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曹阳(2018). 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及冷暖颜色信息线索对大学生道德判断影响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
[2] |
崔艳辉(2015). 隐喻与认知——乔治•莱考夫语言哲学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
[3] |
杜凯, 马利军, 张积家(2013). 情绪与温度的关系: 情绪是否借助温度进行表征. 心理研究, 6(1), 20-25. |
[4] |
谷浩荣, 贾春华, 付桥桥, 牛锐, 陈丽名, 李小会, 等(2019). 隐喻认知及认知科学相关原理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1(11), 2480-2484. |
[5] |
关延彬, 贾永艳, 田效志, 时博, 祝侠丽(2017). 中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思维培养.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15(4), 16-18. |
[6] |
贾春华(2009). 中医学: 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亚太传统医药, 5(1), 11-12. |
[7] |
贾春华, 谷浩荣, 郭瑨(2012). 中医语言的吁请——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医病因病机语言隐喻特征分析. 中华中医药学刊, 30(8), 1713-1714. |
[8] |
蒋洪耀(2000). 药味产生的实验研究. 基层中药杂志, 14(2), 6-7. |
[9] |
李公远(2016). 温度觉的具身认知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
[10] |
刘力红(2002). 思考中医: 对自然与生命的时间解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1] |
聂娅(2009).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反思——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当代医学, 15(15), 157. |
[12] |
彭昌柳(2014). 中医语言将走向何方——中医隐喻研究文献.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16(6), 1411-1416. |
[13] |
荣文丽, 刘旭, 史航毓, 薛涵月(2017). 中医药院校低年级学生对中医专业认知情况调查和思考. 中医药管理杂志, 25(15), 44-45+47. |
[14] |
杨晓媛, 贾春华(2015). “寒”、“热”在温度感觉与中医学之间的概念隐. 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 17(12), 2497-2501. |
[15] |
殷融, 苏得权, 叶浩生(2013).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隐喻理论. 心理科学进展, 21(2), 220-234. |
[16] |
George, L., & Mark, J.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7] |
Greenwald, A. G., McGhee, D. E., & Schwartz, J. L. (1998).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Cognition: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464-1480.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4.6.14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