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能够为国家的不断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就把培养儿童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指出,我国儿童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贯彻儿童优先原则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儿童思想引领需要进一步增强,保障儿童权利的法治建设需要持续推进。
但是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困境儿童,所谓的困境儿童,从内涵上来讲,“是相对于正常儿童而言的,主要是指那些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原因,其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切实的维护,因而其生存和发展遭遇障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支持和帮助的儿童”[1]。困境儿童作为儿童的一部分,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但是他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2016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形成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近二十年来,关于困境儿童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各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对困境儿童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发表了诸多研究成果。本文将运用文献计量与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社会科学期刊的儿童保护研究文献进行量化研究,分析总结了中西方困境儿童研究的总体特征和基本发展脉络,并阅读部分典型文章,重点评述目前国内外困境儿童研究的关注热点和研究趋势,以帮助学者更好地把握该领域内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为今后困境儿童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和一定的方向指引。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社区国内期刊检索数据来源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NKI),在中国知网中使用高级检索,将来源类别设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这些期刊刊发的期刊一般质量较高,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在检索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分别以“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和“孤儿”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705篇相关文献,第一次筛查剔除了会议、公告、报纸、快讯等非研究性文章103篇,随后又根据文献的相关程度进行了第二次筛查,并剔除了非相关文献23篇,确认无误后导出,最后共得到1579篇相关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国外期刊检索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SCI和SSCI数据库,以主题为“Children in Distress”进行检索,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文献类别限定为“Social Work”“Sociology”以及“Psychology”,显示共有1257篇文献符合条件,导出数据,作为国外困境儿童研究的分析样本。
2.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运用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6.1R6软件,中英文分析时间分割设置均为2003年1月至2023年2月,时间分区设置为1年,分析困境儿童研究的发展走向,制作发文者与机构状况、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研究前沿等图谱,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把握困境儿童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
3. 分析结果
3.1. 发文量
对于某一研究领域而言,发文量能够比较直观地展现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变化,便于查看该领域的未来趋势。图1是2003至2023年困境儿童的中文相关文献量,从该图中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困境儿童有关文献量只有不到10篇,研究热度非常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受到有关留守儿童社会热点的影响,从2003年到2009年,该领域的发文量快速增长,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的热点领域。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有关困境儿童的发文量不断波动,但是基本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
图2是2003至2023年困境儿童的英文相关文献量,从该图中我们可以看到,2003年到2005年,国外有关困境儿童的发文量与我国相差无几,但是从06年以后,我国在该领域中的发文量出现了急速增长,而国外基本不存在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关困境儿童的发文量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长。总体上而言,国外学术界对于困境儿童话题的研究呈现出一个逐步增长的态势,基本持续到2020年,才出现下降的势头。
Figure 1. Volume of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related to children in distress from 2003 to 2022
图1. 2003至2022年困境儿童的英文相关文献量
Figure 2. Volume of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 related to children in distress from 2003 to 2023
图2. 2003至2023年困境儿童的中文相关文献量
3.2. 发文作者
利用CiteSpace6.1R6软件,以我们收集的文献样本为基础,在“Node Types”区域选择“author”,进行作者的合作网络分析。图3是国内困境儿童有关领域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从该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学术界困境儿童相关领域中,有不少学者组成了学术团体,比如学者刘霞、申继亮、赵景欣组成了一个学术团体,发表了不少该领域的文章,主要侧重于心理学方面。总体上而言,即便还存在许多分散的学者,但是国内该学术领域存在7个较大的学术团体,合作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
Figure 3.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of domestic authors’ cooperation
图3. 国内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图4是国外困境儿童有关领域的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图,从该图中我们能够看到,在该领域中,国外也存在几个学术团体,但相比国内而言比较少,只有两三个,而且团体规模也比较小,只有一个比较大的学术团体,总体上而言学者们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较好的合作网络。
Figure 4.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of foreign authors’ cooperation
图4. 国外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利用CiteSpace6.1R6软件,在对国内外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之后,点击“export”导出表1和表2。根据表1我们能够看到,国内学者中尚晓援和刘霞两人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多,有11篇,而学者申继亮、赵景欣、刘志军和范兴华发文量均在8篇以上。根据表格中的“burst”,我们发现国内部分学者在该领域的发文有突现情况的发生,比如学者刘志军2018年开始集中发表该领域文章,到2021年结束;学者杜本峰2020年开始集中发表该领域文章,结束于2023年则主要是因为时间仅限制在2023年,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内,杜本峰可能还会发表相关文章。
Table 1. Publications by national authors
表1. 国内作者发文情况
Freq |
Burst |
BurstBegin |
BurstEnd |
Degree |
Author |
11 |
3.8 |
2004 |
2009 |
3 |
尚晓援 |
11 |
0 |
|
|
7 |
刘霞 |
10 |
4.41 |
2008 |
2011 |
3 |
申继亮 |
10 |
0 |
|
|
1 |
赵景欣 |
9 |
3.1 |
2018 |
2021 |
0 |
刘志军 |
9 |
0 |
|
|
8 |
范兴华 |
8 |
0 |
|
|
2 |
彭华民 |
7 |
4.05 |
2008 |
2009 |
0 |
邹明明 |
7 |
3.53 |
2020 |
2023 |
4 |
杜本峰 |
Table 2. Publications by foreign authors
表2. 国外作者发文情况
Freq |
Burst |
BurstBegin |
BurstEnd |
Degree |
Author |
9 |
0 |
|
|
3 |
Sanders, Jackie |
9 |
0 |
|
|
3 |
Munford, Robyn |
5 |
0 |
|
|
3 |
Liebenberg, Linda |
4 |
0 |
|
|
2 |
Mendes, Philip |
4 |
0 |
|
|
2 |
Humphreys, Cathy |
4 |
0 |
|
|
0 |
Attar-Schwartz, Shalhevet |
3 |
0 |
|
|
4 |
Barth, Richard P |
3 |
0 |
|
|
2 |
Abdullah, Alhassan |
3 |
0 |
|
|
1 |
Ball, Annahita |
根据表2国外作者发文情况表,我们能够看到,Jackie Sanders和Robyn Munford发文量最多,均为9篇,而其他学者发文量均在6篇以下,并且不存在突现情况。
3.3. 发文机构
利用CiteSpace6.1R6软件,以我们收集的文献样本为基础,在“Node Types”区域选择“institution”,进行机构的合作网络分析。在图5国内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图中有475个节点,但是连线较少,只有184条,密度为0.0016。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等,形成了困境儿童研究的主要机构。在国内学界中,以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主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合作网络,而其他的机构则基本只有些比较零散的联系,总体上而言,国内机构间的合作关系说不上密切。
Figure 5. Analysis of domestic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s
图5. 国内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在图6国外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图中有420个节点,连线有334条,密度为0.0038。发文数量较多的机构有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蒙纳士大学、马里兰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等,形成了国外困境儿童研究的主要机构。在国外学界中,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以密歇根大学、蒙纳士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主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合作网络,与国内相比,在该领域中国外机构间的合作关系比较密切。
Figure 6. Analysis of foreig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 networks
图6. 国外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3.4. 关键词聚类
Figure 7. Keyword cluster analysis of domestic literature
图7. 国内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6.1R6软件,以我们收集的文献样本为基础,在“Node Types”区域选择“keywords”,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图7的结果中显示一共582个节点,连线达1077,模块值Q = 0.6239,平均轮廓值S = 0.8374。一般而言,Q值一般在[0, 1)区间内,Q > 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社团结构是显著的,当S值在0.7时,聚类是高效率令人信服的,若在0.5以上,聚类一般认为是合理的[2],根据分析所得出结论该聚类十分显著。聚类网络采取最为明显的九个类别:#0留守儿童、#1儿童福利、#2对策、#3心理健康、#4精神卫生、#5流动儿童、#6社会保障、#7家庭教育、#8外出打工。
图8的结果中显示一共496个节点,连线达3730,模块值Q = 0.4816,平均轮廓值S = 0.8356,那么可以得知,根据分析所得出结论该聚类十分显著。聚类网络采取最为明显的十个类别:#0 child welfare、#1 child maltreatment、#2 mental health、#3 divorce、#4 qualitative research、#5 south Africa、#6 children and families、#7 family relationships、#8 model、#9 partnership。
Figure 8. Keyword cluster analysis of foreign literature
图8. 国外文献关键词聚类分析
3.5.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
利用CiteSpace6.1R6软件,以我们收集的文献样本为基础,在“Node Types”区域选择“keywords”,进行关键词的时间线图谱分析以及关键词的突现分析。突现值表示某一关键词在某一段时间内突然出现的程度,突现值越高,越说明该领域是特定时期内学者研究的热点[3]。
根据图9和图10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国内困境儿童研究领域在近20年中研究热点的变化。CNKI中文文献早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孤儿救助、人格特征、精神卫生和农村人口等,近5年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家庭教育、留守经历和乡村振兴等。其中“困境儿童”这个专有的概念在2006年第一次被提出,之后在2015年发生突现,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后在2021年结束。
根据图11和图12我们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国外困境儿童研究领域在近20年中研究热点的变化。英文文献早期的研究热点主要有“maltreatment”“predictor”“program”和“child abuse”等等,近5年的研究热点主要有“substance use”“people”“victimization”“determinant”和“stress”,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主题都是近几年突现出来的热点。
Figure 9. Keyword timeline mapping of domestic literature
图9. 国内文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Figure 10. Keywords emerging from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图10. 国内文献关键词突现
Figure 11. Keyword timeline mapping of foreign literature
图11. 国外文献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Figure 12. Keywords emerging from the foreign literature
图12. 国外文献关键词突现
4. 国内研究重点
4.1. 留守儿童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上来看,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困境儿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率先开放,由于我国本身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地缘差异,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中西部青壮年人口出于各种原因外出打工,导致我国出现了大批量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比较严重的一个社会问题。
学者段成荣、周福林通过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推算,指出全国留守儿童规模已经达到2290万人,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省,其中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4]。学者叶敬忠和王伊欢对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的研究,指出留守儿童主要存在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监护类型,而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最多[5]。
学者吴霓集中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由于监护人在生活上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6]。学者叶敬忠、王伊欢对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进行了调查,并指出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稀少的联系很难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长由此受到了很大影响[7]。
4.2. 儿童福利
2018年,民政部设立了儿童福利司作为儿童福利事务的专门机构,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福利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保障。
根据学者常进锋、刘畅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指出国内儿童福利研究发文量受国家政策影响总体呈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儿童福利立法、普惠性儿童福利构建、困境儿童的保护研究等领域[8]。学者朱浩对我国儿童福利理念和政策进行了研究,指出我国儿童福利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狭义概念,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儿童福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也得到提升[9]。学者行红芳通过研究表明,单一福利主体具有局限性,因此困境儿童福利的多元化成为必然选择[10]。
针对儿童福利体系,社会转型使传统补缺型儿童救助政策已无法承载当前的困境儿童问题。学者满小欧、王作宝指出,在构建困境儿童福利制度时应该肯定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关键作用,构建困境儿童家庭支持福利体系[11]。
4.3. 心理健康
对于困境儿童的研究,心理健康仍然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方向。学者叶曼、张静平等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父母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12]。学者范兴华、方晓义等人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发现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13]。
学者杜本峰等人探讨了家庭关怀度对困境家庭儿童受欺凌风险的影响,发现困境家庭儿童拥有更低的家庭关怀度,其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更差,受欺凌的风险更高;高家庭关怀度可降低其受欺凌的风险[14]。学者冯元以一个儿童受虐实务案例为基础进行了分析,描述了心理虐待的过程特征,指出社会工作必然是中国儿童保护和儿童虐待防治领域的主干力量[15]。
4.4. 家庭教育
对于困境儿童而言,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家庭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是儿童的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学者冉源懋、汤文丽指出,困境儿童权益保护因为家庭教育作用的不足和现有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遭遇瓶颈性难题,所以,有必要从强化家庭教育立法来破解[16]。
学者张学浪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纽带影响力却出现持续减弱的倾向,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并指出提升父母榜样示范作用,建立稳定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破解其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17]。学者叶强指出,政府责任对于解决家庭教育能力如何提升、儿童健康如何发展的问题大有裨益,因此应该推动制度性创新,破解制约政府责任如何落实的难题[18]。
5. 国外研究重点
5.1. 儿童虐待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上来看,虐待儿童的问题是困境儿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外研究表明,儿童期虐待对大脑结构、功能和连接性有显著影响,这些变化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国外研究主要关注了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联系,包括抑郁、焦虑和物质滥用。儿童期虐待与成年后情绪障碍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且虐待经历可能影响疾病治疗的反应[19]。国外研究还关注了抗逆力和保护因素在儿童虐待背景下的作用。这些研究探讨了家庭、学校和社区层面的干预措施,以支持儿童和青少年在面对逆境时的积极适应。例如,社会支持、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学校参与度被认为是促进儿童抗逆力的重要因素[20]。
5.2. 心理健康
国外学者对于困境儿童的精神健康也进行了关注。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世界儿童状况2021》报告,全球每7名10~19岁的青少年中,便有1名以上与精神障碍共存。每年有4.6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是该年龄层的五大死因之一。报告强调了精神健康服务需求与资金投入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精神健康方面的支出仅占公共财政资源的约2%,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国外的研究显示,困境儿童面临的多重风险因素,如少数族裔、母亲较低的受教育水平、母亲较差的精神健康状况、单亲家庭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21]。例如,美国的研究指出,患慢性病儿童、少数族裔儿童、贫困儿童在获得初级保健服务方面面临最大的困难。还有研究指出困境儿童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最强烈,但在获得服务方面却面临最大的困难。家庭经济状况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儿童享有健康保险状况影响很大。此外,脆弱的家庭环境,包括差的家庭功能运行状况、低的社会支持、照顾者的心理压力,都预示着儿童存在精神健康服务需要,且这些需要并没有得到满足。
5.3. 离异
父母离异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问题,涉及个体、家庭和社会多个层面,父母离异与困境儿童之间也总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数据。国外研究指出离异家庭的儿童相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可能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孤独、焦虑、对人际关系缺乏信心、冲动倾向等。研究表明,离异家庭儿童在学习成绩、行为、心理调节、自我概念和亲子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都显著差于完整家庭儿童[22]。同时父母离婚过程中的冲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高冲突的婚姻,即使未离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比和平离婚更大。父母冲突的频率、强度和性质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和行为问题。离婚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如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可能的搬家或转学,都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
6. 结论
总体来看,国内对于困境儿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有关的文献虽然也涉及了很多方面,但是还是没有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研究的深入。2006年,留守儿童问题成为国内全社会都在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自然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问题、行为问题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是国内困境儿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国内关于困境儿童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由于大家过于关注留守儿童的研究,对于其他困境儿童,比如流浪儿童、残疾儿童、困境家庭儿童等等的研究则比较缺乏。而在困境儿童的研究主题上,比如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有关儿童福利的研究等等,国内的文献也停留在比较宏观的层面上,没有针对某一个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国外的研究来看,由于国外并没有出现我国如此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所以国外关于困境儿童的研究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出现如此明显的变化,国外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出一种逐步增长的状态。而在研究的具体方向上,国外对于困境儿童的研究则比较深入,比如说对于困境儿童的寄养问题、困境儿童的虐待问题、困境儿童的同伴关系等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而这种深入细化的研究也是我国未来该领域研究的一个方向,而虐待、寄养、同伴关系等也是我国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一些话题。
在我国有关困境儿童的研究中,家庭教育虽然已经有部分学者开始了研究,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然比较匮乏,在我国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继续加以关注并深入探索。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到,乡村振兴逐渐成为了困境儿童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现热点,我们也可以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困境儿童加以研究,探索困境儿童在该背景下是否出现了新的特征以及如何帮助其健康成长等等。
目前我国的困境儿童社会保护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儿童社会保护理念滞后、覆盖面严重不足、保护形式单一等等[23]。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也应该针对以上问题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为健全、完善我国儿童社会保护体系积极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