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灸疮是艾灸之后,局部组织因灼伤出现化脓成疮的现象,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灸疮形成后需要调养,如调养不当则会产生坏证。目前对灸疮调护仍缺乏足够重视,让疗效大打折扣。本文基于五脏五行理论,从畅情志,舒肝木、促灸疮,抑心火、节饮食,护脾土、防外邪,固肺金、慎起居,养肾水五个角度分析并探讨古人灸后的调养特点,重新发掘灸疮调理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临床灸疮调养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Moxibustion ulcer is the phenomenon of local tissue suppurating into sores due to burns after moxibus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owever, it needs to be recuperated after the formation of moxibustion ulcer, or improper recuperation will produce bad syndrome.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not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care of moxibustion ulcer, so that the curative effect is greatly reduc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ive Zang organs and five el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people’s recuperation after moxibustion from five angles: regulating emotion and soothing liver wood, promoting moxibustion ulcer and suppressing heart fire, saving diet and protecting spleen soil, preventing external evil and strengthening lung gold, living cautiously and nourishing kidney water. We re-explore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xibustion ulcer in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linical moxibustion ulcer’s recuperation.
1. 引言
灸疮是应用艾灸疗法后,局部组织因灼伤出现水肿或水泡继而化脓成疮的现象[1]。《金匮悬解·外感杂病》:“灸疮,艾火燔灼,焦骨伤筋,津血消烁,未易卒复,故难治也”,灸疮初期被认为是过灸所致。然如灸量得当,则可避免过灸产生的阴虚血少,筋伤骨焦,取得“小创伤,大疗效”,其疗效不仅体现在可以预防疾病,正如《针灸大成·千金灸法》载:“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切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不能着人”,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也表现为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尤其是顽固性、难治性疾病[2]。《明堂灸经》言:“凡著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古人用艾得疮发,可见其重要性。此外,《普济方·针灸门》写道:“治偏风热风,冷痹不遂,……,灸疮瘥,冷痹即已。”《单方验方》亦载:“蕲艾丸黄豆大,灸手背腕陷内,……,灸疮愈时,痔亦愈矣。”灸疮疗效显著,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
然灸疮形成后需要调养,如调养不当,加之外邪侵袭易产生变证[3]。《圣济总录》载:“灸焫不依穴俞,……,不慎房室,皆令火毒发疮,洪肿痛楚,经久不瘥。”灸疮未及时调养,难以达到预期疗效,反而火毒、肿痛随之而来。一方面,灸疮的产生是艾灸治疗取效的条件,如《针灸资生经》言:“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其病不愈[4]。”另一方面,灸疮形成后的调养是取效的关键,“三分治,七分养”。杨继洲也提出:“不知恬养,虽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因此艾灸中灸法、灸量等操作规范固然重要,但后续的调养才是重中之重。目前灸疮的调护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常用洗灸疮、贴灸疮等操作进行调护,没能形成系统化的方法。调养常内外兼顾,内养五脏,外合五行。故本文从五脏五行角度来探析古人关于灸疮的调养观,以期为临床调养灸疮提供理论依据。
2. 小议五脏五行与调养
五脏五行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其载:“天之阴阳四时,合人之阴阳脏腑,人之五脏五行,合天地之五方五色,……”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五脏五行与世间万物的对应关系,始于木而终于水,犹四时始于春而终于冬。五脏五行合于天地。合天,有五色六气;合地,则有五苦五欲。《素问·阴阳类论第七十九篇》认为阴阳从容比类,类聚无方,而五脏最贵最下之理。从这一理论出发,后世医家对调养进行了阐发。唐代胡愔在《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中论养生法,其主要从五脏五行、四时相对应出发,提出的养生理论和内容为后世五脏养生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一书中推崇《寿世青编》中五脏五养之说:“夫心者……而病否之所由系也。”心神情志决定疾病康复与否;“夫肝者……血和则体泽,血衰则枯槁。”肝主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故养肝能调和气血;“脾者后天之本……而人资以为生者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健运,则抗邪有力;“肺者脏之长也……其主气,统领一身之气者也”,强调七情太过会导致气机逆乱,不利于疾病康复;“肾者先天之本……为五脏六腑之本……而命寓焉者。”说明节欲宝精的重要性。如此调养,方能避邪安正。
3. 临床应用
3.1. 畅情志,舒肝木
灸疮的产生的过程中,艾炷直接在皮肤上灼烧,患者会感到疼痛,因此在施灸之前要和患者做好沟通,让其做好心理准备,施灸过程医者尽可能通过拍打穴位局部等减轻患者施灸过程的痛苦。灸毕,嘱托患者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忌大怒。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艾灸之后保持宁心静气的精神状态有益于疾病的恢复。《针灸大成》亦言:“即宜入室静卧,远人事,远色欲,平心定气,凡百俱要宽解。尤忌大怒[5]……”说明灸后的情志调摄也是治疗的重要部分。木曰曲直,在人为肝,在志为怒,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气机调畅则气血和平,心情舒畅。反之若肝失条达,使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则影响灸疮愈合,还会波及五脏生克运行之序,使情志因素密切相关之疾病难以根治,且易生他疾。
3.2. 促灸疮,抑心火
3.2.1. 发疮之理
灸后疮发是所期待的治疗效果,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古人提出了许多应对措施,增加热量是常用方法[6]。《针灸甲乙经》[7]中最早记载:“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即发”。“或灸履鞨熨之,三日即发”,用热敷的方式以发灸疮,现在可以用其他器具替代草鞋,避免感染。《针灸资生经》:“予尝灸三里各七壮,数日过不发,再各灸两壮,右足发,左足不发,更灸左足一壮,遂发两月[4]”,均是以热助热之法。思其灸疮不发之故,乃燃艾之温热虽渗透入里,但所灸深处一派寒凉冰封境像,火气尚微,未能扭转局面;又或灸后阳气得充,但凝寒冰伏气机,阳郁不升,仍不能外发为疮。心火上炎,温暖和煦,蒸腾上升,此时助之以热温补少火,添其外散透达之力,使郁阳伸张,灸疮乃成,是“火郁发之”之妙用。
3.2.2. 止痛之法
灸疮疼痛是灸疮常见的并发症。《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言:“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灸,嗔怒叱去[8]”,艾火灼烧皮肤产生剧烈疼痛,令人难以接受,这也是其疗效显著但是接受度不高的原因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疼痛过极会造成情绪不宁、心烦意乱等心火亢盛表现,因此缓解疼痛当从心入手。心属火,主神志,为君主之官,阳中之阳,位处最高,主宰人一切思维活动。在灸疗实施过程中可通过分神、拍打、麻醉等方法缓解疼痛,如《寿世保元》中载:“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要以铁物压之,即止[9]。”当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某一部位时,其感觉会被放大而过于敏感,反之利用此特点在艾灸时转移病者注意,令神有所思,心系别处则能有效减轻疼痛[10]。《扁鹊心书》载:“人难忍艾火灸痛,服此(睡圣散)即昏睡,不知痛[11]。”倘若实在疼痛难忍,迫不得已可行麻醉之法解一时之急。心乃少阴君火所化,浊阴(麻醉)蒙蔽心神,君火不明在内则“十二官危”导致脏腑功能异常;在外则失其六触,不能察觉疼痛。因此当权衡利弊,慎用麻醉。对于灸后的疮口疼痛,膏药外敷效果亦佳,如《针灸资生经》记载药物温洗疮口治疗灸疮坏证,“若疮内黑烂,加胡荽煎。若疮疼不可忍,多时不较,加黄连煎神效[4]”,灸疮肿胀疼痛者可选用伏龙肝煎水趁热淋洗疼痛处,或者薤白、猪油和醋煎膏贴敷[12]。这些药多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如黄连归心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心经实火,对于痈肿疮疖导致的心火亢盛证尤为适宜。
3.3. 节饮食,护脾土
在灸疮的调养中,饮食调理适当与否还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神灸经纶》曰:“若见灸疮不发……仍以小鸡、鲢鱼、豆腐等物与食,灸疮必发[13]。”施延庆老师在《化脓灸须知》中提到:“为发灸疮,将老母鸡煮烂熬汤,酌加笋尖调味,也可以鲜鲫鱼、蘑菇、香菇、鞭笋等作汤,宜白汤清淡,及适量吃点甜酒酿之类,每日轮换食用[14]。”艾灸初期通过多食“发物”可促进灸疮的溃发。脾居中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发疮以后则需清淡饮食,不可过食肥甘厚味以顾护脾土,即杨继洲所云:“食茹淡养胃之物,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若过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滞病气矣”,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有斡旋中气之司能,若饮食无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致中轴转运失常,则土湿水泛,津聚成痰,痰生则百病由生。针对灸疮调理,饮食还有特别禁忌,《针灸大成》提出:“灸后不可就饮茶,恐解火气;及食,恐滞经气……至于生冷瓜果,亦宜忌之。”茶叶“苦,甘,凉”一方面苦寒之品易损伤脾阳,对于素有脾胃虚寒之人无疑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苦为火之味,能降泄火气,影响艾灸疗效。《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运化功能的正常是机体生命活动赖以实现的基础,因此患者饮食调理对于灸疮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当以固护脾胃为先。
3.4. 防外邪,固肺金
灸疮调养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灸疮。起初古人想到在痂皮表面覆盖一层保护物防止感染,如《针灸资生经》中记载:“凡贴灸疮,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棉,冬用兔腹上白细毛,猫儿腹毛更佳[4]。”应时取材,用柳絮、竹膜、新棉、动物毛发等轻薄材质的物品当做敷料覆盖疮口。但《针灸聚英》中认为:“柳絮、竹膜、兔猫毛贴疮,恐干燥作疼,而太乙膏、善应膏又有不对证药,皆不宜。今只用白芷、乳香、当归、川芎等,香油另煎,膏药贴之为要[15]。”后多改用膏药,既能改进缺点又能提高临床疗效,因疮口是外邪侵犯机体的门户,保护以免引邪深入。肺属金,在体合皮毛,主宣发肃降,肺气可宣发卫气敷布体表肌腠,是抗邪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古人还想出用中药外洗的方法驱邪固表,如《针灸大成·洗灸疮》提出用薄荷、赤皮葱温洗疮面及其周围皮肤,可驱散风邪,也可用桃枝和青嫩皮煎水清洗创面,起到益卫固表的作用。可见,古人在灸疮发后特别注重避风寒,预防风邪入侵人体,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其外洗膏贴之法既能保护灸疮,又能固密肌腠,使肺卫免受外邪所伤。
3.5. 慎起居,养肾水
《神灸经纶》云:“灸后气血宣通,必须避风寒,慎起居。”灸疮调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远避房事。肾为水脏,主封藏,内寄元阴元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肾水充足,内可潜阳化生精气,外能起亟阳气为五脏所用,灸后阳气有余,若熬夜操劳或纵欲过度耗伤肾精,会导致虚阳内扰,灼血迫津,损伤经脉,不利于灸疮的恢复。
4. 验案举隅
王某,男,45岁。就诊日期:2022年6月10日。主诉:胃痛3年余,加重1周。病史:2020年5月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胃痛,伴有腹胀、乏力、纳呆等症状,期间服用中西药,效果不佳。7天前症状加重,遂来就诊。刻下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患者平素怕冷,就诊时手足不温。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脾胃虚寒)。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取穴:足三里(双)、三阴交(双)。操作:患者侧卧位,用75%乙醇消毒选定穴位,在穴位上涂抹凡士林,将麦粒状艾炷置于上面,用线香点燃,灸3~5壮,隔天一次,治疗3次,灸疮乃发。施灸前,与患者沟通,使之做好心理准备;灸疗过程中通过拍打穴位局部减轻疼痛;灸毕,贴敷外洗膏贴。嘱患者避风寒,清淡饮食,忌生冷、辛辣刺激。2周后,诸症消失。
按语:久病阳虚,气血不足,故胃痛隐隐,受凉后加重,腹胀、乏力。当从脾胃入手。足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二者相合,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灸疮出现后,采用外洗膏贴防外邪,固肺金;同时嘱托患者畅情志,舒肝木、节饮食,护脾土。如此方可取得良效。
5. 讨论
灸疮是艾灸过程中,皮肤灼伤形成水肿或水泡,进而产生的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的产生可形成持久的良性刺激作用于体表穴位或经络,借此激发人体经气调节生理功能的紊乱,以达到温阳扶正、疏经通络、温经散寒的治疗效果。现代医学也已证实:穴位局部出现的炎性化脓可激发人体免疫系统,提高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沙剑梅[16]等采用艾炷直接灸大椎、肺俞、膻中、天突,观察灸疮促发对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结果显示:较常规护理方法,灸疮促发在临床疗效、血清补体C3含量变化和临床表现积分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P < 0.01)。虽然灸疮促发是取得临床疗效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灸后调养才是取效的关键环节。如灸后调养不当,则不仅治疗效果降低,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系列坏证。五脏五行是内经的重要思想,可类聚无方,是五脏最贵最下之理。因此,本文基于五脏五行理论,从畅情志,舒肝木、促灸疮,抑心火、节饮食,护脾土、防外邪,固肺金、慎起居,养肾水五个角度阐述了如何调养灸疮,为临床灸疮的调养提供思路和方法。
灸疮的临床运用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因为皮肤灼伤的痛苦让患者恐惧;其次,会造成一定难以愈合的创伤,皮肤会留下疤痕或色素沉着越明显,这也成为临床患者的顾虑之一。此外,目前灸疮相关的临床试验较少,没能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临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导致患者对于灸疮研究的认可度不高。此外,灸疮形成后可指导患者采用赤皮葱、薄荷、胡荽等药物煎水,温洗疮口及周围皮肤,加快疮口新陈代谢,减少皮肤损伤,提高患者的接受度,并且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增强患者的认可度,这将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此外,五脏五行相生相克,本文仅从五脏五行对应关系来探究灸疮调养观存在一定不足。
基金项目
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医学创新研究专项项目(22Y31920300)。
NOTES
*通讯作者。