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聚焦于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全媒体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包括全程媒体的时效性、全息媒体的覆盖面、全员媒体的互动性和全效媒体的多功能性。随后,文章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舆论引导、凝聚共识和传播效能上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旨在通过强化导向引领、深化内容创新、优化技术融合、深化实践育人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文章强调,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all-media. It first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given by the all-media era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timeliness of all-process media, the coverage of all-scene media, the interactivity of all-people media, and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all-effect media. Subsequently,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guiding public opinion, building consensus, and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On this basis, the article proposes a series of strategies aimed at enhancing the attractiven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by strengthening guidance, deepening content innovation, optimizing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deepening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hrough these measures,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can be cultivated to contribute to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of socialism.
1. 引言
意识形态工作是构建国家精神支柱、塑造民族灵魂的关键任务[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2],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实现了全面而根本性的转变,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力量不断壮大,整体形势持续向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提供社会服务、传承与创新文化以及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任,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阵地[3]。在新时代的十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截至2023年3月,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655万人,专任教师数量达到197.78万人。这样庞大的高校师生群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我们必须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对他们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制度保障和责任落实。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确实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党中央对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高度重视,也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加剧了西方敌对势力与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式从显性转向隐性,从正面宣传话语的交锋转变为去政治化的技术裹挟和非对抗性的文化输出。这种变化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内容供给、理论支撑、手段改进、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面对外部渗透的挑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提升引导能力,强化网络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4]。同时,高校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营造优良的意识形态建设氛围,主动解决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在全媒体语境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的有效路径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内部建设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三个力”,即阵地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切实增强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感。同时,高校需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格局[5]。
综上所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6]。通过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提升引导能力,强化网络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营造优良的意识形态建设氛围,主动解决思想领域存在的问题,高校可以有效应对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7]。
2.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2.1. 即时性与互动性:全程媒体的时效性优势
在全媒体时代,全程媒体的概念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这种无界化的传播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效性优势。教育者能够利用这一特性,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平台,实时捕捉和响应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同时,学生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兴趣点,选择最合适的时间和方式接收教育信息,从而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
2.2. 数字化与个性化:全息媒体的覆盖面拓展
全息媒体的数字化特征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受限于物理形态,所有内容都可以通过数据化的形式同步呈现。这一变革极大地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使得教育内容能够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差异化的教育主题和内容,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共享。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教育的覆盖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深入的学习体验。
2.3. 参与性与平等性:全员媒体的主体间性建构
全员媒体的互动化特点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单向传播的局限,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向互动。在这种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的参与者,与教育者进行平等地对话和交流。这种参与性和平等性的提升,有助于构建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9]。
2.4. 多功能化与创新性:全效媒体的内容与形式丰富
全效媒体的多功能化特征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或图像,而是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教育形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可以利用全效媒体的优势,开发互动性强、参与感深的教育产品,如虚拟现实教学、在线讨论平台等,从而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舆论生态的复杂性:舆论引导的挑战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舆论生态的复杂性。这一时代特征表现为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和舆论形成机制的多样化。由于全媒体的即时性、发散性和互动性,信息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形成强大的舆论场。这种快速的信息流动和舆论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需要在保证信息传播的正面导向的同时,有效应对舆论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测性,确保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和引导力。
3.2. 共识凝聚的困难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全媒体时代的另一个挑战是共识凝聚的困难性。随着信息的海量供给,人们接触到的观点和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凝聚共识方面的作用。高校需要在尊重个体差异和多元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和责任感。这要求教育者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
3.3. 传播效能的局限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第三个挑战。在这一时代,信息往往以简短、快速的方式呈现,缺乏深度和系统性。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可能会影响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能力,限制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入思考[10]。因此,高校需要创新教育方法,通过整合碎片化信息,提供系统化、深入的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4. 教育方式的更新需求:技术融合的紧迫性
技术融合的紧迫性是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个挑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高校需要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和手段。这不仅要求教育者掌握新技术,更要求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技术,以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11]。
4.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
4.1. 强化导向引领:构建正面舆论场
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强化导向引领,构建正面舆论场[12]。这一任务要求教育者深入分析舆论生态的复杂性,通过精准的议题设置和内容策划,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教育者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而且要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发声,提供权威解读,引导舆论走向,确保教育内容的正面影响力。这涉及到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正面引导,以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4.2. 深化内容创新:提升教育吸引力
深化内容创新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至关重要。面对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现象,高校必须注重教育内容的深度与系统性,避免教育内容的表面化和娱乐化。通过引入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方式,高校能够增强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见表1)。此外,高校还应注重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Table 1. Overview of content innovation
表1. 内容创新概览
对策类型 |
描述 |
互动方式案例描述 |
案例教学 |
结合时事热点,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 |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或历史案例,如“抗击疫情中的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让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思想政治原理。 |
情景模拟 |
创造模拟环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体验和实践理论。 |
模拟选举:模拟民主选举过程,学生扮演选民和候选人角色,体验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和过程。 |
互动讨论 |
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增强教育内容的互动性和吸引力。 |
专题辩论:围绕“网络言论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
角色扮演 |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从多角度理解思想政治问题。 |
社会角色体验:学生扮演政府官员、社会活动家等角色,探讨如何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
多媒体教学 |
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
历史重现:使用纪录片或情景剧视频,重现重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和情感共鸣。 |
教学游戏 |
通过游戏化学习,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
模拟经营:开发模拟社会企业经营的游戏,让学生在经营过程中学习经济学和伦理学知识。 |
社会实践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
社区服务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支教、环境保护等,体验服务学习的价值。 |
4.3. 优化技术融合:创新教育模式
Table 2. Overview of educational model innovation
表2. 教育模式创新概览
对策类型 |
描述 |
技术应用案例描述 |
个性化学习平台 |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
智能推荐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偏好,推荐相关课程和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 |
实时学习跟踪 |
通过云计算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 |
学习分析仪表板:教师可以通过仪表板监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作业提交情况和测试成绩。 |
互动教学工具 |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新型教育工具,提高教学的互动性。 |
在线互动白板:允许师生在远程教学中实时共享和编辑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互动。 |
虚拟现实教学 |
利用VR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
历史场景重现:通过VR技术,让学生沉浸在历史事件中,加深对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
在线评估与反馈 |
利用在线系统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估,并提供即时反馈。 |
自动评分系统:对学生的在线测试和作业进行即时评分,并提供个性化反馈和改进建议。 |
移动学习应用 |
开发移动学习应用,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
移动学习APP:集成视频讲座、阅读材料和自我测试,支持学生在移动设备上进行自学。 |
智能辅导系统 |
运用人工智能,提供智能辅导和答疑服务。 |
智能问答机器人:学生可以通过聊天机器人提问,获取关于课程内容的即时答疑服务。 |
教学内容创新 |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
多媒体集成教材:结合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创建丰富的教学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优化技术融合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高校可以开发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智能化推荐和学习过程的实时跟踪(见表2)。这种技术融合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满意度。高校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发适应学生需求的新型教育工具和平台,以技术为支撑,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的互动性和实效性。
4.4. 培养网络素养:塑造网络意见领袖
培养网络素养,塑造网络意见领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全媒体时代,学生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其网络素养直接影响到信息的正面传播。高校应通过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正面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这包括教育学生如何识别和抵制网络谣言,如何进行理性的网络讨论,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正能量,引导网络舆论[13]。
4.5. 深化实践育人:强化社会责任感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育人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觉行动,高校应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包括组织各类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了解国情、服务人民,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Table 3. Overview of practical education
表3. 实践育人概览
对策类型 |
描述 |
实践教育案例描述 |
志愿服务项目 |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
支教行动:学生前往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进行短期教学,体验教育工作,提升教育情怀。 环保卫士:参与社区环保活动,如组织清洁行动、推广可持续生活方式,增强环保意识。 |
创新创业实践 |
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创新和创业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
科技创业孵化:学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开发新技术或产品,参与创业竞赛,锻炼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调研:针对社会问题进行调研,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增进对国情的了解。 |
校园文化活动 |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参与度。 |
文化沙龙:定期组织文化沙龙,邀请各界人士分享经验,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互动。 模拟联合国:参与模拟联合国活动,扮演不同国家代表,锻炼国际视野和外交谈判技巧。 |
社区服务项目 |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社会的意识。 |
社区发展计划:参与社区发展规划,如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教育支持等,增进社区参与感。 |
专业实习项目 |
结合专业学习,安排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
行业实习:在企业、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实习,将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职业技能。 |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
通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活动,加深对国家政策和社会价值的理解。 |
政策宣讲活动:参与国家政策宣讲,向社区成员解释政策意义,提升政策理解力和传播力。 |
国际交流项目 |
参与国际交流,拓宽视野,培养国际合作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国际志愿服务:参与国际志愿服务项目,如海外教育支援或文化交流,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
4.6.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高校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见表3)。通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建立家校共育平台;积极寻求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合作,拓展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同时,发挥学生社团、学生组织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见表4)。
Table 4. Overview of the mechanism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表4. 协同育人的机制概览
协同育人领域 |
描述 |
实施策略与案例描述 |
家校共育平台 |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共同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
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和讲座,分享教育理念,讨论学生成长问题。 家校联络系统: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及时分享学生在校表现和教育信息。 |
社会合作网络 |
寻求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的支持,拓展教育资源。 |
校企合作项目: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 政策支持倡导: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优化教育环境。 |
学生组织培养 |
发挥学生社团和组织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作用。 |
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参与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培养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志愿服务社团: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 |
社区参与项目 |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促进学校与社区的互动。 |
社区服务计划:与社区合作开展服务项目,如文化活动、环境改善等,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 |
国际合作交流 |
通过国际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 |
国际交流项目:与海外高校合作,开展学生交换、联合研究等项目,增进国际理解。 |
教育资源共享 |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
在线教育平台:开发在线课程和资源共享平台,供校内外师生使用,提升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和共享性。 |
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
构建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
协同育人委员会:成立由学校、家庭、社会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规划和监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
学生个性化发展 |
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支持。 |
个性化发展计划: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指导和资源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5. 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深化内容创新、强化实践育人、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对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实效性和时代感。通过这些措施,高校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完善[14]。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新特点,我们应积极拥抱变革,充分利用技术的力量,深化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丰富教育手段。通过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5]。我们坚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能够焕发新的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基金项目
2024年人文社科和思想政治教育立项研究课题(QZYRWY241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2023SCG154),浙江省“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No. jg2023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