学习计划,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能力水平,不要盲目跟风或强迫学生进行超前学习。在超前学习之前,首先要确保学生已经掌握了当前阶段的基础知识。只有基础牢固,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因此,家长和教育者更应该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超前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短期的应试成绩或排名,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和成长。因此,家长和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努力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教育公平与资源分配超前学习现象往往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相关。研究超前学习有助于揭示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问题,从而推动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避免盲目跟风,减少不必要的教育竞争压力,使教育回归其本质。
超前学习往往导致学生承受过重的学业压力,影响身心健康。研究超前学习有助于发现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推动教育政策的调整,减轻学生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点。研究超前学习可以促使教育者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超前学习现象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成果的过度追求和功利化倾向。研究超前学习有助于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单一的成绩指标。深入研究超前学习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助于推动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时间本身无所谓道德与不道德,时间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公平的,而时间的道德性是被人所赋予的。基于时间资源理论,时间被视为一种稀缺资源,其稀缺性导致人们在时间利用上产生紧张感和焦虑感。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何在休闲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人们仍感到时间压力和时间焦虑。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不同时间段被赋予不同意义,并要从事相应的活动,如果违反这一惯例则会受到部落惩罚或天谴,时间的道德意义实际上在人类生活之初就产生了。纵观古今中外,时间被道德化现象数见不鲜。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谨句,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等。这些惜时道德受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对个人生命时间的发展轨迹作了时间先在性的规定
当代社会,数字技术盛行,数字资本利用数字技术,将生活领域的时间转化为有酬或无酬的商品形式,从而将各种形式的生活时间都卷入资本增殖的旋涡中,人们的生活开始了广泛商品化的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到“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技术加速下超前学习的病变。德国社会学教授哈特穆特·罗萨提出“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其提出社会加速的三重面向:①科学技术的加速:科技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完成任务的效率。②社会变迁的加速:社会中各项信息和事物时效性愈短,社会变迁本身速率加快。③生活节奏的加速:人们进行各项活动的速度加快。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当人们的生活步调加速之后,借助加速科技解决亟待的工作和生活事项,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产生加速,而社会变迁的加速又导致人们生活步调的加速,三个面向往复循环。同时,该理论也说明了社会加速的推动机制即由竞争产生的社会动力、文化动力、维持原状就等于落后的加速循环逻辑。该理论清晰地阐明了当下人们的实践体验,但是“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倾向于将时间视为一种社会总体现象,认为加速几乎无差别地对社会结构、进程、体制、人际关系、个体经验和个人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谈及“对时间的彻底使用”的道德要求,即以精密的时间表来不断榨取每一点时间的效益,通过分割、序列化、综合和整合来管理利用时间,最终形成一种“进化的”时间和进步的意义
当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它似乎无处不在,从教育到职场,从生活到心理,无一个体不被其影响,尽感心力憔悴,害怕落后于他人,警惕时间的流逝,陷入“不进则退”的恐慌。家长及孩子们因恐后而争先,集体进入“内卷”旋涡而最后造成“剧场效应”。除在学校完成老师教授的课程外,许多学生进入培训班热潮,使自我时间消失殆尽。在这样的背景下,看似弹性的自我时间,实则在争先恐后的道德陷阱节制中磨灭。学校上课的刚性时间与自我学习的弹性时间交织,一方面是被完成学校授课内容的时间结构所控制,另一方面被“争先恐后”“不进则退”的自身时间观念所裹挟,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内时间认真学习,在课外时间也要超前学习,无限提升高度,伤害学生的自我时间。“大家都去,我不去不就没他们学得多,不就落后了”“我也不想去,可是没办法,大家都在学”。在“超前学习”潮流下,学生既缺少本可以享有的丰富课程或活动以支持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又在竞相加速前进的征程中无法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调整学习的速度和安排。学生只有在参加补习班,与同辈齐头并进,不断投入与牺牲自我时间以超前学习,从而获得一种自我领先的满足感以及不浪费时间的道德感。时间过度道德化的学生时刻保持高度节制化的状态,给自我留有极小的弹性空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更多的内容,秉持这种观念学生们陷入深深的时间贫瘠与恐慌中。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已耳熟能详。“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作与休息周期是与自然节奏和任务制约节奏相辅相成的,现在却获得了自己的度量动力,并越来越无视传统意义和重要性语境了”
随着线性化和机械性时间逐步占据支配地位,管理主义和绩效主义就自然与标准时间挂钩起来,劳动时间的控制者对其通过货币购买的劳动力所贡献时间就要有好的管理方法,将时间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进入技术加速时代,慕课、在线学习等方式进入学习领域,使得人们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资源更加丰富。速度崇拜和数字偶像产生密切的联系,效率主义占据人们生活的制高地,教育当然也难逃其中。社会大众盯着教育、地方政府的“GDP”,家长凝视成绩单上的数字,教师注视绩效考核,学生“我们不上辅导班,别人上了。高考一样考,成绩不就落下了么?”或“其他同学都在学,我除了学习也不知道能做什么正事了,好像娱乐对我们来说在渐渐消失了吧”的焦虑和无奈。学生不得不努力奔跑,在最短的时间内跑最长的路程。现代社会,当生产进入流水线化时代,单位时间产出相应单位的产品,更多时间投入就意味着更多产出,工时成为标准化、不可变和普适的尺度
在学习过程中,家长和教育者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鼓励。通过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学习策略并不断进步。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获得更高的分数?找更好的工作?过更好的生活?做一个有用的人?人们在这些回答中不断地思考,也逐渐迷失。教育的有用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之上,教育成为人们谋生的手段,满足物质欲望的工具,教育染上了强烈的、狭隘的功利化色彩,丧失了独立的人格精神和价值追求,其直接后果,就是人的自由精神的退化和生命意义的消解,人精神的空虚,主体的被吞噬。
当下的学习方式、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变相地成为学生唯分数角逐的利器,成为学生陷入“穷徒困境”的罪魁祸首。学生为获取高分而学习,虽然无奈于校外培训、课外补习,但是维持这种怪圈的力量恰恰就来自于他们自身。具体来说,是家长捆住了老师,老师捆住了学生,学生又捆住了家长……总之,所有的人既是奴隶,又是施虐方;所有人在抱怨,但又深信不得不如此,明知前面是个火炕,却都争着往里面跳。如何在短时间内比别人学得更多,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工具获得效益最大化,技术就像一只无形的手,让学生、家长推进不停内卷的漩涡,推进“穷徒困境”的怪圈。学生在技术加速笼罩下不停地在“求发展”和“求超越”之间进行时间博弈和速度竞争。
我们读书目的是为了学习,是为了不变成一个无知的人。学习最基本的目的是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是学术性的,如数学、科学、文学、历史等;也可以是实用性的,如语言学习、编程、艺术技能、职业技能等。通过学习,我们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学习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我,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同时,学习也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涌现,旧的知识和技能逐渐淘汰。因此,学习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我们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而不是仅仅为了试卷上的分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学习是实现这些梦想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曾提出一个疑问“我们的学生为什么缺乏创新性思维?”他回答到一是中国人“知识改变命运”的思维观念,进而导致学生投入过多的时间在知识学习上,在课本教材内容上,从而引发挤压效应,在其他方面花费的时间就变少了;二是因材施教的知识观,以知识为核心,希望孩子“学早一点,学多一点,学深一点”。总的来说就是把知识等同于教育,缺乏对思维的培养。超前学习正是以上回答的写照。超前学习的学生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专注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从而放弃许多的实践娱乐活动,失去了很多能创新的时间,剥夺了原本可以通过其他活动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生活变得单一、单薄、单调,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也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囫囵吞枣式的超前学习,随波逐流的教育学习形式,是热闹的概念游戏后留下教育现场的一片狼藉。任何创新、创造都需要沉思、需要沉浸到对生活、对问题的深度思考状态,同时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而学生没有也不会关心有多余的闲暇时间去理解、去思考、去探索。学生没有时间去接触除学科知识之外的事物,缺乏思维的拓展,失去创新的动力进而失去能力。
学习本身并不直接抑制创新性思维,相反,学习是培养和提升创新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学习方式、环境或态度等因素可能间接地限制了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创新能力。例如,过分强调记忆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可能会使学生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而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意愿。在某些学习环境中,标准答案被视为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可能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被要求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来回答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变得害怕尝试新的想法或解决方案,因为担心这些想法会被视为错误或不合规范。创新性思维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和锻炼。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是培养和提升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过度竞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能会过分关注成绩和排名,而忽视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环境可能会使学生变得焦虑和紧张,从而抑制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只是盲目地接受和记忆知识,那么他们就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也就难以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人生是旷野,不是赛道。”在当前教育改革、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应变革育人方式,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慢下来”的教育教学方式。“社会科学应该对机器和技术的社会影响给予更充分的考虑,这样不仅可以避免目前社会习惯和制度的变革相对于工具变革所存在的滞后,而且能够使新的发明指向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以及形成更高水平的价值观,即超越单一机器和技术效率的价值观”。不少教育实践者、研究者都在呼吁“让教育慢下来”“静待花开”,我们需要重构这个加速时代、技术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让教育工作回归到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让教育时间安排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自然节奏要求。倡导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超前学习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提前掌握了知识,所以他们对新的知识不再感到新鲜好奇,从而对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和热情,反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让时间慢下来,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多点时间沉淀。
“人活着不是为了读书的”,这一观点,主要是从人生的广度和深度出发,强调人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句话并不意味着读书不重要或没有价值。人生不仅仅由读书构成,还包括了工作、家庭、社交、旅行、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读书是获取知识、提升自我的一种方式,但它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人们还需要通过实践、体验和感受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虽然读书对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往往来自于多方面的人生体验。例如,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等,这些都是读书之外的重要人生追求。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可能涉及到对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读书可以为我们提供思考的素材和启发,但真正的领悟和体验往往需要超越书本的界限。在现代社会中,读书往往被过度功利化,被视为获取文凭、职业晋升或社会地位的手段。然而,这种观念忽视了读书本身的乐趣和价值,也忽视了人生的其他可能性。因此,“人活着不是为了读书”这一观点也在提醒我们,要摆脱过度功利化的思维方式,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近年来,国家倡导践行“新人文教育”。“新人文教育”的鲜明特征就是弱化教育的功利性,注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精神成长,以课程变革促进人的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重要的是要克服“唯分数”,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个性,那么,为了发展能力,我们需要思维导学,要思考、要讨论、要研究,自然就会“慢下来”;我们需要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处理突发问题突发状况的能力,要探究、要操作设备、要经历丰富多彩的生活,自然也会放慢脚步。
频繁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特别是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压力。这种负面情绪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学习的真正目的是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然而,当过于关注与他人的比较时,可能会偏离这一目标,转而追求排名、分数等外在指标。这样做不仅无法真正提升自我,还可能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频繁的比较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当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时。这种自卑感会削弱自信心,影响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和态度。与他人比较往往只关注外在的成果和表现,而忽视了内在的成长和进步。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要的是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仅仅追求与他人的比较结果。
“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本研究以时间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对超前学习现象进行了时间维度的剖析,揭示了时间道德化、时间商品化及加速社会对主体时间认知的深刻影响。研究发现,超前学习现象在强化学生竞争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时间异化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首先,时间道德化使得学习进程被赋予了过高的道德意义,导致学生及家长在“不进则退”的心理驱动下,陷入无休止的竞争漩涡。这种过度道德化的时间观念,不仅吞噬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热情,还引发了广泛的时间恐慌。
其次,时间商品化进一步固化了学生的功利化学习观念,将时间视为可交换的资源,忽略了学习的内在价值。在这种背景下,学生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和更好的未来,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超前学习,从而牺牲了全面发展和兴趣爱好。
最后,加速社会带来的时间异化,使得学生的学习节奏不断加快,去主体化和去创新性成为普遍现象。学生被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却忽视了深度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可能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人才的浪费。
综上所述,超前学习现象在带来一定积极效果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压力和时间焦虑。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