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地关系视角看黑井古镇发展变迁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
摘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人地关系视角对黑井古镇明清时期、明清之后、现在的发展变迁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得出,明清时期黑井古镇盐业在达到鼎盛的同时,人地关系矛盾也日益突出;明清之后,黑井古镇人地关系矛盾进一步恶化,进而加速了盐业的衰落;现在,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逐步落实,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人地关系日趋和谐,进而促进了黑井古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 from three periods: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os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pres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le the salt industry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reached its pea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beca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fte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further deteriorated, which accelerated the decline of the salt industry; Now, with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gradual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improving day by da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s becoming more harmonious, which promote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文章引用:尹艳琼, 杨普意. 从人地关系视角看黑井古镇发展变迁[J]. 可持续发展, 2025, 15(1): 132-142. https://doi.org/10.12677/sd.2025.151017

1. 引言

黑井古镇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个地处偏僻、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小镇,但它历史悠久,曾经因为盐业的兴盛官员、灶户、商贾云集,一度成为滇中繁华的陆上码头和商品聚散地。之后,随着盐业的衰落而逐步走向没落。现如今,随着旅游的宣传、开发重新开始被世人所关注。本文基于人地关系视角对黑井古镇明清时期、明清之后、现在三个时段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黑井古镇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情况及人地关系所呈现出的特征。

2. 人地关系概述及黑井古镇相关研究综述

2.1.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是从有人类以来就客观存在的关系,是指在一定地域内,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长期互相作用的关系[1]。人地关系中的“人”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地”主要是指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人类生存必须依赖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人类活动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一方面,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利用和过渡开采导致土地荒漠化、山体滑坡、气候变化、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人类能够通过不断认识和利用规律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改善自然地理环境。

2.2. 黑井古镇相关研究综述

黑井古镇因为盐矿的发现与开采曾经名声远扬、富甲一方,现如今也保留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因此吸引着学者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景观环境、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对黑井古镇展开研究。

在景观环境方面主要关注黑井古镇的景观空间形态、景观构成。如王雯等(2011)从黑井古镇的自然环境空间、人工建筑(包括街巷、建筑、节点)空间、精神文化空间3个方面,分析黑井古镇的空间形态以及给人的感受[2]。尹艳琼(2016)对黑井古镇建筑景观(包括民居建筑景观、寺庙建筑景观、公共建筑景观、桥梁建筑景观)的特色、存在的问题及保护的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3]。秦培源等(2022)对黑井古镇人居景观营造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将黑井古镇划分为合理利用区、保护区、恢复区、展示区、服务区,并对每个区人居景观的营造提出相应的策略[4]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主要探讨黑井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策略、文化活化的模式路径。如杨庆(2002)基于黑井古镇的传统特色,分析了黑井古镇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与对策[5]。赵小平(2018)结合黑井古镇盐文化指出黑井古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保护,减少物质上的改动,尽量保持古镇原有特色风貌[6]。杜凡等(2022)从遗产活化的视角出发,探讨了黑井古镇的保护和活化的方式及路径[7]。盛开新(2022)从文化的视角研究黑井古镇地方文化遗产活化的机制及路径,建构了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模型(MSE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模型) [8]

在旅游开发等方面主要探讨黑井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开发的模式及策略等。如钱飞霞(2007)从旅游体验的视角出发,分析了黑井古镇在发展散客旅游中旅游标识系统、住宿、旅游购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9]。康琳(2009)分析了制约云南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0]。王晶(2012)基于黑井古镇的旅游现状,分析了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策略,提出“保留古镇的传统风貌,在旅游中谋求发展”的开发模式[11]。王珍(2008)以社会心理学、文化传播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对黑井古镇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指出古镇居民长期形成的本土意识形态及其旅游的认知对古镇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2]。郭向阳(2017)对黑井古镇怀旧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提升当地具有发展潜力的怀旧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满足游客怀旧情感需求[13]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学者们对黑井古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观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以人地关系视角对黑井古镇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地关系视角研究黑井古镇的发展变迁,以期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3. 黑井古镇概况

黑井古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恐龙之乡”——禄丰市,地处禄丰市城西北98公里的龙川江畔,总面积约133.6 km2,距离昆明将近200公里,成昆铁路、龙川江纵穿全境。它依山伴江,是一个久封于龙川江河谷中已经差不多一个世纪的小镇。1995年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云南四大古镇之一。

自古以来黑井古镇是个产贡盐的地方,其盐业开始于两汉时期,兴盛于明、清时期,其盐税在明清时期占到云南盐税的64%、50%和46%。曾一度成为滇中繁华的经济重镇,是西南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盐都。但是之后随着盐业的衰落,逐渐走向没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现在全镇全部脱贫,逐步走向小康,正向着全面乡村振兴奋进。

4. 黑井古镇发展变迁

黑井古镇历史悠久,从出土的石、陶、铜器、兽骨等文物考证,早在3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少数民族的祖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黑井古镇盐业的开发历史非常悠久,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黑井古镇盐业开始于两汉时期,到清朝时期达到鼎盛。根据黑井古镇发展历程,本文重点分析黑井古镇明清时期、明清之后、现在的发展情况。

4.1. 明清时期黑井古镇的发展

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清时期,黑井古镇的盐业生产已经在楚雄地区乃至云南省内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见表1表2),其盐税占到云南盐税的64%、50%和46%,黑井古镇步入了盐业生产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因为大自然的馈赠,因为盛产食盐、盐业的发展,促进了黑井古镇的发展,使其成为滇中繁华的经济重镇。

Table 1. The salt production of Heijing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unit: 10,000 pounds) [14]

1. 明末清初黑井盐产量(单位:万斤) [14]

年代

平年产量

闰年产量

顺治四年至十七年

720

780

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四年

600

65

康熙四年至七年

750

815.5

康熙九年至二十年

630

682.5

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600

650

康熙二十六年

620.4

672.1

Table 2. The salt production of Heijing and Chuxio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unit: 10,000 pounds, %) [14]

2. 清中后期黑井及楚雄盐产量(单位:万斤,%) [14]

年代

黑井盐产量

楚雄境内盐产量

黑井盐所占比例

雍正年间

823

1792

46

乾隆年间

978

2513

39

嘉庆年间

978

2505

39

道光年间

1013

3020

34

清末光绪、宣统年间

1836

2552

72

4.2. 明清之后黑井古镇的发展

明清之后因为盐业衰落、环境的破坏、地形地貌特殊、交通不便利等因素,黑井古镇逐渐走向没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

黑井古镇盐业衰落,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黑井古镇盐业生产工艺落后、生产成本较高,并且交通闭塞。黑井盐采用土法熬制,也就是采用烧木柴炼制,生产成本较高。民国时期黑井盐的成本是川盐的2倍,是两淮一带海盐的数十倍。加上交通闭塞,黑井运盐用马帮,靠人背马驮,加大了盐的运输成本。二是海盐的冲击。低成本的海盐在全国大量销售,对黑井盐业的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全国盐业行业激烈的竞争中,黑井古镇盐业的生产开始转入下滑,盐的产量逐年减少(见表3)。

Table 3. The salt production of Heijing from 1934 to 1945 (unit: shi dan, %) [14]

3. 1934~1945黑井古镇择年盐产量(单位:市担,%) [14]

年份

黑井盐产量

楚雄境内盐产量

黑井盐所占比例

1934

113,920

335,169

33

1937

140,527

474,105

29

1940

127,554

564,661

22

1943

94,349

526,861

17

1945

39,637

257,698

15

环境破坏主要是黑井生产食盐的过程中需要木柴煮盐,这样就要砍伐树木,树木被大量砍伐,植被逐渐被破坏,到了雨季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根据史料记载,元代以来黑井古镇共发生特大洪灾17次。黑井古镇对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防治从明代即已开始。明化成年间,洪水泛滥,同提举吴永采用黄河治水的办法治洪灾[15]。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黑井人不堪忍受洪水和泥石流带来的侵害,集中全镇财力、物力在龙沟河和龙川江的交汇口修筑了一座大石堤来阻挡洪水和泥石流,这座大石堤名叫庆安堤(见图1图2)。庆安堤是黑井古镇主要用于防泥石流的防护工程,但是当雨季来临,庆安堤还是没能抗拒自然的威力,被几度冲毁。光绪二十七年朝廷拨巨款重修了被洪水冲毁的庆安堤[16]。大肆砍伐森林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的变迁加速了黑井古镇盐业的衰落。

地形地貌特殊是因为黑井古镇坐落在金沙江南岸支流龙川江中游的河谷地带,龙川江自南向北纵贯全境,因为河流深度切割,形成两峰耸立、一江中流的地形地貌特征(见图3)。黑井古镇境内山峦起伏、谷深河狭,空间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可以说特殊的地形地貌限制了黑井古镇的空间扩展。

Figure 1. The Qing’an dyke 1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1. 黑井古镇庆安堤1

Figure 2. The Qing’an dyke 2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2. 黑井古镇庆安堤2

Figure 3. The topography and landform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3. 黑井古镇地形地貌

除此之外黑井古镇交通不便利,闭塞的交通抑制它的发展。元、明、清时期,黑井因为盐的开采就修通了至易门、元谋、武定等地四通八达的运盐驿道,但这些驿道因穿越崇山峻岭而道路艰险,仅能人和马通行。在新中国成立前,黑井的交通都是靠驿道与外界联系,当时主要的交通队伍就是有名的“马帮”(见图4) [17]

Figure 4. The former transportation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4. 黑井古镇曾经的交通

4.3. 现在黑井古镇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黑井古镇主要靠驿道与外界联系。如今黑井古镇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见表4)。1956年12月建成舍(资)黑(井)公路,结束了黑井无公路的历史。1970年7月,成昆铁路建成通车,成昆铁路在黑井境内长39公里。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后,黑井古镇的交通又有了质的改善。1992年建成妥(安)黑(井)公路,成为黑井对外交通的主要通道。2023年9月28日广(通)黑(井)公路建成通车,禄丰到黑井仅需1小时。公路、铁路的逐步建设完善,游客、村民来往黑井和元谋、广通、昆明等地更为便捷(见表5表6)。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为黑井古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为黑井古镇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Table 4. The road traffic construction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4. 黑井古镇道路交通建设情况

建设时间

道路交通名称

1956年12月

舍(资)黑(井)公路

1970年7月

成昆铁路

1992年

妥(安)黑(井)公路

2023年9月28日

广(通)黑(井)公路

Table 5. The train timetable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5. 黑井古镇火车时刻表

车次

列车类型

始发站

经过站

终点站

站点名

发车时间

站点名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站点名

到达时间

7465

普客

元谋西

18:45

黑井

21:06 (当日)

21:09 (当日)

昆明

23:59 (当日)

7466

普客

昆明

06:30

黑井

08:48 (当日)

08:51 (当日)

元谋西

11:05 (当日)

Table 6. The bus timetable from Chuxiong to Heijing

6. 楚雄市至黑井汽车时刻表

起点站

终点站

发车时间

楚雄市客运东站

黑井

09:00

楚雄市客运东站

黑井

10:00

楚雄市客运东站

黑井

11:00

楚雄市客运西站

黑井

11:40

楚雄市客运东站

黑井

12:00

楚雄市客运东站

黑井

13:00

楚雄市客运西站

黑井

13:10

楚雄市客运东站

黑井

14:00

楚雄市客运东站

黑井

15:00

楚雄市客运东站

黑井

16:00

历经千年,黑井古镇虽然失去了往昔的辉煌,但是它风貌依旧、历史文脉清晰,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城镇格局,留存着古色古香的具有唐宋风貌的坊巷(见图5图6)、颇具明清风格的民居(见图7),保留有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戏台、古寺庙、古盐井、煮盐灶等特色景观(见图8~14),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到此游览观光。近些年楚雄州政府、禄丰市政府、黑井镇政府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以煤代柴等各种措施加强古镇生态环境的保护,以铁路、公路为媒介,以黑井古镇丰富的历史遗存、悠久的盐文化为基础积极传播、营销、发展旅游产业。2003年以来,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小枣种植,逐步探索黑井古镇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经过不断的努力,黑井古镇镇区及周边区域农村的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正在日益趋好。2020年,黑井古镇全镇全部脱贫。2022年,黑井古镇全年共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旅游收入4350万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

Figure 5. The street and lane 1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5. 黑井古镇坊巷1

Figure 6. The street and lane 2 of Heijing Ancient Town

6. 黑井古镇坊巷2

Figure 7. The residential houses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Wujia Courtyard)

7. 黑井古镇民居(武家大院)

Figure 8. The Dalong Temple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8. 黑井古镇大龙祠

Figure 9. The Feilai Temple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9. 黑井古镇飞来寺

Figure 10. The Confucius Temple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10. 黑井古镇文庙

Figure 11. The Jiexiao memorial archway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11. 黑井古镇节孝总坊

Figure 12. The Wuma bridge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12. 黑井古镇五马桥

Figure 13. The ancient salt well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13. 黑井古镇古盐井

Figure 14. The salt cooking stove in Heijing Ancient Town

14. 黑井古镇煮盐灶

5. 黑井古镇发展变迁启示

汉代以来,盐矿的发现使黑井古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明清时期黑井古镇因盐业的兴盛而达到空前繁荣。盐业的兴盛为黑井古镇创造了巨额的财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这种富庶繁荣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明清之后因为盐业的衰落、生态环境的变迁、地形地貌特殊、交通不便利,黑井古镇逐渐走向没落,失去了往昔的辉煌。现在,因为生态环境的治理、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国家政策的扶持、旅游的开发等黑井古镇全镇全部脱贫,逐步走向小康。由此不难看出自然资源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坚定走生态文明之路,应将生态文明思想理念贯穿建设发展全过程中。

基金项目

楚雄师范学院第二批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楚雄师范学院2024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城市规划原理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子健. 人地关系视角下鄂西南传统村落景观特征识别与保护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2.
[2] 王雯, 魏开云. 云南楚雄黑井古镇景观空间形态解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35): 77-79.
[3] 尹艳琼. 云南楚雄黑井古镇建筑景观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 22(2): 105-109.
[4] 秦培源, 郑绍江. 传统村落人居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黑井古镇为例[J]. 美与时代: 创意(上), 2022(6):105-107.
[5] 杨庆. 黑井古镇历史保护与开发[J]. 思想战线, 2002, 2(28): 49-52.
[6] 赵小平. 云南黑井盐文化及其保护与开发[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22(5): 104-111.
[7] 杜凡, 曾寰洋, 陈亚颦. 遗产活化背景下黑井古镇保护与活化路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6): 25-27.
[8] 盛开新. 黑井古镇文化遗产活化路径模型建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2.
[9] 钱飞霞. 浅谈体验视角下楚雄黑井古镇散客旅游发展的若干问题[J]. 楚雄师范学院, 2007(3): 63-66.
[10] 康琳. 制约云南黑井古镇旅游开发的因素及对策[J]. 新西部, 2009(12): 84.
[11] 王晶, 唐文. 黑井古镇的旅游开发探讨[J]. 中国市场, 2012(2): 135-149.
[12] 王珍. 不同文脉下古镇居民对旅游发展的认知与态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08.
[13] 郭向阳. 古镇怀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云南楚雄黑井古镇为例[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 16(6): 39-43.
[14] 楚雄州盐业志编纂委员会编. 楚雄州盐业志[M]. 昆明: 云南名族出版社, 2001.
[15] 黄晓萍. 失落的盐都[M]. 昆明: 云南名族出版社, 2001.
[16] (清)沈懋价. 康熙黑井盐志[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
[17] 郑凡. 沧桑小镇黑井村[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