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现存困境及践行路径
Existing Dilemma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Agricultural Green Transformation Enabl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Context of “Dual-Carbon”
DOI: 10.12677/ass.2024.13111038, PDF, HTML, XML,   
作者: 喜丹阳: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双碳目标数字技术农业绿色发展Dual-Carbon Goals Digital Technology Agri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摘要: “双碳”目标是我国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所作的大国承诺,也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农业绿色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内的应用与表现较为突出。“双碳”目标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仍然面临问题与挑战。农业产业链脆弱,易受不良因素冲击,农户对农业绿色转型的观念认知不足,引领与扶持农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有待完善,数字技术运用的广泛性仍有所欠缺,技术投入成本过高,导致成本与收益不平衡。找出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探索出一条数字技术有效赋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路线,多措并举助力数字技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实践方案,更好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The “dual-carbon” goal is China’s great-power commitment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glob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means of implement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has become more prominent. The “dual-carbon” goal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ut China’s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still fac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is fragile and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adverse factors, farmers do not have sufficient knowledge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the policies to lead and support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broadness of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s still lacking, and the cost of technology input is too high, resulting in an imbalance between costs and benefits. To identify the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explore a transformation route that digital technology effectively empowers the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ake multiple measures to help digital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e,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better promote the gree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文章引用:喜丹阳. “双碳”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现存困境及践行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11): 475-48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111038

1. 引言

“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实施,是中国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向世界提出的中国方案,重点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也是当今社会条件下,中国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生态角度出发所进行的系统性变革。“双碳”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业绿色发展新内容、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1]。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必然要求。自2016年起,农业绿色发展连续七年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农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着强国必先强农,而农业绿色转型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环节,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是农业绿色发展重要推进力量之一[2]。根据当前的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农业领域内依然突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明晰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作,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政府数字化治理的水平不断提高,将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带来积极深远的意义。

双碳背景下,剖析数字技术与农业绿色发展之间的理论逻辑,通过新兴技术提高对农业问题的治理效能,平衡农村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找到有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创新途径。本文以数字技术与农业绿色转型为讨论重点,深入剖析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理论逻辑,聚焦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践行路径。

2.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逻辑理路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国有了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我国逐渐注重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内,改造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先进的生产要素数字技术的赋能,从产业协同、信息共享、生产要素配置、科学决策这些方面入手,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逻辑支撑。

2.1. 产业协同: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着力在数字农业领域进行布局,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2]。在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数字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各大经济发展领域,农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仅看农业领域自身是无法做到的,数字技术为农业和其他产业的交流融合搭建了技术桥梁,创造出新的合作机会。数字技术的使用,使得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活动的相关信息可以突破原有局限而自由流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信息的公开化,使绿色生产技术等相关数据的获取、传输和共享更为便捷,也能够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组织可以共享、整合和分析彼此的信息数据,数字技术推动农业装备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参数,如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数字技术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实现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环节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提高供应链透明度和响应速度。数字技术推动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数字收集、分析和控制等技术应用,可以稳定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为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2.2. 信息共享:推动绿色农业信息交流互通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正逐步成为新的趋势。数字技术在绿色农业信息共享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数字技术在推动绿色农业信息共享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高效的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传播手段,促进了农业信息的透明化、精准化和实时化,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利用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水分、二氧化碳浓度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农田环境参数,为绿色农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将采集到的大量农业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揭示农业生产中的常见问题,预估作物产量、预防病虫害发生趋势等,为绿色农业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还可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将处理后的农业数据和信息以清楚明了的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平台查询农田环境参数、作物生长状况、市场行情等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2.3. 生产要素配置:平衡农业生产所需资源

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高效科学地对生产资料进行统筹配置,数字技术可以融合、渗透进农业生产要素中,从而推动生产要素由先前的单一利用模式逐步向绿色循环模式转变,改善农业生产中土地、农机、资源等要素配置效率不平衡、受限制的现状,缓解资源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首先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在这一平台上,能够高效匹配土地流出和流入者的交易,促进土地流转集中。这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数字技术,农业生产者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气象、病虫害等关键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制定科学的生产决策。这有助于精准施肥、节水灌溉等,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农机服务配置方面,例如智慧农机、精准灌溉系统、遥感监测等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降低。在劳动力投入方面,智能生产管理系统,能够用较少的劳动人员完成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显著提高了劳动力生产效率,劳动者使用数字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实现了效应翻倍。

2.4. 科学决策:形成生产决策精准化的农业系统

绿色发展和农业生产的平衡是农业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保证,应用新技术并且具有科学决策能力的农业系统,能够整合当前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与资源,从而优化生产方式。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传送到云端或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分析。数字技术通过优化农业生产部门的组织结构、业务办理流程和实际操作模式,提高各部门工作的专业程度,强化部门间的有序分工与协同作业能力,在实现治理智能化和优化决策流程的基础上,构建起专业统一、结构科学、层次清晰、响应迅速的农业生产系统。结合农业管理软件和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全程监控,通过采集、存储和分析大量的农业数据,揭示农作物生长、疾病传播、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模式和趋势,提高决策效率。农民和农业专家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及时了解农田的实际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决策者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土壤状况、气候变化等信息,从而制定更加精准的决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农业数据的深度学习和分析,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例如,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识别和定位农作物病虫害,为农民提供及时的防治建议。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现存困境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然而,依然存在着农业产业链脆弱、大众对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尚未深入、数字技术运用的广泛性仍有所欠缺、技术成本投入和预期收益失衡这些问题。推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对绿色低碳的转型机制进行全面梳理,还需要关注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行动实践,基于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实现逻辑分析当前数字技术赋能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

3.1. 农业产业链脆弱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存在链条长度较短、深度较浅、厚度较薄、韧性较差等多重问题[3]。农业产业链普遍较短且窄,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在下游的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发展滞后。这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难以形成高效的产业循环和增值体系。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相对较低,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部分产业链存在断裂现象,上游与下游之间的衔接不紧密,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农户生产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统一的生产标准。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和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投入不足也是导致农业产业链脆弱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投入不足也是导致农业产业链脆弱的重要原因。部分农业生产技术还停留在传统水平,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也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农业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相对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资金短缺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落后则限制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升级,而人才匮乏则影响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也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同时,农业投入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都相对不足,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资金短缺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技术落后则限制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和升级,而人才匮乏则影响了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

3.2. 大众对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尚未深入

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当前及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许多人对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往往将其简单理解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或增加绿色植被等单一措施,而未能全面理解其涵盖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多个层面的转变。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然而,大众往往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这一转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一些人可能认为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忽视了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紧迫性。然而,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水资源消耗和土壤污染等问题不容忽视。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关乎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关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农业绿色消费观未普遍形成。部分消费者对农业绿色发展认识不足,认为农业绿色发展与自己无关[3]。大众往往难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缺乏足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3.3. 数字技术运用的广泛性仍有所欠缺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普及不足,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这直接影响了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根据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来看,电力供应、网络覆盖和通讯设施的一系列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但数字技术作为一项新技术,仅靠这些基础设施是无法全方位运用到农业生产中的,数字技术的普及也会受到阻碍。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和高成本也是数字技术普及的一个影响因素,尽管许多先进的数字农业技术例如无人机、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已经问世,但它们的高成本和复杂的技术应用要求使得许多中小农户难以承担和操作。数字农业技术的设备购置、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对于资源有限的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数字技术通常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操作和维护,而许多农民由于缺乏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教育,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有限,这也是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受限的重要因素。缺乏有效的技术培训和推广,许多农民对新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充分发挥其优越性。此外,城乡差距也是数字技术使用受限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数字农业技术在一些地区应用受限。

3.4. 成本投入和预期收益失衡

数字技术的资金投入与农业收益不平衡导致收支失衡的问题,是当前农业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首先,从设备购置成本的角度来看,数字农业技术的引入无疑需要巨额的初期投资。智能农机、无人机、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等,作为数字农业的核心组件,其技术含量高、制造工艺复杂,因此价格普遍较高。对于广大普通农户而言,这是一笔难以轻易承担的经济负担。即使部分农户有意愿也有能力进行初期投资,但后续的技术研发和升级同样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对现有设备的性能优化、新功能的开发,以及适应不同农作物和地域特色的定制化改进。此外,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也是数字农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投资周期较长,回报见效慢。其次,农业收益增长缓慢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数字技术与农业收益之间的不平衡。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且易受自然因素影响,导致农业生产的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也进一步增加了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天气、政策、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对农产品价格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决定农户的经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往往难以看到数字技术投资带来的直接和快速的收益增长,这自然会影响他们对数字技术投资的积极性。更为关键的是,数字技术虽然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但这种提升并非一蹴而就,也非所有投入都能立即转化为显著的收益增长。尤其是对于一些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探索,更是需要时间和市场的双重检验。在初期阶段,这些新技术和新模式可能尚未被市场广泛接受,或者其应用效果尚未得到充分验证,因此难以带来可观的收益。这就导致了农户在数字技术投资上的顾虑和犹豫,担心投入的资金和技术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回报。

4.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践行路径

农业绿色发展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立足于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理论基础,针对当前技术实施的现实困境,可以从政策制定,宣传渠道,制度设计,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这四个方面作为解决当前农业绿色转型现实困境的践行方式。

4.1. 制定合理政策,引领农业绿色转型

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目前全球农业正在经历一场绿色革命。发展绿色农业,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更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政府制定合理政策引领农业绿色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配合。鉴于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碳减排的多维异质特征,政府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差异化的针对性政策[4]。政府应加快完善和落实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科学谋划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的规划路线,加大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的普及力度,明确政策目标和愿景,政府应明确农业绿色转型的具体目标,如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增加有机耕作面积等,并确保这些目标可量化、可评估。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农业绿色转型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确立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未来愿景。政府在制定政策前,应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了解农业生产的现状、农民的需求、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可行性等基于调研结果,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确保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制定和完善与农业绿色转型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为政策执行提供法律保障。围绕农业绿色转型的核心目标,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以激励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明确执行责任将政策执行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员,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编制发布“低碳农业行动”指南,为农业经营者提供简单易懂的低碳农业发展技术指导手册,促进低碳农业行动的落地[5]。加强政策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农业绿色转型的认识和支持度。同时,鼓励公众参与政策执行和监管过程,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4.2. 推动科技创新与模范推广,促进数字技术采纳与应用

推动科技创新与模范推广,运用数字技术发展绿色农业,是当前农业领域的重要趋势和战略选择。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科技创新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催生出一系列新的农业产业模式和业态,如智慧农场、数字工厂等。精准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管理。引入智能灌溉系统,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土壤水分状况,自动调节灌溉水量和时间,实现节水灌溉。通过数字技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收集、分类和处理,实现其资源化利用。这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还促进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选择一批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绿色农业项目或企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等方式,鼓励其率先采用数字技术,实现绿色生产。这些典型示范项目或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农业主体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和路径。在宣传内容上,既从企业、农户等需求方视角宣传低碳技术的适用性与收益性,实现技术供求之间的有效对接,也应宣传国家低碳扶持政策,普及低碳生产与消费理念,使企业、农户充分认识低碳经济重要性,增强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的责任感,自觉接受低碳技术[6]。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绿色农业和数字技术的宣传引导,提高农民和社会各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同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数字技术和绿色生产技能。开展网络宣传与教育。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农业绿色发展的网络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渠道,向广大农民传播绿色农业的知识和理念,引导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农业绿色发展。

4.3. 针对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

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是一种高度契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在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并尊重各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多元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策划与制定出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的绿色农业发展规划。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间存在着显著的地理和气候差异,诸如光照时长与强度、年均温度、降水量及其季节性分布等,这些自然要素直接且深刻地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产量及品质。因此,因地制宜的首要原则便是依据这些自然条件,精准定位各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对于那些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且污染较少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通过实施严格的土壤管理、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护措施,结合有机肥料施用和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的绿色品质,还能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同区域的经济条件也是制定绿色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往往拥有更强的财政支持能力和技术创新潜力,能够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及农产品品牌建设,从而加速绿色农业的发展步伐。相比之下,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则需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农业发展路径,如通过政府补贴、技术培训和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逐步提升农业生产的绿色化水平。市场需求是驱动绿色农业发展的另一关键动力。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精准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规模,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例如,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周边,可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农业和都市农业,提供新鲜、便捷的绿色农产品;而在偏远山区,则可依托自然风光和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农业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水平较高的区域,应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智能灌溉、病虫害远程监测预警系统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而科技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可通过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站、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逐步缩小技术差距,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5. 结语

碳达峰与碳中和,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双碳”目标是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长期发展战略,不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内容,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美好境界实现的动力源泉[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由此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7]。农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其绿色发展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运用数字技术发展绿色农业,是当前农业领域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发展,可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和绿色化程度,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车丽娟, 于法稳. “双碳”目标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 重庆社会科学, 2023(8): 34-44.
[2] 周子铭, 高鸣. 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2(5): 927-933.
[3] 刘学侠, 徐文哲. “双碳”背景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创新[J]. 理论视野, 2023(11): 65-70.
[4] 卢京宇, 郭俊华.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绿色发展的碳减排效应[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3): 78-90.
[5] 吴兆娟, 周霖, 杨小玲, 等. “双碳”目标下低碳农业技术发展应用条件评价及路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46(7): 71-83.
[6] 赵忠伟, 费聿珉. 整体推进低碳农业发展[J]. 宏观经济管理, 2023(11): 67-72+91.
[7] 胡鞍钢, 黄鑫. 中国式现代化与绿色发展[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5): 1-2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