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较少研究探讨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关于在日语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化方面的探讨更是处于研究空白。故此,本研究分析了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这四大方面入手,将地方特色文化及中国思想融入日语教学中。通过教、学与运用的三者并驱,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湛江文化,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exploring how to integrat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re is a research gap regarding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into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refore, this study analyzes how to integrate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inese ideas into Japanese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tool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By combin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students can not only mas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understand Zhanjiang culture, enhance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with Chinese culture, and tell China’s stories well to the world.
1. 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实施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是当代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倡导以“讲好中国故事”来提升中国文化认同度与接受度[3]。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推进创新发展,不再是单向地强调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以及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从外语教育的作用来看,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外语教育承载着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让世界读懂中国”,引导国际舆论,塑造国家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任[4]。外来文化输入及我国文化输出的交流活动日益剧增,在外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外语优势,锻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输出能力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培养出传播好中华优秀文化的外宣人才。
同时,从日语的特点来看,在日语教学中融入特色文化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无论从语言的形成发展还是其背后的文化现象与特征来看,日语及日本文化都与中国文化紧密关联[5]。学生全面认识中日文化溯源,有利于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但有研究指出了当前的日语教学尚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6]。故此,教师在日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中国元素,突出中国文化特色,以培养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本文以日语教学为例,探讨如何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人文素养。
2. 课程教学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中国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各地方的特色文化为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地域特色文化引入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及亲近当地文化,激发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提升育人效果。例如,有研究以“上山文化”为例,深入分析和提取地方文化元素,主张通过以下改革将专业课程教学和地方文化有效融合:1) 借助丰富文化资源,拓展学生综合设计能力;2) 创新文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队伍应用水平;3) 滋养地方文化情怀,增强服务文化产业能力。通过这些举措更好地将地方文化创新与教学相结合,实现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精准培养专业人才的共赢结果[7]。
同样,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享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为思政课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8]。该研究表明了湛江特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1) 结合湛江人民的勤俭节约、纯朴善良、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困济贫、见义勇为等品质,挖掘湛江民间文化的道德资源,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可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根基的探寻;2) 以湛江的历史文化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调研,能使其感受历史文化熏陶;3) 利用湛江教育基地等人文资源,可进行廉政文化教育;4) 利用湛江寸金桥公园和湛江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资源,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5) 结合湛江的海鲜、水果等经济发展资源,促进学生对地方产业的了解及认同。
此外,有研究强调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借助红色文化资源能生动、形象地建设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正确的方向[9]。该研究表示可通过以下方式将湛江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1) 将湛江地区党史、雷剧、英雄照等具有湛江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2) 将湛江市教育局在1985年编写的《湛江历史》这样介绍湛江历史的乡土教材与统编教材相结合;3) 在黄学增的故居、东海南路革命遗址等建立德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搭建坚实的实践平台;4) 举办红色经典书籍阅读交流会、湛江党史宣传片、红歌竞赛、红色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促使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5) 开展大学生到老军区的志愿活动,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增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上研究都强调了地域特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将地方的特色文化融入教学中,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这些研究通过理论及教学实践,指出了将地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进而提高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但当前较少研究探讨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使学生直接感受地方特色的独特魅力,并运用外语讲好当地故事。关于在日语教学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方面的探讨更是处于研究空白。而我国的日语学习者有100余万人[10],应重视在日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故此,本课题结合湛江的特色,将湛江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征,运用到外语课题教学中,使学生深入了解地方独有的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地方的认同感及家国情怀。
3. 日语教学与湛江特色文化的融合
如图1所示,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入手,将湛江特色文化、中国思想方面的教育有机地融入进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日语知识、日本文化及进行语言运用的同时,感受中国的地方特色魅力及传承优秀文化思想,培养出懂外国语、有中国心的高素质人才。
首先,基于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整合湛江特色文化相关的图片及视频等资源,活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将湛江特色文化融入进教学中。此外,将学生对湛江文化的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认识以及价值观认同等教育效果也纳入教学评价中。其次,将课堂细分为“课前–课中–课后”,实现线上线下联通。课前主要是获取知识,通过教学平台发布有关中日文化方面的视频供学生学习,并布置相关的教学任务。课中注重融会贯通,激励学生运用日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可以对湛江文化及中日文化的异同进行讨论。课后强调实践运用,让学生在湛江地区收集相关的文化素材,并运用日语对这些素材进行翻译、配音等训练。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这四大环节的整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湛江特色文化有机融入日语课堂中,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Figure 1. Teaching reform thinking map
图1. 教学改革思路图
3.1. 优化教学内容,融入湛江特色文化教育
结合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出日语教学与湛江特色文化教育的融合点。首先,在课前基于教材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找到湛江特色文化与日语知识或是日本文化的契合点,使地方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到线上线下课堂教学中。结合上述研究,可将湛江的特色文化从民间文化、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红色文化、经济发展这五方面的资源进行教学融合。1) 在涉及民间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时,例如在讲解日本的传统艺术——歌舞伎时,可融入雷州剧,湛江傩舞方面的知识普及;2) 在学习内容涉及日本的旅游胜地及建筑物时,可让学生对湛江的观光地进行调查,进而介绍湛江法国租借地遗迹、古徐闻港等文化古迹,使学生对湛江历史文化有进一步了解;3) 在涉及中日历史人物的教学内容上,可向学生介绍雷州半岛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陈瑸,使其了解陈瑸在明清年代时为古湛江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4) 在涉及国家及爱国主题的教学时,可介绍湛江人民在抵御外国侵略的历史中的伟大表现及先烈们的牺牲;5) 在关于海洋、日本各地的特产等方面内容介绍时,可将湛江海鲜、湛江火龙果、红江橙等融入进教学中。
3.2. 改革教学方法,调动了解湛江特色文化的积极性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转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产出导向法”,以产出任务作为教学起点和终点,通过任务驱动、促成学习、翻转课堂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调动学生了解湛江特色文化的积极性。课前借助线上平台进行驱动。课前,在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发布与产出任务相关的导学材料,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日语材料或观看相关视频等,驱动学生通过外语了解中国文化及湛江特色,启发学生对如何运用日语进行任务产出进行思考。这一课前任务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学主题的兴趣,还能加深学生对湛江文化的了解。在课堂中,以问题和任务为导向,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提升应用和思辨能力,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个板块分别设计基于课文的教学活动和拓展活动。例如,可通过设定向日本友人介绍湛江特产、观光景点、传统文化等为任务进行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不断扩展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并促使学生使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
3.3. 活用教学手段,增强湛江特色文化的教育
借助信息教学技术,活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湛江特色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日语知识、日本文化的教学中,并在使用日语展示湛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语料库、外语智能资源云平台等智慧教育环境与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样易学的外语资源、以及有关湛江特色文化的图片、视频等。结合课程内容,将湛江特色文化融入进课堂任务及课后作业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日语单词及语法来讲授及展示湛江特色文化,激发学生在课后进一步调查了解湛江文化的兴趣。并且,借助线上教学平台来批阅课后作业,实现线上 + 线下全程教学、督学。另外,依托线上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及时掌握学生关于专业知识以及湛江文化方面的学习情况。通过融合线上线下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兼顾外语学习与人文性,实现精准教学和高效学习。
3.4. 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激励学生讲好湛江故事
在教学评价上,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等多维度,对学生运用日语讲好湛江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进行全面评价。将专业课程的考核标准分为两部分,期末成绩占60%,出勤率以及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为平时成绩,占比40%。在课堂上以专业知识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为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促使学生运用日语对湛江文化进行介绍及展示。另外,课后作业上,布置用日语完成介绍湛江文化的作业等,以激励学生进一步调查湛江的历史文化以及运用日语对中日文化进行分析,促使其不断提高日语能力及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4. 结语
本研究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探讨了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这四大方面入手,将地方特色文化及中国思想融入日语课堂的教学中。首先,从教学内容上挖掘出湛江特色文化与日语教材的契合点,使文化教育有机融入线上线下课堂。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借助信息技术,活用“产出导向法”,“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任务以如何运用日语进行湛江特色文化传播为导向,有效衔接线上线下教学课堂,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投入度,并促成学生的有效产出。除此之外,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对湛江文化的理解、中日文化的异同认识以及价值观认同等教育效果也纳入教学评价中。通过教、学与运用的三者并驱,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湛江文化,加深对本地的认识,使其发挥外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并提高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好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既有着坚定文化自信又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兼备中国文化素养与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23年湛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以在日语教学中融入湛江特色文化为例》(项目编号:ZJ23YB80)和2023年度广东海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大学日语读写》(项目编号:PX-11202304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