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高校土建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培育改革途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Reform Approach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 Class Undergraduate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ve.2024.13636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蒋 雯, 杜 江, 黄敬恒, 段诗伟, 程浩亮*: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人才培育一流专业产教融合Talent Cultivation First-Class Major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摘要: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有学校主观层面及外部环境层面几个建设内容和标准,本文针对土建类专业人才培育中的培养与产业脱节、科教互促机制未就、产教融合不深等问题,给予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改革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Abstract: Talent cultivation is the essential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he root and found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has several construction contents and standards at the subjective level of the school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level.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s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of the disconnect between training and industry, the lack of synergy between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deep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talent cultivation,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have been given, and new concepts,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have been actively explored.
文章引用:蒋雯, 杜江, 黄敬恒, 段诗伟, 程浩亮. 基于地方高校土建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人才培育改革途径探索[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6): 2408-241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6369

1. 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工科”概念应运而生,地方高校的传统土建类专业面临着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困境。2019年4月,教育部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1],即要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想要提升自身发展,提升学校地位,专业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出口,学校要集中优势资源,积极打造高水平师资,产出高水平成果,努力打造出具备引领示范作用的专业[2]。通过一流专业的建设,提高竞争优势、提升学校的水平以及社会贡献度。本文从一流专业建设的几个要点出发,选取其中重要的人才培育角度展开,分析了其亟需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解决措施。

2. 一流专业的建设内容

建设内容主要有学校主观及外部环境两个层面[3],其中以学校主观层面为主,如下图1

Figure 1. Level map of first 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1. 一流专业建设层面图

2.1. 主观层面

依据教育部、各省、各校等提出的建设要求,将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的标准细化为一下六方面。

2.1.1. 专业定位与目标

专业定位要准确、专业的发展理念要先进、专业的发展思路要明了、专业的发展目标要明确且合理等建设标准。

2.1.2. 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要与学校和专业的办学定位高度契合,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和专业认证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新工科”等相关要求相符合[4];课程体系要与培养目标与规格相匹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要贯彻落实到位等建设标准。

2.1.3. 教学改革与建设

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总体思路要明了,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施要落实到位;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产教融合要取得显著效果;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环节的优化,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取得显著成效;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体系完善,能够达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既定目标;要落实好课程思政融入课堂;要重视一流课程、一流教材资源的建设,要具有属于本校、本专业特色的高品质“金课”[5]和高质量教材等建设标准。

2.1.4.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数量尤其是“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以及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要充足且合理;教师要具有良好师德,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要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渠道与措施方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要普遍高、且有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等建设标准。

2.1.5. 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包含:教学基础设施(实验室、课堂教学设施、实训实习场所与基地等)要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专业图书资料要充足,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学经费要有充足的供给,以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等。

2.1.6. 质量保障与专业特色

质量保障包含:要贯彻实施OBE理念,做好质量文化建设[6];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要有完善且有效的评教等制度,要形成全部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社会各相关领域等)参与质量监测等;学生获奖成果、科研成果、毕业率、用人单位的评价要高等建设标准。专业特色包含:专业要已经具有鲜明特色,专业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在省内或全国较大等。

2.2. 周围环境层面

周围环境层面主要包括政府层面的政策和社会层面的看法。主要是针对政府层面的政策不完善及保障资金不能及时到位问题,社会层面对普通省属院校有一定偏见及社会评估机构少且权威性不足等问题。

3. 人才培育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培育人才跟不上现实需求

教育体系往往倾向于传授理论知识,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主要导向。然而,这种目标设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现实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现实需求是复杂多变的,它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素养等综合素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行业和职业不断涌现,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无法及时跟上这些变化。这就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3.2. 科教互促机制雏形未就

教育内容的更新往往滞后于科技的飞速进步。在课堂上,学生们接触到的科技知识可能已经是稍显陈旧的版本,难以激发他们对前沿科技的探索热情。科研成果向教育领域的转化渠道尚不畅通。大量先进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未能及时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无法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们也缺乏足够的渠道和激励去了解并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科技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也较为松散。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使得双方难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科教互促[7]

3.3. 产教融合不深入

产业与教育常常如同两条并行的轨道,看似有所关联,实则距离甚远。企业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当下的生产效益和市场竞争,对于投入资源参与教育培养缺乏足够的动力和长远的规划。实习基地的建设多流于形式,学生在其中难以获得真正具有挑战性和实际价值的工作任务,仅仅是进行一些边缘性的辅助工作,无法深入了解产业的核心运作。课程体系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产业的快速变迁。教师队伍中具有丰富产业经验的人才相对匮乏,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生动地将产业实际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同时,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双方在合作中难以准确把握彼此的需求和期望。

4. 人才培育的改革思路

4.1. 创新思维推发展

与产业行业深度对接,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构,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引领性。对接产业行业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重构培养方案则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引领性,意味着要提前预测产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向。引领性则要求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当前的产业需求,还要能够引领产业的未来发展。

地方性高校土建专业应积极与当地建筑企业合作,成立产业学院。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修订,根据行业最新需求增设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等课程。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地掌握前沿技术,达到学用结合的目的。

4.2. 产教相融绘锦程

高校方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加强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建设,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8]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企业层面,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教学环节,确保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熟悉工作流程,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基础。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3. 机制创新求超越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突出学院主体,推进校院管理机制创新。建立导向明确、责权统一的本科教学工作体系,进一步下放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权限,推动教学管理和教学服务重心下移。

成立土建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科专家、企业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推行项目化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术权力,设立学术委员会分委会专注土建领域,保障学术决策的科学性。

5. 结语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只要高校、企业、社会齐心协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大力培育创新型师资队伍,新工科下的一流专业必将为国家输送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需求、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了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YB202214)的支持,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J0516)的支持。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蔡伟通, 舒日洋. 新工科视域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17): 72-74.
[2] 宋艳如, 陆为群, 陆来来. 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34(2): 99-102, 106.
[3] 侯滢, 卫昊. 面向新文科的中医药营销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与路径[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 47(1): 107-111.
[4] 江爱华, 易洋, 梁文萍. “新工科”视角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8(11): 24-30.
[5] 周影, 佟良, 谢婉秋. “双万”背景下统计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4(16): 86-89.
[6] 王帅, 陈少鹏, 杨祥波, 赫兵, 赵靖. 一流专业背景下农学专业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10): 92-95.
[7] 董燕, 王学武, 郭谨. 基于新工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石油工程专业为例[J]. 高教学刊, 2020(19): 161-164.
[8] 任鹏, 任旭虎, 周卫东, 王武礼, 吕新荣, 孙伟峰. 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双轮驱动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 大学教育, 2024(11): 10-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